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干养蜂这行才5年,规模由买来4群蜂发展到120群,而且5年蜂蜜单产都比较高.因为一开始我就订阅了<蜜蜂杂志>,虚心向同行学习.为了感谢<蜜蜂杂志>对我的启迪和帮助,现借<蜜蜂杂志>一角,介绍我快速繁蜂的方法,供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英文 《蜜蜂杂志》2008,28(10):29-29
我是<蜜蜂杂志>的忠实读者,从杂志中学到了不少养蜂知识,并受到不少的启发.现借<蜜蜂杂志>一角,把我多年来用几种不同蜂箱试养中蜂进行比较的情况和体会向蜂友谈谈,供蜂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接<蜜蜂杂志>2010年第3期22页) 尊敬的龚、宁二位老师:你们好! 我从阅读到的<蜜蜂杂志>上,得知到你们编写了一本<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的书.通过在<蜜蜂杂志>连载的<<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的问与答>中的部分文章,我这个曾有不浅养蜂经历的人,深切感受到你们对中华蜜蜂的保护与饲养,以及相关的经济价值,都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接<蜜蜂杂志>2008年第11期) 龚教授:你好! 我虽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头了,但对饲养中蜂仍保持着不亚于年轻人那样狂热的特别兴趣,为此购买过不少的蜂书与蜂具.十多年来,购买了<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一、二版,也订过多种养蜂杂志,从中学到了一点养蜂方法.但是这十多年来,我的中蜂却一直没有养好过.不是得病就是群势不强,都在4脾左右,多也不过5脾蜂.由于蜂病作祟,有几年是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5.
柯雷碧 《蜜蜂杂志》2009,29(9):38-39
1 蜜蜂情缘 2006年冬至日,我在野外山上土洞发现一群中蜂,收捕回家业余饲养.以前没有养过蜜蜂的我,为了掌握饲养管理技术,到新华书店购一本<养蜂技术>(第二次修订版),回家自学及请教有经验的蜂农,并订阅了<蜜蜂杂志>.  相似文献   

6.
郭居义 《蜜蜂杂志》2007,27(1):46-46
<蜜蜂杂志>2006第二期刊登了我写的<用冬凌草防蜂病>一文,2006年3月在湖北省麻城市一公司的蜂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上,我把冬凌草治蜂病的方法介绍给了到会的蜂友.我从2月份开始到湖北春繁,2006年8月12日才回家,一到家门口,就看到大门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电话、手机号码,号码后都写着"回家后请回个电话";屋里的桌子上还放了42封信(也不知是否有丢失的).来信我一封一封地阅读,蜂友们在信中主要表达了想进一步了解冬凌草以及我个人的一些养蜂情况,我非常能理解蜂友的心情,今特借<蜜蜂杂志>一角回复蜂友.  相似文献   

7.
谭新民 《蜜蜂杂志》2005,25(4):13-14
蜜蜂育儿强度是最基本的繁蜂参数,同时也是重要的繁蜂参数之一.研究蜜蜂育儿强度,掌握其变动规律,其意义和价值在于更新管理者观念,改革繁蜂管理方法,最终目的是提高养蜂经济效益.鉴于这一课题的重要性,早已有人做过研究.塔兰诺夫在1961年出版的<蜂群生物学>[1]中,提到或讨论过"培育蜂儿的强度",该书在我国翻译发行后,笔者一直在努力探讨这些问题,希望能借<蜜蜂杂志>一角交流讨论,以达共识.  相似文献   

8.
俞婵倩 《蜜蜂杂志》2012,32(8):43-43
《蜜蜂杂志》1998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文章《养蜂的路为何这样坎坷》后,我收到了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蜂友们的来信,封封来信热情洋溢,句句言词充满无限温情。《蜜蜂杂志》似一棵参天大树,蜂友们似它的粗枝繁叶,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和温暖,滋润了我破碎  相似文献   

9.
柯雷碧(以下简称"柯"),蜂农.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东大村人. 周贤森(以下简称"周"). 柯:因为养蜂、因为<蜜蜂杂志>,我们成为蜂友、笔友、好友.这是缘份. 周:是的,是缘份.  相似文献   

10.
杨曙 《中国蜂业》2004,55(1):21
我是一名养蜂"新兵".在养蜂老师傅易明百和<中国养蜂>杂志的帮助指引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总算把蜂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成荣钢 《蜜蜂杂志》2008,28(4):21-21
2008年元月8日,我收到邮递员送来的2008年第1期<蜜蜂杂志>.当阅读到第43页,<关于争取蜜蜂运输纳入"绿色通道"的倡议书>给了我一个欢喜.终于有这样一位热心人,来为我们养蜂第一线的蜂友在转运蜂群时没有享受到"绿色通道"的惠民政策,年年在蜂群转地费用上付出巨大鸣不平,自愿带头引领大家,把多年来在蜜蜂转地运输和其他方面遇到的不平等待遇汇总,起草提案草稿,通过可以为蜜蜂行业进言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递交到国家有关部委以求解决.徐连宝先生为大家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我们大家理应积极响应.为这个<倡议>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2.
读了周贤森律师在<蜜蜂杂志>2008年第11期41页报道的关于湖南洪江市蜂农杨光明在贵州黎平放蜂遭遇吴春平等人索要"保护费"一文后,我深感气愤,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难道养蜂人所从事的养蜂这种被称作"甜蜜事业"的背后,竟是出门放蜂的辛苦,天灾人祸的痛苦,遭受欺凌、维权的艰难困苦?  相似文献   

13.
最近闲暇无事翻阅杂志,看到赵国英先生发表在《蜜蜂杂志》2009年第10期上的《谈群味的利用》一文.他在此文第三段中谈到:"《蜜蜂杂志》2009年第4期刊登了甘筱中、甘霖2位先生的文章,说出了盗蜂在被盗群巢门留下了‘信息素’,并说用水冲洗便可制止盗蜂.我认为养蜂同仁都要感谢他们,这是养蜂管理上的重大发现.……问题解决了,用水冲走盗蜂群的群味,盗蜂便被制止了,就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14.
宋心仿 《蜜蜂杂志》2009,29(6):41-42
<蜜蜂杂志>2009年第2期刊发署名文章<探索油菜场地有偿使用,提高人工蜜源利用率>一文,介绍了云南腾冲县界头乡"油菜场地有偿使用"和"向蜂农公开出让放蜂权"的"探索",从而使养蜂收费项目中又衍生出一项"服务费".这一"探索"会对养蜂业产生什么影响?近半月来,就此文章我已收到20多位读者的电子邮件或电话,大家一致对这一"探索"提出疑义,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15.
<蜜蜂杂志>编辑部: 读了贵刊2009年第5期<给蜂友寄浅框,请来函索取>一文,我觉得方先生"只想能为中华蜜蜂做点什么",只要"来函索取"即寄"浅框10个",即使"不寄钱我决无怨言"精神可嘉.另外,我对没有下梁的巢框怎么支撑好奇,于是就寄去了40元钱.  相似文献   

16.
陈意柯 《蜜蜂杂志》2009,29(4):28-28
张绪林蜂友<老蜂桶新养法>一文发表于2006年<蜜蜂杂志>第8期第31页.对于张绪林蜂友的这些评论,我深有同感. 张绪林蜂友为适应中蜂特性的需要,在大容量(有箩筐大)的木桶口或在原意蜂平箱上加高10 cm后架上木条,或架上拆去底框梁的意蜂框(见2007年<蜜蜂杂志>第1期第22页)让蜂群自然造脾,得到了满意结果:"因巢脾宽大,一个中等群一次可取蜜10 kg,大群可取蜜15~20 kg,比活框饲养产量高、管理时间少、蜂群更健康".  相似文献   

17.
我年近70,业余养蜂20年,先后在<蜜蜂杂志>上读到了许多好文章,并试着按文章中的要求去做,觉得比传统养蜂法有道理,不矛盾、见效快、蜂群强壮,我先后4次出售蜂群.1994年退休后,先后在苏北和皖北地区实行小转地放蜂.  相似文献   

18.
我一生与蜜蜂有缘、与<蜜蜂杂志>有缘,因此常常有写文章的冲动和激情.本文动笔前,我曾思考过:文章的内容是养蜂人生还是蜜蜂文化?最后舍养蜂人生择蜜蜂文化;文章形式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最后取随笔.  相似文献   

19.
在2005年第2期<蜜蜂杂志>上看到了<血的教训--匆忙转场>这篇文章后,很同情蜂友们的不幸.我想把我在养蜂转运中的实践、感悟出来,也许对蜂友们能有一点帮助. 每当蜂群转地,起运时都是非常的忙,行动是越快越想快.如果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差,行动时就难得快了,所以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0.
蒋志农 《蜜蜂杂志》2008,28(11):35-35
<蜜蜂杂志>2008年第5期刊登了沈育初先生的文章"裘师傅定地养蜂出高产"一文,笔者触动很大.文中称裘师傅夫妻二人养蜂95箱,年纯收入10万多元.这个数字让我们这些已养蜂几十年,同样是定地养蜂的同行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