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3,(2):132-132
老舍的女儿舒云女士撰写了“老舍与《茶馆》”回忆录 ,读来思绪万千。今择之 ,共“品”味。老舍写《茶馆》一剧 ,有他的前因后果。老舍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 ,但是他对自己的剧本 ,从不作高的评价 ,他只有一个优点 ,就是“勤快”。此话不假 ,正是老舍夫人胡青在整理老舍手稿时 ,发现仅一部《春华秋实》 ,老舍写了五十多万字 ,化了七、八个月时间 ,一遍一遍的改 ,一共改了十遍 ,说明他写作的谨慎、郑重 ,所以他写出的作品 ,份量很重 ,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治学“勤快”的哲理。老舍写《茶馆》剧本 ,那就在“三反五反”后 ,老舍刚…  相似文献   

2.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2,(2):196-197
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 ,神游其中 ,使人悠然忘世 ,心归于静 ,真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 ,茶文化犹如一朵芳越椒兰的奇葩 ,其德操所蕴 ,不同流俗。茶与文赋诗词 ,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 ,而又密切相连。从写《赋》的杜育 ,写《封氏闻见记》的封演 ,写《茶经》的陆羽 ,直到写茶诗的皎然、卢仝、苏轼、王世贞等 ,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来。在茶与文赋诗词的密切关系中 ,古人有许多妙论。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著《食论》说 :“苦荼久食 ,益意思。”《神农本草经》云 :“荼叶苦 ,饮之使人益思。”诗仙李白得族侄僧所赠玉泉仙人…  相似文献   

3.
一.与统治者阶层清代陈元龙编撰的著名类书《格致镜原》有引录:“《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清代孙壁文《新义录》卷96《饮食类》也有“《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5,(2):169-171
我在《小国茶叶》2003年第3期上发表了《“苕霅”究竟为何地》一文,后有人表示异议,为了把“苕霅”这个事弄得更清楚,所以,我现在又写了“再说‘苕霅’究竟为何地”之文。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1997年11月20日)北京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的王郁风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们准备编写一本《中国茶叶五千年》的书,向我核查二个问题:一是关于“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问题。另一个是看到霍山黄芽茶听上有司马迁《史记》云“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位久服得仙”之语。他说他查阅了《史记》,未见此语出处。我当时在电话上向解释,他说电话上一时说不清楚,叫我写一下。我们都是“中华茶人联谊会”的会员,只好如命。关于六安瓜片成茶年代问题,我已写了一篇《再论“六安瓜片”成茶年代》,已刊于1998年《农业考古》第2期上。关于…  相似文献   

6.
50岁的农民写剧本,83岁的老人当历史顾问,50多名村民当演员,河南省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竞自写、自导、自演、自拍了一部电视剧《鬼子进村》,据说还是一部“贺岁片”。  相似文献   

7.
蜀,蚕耶?非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蜀”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此外还有“■”、“■”、“■”等写法共12字。在古文献中,“蜀”字作何解?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写“■”“葵中蚕也”。《说文》解“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勹谓象其身  相似文献   

8.
首届“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关于如何推动《四库全书》研究,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中华文化研究如何开展。二是在新时期推动新抄《四库全书》活动,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文化现象怎样光大。研究《四库全书》,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解说。新抄《四库全书》就是要写汉字、识繁体、读古人、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清 源不久前 ,美国贝尔实验室因在科学数据上造假 ,谎报科研成果 ,被媒体曝光后 ,美国科学界一片哗然。目前 ,当事者已受到了惩罚———舍恩被扫地出门。无独有偶 ,在中国农耕界也出现了“贝尔实验室事件”。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课题组的负责人为了早出成果、多写论文 ,通过各种渠道营造舆论 ,大力推广“免耕法” ,对中国的农耕方向进行了错误的导向 ,引出了“精耕细作违背科学”、“洋人来中国教种地”的错误观点和做法 (《文汇报》2 0 0 1,9,5、《光明日报》2 0 0 1,11,13、《农民日报》2 0 0 0 ,5 ,3) ,并称这是“一场耕作技…  相似文献   

10.
豆腐起源于何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文华 《农业考古》1991,(1):245-248
豆腐的发明年代,是中国食品营养学史上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早在宋代,哲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写过八首素食诗,其中一首是写豆腐的:“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自注曰:“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可知早在宋代就有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发明的传说。此后,明代的罗颀在《物原》中说:西汉时的古籍中有“刘安作豆腐”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叶子奇在《草木子》中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稻米之路》一书,此书是日本著名学者渡部忠世先生所著。读后联想到许多问题,得益非浅。“陶瓷之路”、“丝绸之路”大家都很熟悉。(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写了《陶瓷之路》一书)。“稻米之路”对于研究古代农业的人来说,也许并不陌生。渡部忠世先生所著的《稻米之路》一书就是论述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全书共有八章。第一章稻米之路——一部亚洲的文化史,第二章遗留于古代土基中的谷  相似文献   

12.
一、《茶经》成书应是761年这一成书年分是陆羽在他的自传(《陆文学自传》)中说的,他的自传写于唐肃宗上元辛丑年,即公元761年。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泅。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卜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揭布囊。”29岁的年青陆羽,一下写了8部书,61卷,真了不起。而《茶经》是8部书中的一部,这是明摆着的,岂能不承…  相似文献   

13.
争鸣几声     
《农业考古》2 0 0 0年第 2期 (中国茶文化专号 19期 )上 ,刊登了湖州寇丹先生《探索与争鸣》的文章 ,文内点名指斥我在拙作《茶事思辩》、《茶苑求真》中的某些观点。不知是他看不得仔细还是有所曲解 ,使我不得不争鸣几声。他说 :“在中华茶文化传统中写了许多如禅、佛、道、宫廷等茶的介绍文字 ,这本是很应该的。”不能像我认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崇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岂容宣传封建迷信思想。”说我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其实 ,我并不反对茶文化中写禅、佛、道等文字 ,我只是反对把茶文化的刊物作为宣扬宗教和释道…  相似文献   

14.
舒云 《农业考古》2003,(4):276-277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中吸取了营养。但《茶馆》的产生,却鲜为人知。舒云女士特撰文“老舍与《茶馆》”一文,详细叙述了老舍写《茶馆》的来龙去脉,值得一读。今特摘之。  相似文献   

15.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这些古老而又带着几分忧伤的诗句,是采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这部书诞生在公元前十一至六世纪之间,不难看出,我国很久以前就有着令人棘手的鼠类之患了。有关鼠害的记载,在我国一些古籍里,屡见不鲜。东汉王充著的《论衡》一书,有“虫堕一器,酒弃不饮;鼠践一筐,饭损不食”的记载。《三国志》有“太祖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太祖指曹操)的故事。唐代曹邺的诗《官仑鼠》这样写着:“官仑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相似文献   

17.
董淑铎 《农业考古》2001,(2):110-111
一读了 2 0 0 0年 3月 2 8日《人民日报》的《李瑞河的茶心》和 8月 1 0日《人民政协报》的《托起夕阳变朝阳———记美国林肯大学名誉博士 ,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的两篇文章 ,对李瑞河的“茶情、乡情、中国情” ,“爱茶、爱乡、爱祖国” ,高尚美德 ,肃然起敬。李瑞河先生 1 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的植茶世家 ,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 2 1 0年前 ,先祖李正直渡海到台湾 ,至李瑞河已第七代 ,他继承父业 ,于 1 96 1年在台湾开设了第一家“天仁茶店” ,随后 ,他的茶店接二连三在台湾破土而出 ,到 1 990年 ,天仁集团在台湾已拥有连锁店 …  相似文献   

18.
寇丹 《农业考古》2001,(4):209-210
1994 - 1999年 ,我先后写了《论陆羽的“西江水”》和《从 <茶经 >和 <六羡歌 >看陆羽的理想》两文 ,继续对陆羽的“千羡万羡西江水”进行探讨。我的观点是不主张把“西江水‘作为天门的一截河水而有怀乡之情的解释。这一观点被日本成田重行著的《茶圣陆羽》一书辑入 ,而国内学者对比尚未作出多大的反应。大约这个题目如食鸡肋。“西江水”是南禅宗的代称。研究茶文化不能离开对禅宗的了解认识。因为它对中国的宗教、思想、人格、文化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日常的语汇中诸如“衣钵”、“祖传”、“入门”、“法眼”、“超脱”等…  相似文献   

19.
一样分别两样情──王维与高适两首送别诗的比较赏析王菊艳“多情自古伤离别,”(抑永《雨霖铃》)打写离愁别绪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主题。从《诗经》“昔我往美,杨柳依依”(《采获》)的描写,到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的咏叹;从江淹...  相似文献   

20.
凯亚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专号总11期上发表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题目叫“聊斋先生的茶道”,读后记忆良深。该文重点讲的是聊斋先生的茶道。蒲松龄(1640-1715年),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那些狐鬼真的比某些“正人君子更可爱”呢!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对有关农业、医药和茶事,深有研究,写过不少通俗读物。如《日用俗字·饮食章》对饮食的烹调和面食的制作就写得详细生动。千字文章,就记载了多种菜点。这“饮食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