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鱼红脖子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四川黑竹特种养殖场于1994年9-11月间二次发生幼甲鱼大量发病的事例,经临床观察病理检查,以及病原体分离培养等,确定甲鱼红脖子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所引发的,分离菌株对多种抗菌素有敏感性;毒力试验表明,对小白鼠的MLD为2.5亿个菌,用抗菌药物防治甲鱼红脖子病虽然有效,但对甲鱼的食欲有影响,建议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徐永祥 《内陆水产》2003,28(7):27-27
2001年4月份我县的部分养蚌农户中发生蚌嗜水气单胞菌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很高。笔者于5月份携病蚌前往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找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经过病原分离、转接,结果在病蚌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病原株,确诊为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经过近3年的探索,已经初步掌握了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现向广大养蚌农户作简单的介绍。1什么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细菌。目前,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提取3个变种,即白鲢嗜水气单胞菌,牛蛙嗜水气单胞菌和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珠蚌最易感染的…  相似文献   

3.
4.红脖子病(也叫粗脖子病、阿多福病等) (1)病原: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认为是甲鱼虹彩病病毒。此病是由于鳖刚度过冬眠期,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抵抗力变弱,再加上水质恶化从而使嗜水气单胞菌侵入体内,引起感染而发病。  相似文献   

4.
甲鱼红脖子病的诊疗甲鱼红脖子病又称大脖子病,是一种常见的甲鱼恶性传染病,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此病的发病季节一般在3~6月份,但温室养鳖全年均可发生。各种规格的鳖都可感染发病,成鳖对此病很敏感,在温室养鳖的条件下,幼鳖也易发生该病。此病传染性很强,一...  相似文献   

5.
健康养殖     
牛蛙红腿病及其预防措施牛蛙红腿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等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牛蛙细菌性疾病。病蛙的死亡率甚高,从蝌蚪至亲蛙都会患此病,野生青蛙和美国蛙也患此病。[病原体]牛蛙红腿病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也是...  相似文献   

6.
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灭活菌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臣 《水产科技情报》1990,17(4):111-113
利用嗜水气单胞菌研制了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灭活菌苗,每只甲鱼肌肉注射1.0毫升,14天后产生免疫力,40MLD攻毒100%(15/15)得到保护,免疫期达9个月,4℃保存至少3个月效力不减。现场应用保护率达98%(98/100),无任何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鱼》1996,(1):27-28
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综合性防治措施本养殖场于1992年9月从外地购进甲鱼5000只。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及饲养密度过大等原因,致使甲鱼发病。其主要症状为活力下降,皮肤出血、溃烂;脖颈红肿;爪溃烂、脱落;鼻出血,最后死亡。病理解剖发现病变脏器均呈...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产》2000,296(7)
虎纹蛙红腿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不产酸菌株等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虎纹蛙细菌性疾病。病蛙的死亡率甚高,从蝌蚪以至于亲蛙都会患此病,野生青蛙和美国蛙也患此病。【病原体】虎纹蛙红腿病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也是导致虎纹蛙红腿病的病原菌。【症状】病蛙精神不振,跳跃无力,腹部膨胀,临死前呕吐并排血便。蛙腿腹侧、内股、腹部及下颌等颜色浅的部位的皮肤出现红点、红斑或弥散性红色,头部、嘴周围、腹部、背部、腿和脚趾上有溃烂病灶,腿水肿,腹部和腿部的肌肉有条状或点状红斑;腹腔内有大…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4种不同来源的嗜水气单胞菌对三角帆蚌的致病力。4种来源的嗜水气单胞菌菌种经复壮、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均能引起其发病死亡,临床发病症状相似,但对三角帆蚌的毒力有差异,以甲鱼嗜水气单胞菌对三角帆蚌的毒力最强,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最弱。  相似文献   

10.
养鳖塘暴发了出血性败血病,发病率70%以上。经检验,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投喂高敏药物药饵,结合水体消毒,更换斯水,鳖病很快治愈。  相似文献   

11.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症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的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引发该病。甲鱼红脖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1.鳖的预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油,严重时失明,舌尖、口…  相似文献   

12.
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斌 《内陆水产》2005,30(9):22-23
从贵阳市乌当区渔洞峡冷水鱼养殖基地发病的三倍体虹鳟分离到2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实验接种到鲤鱼于48h内全部死亡,并从实验鲤鱼中分离到同样细菌。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对常用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最终确诊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体,经过药敏试验进行抑菌,甲醛效果最好.养殖基地鱼经过治疗,死亡被控制。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免疫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水产养殖动物中普遍发生的嗜水气单胞菌病如对虾细菌性红体病、肠炎病及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业已查明,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这类细菌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是养殖水体普遍存在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均可繁殖,以28  相似文献   

14.
虹鳟烂鳃病病原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斌 《水产科技情报》2005,32(6):273-274,277
从发病的三倍体虹鳟体内分离到2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认为嗜水气单胞菌。将其接种到鲤鱼体内,鲤鱼于48h内全部死亡,从试验鲤鱼中分离到同样的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这种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最终确诊,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体。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甲醛的抑菌效果最好。养殖基地的病鱼经过治疗,死亡现象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5.
池塘因施用有机肥过量而出珥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经病原分离鉴定,主要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甲鱼穿孔病的有效预防措施,对患病甲鱼进行了临床诊断和病原分离鉴定。病原菌鉴定(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及细菌生化和分子鉴定)以及菌株毒性试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表明:致病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菌株有明显的β溶血,对小鼠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菌液浸泡感染黄鳝,也能使黄鳝出现出血病症状。该菌对嗯诺沙星和四环素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低度敏感并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李书林  邓明星 《水利渔业》1994,(1):38-39,43
报道了对宜城县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调查和分析情况,指出了此病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等病菌,病症与草鱼出血病相似。流行季节主要是6-8月份,危害鱼类重点是2龄以上的鲢;提出了预防和治疗暴发病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7,(8):83-83
一、出血病 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危害极大的鱼病。从夏花鱼种到成鱼都易感染,鲫鱼比其他鱼类更易受感染,主要危害成鱼。这种病来势凶猛,发病率极高,但预防的最佳时期是5~6月份,在正常的条件下,水体中也有嗜水气单胞菌的存在,但不致病,在池塘条件差、缺氧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黄毅  葛虹 《水利渔业》2004,24(4):76-78
水生动物病害威胁着人类食品安全,对出口贸易也会造成严重影响。水生动物和人共患病原体有副溶血性弧菌、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链球菌、异尖线虫、华支睾吸虫、头槽绦虫等,介绍了这些病原体对水生动物和人类的危害,提出了水生动物检疫机构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00,294(5)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症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的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5;发该病。甲血红柱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1.鳖的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