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3414”设计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研究了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Oryza sativa)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各处理产量差异达0.01显著水平,与处理6(N2P2K2)相比,除处理10(N2P2K3)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处理均达极显著水平;最大施肥量为N16.12kg/667m^2、P4.26kg/667m^2、K10.56kg/667m^2、相对应的最高产量为503.86kg/667m^2、505.61kg/667m^2、513.94kg/667m^2;推荐水稻施肥量为N14.22kg/667m^2、P4.14kg/667m^2、K9.65kg/667m^2,相对应的最佳经济产量为501.54kg/667m^2、505.49kg/667m^2、512.94kg/667m^2。  相似文献   

2.
以金优463为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早稻不同基、追肥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基、追肥比例为6∶4的处理既能满足早稻生长发育的正常需求,又能促进水稻的稳健生长,表现出较好的综合优势和经济优势,产量和产值分别达484.8 kg/667m2和959.8元/667m2,产投比为1∶2.51,是当地实际生产中最佳早稻基、追肥比例。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性基施模式下,探讨缓控释肥与速效氮的合理配比,实现水稻的轻简化生产。以南粳9108为试材,开展2个稻季的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3个缓控释肥与速效氮比例(缓控释肥∶速效肥=80%∶20%、65%∶35%、50%∶50%),研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处理通过提高水稻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2年平均增产0.11%~11.69%,其中80%缓控释肥+20%速效肥、65%缓控释肥+35%速效肥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P<0.05);缓控释肥占比越高,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越高。水稻成熟期,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3个配施处理水稻茎蘖数2年平均分别增加1.35%、0.72%和0.42%。配施处理2年水稻4个时期平均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分析缓控释肥与速效肥配比处理间差异,发现速效肥比例越高,对水稻前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反之,对水稻后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与常规施肥相比,2年试验中3个缓控释肥配施速效肥处理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水稻专用配方肥的施用效果,寻找出宁夏自流灌区水稻的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比例,进行了水稻大田示范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基施腐殖酸配方肥(20-6-9)46.3kg/667m^2,分别在水稻的分蘖期和抽穗期追施尿素10kg/667m^2、6kg/667m^2,既可满足作物生长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又可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响,以黔西南州普遍种植的白壳薏苡为材料,设置了追肥水平、窝行距、窝苗数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追肥水平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当追肥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产量反而下降;(2)不同窝行距、不同窝苗数差异极显著;(3)A3B2C4处理的表现最好,即行窝距80 cm×80 cm、窝苗数6苗、追尿素20 kg/667 m2,需打1042窝/667 m2,基本苗数6252苗/667 m2。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的产量影响明显,因此,应合理密植,适量追肥。  相似文献   

6.
由于常年连作,导致植烟土壤肥效下降,理化性质逐年失调。为探究增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对烟株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以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有效活菌数≥30.0亿个/g)为材料,设3个处理,处理1(T1,对照)为常规施肥量;处理2(T2)为复混肥38.85 kg/667m~(2 )+追肥15 kg/667m~(2 )+有机肥50 kg/667m~2;处理3(T3)为复混肥38 kg+追肥15 kg+有机肥50 kg+微生物菌剂2 kg/667m~2。结果表明,大田生育期,T2比T1延长4 d,T3比T1延长7 d;打顶后农艺性状,3个处理间留叶数差异不显著,T3与T1在株高、茎围、节距、腰叶长、腰叶宽、腰叶面积、倒3叶长和倒3叶宽等性状差异显著;烟株根系性状,3个处理间最大根长差异不显著,T3与T1在根鲜重、根干重和主根条数等差异显著;3个处理间烟草黑胫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差异显著;烘烤后烟叶经济性状,3个处理中,T3在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等均最高。处理3(T3)在打顶后农艺性状,根鲜重、根干重和主根数,降低烟草黑胫病和青枯病发生以及经济性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宣州地区烤烟合理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耀平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1):70-70,72
不同的施氮量、氮磷钾配比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产量、产值有显著影响。分析表明,对产量、产值影响程度依次为:施氮量>氮磷钾配比>基追肥比例,尤以施氮量影响最显著。q测验显示,最佳施肥量,最佳氮磷钾配比及基追肥比例分别为105kg/hm2,1:2:4,6:4。本试验最优处理组合是:施氮量105km/hm2,k磷钾配比1:4:3,基追肥比6:4。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40%甲胺吡乳油对信阳稻区二化螟和三化螟的防治效果.本试验采用40%甲胺吡乳油30ml/667m2、40ml/667m2、50ml/667m2、对照药剂选用50%甲胺磷乳油150ml/667m2和5%蚜虱净乳油100ml/667m2及清水对照,用工农-16型喷雾器各处理及对照667m2兑水50Kg常规喷雾。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面积33.3m2,各处理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的试验方法,分别于喷施药剂3天、6天和10天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小区25丛进行调查。试验数据采用“DMRT”法进行显著性分析,经各处理多重比较后得知,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选用40%甲胺吡乳油40ml/667m2常规喷雾既效果显著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9.
以金优163和新两优6号为材料,在不同土质土壤肥力中等的水稻田中进行基追肥不同比例试验,研究了肥料基追肥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均表现以大比例基肥较好,处理3(基追比7∶3)和处理4(基追比6∶4)的产量及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当地农民按基追肥比例7∶3或6∶4施肥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茂优201在施相同底肥的条件下,以尿素作追肥,进行不同施肥时期、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生育期、株高、千粒重差异不大,达到分蘖高峰的时间相差不大。以分蘖期施尿素2 kg/667m2,抽穗期施尿素1 kg/667m2的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分蘖期施尿素3 kg/667m2的处理。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茂优201在分蘖期施足分蘖肥能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育131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相同穗肥用量下(35kg·hm-2),设置不同基蘖氮量(N1:30kg·hm-2;N2:65kg·hm-2和N3:85kg·hm-2),并以氮肥全作基蘖肥的习惯施氮方法为对照(N4:150kg·hm-2),研究了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倒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寒地水稻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用量增加,水稻株高显著增加,当基蘖肥氮肥用量超过65kg·hm-2,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当基蘖肥用量低于85kg.hm-2,基部节间长度差异不明显;当基蘖氮肥量增加到150kg·hm-2,基部节间长度显著提高;N2处理重心高度、茎粗和壁厚都最高。随着基蘖肥用量的提高,水稻抗折力先增加,然后降低,因此N2处理抗折力最高,而N4处理抗折力最低。随着基蘖肥用量增加,倒伏指数增加,倒伏的风险加大。产量高低的顺序为N1相似文献   

12.
中低产田水稻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宁夏灌区中低产田水稻氮肥基追比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插秧稻氮肥65%基施、35%追施的产量最高,水稻产量为13 436.5 kg/hm2.50%基肥、50%追肥的产量次之,水稻产量为12 957.0 kg/hm2.直播稻氮肥50%基施、50%追施的产量最高,水稻产量为7 403.0 kg/hm2.氮肥65%基施、35%追施的产量次之,水稻产量为7 253.5 kg/hm2.  相似文献   

13.
油研9号氮、钾、硼肥的施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油菜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以新品种油研9号进行了氮肥的不同施用比例、钾肥的不同施用量、硼肥的不同施用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下,以基肥:苗肥:薹肥为3:4:3时产量最高,与5:3:2和6:2:2 的施用比例达显著性差异;与4:3:3的施用比例差异不显著。不同钾肥施用量以底施氯化钾15 kg/667m2产量最高,底施氯化钾均与不施氯化钾达极显著性差异,但底施氯化钾15 kg/667m2比底施氯化钾7.5 kg/667m2增产不显著。不同硼肥的施用方式,以薹施硼肥1 kg/667m2产量最高,薹施(1kg/667m2)、底施(1 kg/667m2)、花喷(100g/667m2)硼肥分别比不施硼肥增产 31.5%、22.8%、5.5%,施用硼肥与不施硼肥均达显著性差异,薹施和底施硼肥增产效果明显,花喷增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水稻基、追肥不同施肥量、不同施肥时期及比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增加水稻施肥量可使结实粒数和穗数增加,从而增加产量,千粒重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略有下降;适当增加追肥比例可使收获穗数显著增加,基追肥比例为5∶5、3∶7、2∶8的产量均高于基追肥比例7∶3;基施氮肥过多和穗肥过多时均不利于增加结实粒数和千粒重,基追肥比例5∶5时是结实粒数和千粒重同时提高的最佳结合,是促进增产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株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一些主要株型因子的影响,以四川主推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为材料,采用2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 d 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占总施氮量0%、20%、40%和60%的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不断降低,且65 d秧龄的平均LAI显著低于35 d和50 d秧龄,但由于65 d秧龄上3叶的叶片长而宽,其高效叶面积率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随穗肥比例的加大,50 d和65 d秧龄齐穗期水稻LAI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穗肥比例40%时叶面积最大;随着秧龄的延长,上3叶的长、宽和夹角整体表现为变大趋势,比叶质量则是65 d35 d50 d秧龄,且65 d秧龄的剑叶、倒2叶长及上3叶夹角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倒3叶长和上3叶宽也显著高于35 d秧龄;在65 d秧龄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加大,剑叶夹角明显增大,倒2叶和倒3叶夹角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40%最大).上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夹角均与总粒数、实粒数和单穗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延长秧龄,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株高显著降低.秧龄对水稻株型的影响与穗肥运筹密切相关,延长秧龄和加大穗肥施用比例可以提高F优498的耐肥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在长秧龄下重施穗肥还可使其具有较优群体质量和较强光合生产能力,但是上部叶片过大且披散,势必对下层叶片造成遮光,降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使长秧龄水稻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中施肥量与基追肥比例对大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山东嘉祥紫皮蒜为试验品种,在减施化肥20%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灌溉方式和基追肥比例。结果表明,大蒜水肥一体化灌溉较常规大水漫灌,每667 m2平均节水40.85 m3,节水率平均达52.50%;在不同的基肥追肥比例及灌溉方式中,水肥一体化喷灌并施用基肥60%和追肥40%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提高了14.48%和10.89%,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相比于常规大水漫灌处理分别提高了9.01%、15.75%。研究表明,通过水肥一体化模式,在合适的基追肥比例下,能够实现大蒜种植的节水、减肥和增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氰氨化钙颗粒剂土壤熏蒸消毒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最佳使用剂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50%氰氨化钙颗粒剂不同用量(50kg/667m~2、40kg/667m~2、30kg/667m~2和20kg/667m~2)基施土壤熏蒸消毒对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平均防效依次为93.89%、87.63%、68.58%和63.45%。50%氰氨化钙颗粒剂50kg/667m~2基施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优于其余处理;基施50%氰氨化钙颗粒剂50kg/667m~2和40kg/667m~2的防效均与对照药剂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淋根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均分别与50%氰氨化钙颗粒剂30kg/667m~2、20kg/667m~2处理差异显著。在番茄生产上,建议首次使用的剂量为50kg/667m~2,再次使用的剂量可维持在40kg/667m~2。  相似文献   

18.
甲维盐与毒死蜱复配,测定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复配剂共毒系数为206.65,增效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为,20%甲维&#183;毒死蜱可湿性粉剂药后1d防效即达80%,80~100g/667m。用量对稻纵卷叶螟杀虫效果为88.6%~94.3%,保叶效果为81.9%,对水稻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有机肥施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基追肥比例田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基施20%、追施80%时有机水稻产量最高,达6 574.5 kg/hm2。随着有机肥基施比例的增加,产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0.
贵池区早稻田间肥效校正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州市贵池区高肥力潴育性水稻土-灰泥田一类早稻田,通过早稻田间肥效校正试验。结果表明:推荐的最佳施肥量为每667m^2 N10kg、P2O5 4kg、K2O5 5kg。氮肥分基肥、蘖肥、穗肥,3次施用比例为5:3:2;磷肥全作基肥;钾肥分基肥、穗肥,比例为5:5;另增施25kg/667m^2油菜饼肥。配合科学的水浆管理,配方施肥区平均单产407.54kg/667m^2,平均产值822.84元/667m^2,比习惯施肥分别增加15%和7.4%。肥料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配方施肥分别比习惯施肥多2.30kg稻谷/kg、1.76k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