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滇一型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DNA差异的AFLP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蔗糖衬垫法提取了线粒体DNA(mtDNA),利用AFLP技术比较了滇一型水稻的4套不育系与保持系的mtDNA的差异。从92G03/92S09引物对选择扩增产物中得到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差异条带。在约287bp处,保持系均有一条带,对应的不育系均缺少该条带。以上滇一型水稻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DNA差异的存在,表明可能与育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我们建立了一套提取纯化水稻线粒体DNA的方法轻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发现线粒体DNA的HindⅢ酶切电泳带型存在显著差异,而叶绿体DNA没有差异。细胞质类型为野败型的珍汕97A,V20A、常菲22A的线粒体DNA BamHI酶切电泳后的带型没有差异。属不同细胞质类型的珍汕97不育系和六千辛不育系的线粒体DNA EcoRI BamHI酶切电泳带型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特征。此结果提示,利用线粒体DNA酶切电泳带型可以对水稻不育系的细胞质源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3.
烟草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124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烟草2对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间有112个引物未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占引物总数的92.56%.这反映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的同源性。同时,在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间也发现了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片段与雄性不育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稻滇一型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mRNA差异显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水稻滇一型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专门设计用于差异显示的90对PCR引物组合,分析滇一型10对不同品系的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这90个引物组合均有扩增产物,扩增的cDNA片段在100~2000bp之间;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cDNA扩增带型相似。在这90个引物组合中仅有15对引物组合在单对的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显示多态性,而且大多数的多态性引物组合仅扩增出一条差异带。在所找到的差异中,一般总是保持系有一条带,而不育系没有对应的带或是一条很弱的带。该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mRNA差异很少。所幸的是,在这些引物组合中,只有T8×P1引物组合(5′-ATGCTGAGTGATATCTTTTTTTTTG×5′-ATTAACCCTCACTAAATGCTGGGGA-3′)在10对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扩增出一个共同的差异cDNA片断:保持系在750~1000bp之间有一条带,而不育系没有对应的带或是一条表达很弱的带,这很可能就是保持系和不育系的育性基因表达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从恢复系 "万恢88/内恢92-4" 杂交组合F2代不育株选育的细胞质不育系,被暂时定名为"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PAGE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克隆测序等技术对其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研究,分析其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和分子机理.通过PAGE电泳发现,其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PCR带型与野败型(WA)、印水型(ⅡA)、D型(Di)、冈型(GA)存在差异.对其不育系内香2A和保持系内香2B的差异片段回收测序,获得两条667 bp长度的mtDNA片段2A和2B,通过序列比对和电子杂交分析,获得片段为atp6基因的部分序列及其上游序列.2A和2B相比有3个碱基不同,分别是第57位G→T,第100位T→C,第161位C→T.功能分析第100 位T-C点突变使atp6基因启动子核心序列遭到破坏.通过对atp6基因上游序列的RT-PCR分析,发现不育系内香2A的atp6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故而推测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由于不育系线粒体atp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发生点突变,导致atp6基因不能正常转录,致使线粒体供能不足,最后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6.
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差异基因获得及SN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育性相关基因的分析,检寻SNP位点,旨在探索其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关系。以高盐-蛋白酶K法提取线粒体DNA,采用AFLP技术分析了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的mtDNA的差异,从128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发现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差异片段,经回收、克隆获得不育系特异片段CanLE长度140 bp,保持系特异片段CanLB长度126 bp。利用Blast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其中CanLE与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同源,CanLB和赖氨酰-tRNA合成酶同源。进一步分别克隆并获得了不育系和保持系辣椒细胞色素P450全长,序列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5个碱基差异,3个为同义突变,2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以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其杂种F1为材料,用ISSR、SRAP、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它们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153个SRAP引物组合中139个组合扩增出了多态性,9个组合扩增出不育系特有而保持系、恢复系、F1均缺失的片段,3个组合扩增出不育系特异缺失的片段。(2)92个ISSR引物中45个扩增出了多态性,筛选到了6个不育系特有而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均缺失的片段。(3)288个RAPD引物中281个扩增出了多态性,4个引物扩增出不育系特有的片段,3个引物扩增出不育系特异缺失的片段。在对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时,SRAP比ISSR多态性好,比RAPD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叶片色素含量及其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原不育材料及其保持系为试材,比较了不同发育时期叶片色素含量及其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莲座期原不育材料色素含量极显低于新不育种质及保持系;而在苗期及抽薹期,色素含量差异均不显。各时期不育材料细胞器发育明显滞后于保持系。莲座期,原雄性不育材料叶绿体呈椭圆形,片层结构疏松,叶绿体数目及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新不育种质及保持系。保持系及新不育种质叶绿体发达,片层结构较多。同期保持系线粒体结构发达,内脊丰富,内含物充实;而不育系线粒体结构简单,内脊较少,线粒体的数目高于保持系。到抽薹期,无论叶绿体还是线粒体都呈退化状态,叶绿体内累积淀粉粒,线粒体内脊减少,不育系线粒体严重空泡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玉米SC704不育系及保持系的线粒体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BamHI.HindⅢ)消化分析,确证了玉米SC704的不育胞质为C型不育型。酶消化分析表明,其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DNA在结构上存有变展。作者认为:在不育系的选育过程中多代核置换产生的雄性不育,由于新核育性等位基因的缺失,破坏了原来的核质平衡,引起线粒体DNA的重排,并产生不同的变异类型,这种变异可能破坏了细胞核及线粒体之间的固有平衡,从而导致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分析,共使用500条随机引物,其中有67个引物在“三系”之间都得到了扩增产物,19条引物扩增结果在“三系”之间表现出了遗传多样性。在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线粒体DNA之间也发现了明显的差异,在辣椒胞质不育系中获得特异片段9条,这些差异片段与辣椒雄性不育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和获得红菜薹线粒体DNA中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片段,对其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285条引物的扩增图谱中,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线粒体DNA之间存在差异,在不育系中获得两条特异带AY1200和RD800;序列分析发现,AY1200与拟南芥的铁氧化还原蛋白依赖的谷氨酸盐合成酶的65个氨基酸有33%的相似性;RD800序列与贝氏柯克斯体QpH1质粒全基因组序列的132个氨基酸有47%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棉花晋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线粒体BAC文库,为研究棉花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以及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形成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在借鉴其它作物的线粒体基因组BAC文库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对棉花线粒体DNA的提取及其BAC文库的构建进行探索和优化,构建了棉花晋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线粒体BAC文库,并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棉花线粒体的功能基因。【结果】构建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文库分别包括2 600个克隆,插入DNA片段大小在10.3 kb和37.5 kb之间,平均分别为22.29 kb和21.36 kb。重组子的覆盖率分别达到棉花线粒体基因组的79倍和76倍。获得了3个棉花线粒体功能基因序列,通过比较,证明晋A不育系与其保持系的这3个基因序列无差异;以这3个基因为探针筛选文库,均获得阳性克隆。【结论】分别构建了棉花晋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的BAC文库。获得了晋A不育系与其保持系的orfB,coxⅠ和nad4L 3个基因的全序列,通过比较,证明晋A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在orfB、coxⅠ和nad4L基因全序列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我们提取纯化了红莲型水稻丛广41A 和丛广41B 的线粒体DNA,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方法比较了红莲型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DNA酶切图谱,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支持了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DNA 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用随机引物对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在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用引物S259在不育系中扩增并克隆得到特异片断(mt)S259-600bp,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断与油菜线粒体基因NADH脱氢酶第四亚基序列有部分相似性,片段与雄性不育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滇Ⅰ型粳不育系榆密15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滇Ⅰ型不育系是中国现今应用最早的粳稻不育系,育成30多年来,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一定贡献。不育系是杂交水稻的基础,保持系的种性对不育系起关键作用。目前,中国大面积种植的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稻米品质普遍较差,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是三系杂交  相似文献   

16.
选用7种不同细胞质源滇型不育系与滇一型保持系及恢复系各5个材料进行杂交,对70个杂交组合的剑叶穗颈夹角、剑叶长宽比、株高、穗长及穗总粒数这5个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水稻在剑叶长宽比、株高、穗长及穗总粒数等性状的表现主要受不育系母本的影响,在组配滇型杂交稻时考虑不育系多项农艺性状的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RAPD技术对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和相应保持系B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100个单引物的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69个引物有扩增,表现出多态性的有12个,然后随机选取不育系A和保持系B各9株验证多态性片段在单株中的稳定性,有两种引物A13和E14扩增出的多态性片段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18.
苎麻线粒体基因CoxⅡ和atpA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线粒体CoxⅡ和atpA基因与苎麻CMS的关系。【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双子叶植物线粒体CoxⅡ和atpA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技术从苎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mtDNA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采用DNA Walking策略从3′端和5′端扩增基因片段的未知侧翼序列,分离完整的线粒体CoxⅡ、atpA基因;基于全基因序列和基因表达(RT-PCR法)分析这两个基因在苎麻“三系”间的差异。【结果】分离的苎麻CoxⅡ和atpA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一些双子叶植物同类基因的同源性分别高达95%和97%以上,获得的CoxⅡ、atpA全基因包含了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三系”的CoxⅡ基因在mtDNA水平、转录水平、蛋白质水平上均无明显差异。雄性不育系atpA基因在mtDNA水平、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二级结构上与保持系和恢复系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RT-PCR分析还表明,不育系atpA基因在现蕾期和开花后期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可育系。【结论】CoxⅡ基因与苎麻CMS可能无关,而不育系atpA基因的序列变异和/或异常表达可能与苎麻CMS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粳稻在小孢子收缩期,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小孢子形态结构类似。多数不育系的小孢子都得到发育,不同程度地充实有淀粉粒的花粉。同核异质的四种不育系单核大液泡期的小孢子出现呈同心圆状的复合膜状结构。与保持系明显不同。在野败型和野栽型不育系中,这种复合膜状结构比在BT型和滇型不育系中出现早且多。对成熟的花粉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保持系花粉粒圆球形,而不育系显示出不同程度不规则,镀缩的花粉粒,野败型和野栽型不育系出现明显凹陷的花粉粒,BT和滇型不育系中仍有部分圆型饱满的花粉粒。  相似文献   

20.
以红麻细胞质线粒体近等基因系UG93A(不育系)、UG93B(保持系)及UG93A×福红992(恢复系)的F1代为材料,研究花药线粒体基因NAD3和COB的转录与表达。结果发现,在3种供试材料中,基因NAD3的CDS区在DNA水平和RNA编辑水平上均无差异;不育系与保持系的COB基因DNA编码序列无差异,但在RNA水平上发生了编辑,8个位点的编辑均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或第二位碱基,且导致氨基酸种类变化,主要为亲水性氨基酸转变为疏水性氨基酸;COB基因在UG93A中的RNA编辑频率低于UG93B;NAD3和COB基因在3种材料中的转录本大小基本相同,但在表达水平上表现为不育系显著低于保持系和F1代。由此推测NAD3和COB基因在红麻花药发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