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筛选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7类共21种杀虫剂对2006年和2007年采自南京市江浦地区的白背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最高(LC50=004~026 mg/L);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吡蚜酮、啶虫咪、氯噻啉、毒死蜱、氟虫腈等也有较高的毒力(LC50<4.50 mg/L);异丙威、敌敌畏虽然触杀毒力稍低(LC50>19.85 mg/L),但两者在生产上仍广泛应用,所以把以上12种药剂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的推荐品种;同时还比较了该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供试药剂敏感性的年度间差异,其中对毒死蜱、异丙威、丁硫克百威、速灭威这4种药剂的敏感性下降了66.7%~71.4%。对2006年南京江浦种群用吡虫啉连续筛选15代的结果表明,1~15代抗性上升433倍,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2295,存在抗性风险。另外,还讨论了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市场上常用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作用特性,为选择对口药剂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稻苗浸渍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药剂和10种其他类型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速效性和持效性。【结果】 1)杀虫活性:不同杀虫剂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烯啶虫胺、噻虫胺、毒死蜱、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和环氧虫啶活性最好,其次为哒嗪硫磷、乙基多杀菌素、吡蚜酮、异丙威,阿维菌素;其余药剂中噻虫嗪、甲维盐、氟啶虫酰胺对2~3龄若虫有一定活性而对4~5龄虫活性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对两种虫态的活性均较差。2)速效性:毒死蜱、哒嗪硫磷的速效性最好,异丙威、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等次之,吡蚜酮最差。3)持效性: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持效期>15 d,其中吡蚜酮最好,药后0、5和10 d连续3批接的试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4)成虫: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雌雄成虫均有效,类似于若虫。5)卵: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对卵及孵化的若虫均有效;吡蚜酮、环氧虫啶、异丙威等无明显杀卵活性,但吡蚜酮对孵化若虫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结论】 19种药剂中,适于褐飞虱防治的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哒嗪硫磷、异丙威共9种。其中,吡蚜酮持效性最佳且对卵之外各虫态活性较好,但速效性最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和环氧虫啶等的速效性、持效性均较突出,且前三者对各虫态均有效。氟啶虫胺腈杀虫活性和速效性均好,但持效性差于新烟碱类。毒死蜱和哒嗪硫磷可单独或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防治褐飞虱,其中毒死蜱速效性最好,适合于大虫量时快速压低虫量。异丙威杀虫活性弱于新烟碱类,但速效性强于新烟碱类药剂,适合与吡蚜酮等混用或复配。此外,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的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甲维盐对褐飞虱有一定活性,适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褐飞虱。而其余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等7种药剂不适用于褐飞虱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市场上常用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作用特性,为选择对口药剂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药剂和10种其他类型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速效性和持效性。【结果】1)杀虫活性:不同杀虫剂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烯啶虫胺、噻虫胺、毒死蜱、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和环氧虫啶活性最好,其次为哒嗪硫磷、乙基多杀菌素、吡蚜酮、异丙威,阿维菌素;其余药剂中噻虫嗪、甲维盐、氟啶虫酰胺对2~3龄若虫有一定活性而对4~5龄虫活性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对两种虫态的活性均较差。2)速效性:毒死蜱、哒嗪硫磷的速效性最好,异丙威、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等次之,吡蚜酮最差。3)持效性: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持效期>15d,其中吡蚜酮最好,药后0、5和10 d连续3批接的试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4)成虫: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雌雄成虫均有效,类似于若虫。5)卵: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对卵及孵化的若虫均有效;吡蚜酮、环氧虫啶、异丙威等无明显杀卵活性,但吡蚜酮对孵化若虫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结论】19种药剂中,适于褐飞虱防治的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哒嗪硫磷、异丙威共9种。其中,吡蚜酮持效性最佳且对卵之外各虫态活性较好,但速效性最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和环氧虫啶等的速效性、持效性均较突出,且前三者对各虫态均有效。氟啶虫胺腈杀虫活性和速效性均好,但持效性差于新烟碱类。毒死蜱和哒嗪硫磷可单独或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防治褐飞虱,其中毒死蜱速效性最好,适合于大虫量时快速压低虫量。异丙威杀虫活性弱于新烟碱类,但速效性强于新烟碱类药剂,适合与吡蚜酮等混用或复配。此外,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的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甲维盐对褐飞虱有一定活性,适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褐飞虱。而其余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等7种药剂不适用于褐飞虱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市场上常用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作用特性,为选择对口药剂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药剂和10种其他类型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速效性和持效性。【结果】1)杀虫活性:不同杀虫剂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烯啶虫胺、噻虫胺、毒死蜱、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和环氧虫啶活性最好,其次为哒嗪硫磷、乙基多杀菌素、吡蚜酮、异丙威,阿维菌素;其余药剂中噻虫嗪、甲维盐、氟啶虫酰胺对2~3龄若虫有一定活性而对4~5龄虫活性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对两种虫态的活性均较差。2)速效性:毒死蜱、哒嗪硫磷的速效性最好,异丙威、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等次之,吡蚜酮最差。3)持效性: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持效期>15 d,其中吡蚜酮最好,药后0、5和10 d连续3批接的试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4)成虫: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雌雄成虫均有效,类似于若虫。5)卵: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对卵及孵化的若虫均有效;吡蚜酮、环氧虫啶、异丙威等无明显杀卵活性,但吡蚜酮对孵化若虫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结论】19种药剂中,适于褐飞虱防治的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哒嗪硫磷、异丙威共9种。其中,吡蚜酮持效性最佳且对卵之外各虫态活性较好,但速效性最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和环氧虫啶等的速效性、持效性均较突出,且前三者对各虫态均有效。氟啶虫胺腈杀虫活性和速效性均好,但持效性差于新烟碱类。毒死蜱和哒嗪硫磷可单独或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防治褐飞虱,其中毒死蜱速效性最好,适合于大虫量时快速压低虫量。异丙威杀虫活性弱于新烟碱类,但速效性强于新烟碱类药剂,适合与吡蚜酮等混用或复配。此外,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的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甲维盐对褐飞虱有一定活性,适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褐飞虱。而其余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等7种药剂不适用于褐飞虱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生物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评价了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繁殖力和生存力的长期影响。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42.41 mg/L和396.46 mg/L,吡虫啉毒力约是吡蚜酮毒力的9.35倍。通过建立褐飞虱在吡虫啉和吡蚜酮亚致死剂量(LC30)作用下的生命表,发现褐飞虱在两种药剂处理下生物适合度都有所下降,分别为对照试虫的83.8%和8.4%。吡虫啉处理试虫仅羽化率明显低于对照,而吡蚜酮处理试虫的羽化率、雌虫比例、雌成虫寿命和卵孵化率各参数都明显下降。亚致死剂量的吡蚜酮使褐飞虱日产卵节律和卵孵化高峰都有所推迟,这可能是吡蚜酮对褐飞虱产生取食抑制作用进而导致其生殖器官发育缓慢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几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的毒力测定及复配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豆大蓟马是海南冬种豇豆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豇豆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本文采用离心管药膜法,测定了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啶虫脒等6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的毒力,并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其它5种杀虫剂复配的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豆大蓟马毒力(LC50)大小顺序为:甲维盐(0.000 5 g/L)阿维菌素(0.056 1 g/L)毒死蜱(0.125 3 g/L)高效氯氰菊酯(0.165 4 g/L)啶虫脒(0.228 3 g/L)吡虫啉(19.803 5 g/L);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复配的共毒系数为776;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配比为1∶9时的共毒系数为1 733。本研究为开发豆大蓟马防治药剂和田间化学防治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8.
多种药剂对螺旋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30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成虫与15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杀扑磷、毒死蜱、辛硫磷、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对成虫、若虫均具有较高活性。对成虫杀扑磷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0.9123mg/L,毒死蜱、辛硫磷、马拉硫磷、顺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及丙溴磷对成虫毒力均较高,其LC50值分别为1.571 4、1.673 1、2.248 2、2.5570、3.039 1、3.186 8、4.1895 mg/L。对若虫溴氰菊酯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8.5276mg/L,杀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对若虫同样具有较高毒力,其LC50值分别为11.486 5、12.9503、12.973 8、13.703 6 mg/L。另通过不同龄期若虫对毒死蜱等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发现1~4龄若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随虫龄增加而降低,1龄若虫最敏感,2龄和3龄若虫的敏感性相当,4龄若虫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防治牧草盲蝽的有效药剂,指导田间施药,以试管药膜法测定6种杀虫剂对牧草盲蝽的毒力大小。为确保方法的可行性,通过预备试验测定了试虫密度和短期(3 h)食物的有无对试管药膜法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试验方法。然后利用此方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牧草盲蝽4龄若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在处理后24 h,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啶虫脒、噻虫嗪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3.39、43.71、52.32、127.32、141.48、166.08 mg·L-1;处理后48 h,LC50分别为23.24、28.16、23.35、65.38、92.59、102.17 mg·L-1。可见,阿维菌素对牧草盲蝽毒力最高,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次之,丁硫克百威、啶虫脒、噻虫嗪的相对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10.
花生花蓟马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对花蓟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并对毒效较高的3种药剂开展了进一步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磷类的三唑磷和乐斯本,拟除虫菊酯类的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丁硫克百威等药剂对花蓟马的毒效很低,致死率均在37.6%以下。阿维菌素、啶虫脒和吡虫啉对花蓟马的致死作用明显,致死率分别为98.3%、98.7%和66.8%,它们的LC50分别为0.97mg·L^-1、15.4mg·L^-1和42.4mg·L^-1,以阿维菌素的毒力最高,是吡虫啉的43.71倍。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符合,以阿维菌素的防效最高,达93.3%以上,且持效期较长,施药后12d的防效仍在90%以上,是防治花生花蓟马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1.
海枣异胸潜甲是一种新入侵并爆发成灾的棕榈科植物害虫,筛选出具有较高毒力水平的化学药剂防治该虫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1种杀虫剂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阿维菌素(10 mg/L,24 h)、氟虫腈(10 mg/L,24 h)、甲氨基阿维菌素(10 mg/L,72 h)和啶虫脒(10 mg/L,48 h)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触杀致死率达100%,其24 h的LC50分别为0.7、2.28、4.02、5.61 mg/L;较高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200 mg/L,48 h)、氯虫苯甲酰胺(400 mg/L,48 h)和氯氟氰菊酯(400 mg/L,72 h)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触杀致死率达100%;敌百虫、多杀菌素、虫酰肼和氟啶脲的触杀致死率相对较低。因此,可选用阿维菌素、啶虫脒、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氟虫腈作为当前防治海枣异胸潜甲主要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2.
豆大蓟马对1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12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除杀虫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豆大蓟马各虫态的毒力较低外,其他药剂均对豆大蓟马具有较高的毒力。毒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豆大蓟马若虫的毒力不同程度上均大于成虫,且对成虫的毒力又以对雄成虫的毒力大于雌成虫。综合来看,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噻虫胺、啶虫脒、阿维菌素和噻虫啉等药剂对豆大蓟马毒力较大,可推荐作为田间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3.
木槿曼粉蚧是我国南方大豆上的新害虫,为探讨其化学防控技术,在试验室条件下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毒死蜱、氧乐果、杀扑磷、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对木槿曼粉蚧各龄若虫及雌成虫的毒力。结果显示:不同虫态的木槿曼粉蚧对供试药剂的敏感度有所差异。毒死蜱对木槿曼粉蚧1龄、3龄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分别为0.111 9和0.568 1mg·L~(-1)。杀扑磷对2龄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值为0.212 6 mg·L~(-1)。阿维菌素对雌成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值为11.426 2 mg·L~(-1)。化学防治木槿曼粉蚧的最佳时期是1龄若虫期,总体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毒死蜱和杀扑磷。  相似文献   

14.
蒋星军 《作物研究》2011,25(4):358-360
选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400 g/L噻嗪酮悬浮剂、80%敌敌畏可溶液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种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400 g/L噻嗪酮悬浮剂,药后3 d防效分别为89.3%,82.4%,81.2%,66.3%,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2.5%,91.2%,90.8%,83.7%,以上4种药剂对水稻稻飞虱都有很好的防效,在生产上可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于2005-2006年,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6类20余种杀虫剂对广西南宁、桂林,湖南常德和江苏南京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猛杀威、丁硫克百威等8种药剂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毒力,可作为替代高毒药剂的候选品种。采用稻茎浸渍法对1个室内褐飞虱种群用吡虫啉筛选23代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从筛选前的200.1倍上升至筛选后的1298.5倍(上升了5.5倍);高抗吡虫啉的褐飞虱种群对氯噻啉、噻虫啉和啶虫脒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而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则无明显的交互抗性。 还讨论了褐飞虱的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灰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抗性和敏感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点滴法和稻茎浸渍法分别测定了2006年4月采自江苏省无锡市和浙江省湖州市灰飞虱种群对9种杀虫剂的抗性及1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无锡种群和湖州种群对吡虫啉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9.6倍和44.6倍;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6.6倍和40.1倍,属高水平抗性;对甲萘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9.8倍和45.3倍,属中等-高水平抗性;对二嗪磷、杀螟硫磷、仲丁威、丁硫克百威、醚菊酯、氰戊菊酯的抗性倍数为1.4~8.1倍,属敏感-低水平抗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丁烯氟虫腈对无锡和湖州灰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0.21~041 mg/L;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吡蚜酮、异丙威、敌敌畏为田间药效试验的推荐用药。还讨论了灰飞虱抗药性的治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玻片浸渍法,进行了8种杀虫剂对海南白沙及东方两地的橡胶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成螨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8% 阿维菌素对白沙及东方两地的♀成螨毒力均最高,LC50值分别为0.068 9、0.075 1 mg/L;其次为10% 溴虫腈和2.5% 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分别为15.481 6 、10.153 2 mg/L和431.895 2、350.068 2 mg/L,8种药剂对该螨雌成螨的毒力大小顺序均为阿维菌素、溴虫腈、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哒螨灵、甲氰菊酯、三唑锡与克螨特。与敏感种群相比,白沙、东方两地六点始叶螨对克螨特、毒死蜱、甲氰菊酯、哒螨灵与三唑锡均已产生较高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虫剂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室内菌丝生长的安全性,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4种杀虫剂对蘑菇迟眼蕈蚊的药效及其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安全性。室内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对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较低,室内安全性较高;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菌丝具有极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室内安全性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41.67~125 mg/L和吡虫啉116.67~583.33 mg/L处理对蘑菇迟眼蕈蚊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除了药后3 d具有轻度药害,对双孢蘑菇生长无其它明显的不良影响,具有显著的保产作用,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高,可以作为防治蘑菇迟眼蕈蚊的药剂使用;高效氯氰菊酯60~105 mg/L、阿维菌素24~42 mg/L虽然对迟眼蕈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蘑菇造成了严重药害,并对蘑菇产量造成损失,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低,不宜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蘑菇菌丝及子实体直接施药方式进行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19.
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和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是橡胶树的重要害虫,为协调其药剂防治与天敌(日本食蚧蚜小蜂)利用,在室内采用药膜法和喷雾法测定了6种常用杀虫(杀螨)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三氟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3种药剂喷药后24 h成蜂死亡率均为100%,而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药后24 h成蜂死亡率为2.61%~17.39%;6种药剂处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蛹后,其羽化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噻嗪酮>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羽化后成虫寿命最长为螺虫乙酯1 500倍液处理(23.89 d),最短为溴氰菊酯1 500倍液处理(0 d);用6种药剂处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高龄幼虫后,其羽化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溴氰菊酯>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噻嗪酮,羽化后成虫寿命以氟啶虫酰胺2 500倍液处理最长,为18.80 d;药剂处理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率及产卵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噻嗪酮>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溴氰菊酯。因此,以成蜂死亡率、蛹羽化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生物参数为评判,推荐使用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防治橡副珠蜡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玻片浸渍法,对15种杀虫杀螨剂对香蕉皮氏叶螨的室内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以阿维菌素对皮氏叶螨的雌成螨的毒力为最高,LC50为0.005 5 mg/L,其次为鱼藤酮,LC50为0.017 3 mg/L,毒力最低的为吡虫啉,LC50为113.101 4 mg/L;15种供试药剂对皮氏叶螨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阿维菌素>鱼藤酮>唑螨酯>哒螨灵>毒死蜱>辛硫磷>高氯苯>联苯菊酯>功夫>螺螨酯>甲氰菊酯>丙溴磷>敌敌畏>炔螨特>吡虫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