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花生根瘤菌肥料,于建国初期就在我省进行了生产、示范和推广,仅据1950—1957年统计即生产推广施用面积达1980余万亩。随着根瘤菌肥料的生产和推广,进行了大量的施用效果和施用条件的试验研究。通过实践证明:花生使用根瘤菌肥料增产效果明显,而且比较稳定。近几年来,除继续鉴定、推广花生根瘤菌不同菌株的增产效果外,进一步研究了根瘤菌与花生的氮素营养关系,从而为花生高产栽培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豆血红蛋白在花生与根瘤菌互作关系中的作用,通过对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区七彩花生根瘤中分离到的29株慢生根瘤菌进行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了各菌株对云南七彩花生生物量和植株全氮与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了植物生物量、根瘤菌固氮能力与豆血红蛋白总量和根瘤鲜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种各根瘤菌菌株后植株生物量、株高均明显提高,总体上不同根瘤菌之间的固氮能力差异不显著,其中来自七彩花生种植地的根瘤菌固氮效果高于其他来源的根瘤菌。豆血红蛋白总量、根瘤鲜质量均与花生生物量和植株氮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豆血红蛋白总量的解释力更高。去除根瘤质量的影响后,花生生物量、植株氮总量与豆血红蛋白含量仍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表明豆血红蛋白是影响花生根瘤固氮能力的关键因素,可以作为筛选高效固氮根瘤菌菌株的重要指标。此外,本研究表明,作为云南省的乡土品种,七彩花生可以通过豆血红蛋白的增减来调节对不同固氮能力根瘤菌的资源投入,实现其与根瘤菌共生关系间的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3.
除草剂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猛  王金信  段敏  丁君 《花生学报》2008,37(1):42-45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精喹禾灵、高效氟比甲禾灵、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等4种除草剂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对离体条件下的花生根瘤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高效氟吡甲禾灵对根瘤菌的毒力最大,在中等剂量10000 mg/L时,抑菌圈直径为2.27 cm;异丙甲草胺在中等剂量10000 mg/L对花生根瘤菌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圈直径为0.30 cm.在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影响方面,精喹禾灵对花生抑制作用最强,对花生株高、鲜重和干重的抑制率分别为12.42%、32.85%和30.00%,与对照植株的结瘤率和总含氮量80.00%和2.43%相比,其分别为55.00%和0.95%;异丙甲草胺抑制作用最弱,对花生株高、鲜重和干重的抑制率分别为:4.29%、8.68%和1.12%,与对照植株的结瘤率和总含氮量88.62%和2.23%相比,其结瘤率和总含氮量为75.26%和1.59%;花生经过4种除草剂处理后,总含氮量明显低于对照植株的总含氮量.  相似文献   

4.
花生根瘤菌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富思德”花生根瘤菌与不同氮肥水平的化肥配合施用对花生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生根瘤菌在常规施肥50%氮肥水平上施用,依然可以提高花生的植株鲜重、根瘤数和出仁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7.7%~57.0%、4.9%~132.8%、1.4%~2.0%;(2)花生根瘤菌与化肥配合施用对花生的增产效果明显,比对照增产9.4%~21.2%。  相似文献   

5.
对花生品种根瘤菌固氮酶活性进行了初步鉴定,并提出鉴定评价标准。鉴定筛选出高固氮酶活性的花生品种粤油55、粤油86和粤油20三份。  相似文献   

6.
固氮作用 氮是最能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养分之一。花生属豆科作物,能自身固氮。根瘤菌侵染根部形成根瘤,根瘤菌能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可供植株利用的氮,只有当根部形成足够的根瘤时,这种共生关系才能为花生植株提供足够的氮。花生高产要靠土壤供给足够的基本元素,表1说明了不同产量情况下花生蔓、花生仁、花生壳中氮的大致含量。这就是为什么采用合适的固氮菌种形成根瘤对花生产量和质量是那样的重要。花生属豆科植物,研究表明,接种根瘤菌使花生形成适当的根瘤时,直接施用氮肥对产量没有一致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花生根瘤的形成以及花生固氮机制进行了综述,探索了不结瘤花生品系在实际生产中的利用问题。指出花生接种根瘤菌是一项提高产量的经济有效措施,但必须注意研究根瘤菌的专化性、有效性和竞争性,真正发挥根瘤固氮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花生土著根瘤菌耐盐、耐旱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自山东省不同地区58株花生根瘤菌进行NaCl、干旱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山东省花生根瘤菌资源中存在耐盐、耐干旱较强的菌株,且耐受性水平差异较大,但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山东省花生根瘤菌耐盐耐旱能力呈现多样性,来自同一地区的花生根瘤菌耐盐耐旱能力也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Siratro试管结瘤技术鉴定花生根瘤菌和测定花生根瘤菌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Siratro与花生对14株不同类型的花生根瘤菌有相同的结瘤反应;Siratro试管结瘤与平板稀释2种方法测定的036和97—1培养液细胞含量的结果一致;Siratro试管结瘤与花生水培结瘤二种方法测定土著根瘤菌数的结果极相同,估计值都在“最大可能数”置信范围的下限。  相似文献   

10.
用含花生条纹病毒壳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花生品系TP-1、TP-7为材料,通过水培生长试验表明在花生不同生长时期,转基因花生对单株花生根瘤菌结瘤数量和结瘤重量无明显影响.对从转基因花生品系TP-1、TP-7上分离的100个根瘤菌样品PCR检测结果,花生根瘤菌中无花生条纹病毒壳蛋白基因特异性片断.结果初步说明导入花生的花生条纹病毒壳蛋白基因不会对根瘤菌结瘤生长特性产生影响,外源基因从花生向根瘤菌逃逸的机率很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珍珠豆型、多粒型、普通型以及龙生型近50个花生品种与根瘤菌共生的始结瘤时间、结瘤部位及其基本结瘤数量进行了观察。无论是在武汉大田土著菌自然侵染下还是在远缘菌株NC92的人工控制侵染下,普通类型花生的结瘤强度(结瘤数量)均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龙生型花生的始结瘤时间明显地迟于其他类型花生。研究表明,与共生固氮相关的性状,不仅受到微共生体根瘤菌的控制,同时也显著地受到植物寄主遗传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花生化肥减施途径与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肥不当已成为限制我国花生持续增产增效及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降低对肥料投入的过度依赖,保证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同步提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花生生产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简述我国花生施肥现状的基础上,从培肥土壤、改进肥料性能与施肥技术以及充分利用花生生物特性等方面,探讨了花生化肥减施的途径与潜力,内容涉及耕作制度、有机物料投入、新型肥料、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精准施肥、叶面追肥、接种根瘤菌、营养高效品种、科学化控等;分析了各项措施的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建议不同产区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实情的不同阶段(近、中、长)的花生化肥减施目标、实施方案和技术体系,在实现化肥减施的同时,保持资源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3.
花生根瘤菌在我国花生的生产上有较大的应用面积,效果也较好。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多年来一直在进行花生根瘤菌优良菌株的筛选研究工作,并在各地开展了多点肥效试验。据报导,花生使用根瘤菌接种,平均每亩可增产72斤,增产19.5%。荆州地区有一定花生种植面积,历年来产量还较低,因此,探讨本地区花生根瘤菌的肥效及其施用条  相似文献   

14.
花生属豆科作物,根上有根瘤,根瘤是由于根瘤菌侵入根部而形成的。一般在花生幼苗长到五片真叶以后根部就逐渐形成根瘤。根瘤菌不仅可以依靠花生供给少量养料而生长繁殖,而且还可以摄取空气中的氮素养分,通过加工制成含氮化合物供花生的需要。花生与根瘤菌这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将根瘤菌的增产效果和对花生的供氮能力等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管理与不同根瘤菌接种模式(拌种或土施)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花生叶片SPAD值,有效促进花生生长,显著增加了氮利用率和荚果产量。两种根瘤菌接种模式下,不同氮肥管理中均以50%N基施+50%N开花期追施和100%N基施处理的第一侧枝长、总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百果重、氮利用率和产量显著高于50%N开花期追施+50%N结荚期追施处理,说明要实现花生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需在花生生育前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比较根瘤菌拌种和土施2种接种模式,以根瘤菌拌种配施氮肥对花生的增产效果较好,但与根瘤菌土施配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在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种植采用氮肥50%基施、50%开花期追施配合根瘤菌拌种的模式增产效果最好,氮肥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减氮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对花生生长、产量、氮肥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连续两年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N_(100%))、减氮20%+接种根瘤菌(N_(80%)+Ri)、减氮50%+接种根瘤菌(N_(50%)+Ri)。结果表明:适量减施氮肥配合接种根瘤菌可促进花生生长,以减氮20%配合接种根瘤菌处理的促生增产效果最明显,能增加花生根瘤数量、下针数、植株鲜质量、花生总分枝数、单株果数,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加11.7%~18.7%,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增加5.8%~7.1%,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明显提高。但减氮50%配施根瘤菌处理效果微弱。本研究结果为花生高效高产种植、科学合理施用氮肥,实现花生节本增效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全国花生、大豆根瘤菌研究协作组的建议,于1982年6月1—10日在武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举办了全国花生、大豆根瘤菌研究技术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来自中国农科院专业所及省农科院、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及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并筛选高效固氮菌株,本研究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站的5个样点采集新鲜花生根瘤进行根瘤菌分离,对菌株的16SrRNA基因、持家基因(recA、atpD、glnII)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确定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对共生基因nifH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温室盆栽接种实验筛选高效共生固氮根瘤菌菌株。从5个采样点共分离到106株花生根瘤菌菌株,通过持家基因recA序列分析选定7株代表菌株。对代表菌株的16SrRNA基因与持家基因MLS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分离到的菌株分布于Bradyrhizobium的B.liaoningense、B.yuanmingense、Bradyrhizobiumsp.种群。同时,固氮基因nifH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固氮基因高度保守,在系统进化树上分别与B.arachidis CCBAU 051107T、B.yuanmingense CCBAU10071T聚为两支。温室盆栽实验表明7株花生根瘤菌代表菌株均能与花生有效结瘤,其中代表菌株YIC61059共生固氮能力最强。结果分析表明,山东省莱西市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B.liaoningense为优势种群。该地区的花生根瘤菌具有较好的结瘤和共生固氮能力,其中代表菌株YIC61059促生效果比较突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花生根瘤菌高效菌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豆科作物上应用根瘤菌接种措施至今已近40年。实践证明,花生在播种时,人工接种根瘤菌,一般能增产10%左右。但这一优势在花生生长期,从外观上难以察看出来,这直接影响着花生根瘤菌剂大面积推广应用。考虑到稀土元素和石油助长剂等所具有的生理活性特点以及与根瘤菌剂配合施用的效果,特开展了本项研究,以便提高菌剂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