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某奶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和合理用药,该试验对乳房炎奶牛取样1 15份,开展了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场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乳房链球菌和沙门菌;主要病原菌均对头孢喹诺和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菌群分布以及时间变化。使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将检索得到的论文数据进行整理;根据气候等因素将中国地域划分为三大区域:西北、北方、南方,比较三大地域之间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种类多寡、所占比重、主要致病菌的差异以及主要致病菌随时间的变动趋势。结果显示:西北地区所分离得到的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种类最为丰富,共计22种;北方与南方致病菌种类均为16种;三大地域分离得到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克雷伯菌,这8种致病菌进行地域间差异性比较分析发现,三大地域间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分离率无显著差异,规模化养殖淡化了气候对致病菌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域奶牛养殖过程中应对几类主要致病菌进行无差别防治;在时间变化上,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NS和无乳链球菌呈上升趋势,而停乳链球菌与乳房链球菌则呈下降趋势。提示在奶牛养殖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对CNS及无乳链球菌的防范。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使用鹿花盘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进行抑制作用研究,试验采集临床型乳房炎患牛的乳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主要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停乳链球菌。试验使用鹿花盘提取物及多种抗菌药物进行抑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复方鹿花盘对几种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达到16 mm,属于高度敏感药物,显示出较好的抗菌作用,可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对呼市地区部分奶牛场64头奶牛的256份乳样随机取样64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选择主要致病菌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引起本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等,多数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的致病力不强,但这些细菌在乳房内繁殖和产生的毒素、代谢产物等可造成乳房出现炎症,各养殖场分离菌对试验中所使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确定吉林市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及致病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无菌采集奶牛乳房炎病例的奶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细菌的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2种溶血性的链球菌,分别是α溶血性链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且致病菌的耐药性较强,对大多数抗生素均有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具有强致病性和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以某规模奶牛场为试验对象,分别采集患有隐性乳房炎乳样和患有临床型乳房炎乳样各50份,进行了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从中分离出107株细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74株,细菌比例为69.16%;大肠杆菌6株,细菌比例为5.61%;无乳链球菌27株,细菌比例为25.23%。本试验结果可为奶牛场更好地防控奶牛乳房炎、同时为奶牛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监测辽宁省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试验分离和鉴定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结果显示,分离到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研究结果表明,该养殖场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南京郊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调查了南京郊区部分奶牛场乳房炎发生情况 ,采集临床型乳房炎患牛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并选择主要病原菌做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 2 36 % ,隐性乳房炎平均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分别为 53 97%和 1 8 92 % ;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 ,它们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和氟嗪酸等药物均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2016年春夏季安徽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情况,采用PCR方法对奶牛场74份乳房炎病牛奶样及30份垫料样品中分离的菌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共计147株,其中大肠杆菌1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乳房链球菌29株,停乳链球菌2株;药敏试验显示,青霉素、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对引起该奶牛场的4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内蒙古包头市某奶牛场饲养的451头生产奶牛的1 728个乳区进行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252头,阳性率为55.9%:有效乳区1728个,阳性乳区480个,乳区阳性率为27.8%.从检测为隐性乳房炎阳性的乳区乳汁中分别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沙门氏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菌中传染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看,头孢唑啉和沙星类药物除了沙门氏菌以外对其他菌均高度敏感,常用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狼毒中草药对链球菌有一定的敏感性,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不好,对棒状杆菌和沙门氏菌没有抑菌作用:乳炎金针为中西药合剂,对6种致病菌抑菌效果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1.
对新疆地区奶牛乳房炎(包括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进行了发病率和致病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新疆地区7个牧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在11.3%~28.8%。大部分乳房炎发病为单一细菌感染引起。隐性乳房炎中共分离得到9个不同种属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为最常见。临床乳房炎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1个不同种属的样品,流行度最高的四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样品中均分离得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2.
试验对内蒙古包头市某奶牛场饲养的451头生产奶牛的1 728个乳区进行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252头,阳性率为55.9 %;有效乳区1 728个,阳性乳区480个,乳区阳性率为27.8 %.从检测为隐性乳房炎阳性的乳区乳汁中分别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沙门氏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菌中传染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看,头孢唑啉和沙星类药物除了沙门氏菌以外对其他菌均高度敏感,常用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狼毒中草药对链球菌有一定的敏感性,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不好,对棒状杆菌和沙门氏菌没有抑菌作用;乳炎金针为中西药合剂,对6种致病菌抑菌效果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奶牛乳房炎(cowMastitis)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业生产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奶牛乳房炎一直困扰着本溪地区的奶牛业发展,成为影响地区经济效益及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本溪地区木兰花乳业公司、爱民奶牛场、北方牧业公司、志东奶牛小区和朝阳生态养殖场5个奶牛场的70份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离出本溪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同时进行了药敏试验,为本溪地区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方案。细菌分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BMT阳性乳样和临床乳房炎型乳样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6.7%和90%。70份乳样中分离出77株致病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棒状杆菌、其他细菌占致病菌的比例分别为44.1%、25.6%、18.3%、7.0%和5.0%,这些致病菌对青霉素、链霉素普遍耐药,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氟哌酸、林可霉素、环丙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14.
对无锡6个奶牛场做了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对采集的63份临床乳房炎乳样和61份隐性乳房炎乳样分别做了细菌学检查,将样品分别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普通肉汤琼脂平板、Todd-Hewittbroth(THB)琼脂平板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挑取纯化平板上的单菌落进行生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等。药敏试验表明,三种主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兰州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集临床型乳房炎患牛的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选择主要病原菌做药敏试验,对兰州地区部分奶牛场乳房炎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这些细菌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和氟嗪酸等药物均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6.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由细菌引起,在牛群中广泛存在,其中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和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是奶牛乳房炎主要的致病性链球菌.试验采用THB(Todd-Hewitt Broth)固体选择性培养基和色素试验培养基快速分离无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并结合生物梅里埃开发的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准确鉴定,从而建立一种从奶样中快速分离无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河南奶业的快速发展,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奶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奶产量和乳品质,更好地预防奶牛乳房炎,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区域的规模养殖场、个体养殖户和养殖小区进行了乳房炎发病状况调查及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相对较高;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和掌握河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通过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法对奶牛场210份乳样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11种287株致病菌,其中乳房链球菌、牛棒状杆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牛支原体是主要致病菌(原),分别占总检出数的41.11%、26.13%、11.85%、5.57%、5.9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头孢喹啉对除支原体以外的主要致病菌(原)较敏感,而主要致病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该结果为牧场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流行情况调查及主要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临床诊断法及隐性乳房炎试剂诊断法对浦东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按乳区计算,临床乳房炎发病率为13.0%,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45.2%。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是引起浦东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分离率为最高。耐药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对β-内酰胺类药物及复方新诺明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10倍稀释法进行了乳头药浴涂膜剂对奶牛乳房炎临床分离菌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停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测定。结果显示,乳头药浴涂膜剂对四种致病菌有良好的体外抑菌和杀菌作用,其抑杀菌浓度低于头孢噻呋和青霉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