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黄绿蜜环菌生长区域的调查研究,确定黄绿蜜环菌的植被类型,鉴定其伴生植物,比较不同调查地伴生植物的差异,为黄绿蜜环菌的人工驯化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将中草药浸提液添加到基础培养基中,研究6种中草药浸提液对黄绿蜜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对黄绿蜜环菌生长有弱抑制作用,甘草、枸杞浸提液对黄绿蜜环菌的促进作用较强,二者最佳添加量均为4%。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由于野生黄绿蜜环菌的产量减少,十分期望能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来生产黄绿蜜环菌。然而,黄绿蜜环菌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相当复杂,人工培养很困难。下岸伊作经过多年研究,结果发现:微量亚硝酸离子对黄绿蜜环菌的菌丝变化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将这种变化所产生的颗粒状菌丝体置于培养基中,在12℃以下的低温静置培养,能生产出黄绿蜜环菌子实体  相似文献   

4.
青海草地黄绿蜜环菌生态学特性及营养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该文报道青海草地黄绿蜜环菌的生态习性,以及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研究表明,黄绿蜜环菌的寄主植物为嵩草属植物。  相似文献   

5.
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Alb. et Schw. : Fr. )Sacc.又名黄环菌.在青海俗称黄蘑菇.该菌在青海的环海四州及玉树、果洛的部分草原上均有分布.本调查区主要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草原,东经100°34′~100°28′,北纬34°45′~35°32′之间.海拔3500~4400m,此菌我国除分布于青海外,也见于西藏的亚东地区.黄绿蜜环菌,营养丰富,肉肥厚脆嫩,味鲜可口,是当地享有盛名的传统食用菇.干样品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测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亚硒酸钠对黄绿蜜环菌液体培养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绿蜜环菌富硒培养适宜浓度为0.80 mmol/L;适宜添加硒时间为培养时间的第4天;培养时间5~8 d,硒促进黄绿蜜环菌菌丝体生长,7 d时显著提高菌丝体生物量(P0.05)。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和石油醚提取法对黄绿蜜环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黄绿蜜环菌中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生物碱和少量有机酸、黄酮、强心苷、甾体三萜类、苷类、皂苷,而挥发油、香豆素萜类、鞣质、酚类极少。通过定性分析黄绿蜜环菌的有效成分,为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真菌,也是珍贵的高原生物资源,具有多种研究价值.从形态学特征、生态环境、成分分析、分子生物学研究、菌丝体培养、发酵工艺、应用价值等多方面对黄绿蜜环菌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5,(1)
黄绿蜜环菌(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真菌。总结了该真菌的形态特征与生态分布、蘑菇圈的植被与土壤、营养与化学成分、人工培养条件以及分子水平上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微卫星引物开发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探究黄绿蜜环菌与植物的共生机制与实现人工驯化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CTAB法提取的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 DNA为模板,应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对Mg+、dNTPs、引物和Taq DNA聚合酶、模板浓度5种因素进行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建立了适合黄绿蜜环菌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并对退火温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15μL反应体系中包括:1×PCR Buffer,100 ng模板DNA,dNTPs 217ìmol/L,引物0.5 μmol/L,Taq DNA聚合酶0.75 U,Mg2+ 1.3 mmol/L.稳定性检测证明,该反应体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并从34对引物中共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8对.该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SSR标记对黄绿蜜环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亲缘关系分析及种质资源鉴定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虹  游潇倩  余梅 《北方园艺》2010,(22):174-176
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了精制培养基与粗犷培养基对黄绿蜜环菌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影响,以期获得比较适宜的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黄绿蜜环菌胞外多糖较优的精制培养基组成为:每100 mL含马铃薯20 g、葡萄糖4 g、酵母膏0.20 g、KH2PO40.15 g、MgSO40.05 g,每1mL含VB112μg,pH 6.0。  相似文献   

12.
两种野生食用菌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初步研究了生长在青海高原的两种野生食用菌——四孢子菌和黄绿蜜环菌不同溶剂粗提物组分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通过对O·-2、·OH、DPPH·和ABTS·+四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测定其抗氧化活性,以MTT法测定各组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发现,两种野生食用菌的剩余醇溶相和水溶粗多糖相对这四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较好;四孢子菌石油醚相、黄绿蜜环菌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对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人肝癌细胞系7721有较好的细胞毒作用。体外实验说明了两种野生食用菌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液体和固体培养方式研究硒对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生长的影响及其发酵液对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种子萌发特性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与无硒培养基相比,浓度为1.0 mmol·L-1~8.0 mmol·L-1亚硒酸钠对菌落直径和菌丝体生物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黄绿蜜环菌富硒发酵液对中华羊茅幼苗生长指标的化感作用表现在稀释倍数越小,抑制作用越大;对幼苗不同生长指标的抑制作用由高至低依次为根长、苗长、苗鲜重、根鲜重;各生长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青海野生黄绿蜜环菌生态环境及不同生态区菌株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调查了野生黄绿蜜环菌在青海分布的生态环境条件,并对不同生态区菌株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青海海北州青海湖金银滩草原分离的AL-3号菌株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5.
在掌握了褐环粘盖牛肝菌生态学特性、野生增产技术、菌种分离扩繁、菌剂制作、菌根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在旱地采用栽种褐环粘盖牛肝菌菌根苗的人工栽培试验,试验采用不同基质培育菌根苗,并对栽培出菇效果进行了比较.通过菌根苗移栽与无菌苗就地接种培育菌根苗的栽培试验,研究了催菇处理对出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栽种菌根苗取得了褐环粘盖牛肝菌人工栽培的成功,单产高达283.57 g·m-2,采用带土基质培育的菌根苗出菇效果明显优于无土基质,移栽菌根苗的出菇效果优于就地接种培育菌根苗,催菇处理的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杨树菇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a)又名柱状田头菇、茶树菇、茶薪菇、柳环菌、柳菇柳松茸、柱状环锈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粪锈伞科、田蘑属.自然界于春秋两季多发生在杨树、柳树、榕树、小叶榕等枯干、伐桩及林间地上.  相似文献   

17.
3个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季的增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以催菇剂对褐环粘盖牛肝菌菌塘进行诱导出菇,可以增加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数量,但产量提高不明显;而使用菌塘复壮或催菇与菌塘复壮结合处理,可以使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时间提早、潮次增加2~3潮、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柳环菌的生活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环菌又称柳菇、茶新菇、杨树菇,学名柱状环锈伞Pholiota cylindracea(Fr.)Gill.,是我省1982年开发的一个食用菌新品种,子实体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易栽培,周期短,产菇温度范围广等优点而受到群众喜爱。笔者自1984年在贵刊第3期刊出“柳环菌及其人工栽培”一文后,收到一些读  相似文献   

19.
通过菌塘的菌丝分布、形态、共生树根系分布的研究,探寻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于菌塘的关系。选择不同部位的菌塘挖掘和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菌丝显微观察表明不同出菇量菌塘的菌丝分布是不同的。单生菇的菌塘约50cm,而群生菇菌塘的菌丝圈可达80cm。不同出菇量的菌塘松树根数和菌根数是不同的,单生菇的菌塘根较粗量少,菌根较少,群生菇菌塘的菌塘根较细量多,菌根多;菌根数量多。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的菌丝形态差别较大。未见有锁状联合,泥土间菌丝膜片是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的菌丝态。  相似文献   

20.
黄绿蜜环菌菌丝体培养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绿蜜环菌的驯化培养试验中,筛选出几种较适宜的琼脂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采用斜面培养试验初步取得了生长温度、pH值等基本数据。其生长温度范围10℃~35℃,适宜温度25℃~30℃;pH值范围(灭菌前)4~10,适宜pH值6.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