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城市滨水带状公园活力评价模型为研究目标,选取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滨水带状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现场调研、焦点小组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得到城市滨水带状公园活力影响因子以及游客对公园活力影响因素评价调查 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起城市滨水带状公园活力评价模型.结果显示:20项影响因素可被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针对于元大都遗址公园的现场调研,引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对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进行剖析,总结出滨水带状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与手法,为之后的滨水带状园林设计作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慢行系统作为彰显城市魅力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在广州打造“国际花园城市”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慢行系统为导向,针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连通性存在的山水文脉联系薄弱、慢行路径不连续、服务品质不佳的问题,基于国内外对慢行系统和公园连通性的研究,及广州慢行相关规划实践,提出3个城市公园连通策略:在构建连通网络上,从景观山水、断点空间、居民生活方向入手,重塑慢行网络;在具体空间营造上,分区分径,构建互为关联的主题环路;在实施连通的路径上,从特色策略、植物配植、意境营造等方向入手,打造品质化慢行空间。  相似文献   

4.
笔者采用现场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太原市汾河公园的空间利用情况和使用者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使用后评价(POE)。在总结场地环境和设施使用问题的基础上,从慢行系统、防护设施、服务设施、交通可达性、遮阴设施5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汾河沿岸的环境改善和公园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套合理的自行车交通系统评价体系是解决目前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通行空间及停放空间问题的关键。在分析目前自行车交通系统存在问题基础上,依据影响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的因素和指标选取原则,以可达性、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作为自行车交通体系的评价指标,从慢行交通网络、交通空间、交通环境和自行车停车设施等方面确定关联指标,应用AHP-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物元分析理论构建了自行车交通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并提出对应的评价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该研究成果为合理规划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及系统高效运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三亚市中心城区的东岸湿地公园、金鸡岭桥头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和红树林生态公园4处"海绵型"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选址及雨洪管理设施评价,提出基于空间、雨水处理和生态三个层面的选址原则,总结设计策略有以雨水处理为主要目的、以保护河流水系与红树林资源为前提、以公众科普教育为导向及注重热带地域特色的塑造,最后对三亚市"海绵型"公园雨洪管理设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通过向公众征集,筛选出珠海市51处观景点作为研究对象,以专家学派景观评价为基础,结合公众的主观评价因素,建立珠海市观景点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景观性、开发价值及影响力3个准则层因子和10个指标层因子。采用客观评价与公众主观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观景点进行评分,并根据评价结果将观景点分为3个等级,10个Ⅰ级观景点被评选为珠海市最佳观景点。对最佳观景点的各指标得分进行分析,提出整合现状资源、完善配套设施的观景点建设策略;针对最佳观景点分布集中的情况,提出以策划游线、完善慢行系统等规划措施串联最佳观景点,充分发挥其集群优势,提升珠海市最佳观景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宜昌市城区公园服务水平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来指导公园进行设计优化改造实践。在借鉴相关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园设计规范》,建立了生态服务、设施服务、文化服务3个指标层和20个评价因子,构建了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依据评判标准对宜昌市的6个城区公园进行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划分,并分析出每个公园服务水平协调发展中的不协调指标。针对发展失调的世界和平公园,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资源配置优化、展示设施更新、多方协作管理和功能分区细化4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湿地公园不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为人类提供休闲游乐场地,目前对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研究越来越重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设计了洋湖湿地公园游憩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游客对于洋湖湿地公园游憩空间体系中17个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运用IPA修正模型将洋湖湿地公园游憩空间建设项目分为4种类型,并确定17个指标在4种类型中的定位。最后依据IPA修正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游憩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市飞凤山奥体公园健身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健身步道的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飞凤山奥体公园健身步道的总体游客满意度达到优秀水平;准则层中游客满意度的排序为环境品质体验感受步道设计配套设施,除配套设施外均为优秀水平;18个指标层中有12个指标达到优秀,6个良好。其中娱乐设施、智能设施与步道特色得分较低。建议相应地在配套设施的建设上增加娱乐设施,改善智能设施,在步道设计中体现城市色彩,丰富细节设计。  相似文献   

11.
绿道是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在规划低碳交通、带活低碳旅游和引领低碳生活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南京滨江岸线规划中,结合绿道理念,规划建设贯穿滨江岸线的绿道系统,通过慢行道及沿线植栽建设实现滨江岸线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可达性,起到了整合优化岸线功能和重塑滨江城市形态的关键作用。文中结合南京滨江风光带案例,主要对城市绿道标准、沿线植栽及功能组合驿站设计进行探讨,有关设计经验可供滨江城市规划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12.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是重塑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途径。以昆明市的母亲河盘龙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构建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体系;采用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采集供需数据,结合雷达图将各河段的供需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盘龙江所有河段在调节服务方面的供给均大于需求;支持服务中的维持生物多样性维度有提升空间;文化服务需要提升,尤其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传承。基于供需匹配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滨水空间服务功能、开展滨水生态科普工作、重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滨水环境作为现代城市居民观赏、游览、休闲、活动的空间,其景观设计尤为重要。如何营造舒适怡人的滨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介绍顺德桂畔海东岸南方智谷段景观方案,对滨水景观的空间营造方法、景观环境的美化手段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以期为该类型景观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中心区滨水公园是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承载城市记忆,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娱乐功能的场所。广州的滨水公园在2000年后曾经历各种升级改造,但均未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与景观效果。以流花湖公园品质化提升为例,探讨城市滨水公园在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历史延续、景观营造和生态持续。项目首次采用了园林、水利、市政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提出了有序列地全面打开公园围墙,循序渐进地构建全园清水型生态系统,以尊重历史为原则的全园建筑整改,以及结合市民情感需求打造流花十景等策略,使一个封闭、衰退的老公园重新焕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蓝色空间在缓解精神压力和恢复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潜能。选取海口市滨海型蓝色空间,通过语义分割图像处理、场地评价、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空间特征及公众心理健康恢复性评价数据,探讨不同蓝色空间恢复性评价以及空间特征因子对恢复性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植物、水体等空间自然元素丰富、休憩设施等空间特性要素完备的滨水空间恢复性效应更佳;蓝视率、植物丰富度、休憩设施对热带滨海蓝色空间恢复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热带滨海空间元素配置,提升热带城市蓝色空间品质,调整恢复性环境空间布局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河流型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植物景观不仅要满足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休闲游览等功能,还应体现河流蜿蜒曲折的形态特点。文中以构建具有河流特色的植物景观为目的,将其分为3个带:湿地植物景观带、生态防护林带和休闲森林景观带。其中,湿地植物景观带以水生、湿生植物沿河岸连续片植为主,目的是构建色彩丰富、开闭变化的滨水线性景观;生态防护林观带以耐水湿乔木沿堤坝群植的形式组建自然、和谐的绿色线性空间;休闲森林景观带以植物组团的形式营造多线相连的网状景观空间。以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研究其植物景观营造的方法,探索科学、合理、具有河流特色的植物景观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邱雯 《广东园林》2022,(5):60-66
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日趋老龄化的中小型城市中,如何利用城市自身景观资源,结合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需求,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加强建设中小型城市适老性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4个主要城市公园为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适老性景观评价体系,结合大量本地老年人的调查问卷,对4个城市公园适老性景观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调查结果提出适老性景观的改造意见,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及滨水公园的适老性景观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厦门中山公园是位于旧城中心区的综合性公园。通过应用使用后评估方法对公园的可达性、景观要素、空间感知、触觉感知、配套设施、维护管理6方面使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公园景观设计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多维关联性,指出使用者的行为感知特征、设计实施成果与市民使用间的矛盾冲突点、建成项目使用后评价体系缺失的问题。提出以使用者为核心,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增设定制化的景观设施配套,进而提升公园的整体环境品质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专家咨询法计算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专家咨询法和目标逼近法确定了指标理想值,然后结合各指标的实际值计算了指标的标准化值,最后采用指数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出了综合得分,据此对重庆市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测算,得出了园区土地集约度分值得分为91.18,指出了土地集约度较高,但是存在工业用地率低,建成投产的周期慢的情况,制约了园区的发展。此外,园区的扩展潜力较大,因此应该注意加大园区的外延式扩展潜力,提高用地结构,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工业用地效益。  相似文献   

20.
文章聚焦于滨水空间地形设计对场地活动强度的影响,以上海后滩公园、徐汇滨江的若干小场地为例,提取若干滨水空间特质的空间效果因子,建立一套将空间效果与人群感知量化联系的关系式,以辅助分析滨水空间与评价场地设计。通过现场调研和问卷访谈获得场地静态、动态活动强度和地形影响下的空间效果评价,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两者的关系式,通过比较空间效果因子的权重,从场所空间特征、滨水特征、高差设计特征3方面分析滨水地形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