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自然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土壤腐殖质与植被类型及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草根层和泥炭层中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累计含量在整个剖面总量中的比例均大于70%,各组分相对含量分别高于35%总有机碳和23%总有机碳,其剖面分布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趋势一致,由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除小叶章湿地土壤草根层HA/FA值为0.97外,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HA/FA均大于1,其剖面均值为1.4~2.5,表明三江平原湿地为胡敏酸型土壤.腐殖质各组份含量及其HA/FA值因植被类型而异,而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试验站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湿地草甸、旱田系统、退耕成草、退耕成林)对土壤酶分布特征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利用方式不同,土壤酶活性(转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差异.未开垦的湿地草甸,土壤酶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最高,开垦20年后,上述各种指标含量均有较大幅度降低;由耕地恢复为湿地后,土壤酶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幅度的回升,而耕地恢复为林地后,上述各种成分也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因此,要保持三江平原湿地较高的土壤肥力和生物学特性,维持三江平原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对已开垦湿地进行部分退耕还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研究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单因子和综合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 ,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单因子重金属污染仅零星地区出现轻度污染 ,但该区Pb和Cr元素污染较分散且分布范围较广 ;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重金属综合污染基本不存在 ,仅南部穆棱、西北部萝北、中部集贤和双鸭山、东部虎林和绕江交接处几片地方出现轻度污染 ,且综合污染指数一般 <1 2 ,污染范围仅占全区的 3 5 % ,表明该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较优越  相似文献   

4.
了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对充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及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三江平原23个农业气象站1982—2017年土壤湿度、同期气温、降水等数据,采用统计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0—50 cm土壤湿度的趋势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37年来三江平原地中0—30 cm,40—50 cm土壤相对湿度呈显著降低趋势,并呈阶段性变化,突变年在1997年;30—40 cm土壤相对湿度无显著变化;各层土壤相对湿度垂直方向呈现中间层(30—40 cm)土壤相对湿度最大,上下层递减的趋势。土壤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土壤相对湿度由北到南、由东到西递减趋势。(2)三江平原气温、降水量对各层土壤相对湿度影响程度不同。0—20 cm土壤相对湿度主要受4—9月生长季气温、降水量的协同作用影响,20—30 cm和40—50 cm土壤相对湿度分别受4—9月生长季的气温和降水作用的影响;而30—40 cm土壤相对湿度受气温和降水作用的影响不大。总之近37年来三江平原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存有差异,1982—1996年、1997—2013年、2014年后各层土壤相对湿度分别处于相对较高(偏湿)、较低(正常)、较高(偏湿)阶段。4—9月生长季的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三江平原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与熵权的DRASCLP模型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目前广泛应用于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DRASTIC模型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该模型存在的问题.根据三江平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熵权的DRASCLP评价方法,该方法选取地下水埋深等7个评价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应用熵权系数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结合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对该区的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地下水脆弱性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呈现逐渐减弱趋势,该评价结果为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苏德昶 《土壤》1960,3(7):13-14,7
在黑龙江省,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兴凯湖平原、三江平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全省所有白浆土约占垦区总面积的28.6%。该区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炎热。  相似文献   

7.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安全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该区保存了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三江平原原始湿地景观的一个“缩影”,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基因库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该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在具体分析洪河保护区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一系列旨在促进大豆种植的政策,可能导致三江平原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肥厚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大豆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作者依据FAO/IIASA发布的GAEZ研究框架:首先根据大豆对气候、土壤的需求,对三江平原气象资料进行气候清查,评价大豆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再考虑地形因素对气候条件的影响,使用Fourier指数和坡度条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然后,进行土壤清查,选取土层厚度、质地、pH、排水级与淹水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三江平原大豆种植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并对含白浆层的各类土壤进行适宜性降级处理;最后,在栅格像元尺度上进行图层叠加,得到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另外引入了适宜度指数(S_I),对三江平原23个县市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度进行了空间上的比较。结果表明:(1)除了坡度大于30%的山区外,三江平原大部地区适宜大豆种植,面积达8.5×10~4 km~2,约占总面积的78.75%;(2)沿松花江、倭肯河、穆棱河等两岸的平缓(2%~5%)和微起伏(5%~8%)地区,土壤质地和排水状况良好,最适宜大豆种植;(3)勃利、依兰、汤原、佳木斯、集贤、桦川、友谊、绥滨和富锦9个县市,适宜度指数均超过70%;其次是同江、桦南、虎林、宝清、抚远、七台河、萝北、鸡东、饶河和双鸭山10个县市;鹤岗、密山、鸡西、穆棱4县市,适宜度一般;(4)GAEZ模型流程化评价方法能够在区域尺度上有效实现大豆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差异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苏皖汇流区土壤可蚀性K值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土壤普查成果中的土壤图和理化分析等资料 ,采用公式计算法研究了该区土壤的可蚀性K值 ,改进和完善了K值图编制方法 ,并用微机首次制出具有准确几何位置、可与地形图配准的土壤可蚀性K值图。同时 ,还依据该区K值的分布特点讨论了它在水土保持、土壤年流失量监测、生态农业建设和防洪减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在全国采集的1400个典型农田剖面数据(其中在此研究区域有53个剖面),系统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江平原东北部土壤有机C和全N的分布规律。三江平原东北部典型农田0~20cm土壤有机C和全N的平均含量是22.7g/kg和1.84g/kg,20~100cm平均含量为13.0g/kg和1.08g/kg,不同土壤类型和种植作物下土壤有机C和全N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三江平原东北部典型剖面土壤有机C和全N数据进行比较发现,0~20cm有机C和全N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20~100cm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典型低湿地雨养农田水分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农田土壤水分要素实测资料。结合年度气象因素分析了三江平源大豆田水分收支及生长季农田土壤流水作业发盈亏状况。结果表明,正常年份作物生育期内自然降雨基本能满足大豆蒸散耗水需求;发生季节性干旱且生育期降水与正常年份持平但分配不均时,大豆生长受到阶段性水分胁迫,农田水分收支平衡;若生育期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则大豆生长受到严重水分胁迫,自然降雨不能满足作物需水量。近年,该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研究农田水分平衡和区域水资源有效利用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水文水资源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沼泽湿地所特有的水文特征和水量平衡方程的研究,详细地分析了三江沼泽湿地变化的影响因素。指出人类活动的干扰直接导致沼泽湿地水文水资源环境的变化,湿地面积不断的减少,使湿地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3.
1984-2005年黑龙江省主要农区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湿度是干旱预报、农业生产、作物布局和农业决策的重要指标之一。应用黑龙江省1984—2005年2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趋势系数统计方法,分析黑龙江省主要农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与气温、降水量空间分布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三江平原和中部农区土壤湿度相对偏高,松嫩平原土壤湿度相对偏低;近22a来各地土壤湿度变化主要呈下降趋势,各季节土壤湿度下降幅度不同,秋季下降最显著,春季次之,夏季不显著。研究认为气候、气候变化、农事活动对黑龙江省主要农区土壤湿度分布及变化趋势有重要影响,松嫩平原干旱可能加重,三江平原东部春涝可能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磊  张柏  张树清 《土壤通报》2004,35(5):529-532
应用GIS,利用黑龙江省1:20万区域化探资料对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进行了地球化学质量评价。通过评价得出:从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单因子评价结果来看,本区绝大部分地区不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只是零星地区出现了轻度污染的现象,同时,本区Pb元素和Cr元素污染比较分散,而且分布范围比较广些,应该引起重视;从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重金属综合污染评价结果来看,本区基本上不存在污染的问题,只是在南部的穆棱、西北部的萝北、中部的集贤和双鸭山以及东部的虎林和绕江交接处出现几片地方为轻度污染,而且综合污染指数一般不超过1.2,污染范围只占全区的3.5%,表明本区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质量是非常优越的。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Since the mid-1950s, the wetlands in Sanjiang Plain of Northeast China have experienced greater changes in land use under which the mobility of soil Fe could be changed giving definite effects on the biomass production of adjacent regions.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Fe vertical distribution with a focus on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cultivation on the soil Fe mobility in Sanjiang Plain.  相似文献   

16.
李伟业  付强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92-95
借助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建立了地下水空间数据库,同时结合动态平衡法,实现地下水含水层的三维可视化,对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得出自1997年有地下水观测资料以来,该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最大处下降5.8m,至2005年累计亏损6.89×108 m3,今后该区域应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地下水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湿地土壤质量退化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tland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caused by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on the Sanjiang Plain of Northeast China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A relative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RSQE) model and a projection pursuit evaluation (PPE) model based on real-coded 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 were introduced to evaluate quality variations in top layers of the main wetland soils on the Sanjiang Plain in 1999 and 2003, respectively. As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boundaries were vague, this study established two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SE) models based on the original data and criteria used in the RSQE and PPE models. The outputs of the two FSE models were obtained by choosing two fuzzy composite operators M (∧,∨) and M (?,⊕).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FSE, RSQE, and PPE models were correlated. In particular, outputs of the FSE model using M (?,⊕)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the RSQE model with r = 0.989 at P < 0.01. Compared with RSQE and PPE models, the FSE model may be more objective in showing soil quality variations and was closer to the natural situation, showing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FSE model in evaluating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However, the choice of composite operator wa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he study of wetland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on the Sanjiang Plain was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ils an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is are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复垦对三江平原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oil environment in Sanjiang Plain has changed greatly because of the reclamation on a large scal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have changed ,and soil erosion,soil saline-alkaliztion and soil pollu-tion occurred in some areas ,Thes Problems have obstru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For the sustainable use of soils in Sanjing Plain,in this paper we raise som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asures which might be refereces for expert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农业干旱态势综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干旱灾害加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对农业干旱态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有助于清楚地掌握我国农业受旱程度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为评价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农业干旱综合态势,本文提出了"作物干旱综合指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根据全国1982—2011年的日值气象数据及主要农作物分布数据,首先计算了不同作物水分敏感期的作物干燥度,进而采用面积加权综合法计算作物干旱综合指数,分别分析了各粮食主产区的作物受旱情况和综合农业干旱态势。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农业干旱综合态势较为严峻,且三江平原的春小麦以及松嫩平原春小麦、玉米、水稻的受旱程度均不容忽视。黄淮海平原农业干旱态势为5区中最严重,特别是冬小麦旱情最重,一季稻及玉米以轻度和中度旱情为主。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农业干旱综合态势以轻度干旱为主,冬小麦、早稻和晚稻种植区均呈现不同程度旱情,以中度及其以下为主,晚稻受旱较为明显。四川盆地农业综合旱情为5区中最轻,各作物中一季稻和玉米旱情较轻,而冬小麦种植区旱情相对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