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污染水稻土中砷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污染水稻土中砷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方法]在泉州和漳州污灌地区取水稻样品,同时采集对应的土壤耕层样品,研究污染水稻土中砷的形态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土壤全砷含量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3777**,n=39),与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CEC等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不明显。而漳州采样区土壤全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308 1**,n=19)。土壤全砷与土壤有效砷呈极显著性线性正相关(R2=0.544 0**,n=39)。土壤有效砷与土壤CEC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5440**,n=39),与土壤游离氧化铁也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7546**,n=39)。[结论]该研究为田间水稻生产砷污染的控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污染土壤中重金属Zn的形态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方法]将污染水稻土中Zn的形态分别与土壤pH、有机质、CEC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土壤全Zn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516 4**,n=39),与土壤粘粒(<0.002 mm)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435 8**,n=39),与土壤有机质、CEC、pH值等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有效Zn量与土壤全Zn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412 5*,n=20),土壤Zn的有效度与土壤全Zn量呈极显著性负相关(R2=0.357 1**,n=39),土壤Zn的有效度与土壤有效Zn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2=0.363 6**,n=39)。[结论]该研究对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采自福建不同地区的 26个土壤的Zn向白菜茎叶的转移能力.结果表明,虽然用DTPA提取的有效Zn与茎叶Zn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但以DTPA有效Zn为基础的Zn转移系数与土壤有效Zn之间呈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这种幂函数相关将白菜茎叶Zn含量与土壤有效Zn联系起来.在土壤Zn与作物Zn含量无显著相关的情况下,可用Zn转移系数(DTPA基)与土壤有效Zn之间的幂函数关系估计土壤Zn的环境质量限量.  相似文献   

4.
为桂东地区镉污染农田的安全生产提供依据,在桂东中度镉污染农田开展田间试验,比较诺地康、隆昌LC-SOl、格丰GF-TD2、格丰GF-TP3和石灰5种不同的土壤调理剂对土壤pH、土壤有机质、全镉、有效态镉和糙米镉含量的影响,探明不同土壤调理剂在中度镉污染农田上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5种土壤调理剂均显著提高土壤pH,土壤pH增加0.26~0.91个单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显著降低31.8%~56.6%;水稻糙米中的镉含量降幅为45.9%~80.8%,土壤pH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密切相关,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R=-0.676);但5种土壤调理剂对水稻产量、土壤全镉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较小。从水稻产量、土壤pH、土壤有效镉含量和糙米镉含量来看,格丰GF-TP3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和糙米镉含量的控制效果最佳,其降幅分别为56.6%和80.8%。  相似文献   

5.
重庆紫色土壤铜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地区紫色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紫色土壤剖面中铜的有效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剖面各层次中全铜含量为1.81~79.50mg/kg,有效铜含量为0.137—2.490mg/kg。用直线、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回归方程对影响土壤有效铜含量的各主要因素进行回归拟合发现,pH值、全铜、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含量等因素对各层次土壤有效铜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酸碱性土壤中,影响铜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当土壤pH〈7.0时,各层次土壤有效铜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0.792^**、-0.716^**;而pH≥7.0时,各层次土壤有效铜含量与全铜含量的幂函数相关性更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746^*、0.619^**、0.516^*。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在影响土壤有效铜含量的各因子中,有效磷的直接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有效氮、全氮;当pH〈7.0时,有机质、pH对有效铜含量的影响较大,而pH≥7.0时,全铜对有效铜含量的影响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对稻田土壤Cd形态和糙米Cd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增施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内土壤pH、有机质和Cd赋存形态的动态变化以及糙米中Cd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25~45 g/kg有机肥增施量条件下,水稻分蘖期土壤pH显著提高0.40~0.42,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1.74~3.1 mg/kg,有效态Cd下降15.7%~40.7%;孕穗期土壤pH显著提高1.08~1.14,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7.48~9.68 mg/kg,有效态Cd下降13.6%~38.8%;扬花期土壤pH显著提高1.30~1.53,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8.38~9.19 mg/kg,有效态Cd下降10.0%~36.7%;成熟期土壤pH显著提高0.97~1.13,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6.54~8.81 mg/kg,有效态Cd下降9.2%~36.8%;水稻成熟后的糙米中Cd含量显著下降67.7%~72.3%.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糙米中Cd含量并无明显的变化.[结论]水稻种植过程中增施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高酸性土壤的pH,增强土壤的酸碱缓冲能力,并显著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使土壤中Cd由生物活性较强的弱酸提取态向可还原态转化,从而达到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显著减少糙米中Cd积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水稻对污染土壤中镉、铅、铜、锌的富集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了闽西某钢铁厂附近污染农田上水稻对土壤镉、铅、铜、锌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糙米对各元素的富集系数依次为镉(0.25)>锌(0.18)>铜(0.11)铅(0.000 6). ②在土壤→根系、根系→茎叶、茎叶→糙米这几个部分之间,镉和铜从根系向茎叶的迁移最困难;从土壤到糙米,铅的迁移能力逐渐降低;土壤锌比较容易进入水稻根系,但从根系向地上部迁移则较难.③不同田块水稻糙米对土壤镉的富集系数变异比锌和铜大得多,说明影响糙米对土壤镉富集的因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8.
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茶园茶树及对应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研究茶树各部位及土壤中铜的分布特征,以富集系数(BAF)为指标对茶树吸收累积铜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茶树新梢与树体铜含量分别为(10.65±0.68)mg/kg和13.85 mg/kg;茶园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分别为17.09~89.33 mg/kg和2.72~12.28 mg/kg;树体各部位铜含量和分布率为侧根>叶片>主根>生产枝>骨干枝,其中根系及叶片吸收累积铜占树体的49.87%和22.28%;不同茶园茶树的各部位铜含量、铜分布率及富集系数等均差异明显;不同茶园的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及铜利用率(PBC)均差异明显;茶树体、叶片、主根、侧根铜含量与土壤铜含量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矿物调理剂对稻田土壤镉形态和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索施用调理剂对稻田土壤镉形态和水稻镉吸收的影响,为调理剂的田间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一种碱性矿物源复合材料作为供试调理剂,采用水稻盆栽试验动态取样方法,研究调理剂对不同生育时期稻田土壤镉形态及镉在植株体内迁移的影响。【结果】矿物调理剂有效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镉(DTPA-Cd)含量,促进土壤镉的可利用态持续向难利用态或残渣态转化。矿物调理剂显著降低水稻根系、茎叶、谷壳和糙米镉含量,且其用量分别与水稻根系、茎叶、谷壳、糙米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水稻各部位镉含量与土壤DTPA-Cd、返青期土壤可交换态镉和孕穗期土壤可交换态镉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返青期土壤可氧化态镉和孕穗期土壤可还原态镉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根系和茎叶中镉含量的显著不同,对照处理(CK)不同生育时期根系镉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成熟期≈返青期>拔节期>分蘖期>孕穗期;茎叶镉含量的大小顺序为:返青期>成熟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成熟期时,与对照相比,矿物调理剂对水稻根系、茎叶、谷壳和糙米镉含量的最大降幅依次为92.0%、94.1%、86.3%、80.6%;当调理剂用量达到5 g·kg-1土时,糙米镉含量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0.2 mg·kg-1)。水稻各部位镉含量顺序为根系>>茎叶>>糙米>谷壳。由不同生育时期镉从根系向茎叶的转运系数可知,矿物调理剂对水稻生育前期镉的阻控效果优于生育后期。【结论】该调理剂可促进土壤中高活性镉向低活性转化,抑制水稻各器官对镉的吸收富集。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生育期施用生石灰对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了深入探究镉污染稻田土壤施用生石灰降低稻米镉含量的过程机理,采用盆栽试验,分别在水稻插秧前、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进行生石灰施加处理,水稻成熟后采集植株样品和土壤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在水稻不同生育期施加生石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及根系镉含量,同时显著降低糙米镉含量(P0.05)。分蘖期施加生石灰对糙米镉含量的降低程度最大,其含量比空白对照下降55.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分蘖期施加生石灰后发现,水稻茎秆中的钙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其茎秆中的镉含量反而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多变量主成分分析显示,茎秆钙含量与镉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认为,在水稻分蘖期施用生石灰不仅可以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减少根系对镉的吸收积累,还可以提高水稻茎秆中的钙含量,进而抑制镉由根系向茎秆的转移,表明这两个过程的叠加效应可能是水稻分蘖期施用生石灰降低糙米镉含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苏南典型区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研究农田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昆山市土壤全Cu含量平均为28.48 mg/kg,变异系数为34.23%;全Zn含量为114.79mg/kg,变异系数为89.55%。土壤有效态Cu含量为3.17~23.51 mg/kg,平均8.37 mg/kg,变异系数为56.31%。土壤Cu的活化率为31.02%,变异系数为34.79%。土壤有效态Zn含量为0.99~16.53 mg/kg,平均3.73 mg/kg,变异系数为87.15%。土壤Zn的活化率为3.56%,变异系数为78.09%。(2)土壤全Cu含量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0.01 mm黏粒含量也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重要因素;全Zn是影响有效态Zn含量的相对重要的因素。<0.01 mm黏粒含量是影响Cu活化率的最主要因素;pH是影响Zn活化率的相对重要因素。(3)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u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化工区和中部平原区含量较高。土壤Zn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表现为菜地区显著高于化工区和印染造纸区,在不同地貌区以北部洼区较高,南部湖荡区较低,差异不显著。(4)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和土壤Cu,Zn活化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黄棕壤重金属植物可利用性的表征方法。[方法]选取15种化学提取荆,结合水稻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探索其对黄棕壤中铜、铅、镉的植物可利用性的表征方式。综合分析提取剂对重金属提取能力的影响,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水稻籽粒中重金属含量与化学提取剂提取的重金属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的相关关系。[结果]在所用的15种提取剂中,硝酸钠、醋酸铵-EDTA、氯化钙、草酸等提取出的化学有效态含量不能有效地反应土壤中重金属铜的植物可利用性,而0.10mol/L柠檬酸、0.05mol/L EDTA、0.05mol/L HCl和5%HOAc提取的重金属含量均能较好地反应黄棕壤中重金属植物可利用态含量。[结论]该研究为科学利用和管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保障污染土壤上作物生产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蒋彬  王锐  何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51-13752
[目的]筛选铝含量低的水稻基因型品种。[方法]从国内不同地区采集了239份水稻样品,用ICP测定稻米中各种元素含量,研究不同基因型精米的铝含量分布,分析铝含量与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以及与氨基酸含量的关系,遴选出含铝较低的水稻品种。[结果]239份稻米样品中铝含量在1.67~73.81 mg/kg,平均值为(14.161 5±5.822)mg/kg,变异系数为41%。不同基因型水稻精米铝含量频率为正态分布,其含量差异极显著。精米中铝含量与微量元素Fe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与Cu、Mo、Zn、Mn、Co含量相关性极显著。精米中铝含量与氨基酸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水稻精米铝含量除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之外,还受气候、土壤和灌溉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草地化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李希来  袁荣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12-6414
[目的]为防治草地退化和恢复植被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三江源地区果洛、玉树不同退化程度草地进行化学性质分析,了解该地区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和土层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降低;有效铜平均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有效锌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变化范围为1.36~3.08 mg/kg;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效铜含量上升,有效锌含量下降。演替度与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养分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结论]根据退化草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在治理时应补施不同的肥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温州蜜柑果皮不同溶剂提取物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筛选最佳提取试剂。[方法]依次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及蒸馏水对温洲蜜柑果皮进行提取,检测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对不同溶剂提取物总酚、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温州蜜柑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甲醇、丙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APC指数位居前2位。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酚、总黄酮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5**、0.583**、0.948**、0.849**、0.760**、0.955**(P0.01)。[结论]对温州蜜柑不同溶剂提取物总酚、总黄酮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确定甲醇为其最优提取试剂。  相似文献   

16.
土壤含钾矿物同其他矿物颗粒一起均分布在不同粒级的土粒中,这些土粒在不同的土壤中构成了不同的配合比例,形成不同的土壤质地的属性。统计表明,〈0.05mm与〈0.01mm粒级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r=0.896^**,n=92),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粒级的土粒与不同形态钾间呈显著线性或曲线显著相关,而全钾只与〈0.05mm粒径的土粒呈极显著相关(r=0.234^**,n=73),全钾与速效钾的数量关系通过全钾、〈0.05mm、〈0.01mm粒级与速效钾系统相关组合的算式以数学的方法计算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湘中地区的耕型第四纪红土壤进行不同稻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旱改水及不同稻作制对土壤铜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改水田10年后,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土壤有效铜含量也明显提高。三种稻作制比较,稻稻冬泡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和土壤有效铜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供试土壤铜主要以有机态铜,无定形铁态铜,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四种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pH、有机质与Zn、Cu、Pb、Cd有效态含量的关系。[方法]采集耕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与有机质含量;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结果]混养田土壤中有效态Zn、Cu、Pb、Cd含量比水稻田土壤中的低。土壤中有效态Pb含量与土壤pH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有效态Cu、有效态Pb、有效态Cd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