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国家、省、市要求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水土保持普查。普查内容包含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措施,通过野外调查、技术测算、复核论证取得将乐县水土保持成果数据,并对普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形成普查成果报告。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是水利普查的内容之一。按照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技术要求,通过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填写普查表、数据汇总,对全省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对普查成果从行政区和流域两个层面进行了汇总分析,为辽宁省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为今后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是水利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的技术要求,对全省进行了有史以来首次全面的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数据,从其与水土流失变化面积的对比、与历年来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的对比、与森林面积的对比等方面对普查成果进行了分析,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和宏观决策、加快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贵州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查清了贵州省土壤侵蚀状况和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建立健全了全省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对贵州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土保持规划和行政管理,以及生态建设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普查目的、任务、责任、前期工作、宣传、质量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贵州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本次普查以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为单元,由县级普查机构通过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组织实施各个指标数据的采集,将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分别汇总得到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数据,经地(市)级、省级普查机构对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复核论证后上报国家水利普查机构,国家普查机构进行全国水土保持措施汇总。在普查实施的各工作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并施行严格的过程控制手段,保证了普查的数据质量。普查的时间节点为2011年,普查数据为2011年现存的正在发挥水土保持作用的措施数量。全面介绍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的技术方法和质量控制规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第一次水务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及成果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于2010—2012年开展了第一次水务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普查、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小流域划分、侵蚀沟道调查、山区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形态调查、山区小流域出口水质水量调查等6项任务,普查成果为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介绍了普查内容和普查方法,对普查成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普查成果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规划编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监测评价等。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是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论述了普查工作组织领导与具体普查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普查成果,并对普查成果从数量、结构和分布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普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的工作要求、主要成效以及成功经验,并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的实践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了未来的工作建议,以期能为今后的水土保持普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水土保持普查成果为全省范围水土保持管理、科技、工程实施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部领域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与决策依据,对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以及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次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对象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不包括耕作措施。在介绍营口地区概况和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的质量控制措施,对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的成果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全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组织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量大面宽,技术要求高,参与人员广泛,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尤显重要。按照水土保持普查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前期准备、清查登记、填表上报和成果发布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组织实施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此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叙述了山东省水土保持普查、区划、方法和要求等技术要点,对指导全省1983年开展并已完成的14个地(市)、119个县(内山丘县67个,风沙县41个,山丘兼风沙县11个)的水土保持普查、区划,1988年经省内外20名专家教授验收鉴定,获得很高的评价,并取得山东省1988年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对进一步开展全省水土保持澄清了家底,探讨了发展趋势,已被采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组严格按照国普办制定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标准,细致管理,严格要求,率先组织完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普查成果全面分析了黑土区侵蚀沟道的现状,可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侵蚀沟道治理提供指导。总结了松辽流域水土保持普查工作实施、普查数据汇总及质量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13.
自1981年建设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来,安徽省就开始积累和整理水土流失观测数据。初期,全省4个科学试验站采取传统手抄形式开展数据汇总整理工作,历年的监测数据对201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点从4个增加到23个,并全面开展了观测数据整编工作。对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整编的成果及其保障条件、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与同行交流,得到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江西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工作的主要过程和方法。针对江西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工作的实际,详细归纳了各阶段的工作过程和方法,这些方法为江西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普查成果达到了国普办的质量标准和进度要求。总结了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工作的主要经验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及成果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0年至2012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的方法、手段,获取的资料信息和组织方式等方面在我国土壤侵蚀普查历史上均创造了多个首次。通过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壤侵蚀的面积、分布与强度,首次查清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的数量、分布与面积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数量与分布。普查结果客观反映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多年来的防治成效,为国家宏观生态建设决策与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建议今后突出重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继续推进大面积生态修复,加大坡耕地和沟道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力推动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5月3日,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聘任原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为首席顾问。在水利大厦举行的聘任仪式上,省水利厅副厅长王贵平为其颁发了聘书。聘任仪式结束后,刘震作了题为《中国的水土保持》专题讲座,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省水土保持项目管理中心、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省水保所的近百名干部职工聆听了专题讲座。讲座从水土流失是中国的重大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世纪全国水土保持进展与成效、我国水土保持的特色、水土保持展望等五个  相似文献   

17.
马龙县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摸清了全县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和分布,为科学治理全县水土流失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建立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等提供了客观、真实、有效的基础数据。介绍了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数据采集时初始普查表由村级普查员填写,乡(镇)水务所严把第一关,县级普查机构核实、汇总;数据分析时采用查阅资料、现场抽查、实地调查、整体衡量等方法,力求使各项措施数据客观、真实、有效;成果复核时先由普查员自查,再由普查指导员复查,最后由县级普查机构复核。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水利普查中侵蚀沟道的普查,是庞大复杂的一项工作。工作流程包括基础资料收集、沟道提取、野外核查、普查表填写和数据汇总5个阶段。辽宁省黑土区列入调查范围内的13个市共计49个县,提取侵蚀沟道47 200条。通过遥感解译及验证方法,全面调查了侵蚀沟道现状,取得的成果为科学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及生态服务价值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土保持》2013,(10):F0003-F0003
根据国务院决定,2010-2012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在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组织编制了《水上保持情况普查实施方案》、《水上保持情况普查培训教材》及其他相关技术资料,开展了19个班次的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国家级培训,  相似文献   

20.
1月15日,省水利厅水保局、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省水土保持项目办公室在太原召开了2006年度水土保持工作总结会议。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健出席会议并讲话,水保局局长李文银主持会议,全体水保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会上,水保4个单位的处级干部采用多媒体形式对各自分管负责的工作进行了汇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