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于2022年在安徽省含山县选择了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较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53 505、82 305元/hm2,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基于生态学理论,对稻田内的生态条件进行改善,通过适当稀种水稻,搭配饲养小龙虾等水生动物,利于构建稻渔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的农业生产模式。文章结合青阳县农业发展实际,对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进行介绍,以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为例进行了技术要点的总结,并结合青阳县明峰家庭农场稻虾综合种养效益进行分析,为该技术在青阳县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业部联合有关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的试点示范,逐步形成了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等典型新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极大促进农渔民增收,同时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值得大力扶持和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4.
稻渔综合种养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明显提升。2020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 800余万亩,稻虾综合种养成为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之一。安徽省宿松县紧抓稻渔综合种养政策“黄金期”,坚持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为抓手,通过政府推动、大户带动、技术驱动,不断推广“稻虾连作”模式,走出一条“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粮渔共赢”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超过17万亩,居安庆市首位。通过对宿松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走访调研,总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做法,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宿松县稻渔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山区传统的鱼类养殖以及稻米种植方式而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体现良好的技术实效性。这是由于山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的举措具有节省养殖成本、提升稻渔种养的生态效益以及增大养殖户经济收益的良好效果。然而对于不同的山区地形以及山区气候来讲,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实效也具有明显差异性。在此前提下,目前关于推广山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首先需要明确山区固有自然条件的差异化特征,进而给出全面推行差异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实践要点。  相似文献   

6.
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促进水稻生产减肥减药、绿色增效,同时获得安全水产品(虾、鱼、鳖),提高了稻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建议因地制宜、因水优化布局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优选三流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稻渔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会昌县稻虾共作的种养技术,分别详细叙述了小龙虾的养殖方法和优质水稻种植要点,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分析了该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以期为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种养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或合作社在稻田中进行小龙虾养殖。本文总结了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主要包括田间工程建设、虾苗种投放与管理及"稻虾共作"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稻渔共生互利、生态循环的农业技术模式,推进了种养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该文探讨了克氏原螯虾、水稻、鳜鱼生态种养融合技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产品品质方面进行了养殖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虾稻轮作、稻鳜间作的循环种养,综合效益较水稻单作提高5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实现了绿色环保,品质天然。该模式是对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实现了稻田休耕与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文对滁州市全椒县稻虾共作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提供参考,同时帮助农民提高种养效益,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稻田不同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开展稻田不同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比较试验,对庐江县稻鱼、稻鸭和稻虾3种主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指标、产量及模式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稻虾连作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稻鸭共育模式成本投入最低,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简单易操作。因此,稻虾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最高,可作为庐江县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已成为规模化经营主体广泛应用的综合种养模式.以光明米业长江基地稻虾生态种养基地为调查样本,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和定位试验,研究了稻虾生态种养模式的生产和生态效应,阐明了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下的关键技术,以期为规模化农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汉平原地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2018年江汉平原稻虾综合种养主要生产地区7个县(市、区)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生产投入、经济效益、化肥及病虫害方面的效应。结果显示,江汉平原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呈"井喷式"发展,规模化程度逐渐加强,近2~3年,各类经营主体数量明显增加;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成本构成中,土地流转费、种虾(虾苗)购置费、饲料费是主要构成方面,而机收费、挖沟筑埂费、雇工费是次要构成方面;氮肥和磷肥施用量较水稻单作模式明显降低,钾肥和复合肥施用量基本保持不变;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有效地减轻了部分虫害的发生,但部分病害发生率有所提高。总结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旨在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梅顺 《现代农业科技》2022,(18):140-142
本文介绍了稻虾鱼共生轮作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具体包括优化稻田条件、种养时间、种养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稻虾鱼共生轮作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与单一水稻种植相比,可增加经济效益3万元/hm~2。本文总结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包括水稻种植技术和小龙虾养殖技术,以期为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稻虾"生态种养模式是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种循环农业的发展,创新了发展模式,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在综合概述目前"稻虾"混合生态种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农业理论支持,种养模式技术支持,种养模式效益支持,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绿色产品的实现成为可能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稻虾"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肥西地区罗氏沼虾稻田养殖的可能性,提髙稻渔综合种养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项目组自2021年5年在合肥市肥西县廖渡村进行罗氏沼虾稻田养殖的生产试验。试验实现稻、虾产值分别为15.5w元和14.5w元。证明夏季稻田套养罗氏沼虾可有效实现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稻-虾-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无为市洪巷镇稻虾综合种养环沟模式和平田模式,具体阐述了稻田改造、小龙虾投放、稻虾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传统种植模式生产效益的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稻虾综合种养作为新型生产模式,具有稳粮、增效、绿色、环保等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文分析了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社会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