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农村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农村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因为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基础,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机推广部门担负着把先进的农机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中央一号件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实现小康,重点、难点、焦点都在农村,从目前算起,又仅有不足7年时间,要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引导广大农民实现“小康梦”,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为广大农民实现“小康梦”树立坚定信念
  目前,南充市农村劳动力约340余万,常年性和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口约180余万。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近80%,文盲和半文盲约占7.6%。不少地方50~70岁在家务农的留守老人却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整体低下和过渡外流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要实现“小康梦”,南充市每年至少要培养新型农民3.2万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小康,也就不可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为此.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在新的历史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在十二亿人口中就有十亿农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 ,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电力事业是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1998年国务院统一部署了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 ,1999年初又下发了国发[1999]2号文件 ,制定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电力事业的关心 ,也使我们认识到从…  相似文献   

6.
建设新型农民城是实现农村由温饱到小康的必由之路胡开元,李纲粮一、株洲县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与模式株洲县位于湖南“金三角”——长、株、潭城市群的南端,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区。改革开放前,该县小城镇只有4个,且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交通驿道或县府所在地。十一届...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小康是实现全民小康的根本,只有农村全面现代化,才会保障全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才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在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把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机部门应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庄园经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由独户经营逐步扩大到联户、联组、联村经营,甚至联乡(镇)、联县经营,组成强大的庄园经济实体,这是中国农村农民走上“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农村庄园经济的经营模式可按水域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人员组合分为几种类型,并且都具有水利设施得到充分发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农产品规模经营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90年代中期,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切实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一、加快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的改革还没有完成。农村的经济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流通体制等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业、重点在农民。那么,农民如何走向全面小康呢?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全面奔小康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1.
<正>让农民体面的劳动、使农民职业成为体面的职业,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国那些祖祖辈辈脸向黄土背朝天、整年累月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兄弟心中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富裕了、体面了、高兴了,中国的小康才能成为现实。怎样才能让农民职业更加体面呢?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笔  相似文献   

12.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基本问题。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用制度创新理论与方法解决农民、农业、农村等“三农”问题,是农业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农民。也就是说,没有八亿多全国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也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首先要求农民的知识化,要使农民实现知识化,就必须注重农民教育。只有加强农民教育,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14.
杨正武  张军 《湖南农机》2011,(12):12-12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i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村问题,突出的是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问题,分为素质提高和负担减轻两个方面。目前,在“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将惠农政策的普惠制改为激励制”三方面下功夫,应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晏翔  刘红 《农电管理》2003,(2):32-33
千年古镇新塍位于嘉兴市北郊,是嘉兴市几大名镇之一。近年来,在江泽民同志视察嘉兴时提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号召的鼓舞下,该镇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在人均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又向全面建设小康镇的目标迈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新塍供电营业所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该所被国家电力公司授予“农电优质服务标兵单位”,成为浙江省两家获得此殊荣的单位之一。小康路上“先行官”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能的质量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新塍供电营业所紧紧抓住大规模农网改造的大好机…  相似文献   

16.
经历20多年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之后,广东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重新凸现。自1997年开始,广东省一些地方,特别是山区,农民的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农民收入下降等现象。目前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仍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7.5%,年收入2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山区总人口的13.7%,脱贫奔小康任务十分艰巨。笔者认为,增加广东省山区农民收入,是一项综合性和长期的工程。1重新认识“三农”的重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我国现代化,关键性是“三农”问题。农业不发展,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就谈不上实现全面小康,工业就没有市场,整个…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中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为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提出要实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中共山西省委提出了要把增收、稳定的重点和扶贫、达小康两大目标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既是保障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更是扶贫奔小康的内在要求。太原市农机化的实践证明,农机化作为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的代表,对农民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具有多…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民。实现农村的小康,推进农业机械化是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山东农机》2004,(11):24-24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民。实现农村的小康,推进农业机械化是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民。实现农村的小康,推进农业机械化是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