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花期喷雾接种法,在大田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的抗病性,系统记载了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发展过程符合Logistic模型。计算AUDPC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可分为抗病性、慢病性和感病性3种类型。其中陕229、陕213、小偃135和88(1)16-9等品种具有群体慢发抗病性。  相似文献   

2.
30个重要小麦生产品种抗叶锈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中国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持久抗病品种可以经济、有效地控制该病害。论文通过基因推导结合系谱分析、分子标记及成株抗病鉴定对小麦生产品种中抗病基因进行鉴定,从而确定小麦品种中所携带的抗病基因。【方法】选用18个小麦叶锈菌菌系(PHGQ、THJT、PHJT、KHJS、PHJS、THTT?、KHHT、FHRT、FHJQ、PHTT、THTT?、PHTT、FHTR、FHHT?、FHHT?、TGGT、FHTT、FGMT)接种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载体品种和中国的30个小麦生产品种进行苗期抗叶锈病基因推导,进一步利用9个与已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标记进行标记检测,同时系谱分析法确定供试小麦品种中所携带的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为了鉴定小麦品种的成株抗性基因,在2014—2015和2015—2016年度将30个小麦品种、慢锈对照品种SAAR和感病对照品种郑州5389种植于河北农业大学小麦试验田和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试验田,田间用混合生理小种(FHRT、THTT、THJT)接种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进一步运用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方差分析(ANOVA),根据苗期与成株期的侵染型排除具有主效抗性基因的品种,将田间最终严重度(当达到发病高峰时调查的严重度为最终严重度,final disease severity,FDS)明显小于或与慢锈对照SAAR无显著差异的作为慢锈品种,从而筛选出表现慢锈的小麦品种。【结果】基因推导、系谱分析结合标记检测结果表明,30个小麦生产品种中有4个品种(鄂恩5号、鄂麦14、陕229和西农979)含有抗病基因Lr1,10个品种(鄂恩1号、鄂恩5号、鄂恩6号、贵农16、陕225、陕354、陕715、陕合6号、陕麦509和陕农7859)携带有抗病基因Lr26,2个品种(陕225和小偃81)经分子标记检测含有慢锈抗病基因Lr46,另外还有3个品种(西农979、陕229和贵农16)可能含有基因Lr13,所有供试品种均不含Lr9、Lr10、Lr19、Lr20、Lr24和Lr34抗病基因。根据2年2点的田间抗叶锈病鉴定筛选出18个表现慢锈的品种,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和地点间差异均极显著,年份间差异显著,品种与地点间、品种与年份间差异均极显著,而品种与重复间和重复间均不显著,这表明小麦叶锈病抗性的表达受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共同影响。【结论】30个小麦品种中共检测到Lr1、Lr26、Lr13和Lr46等4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Lr46为成株抗病基因,通过田间抗性鉴定共检测出18个品种可能携带成株慢锈基因,所有慢锈材料中可能含有未知成株抗叶锈病基因,需要进一步进行遗传鉴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河北省小麦品种抗病性水平,对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的212个冬小麦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3种病害的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对条锈病整体抗性水平较好,抗性品种占审定品种的53.78%;审定品种对叶锈病和白粉病抗性水平较差,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其中2014年审定小麦品种抗叶锈病最好,抗病品种占比100%,2016、2018、2021年抗病品种占比分别为3.44%、6.67%和11.11%,其余年份表现抗病的品种占当年审定品种的比例变幅为22.23%~36.36%;2014、2016、2020年审定小麦品种抗白粉病相对较好,抗性品种占比分别为33.33%、24.14%和29.72%,其余年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占比均小于20%,对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抗病的品种分别有37、35个,抗性品种占审定品种的17.45%和16.50%;兼抗2种以上病害的品种偏少,其中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品种占比为7.08%,无兼抗叶锈病和白粉病的品种,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品种占比为4.72%,兼抗3种病害的品种占比为4.72%。对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高抗以上品种的亲本来源进行系谱分析发现,河北省小麦...  相似文献   

4.
杨树品种叶锈病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引进的26个杨树种(品种)的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病情指数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6个树种均发病严重,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26.02~99.30.不同杂交组合的病情指数存在差异,但在多数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而同一杂交组合的不同种(或品种)抗病性出现明显的分化,绝大多数品种间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杨树抗锈病选育工作中,不仅要考虑不同派系的抗病性差异,更应注意种或品种间的抗病性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系)抗病性状功能基因的分布状态,分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功能基因,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KASP技术通过1个抗白粉病分子标记(Pm21)、1个抗条锈病分子标记(Yr15)和2个抗叶锈病分子标记(Lr14、Lr68),检测458份小麦品种(系).[结果]筛选出携带Pm21标记材...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338-1341
采用人工接菌方法,对2014—2015年度山西省冬小麦区域试验的58份品种进行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长5259、山农12013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中抗,MY559对小麦叶锈病表现近免疫,没有对小麦白粉病表现抗病的品种。通过抗病性鉴定,可为山西省小麦品种审定提供抗、耐病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辽宁省小麦区域试验品种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抗病性情况,为小麦生产和育种提供借鉴,2019~2020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结合自然发病的方法,对26份小麦区试品种进行了抗性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抗白粉病的品种共计16份,占鉴定品种的61.54%,其中表现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品种分别为3、3和10份;抗叶锈病的品种共计13份,占鉴定品种的50%,其中表现高抗和中抗的品种分别为4和9份;对叶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抗性的品种只有7份,占鉴定品种的26.92%。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系)综合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是河南省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5年赤霉病大流行,1990年白粉病和条锈病大流行都造成了很大损失。小麦病害越来越成为小麦增产的严重障碍。选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而抗病品种有计划的培育和合理利用则依赖于大规模准确的抗病性鉴定。为了筛选抗性稳定的多抗或单抗的抗源材料和了解河南省当前推广品种及后备品种的抗病性,我们于1986—1990年连续5年,对多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以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为主的综合抗  相似文献   

9.
小麦叶锈病是重要的小麦叶部病害,系由小麦叶锈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有效、经济和环境友好的策略。培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育种家的理想,成株期抗病基因则是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基础。与全生育期抗叶锈病基因相比,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目前仅正式命名了15个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本文对这些小麦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分子标记开发现状进行综述,为抗叶锈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田景峰  王丽娟 《农技服务》2011,28(9):1256+1262-1256,1262
就不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不同品种感染条锈病程度轻或重,与产量关系不大。品种的抗病性是相对的,条锈病发生程度轻或不感染条锈病,但可能易感染叶锈病,如绵农6号、黔麦16条锈病发生轻,而叶锈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1.
用来自陕西省1982—1987年6年的146个小麦叶锈菌株分别对陕西省34个小麦品种接种,分析毒力频率、毒性公式、联合抗病性。结果表明①目前大面积推广的18个生产品种中有13个高感叶锈病,占72.2%。②在12个抗源材料中,有9个对抗叶锈没有利用价值。③用不同年份的菌株进行试验所得的毒力频率、毒性公式和联合抗病性的结果都有差异,因此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研究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应具有“时态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条锈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流行常常造成显著的小麦减产,是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措施。但是品种抗病性"丧失"常常导致抗病品种成为感病品种,继而导致病害流行成灾。收集小麦种质资源,鉴定其抗病性,为抗病育种者提供新的抗病信息用于培育抗病育种,以应用于生产防治病害,具有实际的重要的生产意义。本文对小麦品种西农628和西抗A11分别进行了室内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和田间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23、CYR31、Su11-4和Su11-7表现抗病,对CYR32表现感病。田间鉴定结果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病均表现抗病。表明西农628和西抗A11对小麦条锈菌小种CYR32有成株抗条锈性,对其余小种具有全生育期抗病性。同时,西农628和西抗A11兼抗白粉病与叶锈病,是良好的多抗性小麦材料。  相似文献   

13.
2017、2018年连续2年采取病圃法对河南省主要推广的55个小麦品种进行小麦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年均对小麦叶锈病表现出高抗(HR)的小麦品种只有淮核12013;表现出抗(R或HR)的品种有泛麦8号、洛麦33、许科316、新麦0208、郑麦103、漯麦26和周麦22,占所鉴定品种的12.73%。2年均鉴定为高感的品种有40个,占所鉴定品种的72.73%。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病基因,对来自国外的5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叶锈病基因推导和成株期抗叶锈鉴定。在苗期,根据供试品种(系)与20个毒力不同的叶锈菌生理小种的互作反应,与36个已知抗叶锈基因载体品种的侵染型进行比较,同时对试验材料进行连续2a两点的田间抗锈性试验,并利用分子标记进一步检测供试品种(系)中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基因推导和标记检测结果表明,Insijnia、Palpich、MV laura、Mason/jagger、Re7145共5个小麦品种(系)含有Lr1,Insijnia、Tx03a0148、F98047j14-2inc、T67/X84w063-9-45//K92、Mason/jagger共5个小麦品种(系)含有Lr26,Hk1/6/Nvsr3/5bez/tvr、Tx03a0148、Palpich、Kanto107、MV laura、F92080g1-1/F93042g2-1、Mv05-08、Norin61、Bruta、Aca801、F98047j14-2inc、T67/X84w063-9-45//K92、Mason/jagger共13个小麦品种(系)含有成株慢锈基因Lr34,Nidera baguette 10、Insijnia、Nsa09-3645、Soissons、Aztec、Carimulti、Mason/jagger、Re714、Kniish-46、Nuwest/4/D887-74/pew/、Fr03733共11个小麦品种(系)含有成株抗性基因Lr37,Sagittario、Hk1/6/Nvsr3/5bez/tvr、Insijnia、Fr03717、Dorico等共45个品种(系)含有成株慢锈基因Lr46,T67/X84w063-9-45//K92、Re7145共2个品种(系)可能含有Lr18,Fr03724、Fr3713、T67/X84w063-9-45//K92共3个品种(系)可能含有Lr21,T67/X84w063-9-45//K92仅1个品种(系)可能含有Lr3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Mv05-08、Fr03725、Re714、Fr03717、Fr03724等共19个品种(系)表现慢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鉴定现阶段河南省小麦主推品种及区试参试品系的抗病性,从中寻找出多抗品系,以利于小麦生产应用。[方法]120种小麦品种自然种植,不进行人工接种,在病圃内病害发病高峰期,根据记载标准分别调查各品种对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3类病害的抗病性。[结果]全部120份材料中,无1份材料对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同时表现为免疫或高抗,无1份材料对2种病害同时表现为免疫,有6份材料对3种病害表现为2种高抗1种中抗,占供试材料的5%,有6份材料对3种病害同时表现为中抗,占供试材料的5%。[结论]所鉴定的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较好,对纹枯病的抗性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温室中,将供试的32个小麦品种幼苗用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f. Sp. Tritici)的11个菌株分别进行了接种,对获得的侵染型资料经过处理,直接推导出品种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株间存在19个相应基因对,不同品种所含的抗病性基因数有所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基因愈多,可能表现的抗病力愈强,但其作用是在相应的无毒性菌株存在情况下而表现出来的。本研究结果对于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工作在选择抗源品种作亲本方面,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遗传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与评价小麦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0份小麦育种材料的冬春性、抗寒性、抗病性及一些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记载,并对部分性状进行了室内分子标记检测鉴定。[结果]小麦的冬春性受春化基因的控制,决定着小麦的种植区域,小麦的抗寒性和生育期与冬春性密切相关;小麦抗病性的室内分子检测结果与田间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通过对各种病害(白粉病、纹桔病、叶锈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抗病性间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对部分已审定品种的产量结构和综合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了解了目前育成品种的产量结构和产量水平。[结论]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条锈菌侵染对小麦慢锈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接种条件下 ,对 4个慢锈小麦品种和 2个快锈小麦品种不同发病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慢锈品种和快锈品种受条锈菌侵染后叶绿素 (a b)含量和叶绿素 a/b值均较未接种对照明显降低 ,但慢锈品种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 ;两类品种间叶绿素 a/b值的高低与叶绿素含量的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9.
对春小麦品种川育19的抗叶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以期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作为父本,川育19分别与感病品种Thatcher及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Lr1和Lr3的载体品系Tc*6/Centenario和Tc*6/Democrat杂交,获得F_1、F_2、F_3后,分别在苗期和成株期进行抗病性测定。在苗期,接种致病类型BGD/HL,Thatcher×川育19杂交组合的F_2符合15(抗病)∶1(感病)的分离比例,而其余2个杂交组合的F_2均全部抗病,说明川育19含有显性遗传的抗叶锈病基因Lr1和Lr3,并相互独立控制对致病类型BDG/HL的抗病性;接种致病类型FBC/GN(或SHJ/GL),Thatcher×川育19杂交组合的F_2符合3(抗病)∶1(感病)的分离比例,而Tc*6/Centenario(Lr1)×川育19[或Tc*6/Democrat(Lr3)×川育19]杂交组合的F_2全部抗病,说明川育19含有呈显性遗传的抗叶锈病基因Lr1(或Lr3)且控制对致病类型FBC/GN(或SHJ/GL)的抗病性。在成株期,上述3个杂交组合的F_2均符合9(抗病)∶7(感病)的分离比例,说明川育19的成株期抗病性由2对互补遗传的显性抗叶锈病基因控制,且Lr1和Lr3在成株期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82~2006年我国年种植面积在6666.7hm^2以上的小麦品种数据,从性状供给和需求2个方面对小麦品种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所涉及的小麦品种性状包括产量潜力、品质、抗病性、全生育期和株高。其中,产量潜力选取所研究品种的区试产量;品质为区试及相关机构对该品种粗蛋白含量的测试结果;抗病性选取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四大病害来分析,抗病性分为2级,即1为抗,2为不抗。研究所采用的供给性状是指当年农民生产上可供选择的所有品种性状指标平均值,用生产上所有6666.7hm^2以上品种性状指标的简单平均值来表示;需求性状是指当年农民生产上所种植的所有品种性状指标的面积加权平均值,使用农民生产上种植的所有大于6666.7hm^2的品种性状指标的面积加权平均值。结果表明:①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1982~2006年间全国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增加了44.7%,由1982年的4549kg/hm^2,增长至2006年的6111kg/hm^2。与此同时,农民对品种的产量性状需求仍是最主要的需求。所有年份面积加权平均产量潜力均大于简单平均产量潜力,1982—2006年间产量潜力的面积加权平均值年均增长率达1.3%,高于简单平均值。②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品质显著提高,1982~2006年间小麦品种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6个百分点。然而,农民对小麦品种粗蛋白性状的需求并未显示出与供给的显著差异,小麦品种粗蛋白含量的简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并无显著差别。③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抗病性显著增强。20世纪80和90年代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均显著提高,但2000年以后这些病害的抗性均未出现明显改善。而且,近年来农民生产上所种植的品种对抗病性的性状需求显著低于品种的性状供给。说明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农民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性状需求并不是最优先考虑的。④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全国小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由1982~1985年间的209d减少为2001~2006年的202d。但农民并未对品种生育期性状表现明显需求,各时期生育期性状的加权平均数均大于简单平均数。⑤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的株高明显降低,1982—2006年间全国小麦品种的平均株高降低了11.4cm。同时,农民对品种株高性状的需求仍然较大,各时间阶段小麦品种的面积加权平均株高均低于简单平均株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