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苹果开心树形叶幕太阳辐射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不同树形模式条件下果园光照的变化规律,系统比较叶幕结构对太阳辐射吸收光谱、不同光质比例以及光质强度的差异,为中国苹果树形改造提供依据,以开心树形和小冠树形苹果树为试材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太阳辐射透过苹果叶幕时,辐射光谱发生了不均匀消减:在530~560 nm和672~703 nm波长内,形成了辐射快速消减区,其消减速率明显高于相对应叶幕辐射消减的平均值;而在738~746 nm波长之间,形成了辐射消减的惰性区,其消减速率明显低于相对应叶幕的平均值.受叶幕结构的影响,在开心形叶幕层中因吸收截获率较低,因而透射率较高.而小冠形树则相反,叶幕层的透射率较低.不同叶幕层的光谱构成中,PAR(400~700 nm)、紫外辐射(U,300~380 nm)、红外及远红外辐射(R/FR,780~1 010 nm)所占的比例不同.从树冠表面到内膛叶幕,PAR比例依次递减,U,R/FR的比例依次递增,开心树形叶幕中PAR的递减速率较慢.不同波长辐射在叶幕层内的消减速率不同.拟合回归方程表明,太阳总辐射(300~1 010 nm)和PAR透过叶幕时,其消减速率呈指数函数,而U,R/FR透过叶幕层时,则以多项式或对数形式递减.由于开心树形叶幕透射率较高,树冠不同部位的PAR分别高于小冠树形处理,因而有利于苹果树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叶幕整形方式对厂形树形红色酿酒葡萄叶幕和果域微环境、光合特性、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新疆酿酒葡萄品质提供有效方法。设置篱壁形和V形2个叶幕整形方式,于果实膨大期、转色期、成熟期对叶幕下果域温度、湿度以及2种叶幕形不同位置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与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于果实成熟期对果实外观品质及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滴定酸,果皮和种子中的黄酮、多酚、原花青素、单宁等含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与篱壁形叶幕相比,V形叶幕改善叶幕整体光照情况较好,可提高日差值、果域湿度、叶幕内部叶片的光合能力、果穗松散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酚类物质含量。因此在新疆天山北麓生态条件下,采用V形叶幕整形方式更有助于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3.
富士苹果不同树形的光能分布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厉恩茂  杨阳  陈锋  翟衡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347-350
为了探索苹果不同树形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分布的差异及光能利用状况,以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 cv. Fuji)为试材,测定了6种树形冠层内的相对光照分布、叶片的光合速率、比叶重、光合色素等,结果表明,高干开心形和小冠疏层形树冠内光照强度显著高于其它树形,双层形、拟纺锤形次之,大冠的疏散分层和自然开心两种树形光照较差,尤其是疏散分层形集中结果部位正处于相对光照强度急剧下降的50-100cm近地冠层内;小冠树形的光照水平及光能利用情况明显优于大冠树形;比叶重、光合色素受冠层内光照水平的影响显著。综合来看在使用乔化砧木的条件下,高干开心、小冠疏层形的光照水平较好,是生产上适宜采用的树形。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基于RAPD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对23个棉花黄萎病菌系,其中19个为河北省棉区不同致病群(VGs)的代表性菌系,用25个可揭示菌系遗传多态性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研究了病菌的遗传分化及与其来源和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菌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42~1.000之间,但大多数菌系间的同源程度较高。基于89个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系被划分为2个RAPD群(RGs)和8个RAPD亚群(RSGs),其中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95%的菌系归属于同一RAPD群(RG1),仅1个菌系属于RG2。RAPD类群与病菌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但与病菌致病群(VGs)相关性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RAPD亚群(RSGs)与VGs间存在一定关系,其中RSG1中的8个菌系全部为强致病力的VGⅠ菌系;RSG2中66.7%的菌系为VGⅡ菌系。RGs和RSGs与菌系是否与落叶型无关。  相似文献   

5.
采前疏叶转果对苹果品质发育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元帅系和富士系苹果的试材,采用原子分光光度仪和气相色谱仪(GC)分析了与采前疏叶转果处理相关的果实质量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全叶摘除,半叶剪除及转叶三种疏叶处理显著提高了短枝红富士苹果的着色面积(P〈0.05),单位面积果皮花青苷含量提高了39.84%~46.94%,但果肉固形物含量和硬度无显著变化,技术实施时,元帅系和富士系苹果的全树疏叶量分别以10%~11%和10%~16%为宜.(2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兵团第一师六团二连苹果为试验材料,研究苹果纺锤形树形改造为主干形后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主干形苹果树随着树冠高度的增加单果重、纵横径和着色指数增加,上层果实单果重极显著大于中层的下层,纺锤形苹果树以中层单果重最大;各层间果实纵横径、着色指数差异不显著。主干形上层果实单果重极显著大于纺锤形,中层显著大于纺锤形,主干形果实着色指数极显著高于纺锤形。纺锤形各层果实内在品质无显著差异。主干形果实内在品质与纺锤形差异不明显,主干形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极显著高于纺锤形。改造后主干形苹果树果实外观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以垂柳形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利用树冠分格法系统研究了红富士苹果采用垂柳形树形整形后的树体光照分布状况,光照分布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垂柳形苹果树冠内光照分布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相对光强递减,水平方向分布从树冠内膛到外围差异较小,无效光区和高光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仅占20.56%,其树形在相对光照方面优于其他树形。处于不同叶幕部位的叶片,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比叶重与光照分布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一致性,说明光照分布对树体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比叶重的影响较大。果实品质垂直和水平分布也与光照垂直和水平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树冠中、上层和中、外部为高品质分布区;果实质量、果实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固酸比、糖酸比、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在同一树冠的不同部位最大差异幅度分别达到81.31%、2.25%、13.79%、36.69%、174.12%、230.04%、22.49%和140.68%,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对果实着色方面影响也较大。本研究中,垂柳式苹果树形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可达到15.61%和24.18%,果实品质与着色均优于其他树形。  相似文献   

8.
用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了苹果短枝型品种的4种内源激素。结果表明,内源激素脱落酸(ABA)与枝条节间长度呈负相关,与短枝萌发率呈正相关(P〈0.01),宜作为短枝预选的指示激素。叶片中ABA含量随季节变化,但短枝品种ABA含量显著高于非短枝品种,二者ABA比值维持2.6 ̄3.4:1。短枝品种预告时,以同系非短枝品种或母树ABA含量为参照,其含量的1.8 ̄2.2、2.3 ̄3  相似文献   

9.
杂种小麦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肖凯  张荣铣 《作物学报》1997,23(4):425-431
对化杀型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表明,供试杂种小麦上部叶片倒3叶、旗叶一生中比普通小麦对照品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Pcase活性和RuBPoase活性。杂种小麦叶片与对照相比在叶绿素含量缓解(RSP)上优势较小,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和RuBPcase含量则不具有优势。这表明,杂种小麦上部叶一生中光合速率的提高受到RuBPcase含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10.
太谷县苹果大面积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栽植方式主要是乔化密植,树形以主干疏散分层形、小冠疏层形、改良纺锤形为主。株行距多数为2~3 m×3~5 m,4 m×5 m的果园较少。从生产实际情况来看,盛果期果园交接严重,树冠郁闭,光照恶化,果个变小,着色差,风味品质不佳,严重制约了苹果产业的良性循环。为促进苹果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苹果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