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太白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矿物磁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邱安安  罗耀  王红亚 《土壤通报》2016,(5):1090-1096
土壤矿物磁性对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然而,有关中国中东部东亚季风区内土壤矿物磁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讨论尚不多。我们获取了太白山不同海拔高度5个典型植被带下的表土及土壤剖面样品,测量了这些样品的磁化率(χ_(lf))、频率磁化率(χ_(fd))、非磁滞剩磁(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反向磁场等温剩磁(IRM_(-300m T)),探讨了不同植被带中土壤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带下,表土矿物磁性差异显著,χ_(lf)、ARM、SIRM之间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而IRM_(-300m T)/SIRM随海拔升高而升高。(2)除栓皮栎林外,其他植被带处的土壤剖面χ_(lf)、χ_(fd)、ARM、SIRM随剖面深度加深而降低,IRM_(-300m T)/SIRM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此外,低海拔的栓皮栎林与锐齿栎林处土壤剖面磁性的各个指标远高于高海拔土壤剖面磁性指标。(3)表土总体磁性矿物浓度,较细磁畴的SSD颗粒及亚铁磁性矿物浓度与不同植被带所处温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但受降雨及坡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磁性示踪耕作实验、土壤磁性背景值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云南东川区蒋家沟流域2种土壤类型的磁性特征,并探讨了土壤磁性对耕作侵蚀磁性示踪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1)砾石土磁性随粘粒和粉粒含量增加而明显增强(r=0.58,p0.05;r=0.67,p0.05),随砂粒增加而明显减弱(r=-0.71,p0.05);黄棕壤粘土因受磁性矿物影响大,随土壤中砂粒含量增加而增强,砾石土磁性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明显减小(r=-0.68,p0.05)。(2)因受土壤侵蚀的影响,砾石土的磁性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01,p0.05),即随坡度增大而明显减小。(3)土壤成土背景差异导致2种土壤磁性存在明显差异,即黄棕壤粘土的磁性(1 451×10-5SI)是砾石土磁性(53×10-5SI)的27倍。在耕作侵蚀的磁性示踪实验中,磁性背景值低的砾石土比磁性强的黄棕壤粘土有更好的磁性敏感性,更能准确反映耕作侵蚀位移。当混入磁性示踪剂的土壤磁性是土壤磁性背景值的30倍时,耕作侵蚀磁性示踪实验较为准确和可靠,以此作参考,不同磁性的土壤可以确定一个科学的磁性示踪剂用量。  相似文献   

3.
水耕人为土磁性矿物的生成转化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深刻,需加强对"人为作用"的研究以便解释现代土壤磁性的过程和变化。水耕人为土在发育过程中人为作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明确其磁性矿物的生成和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理解人为活动对现代土壤磁性的作用。但目前水耕人为土磁学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已有研究结果有待深入梳理。本文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报道,包括水耕人为土磁性参数的演变特征、磁性矿物的生成转化机制以及对成土因素的响应等进行综合评述。最后,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有助于环境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黔中典型喀斯特地区,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矿物磁性做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典型喀斯特地区发育的土壤的磁性矿物组成一致,基本上是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多畴颗粒(MD Multi-Domain,〉0.04μm)、稳定单畴颗粒(SSD Stable Single Domain,0.02~O.04μm)和超顺磁颗粒(SP Super Paramagnetism,〈O.02μm)三种颗粒都含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磁性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林地和耕地的磁性矿物中含有较多的细颗粒物质,而撂荒地、草地和灌丛地则相对较少;土壤中细颗粒的磁性物质的含量又与土壤本身的黏粒含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中反铁磁性矿物的含量均较少,其中耕地的反铁磁性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壤,可能与长期渍水和耕种翻作有关。  相似文献   

5.
坡面侵蚀土壤磁化率及磁性示踪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小流域坡面上进行的实地磁测、室内组分分离、组分磁测及坡面土壤侵蚀磁性示踪试验,对坡面不同空间部位土壤的磁化率特征和降雨后土壤磁化率变化的机理,以及利用磁性示踪法来研究坡面土壤侵蚀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坡面土壤磁化率以上坡磁化率最低、中坡最高、下坡居中;土壤不同粒径组分磁化率与粒径大小存在密切联系,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以粒径在0.1~0.25mm的组分对土壤磁化率影响最大;在降雨后不同坡位土壤磁化率均发生变化,其机理是由于土壤遭到侵蚀后粒级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磁性矿物的含量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了土壤磁化率的改变;利用磁性示踪法来研究坡面土壤侵蚀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城市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孟昭虹  周嘉  郑元福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2):152-155,159
研究哈尔滨城市土壤中Cd、Pb、Cr、Cu和Zn含量与分布特征,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城市土壤5种重金属含量与松辽平原土壤背景值相比有较大积累,污染源的空间差异性引起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不同.土壤表层5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工业区>交通区>郊区耕地区>植物园区,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在工业区和交通区为中度危害,在郊区耕地区和植物园区为低度危害.最后,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于悦  崔红佳 《土壤通报》2022,53(3):747-756
  目的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壤磁性示踪技术已应用到土壤侵蚀领域,但少有专题综述。本文梳理相关文献,并分析国内外土壤侵蚀磁性研究的发展进程和前沿热点。  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筛选近3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研究热点、作者等网络知识图谱,分析不同时期土壤侵蚀磁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结果  (1)国际土壤侵蚀磁性研究的发文量在2018年达到峰值。中国英文论文发文量在2020年达到最大值,中文论文数量逐渐减少。(2)国际土壤侵蚀磁性研究集中在量化土壤侵蚀、确定侵蚀泥沙来源和人工磁性示踪技术等。国内研究集中在土壤磁性机理、坡面土壤侵蚀和磁性示踪技术等。(3)美国发文量居全球首位,其次是中国,且近3年发文量高于美国。(4)国内外研究机构均存在合作程度低的状况。  结论  国际土壤侵蚀磁性研究处于增长阶段,研究内容较丰富,各国合作日益紧密。国内对研究者发表的英文论文重视程度高,研究进展快,但对中文论文重视程度低,中国学者发表的中文论文数远低于英文论文数;研究方法多从国外引进、创新性不够。因此,我国要发挥磁性示踪技术优势,深入理解土壤侵蚀内在机理,强化土壤侵蚀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磁性示踪剂两种布设方式下示踪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制的新型磁性示踪剂研究了不同示踪浓度、不同示踪深度对土壤磁性的影响,以及通过自然降雨,在段面、点穴两种布设方式下示踪小区的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异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示踪剂浓度的增加土壤的磁化率逐渐增大,当示踪剂浓度为5%时,土壤磁化率在240(SI)左右,用SHX-2型磁化率仪测定的结果精确;在0~6 cm范围内土壤磁性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厚度超过6 cm时磁化率达到稳定值,当示踪深度为5 cm时,土壤厚度的增加和减小会相应的引起土壤磁化率值的升高和降低;用段面和点穴两种布设方式来布设磁性示踪剂,降雨前后土壤磁化率的变化均能指示坡面不同空间部位土壤的剥蚀和沉积,但段面式布设方式比点穴式的示踪效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草灌过渡灌木初期的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当植被次生演替进展到草灌过渡灌木初期,除土壤含水量外,土壤容重、孔隙度、稳定入渗和水稳性团聚体都好于对照白羊草地,表明灌木树种定居的土壤物理条件一般要高于草本群落.植被演替的过程是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复杂变化的过程,它们的相互反馈也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随着植物群落的变化土壤也发生着不同程度变化.其中,土壤物理性质各个因子之间的变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团聚体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线性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磁性参数在红壤退化评价指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浙西金华地区兰溪实验观测站六种不同退化程度的红壤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反映红壤退化程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及红壤磁测参数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 ,磁性参数与反映红壤退化程度的理化及生物指标均有显著或较显著的相关性。退化程度较轻的香樟林和混交林表现了较低的细晶粒磁性矿物含量和较高的反铁磁性矿物含量 ,退化程度较高的杉木林、桔园、草地则相反 ,细晶粒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且亚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上升。磁性参数和土壤理化生物指标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 ,磁性参数可以作为指示红壤退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