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中部 ,海拔 1 0 0~2 2 81m ,有着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 ,将野生酸枣改接成大枣优良品种 ,对恢复生态系统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平山县林业局经过多年的研究 ,总结出了野生酸枣嫁接大枣的早果早丰技术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现总结如下 :1 土壤管理野生酸枣一般都生长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 ,为了使改接后的枣树能够较好地生长和结果 ,必须改善立地条件 ,满足枣树生长对土、肥、水的基本要求。嫁接枣树的土壤管理主要包括土壤改良、中耕除草和覆盖。1 .1 土壤改良包括松动爆破、整地…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蓟县北部山区酸枣资源非常丰富,利用野生酸枣改接脆枣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特别适宜山区发展枣树生产。2003年,笔者在穿芳峪乡果香峪村,利用本村原王爷陵遗址处保留下的两株老枣树,在本村北郭香峪利用野生酸枣改接脆枣,  相似文献   

3.
酸枣 (Z .jujubaMIll)为灌木、小乔木或大乔木。树高 2~ 3m ,高者达 2 0m以上。我国北方分布较多 ;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也耐涝。近年来 ,为充分利用酸枣资源 ,各地都大量进行酸枣接大枣 ,接后当年见果 ,两年见效。根据我们的体会 ,丘陵山区酸枣接大枣 ,应注重 5个关键性技术措施。1 搞好规划 规模发展选择土层厚、坡度小、坡向好、立地条件佳的酸枣进行改接。集中连片 ,规模发展 ,这样有利于管理和商品化生产。2 搞好定株 整好地野生酸枣分布疏密不一 ,强弱不齐。为了便于改接和接后管理 ,在改接前必须根据设计的行距…  相似文献   

4.
野生酸枣资源分布广泛,多年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然而,野生酸枣耐干旱瘠薄;与枣树的亲合力强,是枣树的优良砧木。文章提出了砧穗选择、整地、嫁接方法等野生酸枣改造利用技术和接后检查、土壤改良、适时灌溉、合理施肥、整形修剪、花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高产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利用野生酸枣嫁接大枣的早期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山区野生酸枣改接优良枣树品种,早期进行粮枣间作.其内部收益率远远高于社会折现率,净现值比高,投资回收期短,效益成本比高。  相似文献   

6.
代县新高乡沿村农民果树技术员张美善,1989年.他用根接技术,利用田埂地头的野生酸枣嫁接红枣。五年以后.经他嫁接的2000多株枣树平均株产鲜枣10斤。收入达9000余元(每斤鲜枣可得干枣0.3斤.销售价为1.50元)。就这样.老张的一项根接管理技术,使酸枣一改以往与农作物争水争肥的状况。变成了摇钱树;既不破坏植被.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得半坡丘陵地区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有了用武之地。实践证明.采用根接技术进行红枣嫁接.成活率在95%以上。掌握该项技术须做到以下四点:一、修埂。对原地埂进行必要的加宽加厚工作,地埂宽约1.5米,以便于枣树的各种田间作业.地埂边缘可种植绿肥作物.以保持水土,提供肥源。  相似文献   

7.
大连地区山地有丰富的酸枣资源,选择立地条件好,长势健壮的酸枣,改接优良品种大枣.应用综合性的林业技术措施,实现早产、丰产,比植苗造园省工、省时,既充分利用野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1嫁接技术枣树嫁接是以野生酸枣实生苗为砧木,接上优良品种而繁育成的苗木,其优点是充分利用野生酸枣等自然资源把劣种改造为良种。枣树嫁接的方法有劈接、切接、皮下接、牙接、嫩梢接、腹接、隐接、舌接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劈接、皮下接和嫩梢接。1.1劈接在发芽前15天~20天选  相似文献   

9.
侯怀增  张黎  曲现婷 《林业科技》2001,26(5):51-51,53
利用野生酸枣改接大枣,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效益显著。该文重点介绍了利用野生酸枣嫁接大枣的主要技术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酸枣是平陆县的一种重要的野生树种之一 ,呈多年生灌丛状生长 ,分布面广 ,资源丰富。尤其在山、垣、沟、滩、坡地、埝边 ,到处都生长着大量的酸枣树。2 0世纪 70年代至 80年代 ,我县枣农和林业科技人员就探索利用野生酸枣嫁接大枣的研究 ,并取得初步成功。酸枣接大枣作为发展红枣经济林的补充 ,在开发野生酸枣资源上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7年~ 1998年 ,平陆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酸枣接大枣战略 ,自己全面负责酸枣接大枣技术研究、指导和组织实施等工作。要大面积开展这项工作 ,又要保证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就…  相似文献   

11.
针对酸枣嫁接大枣极易发生的小脚现象 ,通过大量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接口高度对“小脚”现象的发生存在极显著差异。接口高度≤ 10cm时发生“小脚”的比例明显低于接口高度 10~ 2 0cm和 >2 0cm时发生“小脚”的比例 ,其差异极显著。依此提出在太行山区酸枣嫁接大枣 ,接口高度不应超过 10cm。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酸枣分布密度 ,确定了酸枣嫁接大枣的合理密度 ,提出了早果早丰技术 ,嫁接枣树当年挂果 ,群众当年受益。  相似文献   

12.
酸枣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23个酸枣无性系的综合性状进行了调查与测定。结果表明:酸枣果形多为圆形和近圆形,单果重多分布在2.0~3.0g之间,可食率大多高于一般野生酸枣。以可溶性糖含量、总酸含量、单果重、果形、单株产量、抗病性、可食率7个性状为评价指标,对酸枣23个无性系进行综合打分,排名前6位的是井19、易GY05、井22C、易GY19A、易GY09、井22A。  相似文献   

13.
大棚冬枣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冬枣的优质早熟,减少成熟期的阴雨损失,我们研究了大棚冬枣栽培技术。通过棚体建造,选择2月上旬开始扣棚,5月底揭棚,并采用规范的棚内温度控制,可使冬枣提前成熟20~30 d,品质和优果率明显提高。在栽培管理上一次施足基肥,扣棚前灌水1次,其它措施类似于冬枣的大田管理。大棚冬枣栽培技术,解决了冬枣座果难的问题,水肥投入减少,虫害减少,但温度控制要求严格,否则会造成损失。大棚冬枣效益显著,减低了成熟期遇雨裂果的风险,优化了产业结构,值得我国同类枣区借鉴。  相似文献   

14.
灵武长枣规范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总结归纳了灵武长枣苗木繁殖的断根促萌育苗、根蘖苗归圃育苗、嫁接育苗,枣园土肥水管理,树体整形修剪、花期管理,以及主要病虫害的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系列规范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郓城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 ,面积大 ,据统计 ,现有枣园面积 80 0 0hm2 ,枣树 640万株。但大多数枣园管理粗放 ,结果晚 ,产量低 ,品质劣 ,效益差。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自 1997年 9月至 2 0 0 0年连续 3年多的时间对枣树低产园进行了综合改造试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现将结果简报如下。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效果试验地设在郓城县林业局张营苗圃。该苗圃海拔高 4 7.5m ,年平均气温 13 5℃ ,≥ 0℃的年平均积温5 0 5 6℃ ,≥ 10℃的年平均积温 4 5 4 3℃ ,日照时数为2 4 79.7h ,平均年降雨量 694 .7mm ,无霜期 2 0 8d。水浇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16.
悠悠枣是河北省涿鹿县近年新发现的早熟鲜食地方枣品种。通过多年的观察试验研究.掌握了悠悠枣的主要特性.并从建园.土肥水管理、花期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收、采后处理等方面总结了悠悠枣的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历时9年,开展了枣树无性系测定和选育,经优株资源调查选择,优株苗的嫁接繁殖和田间试验3个阶段,选出义24、义35、淳8共3个优良无性系,这将为我省发展枣树生产,大力推广枣树良种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枣树是我国的特有经济林树种,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枣果中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和多种人体需要的矿质元素。无核枣更是枣中之冠,尤其以枣果皮薄、细韧、味甜美、营养丰富,食无需吐核而著称,既可鲜食,又可制干,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稀有的名贵珍品。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种植模式和栽培管理技术改变等各种原因,导致多种病虫害大发生,特别是缩果病、裂果病及其引起的浆烂等防治困难的重大病虫的危害地区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9.
抗裂果病枣树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河北省沧州金丝小枣产区枣裂果广泛调查、结合资料记载的基础上,在献县、沧州、盐山等地引进和初选出9个优系。经过多年多点的田间观测,最终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系)-“无核优”,其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裂果能力显著强于当地主栽品种,对裂果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给冬枣的栽培、引种及有效利用提供依据,以沧县栽植的5个不同原产地的冬枣嫁接苗休眠期1年生枝为材料,用电导法分别测定其在自然条件和不同低温处理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同时结合恢复性生长试验,测定其在不同低温处理后枝条的发芽率,分析研究了不同产地和不同粗度冬枣枝条的抗寒力。结果表明,在沧县地区栽植的不同原产地的冬枣在自然种植条件下无冻害发生,其中沧县和乐陵产地苗木在同等条件下抗寒力较好;枝条相对电导率随枝条粗度的增加而升高;自然状态下,不同原产地冬枣的1年生枝随着外界气温的降低相对电导率升高;降温处理后,不同原产地冬枣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发芽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