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1961--2010年莫旗地区冰雹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莫旗地区冰雹日数为71d,平均年降冰雹日数为1-4d.年降冰雹日最多为6d(1971年),而1969年、1977年、1979年、1988年、1990年、1991年、1993年、1996年、1997年、2001--2004年、2008年、2010年这15年无降雹记录,年际变化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莫旗地区的冰雹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无冰雹。14:00-17:00为冰雹高发时段,冰雹持续时间多数在5min之内。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莫旗地区1981—2010年雾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莫旗地区雾日的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12 d/10年,年平均雾日为0.6 d;雾的月际变化也比较明显,夏季最多,春季最少;分析雾的日变化,开始时间出现最多在4:00,结束时间最多出现在6:00。  相似文献   

3.
用2004年~2013年新疆伊犁昭苏垦区冰雹记录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昭苏垦区冰雹日数为208天,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山地区域比平原区域下降幅度较大;降雹发生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10月;降雹主要发生在午后14:00~22:00,降雹时间多持续在5分钟以内。  相似文献   

4.
采用抚顺市3个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统计资料,分析抚顺市近50年冰雹发生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顺市年平均冰雹日数为1.4 d,抚顺市冰雹每年出现时间为4—11月,6月为全年降雹最多月份,占全年的31.0%;5月为次多月,占全年的26.2%,并利用GIS技术制作抚顺市冰雹灾害风险区划。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0年莫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积温的年际变化、年代变化、初终日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莫旗地区10℃积温及积温日数呈增加趋势,≥10℃积温的倾向率为90.3℃/10年。  相似文献   

6.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7.
选取宝鸡地区9县3区1950~2015年的降雹资料和灾情记录,利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该地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情况、冰雹灾害的强度和降雹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等大背景影响,宝鸡地区1950~2015年冰雹活动总体趋向频繁。1970年代末到达峰值。1990年代后因防灾能力提升,降雹次数开始下降。由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冰雹灾害自1980年代末开始增加。小波分析显示,冰雹灾害以28 a为主周期,年内主要集中在5~7月,日内集中在14:00~18:00。宝鸡地区主要有4条降雹路径,陇县为宝鸡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高频区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莫旗地区1981~2010年雾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莫旗地区雾日的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12d/10年,年平均雾日为0.6d;雾的月际变化也比较明显,夏季最多,春季最少;分析雾的日变化,开始时间出现最多在4:00,结束时间最多出现在6:00。  相似文献   

9.
呼和浩特市冰雹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呼和浩特市6个气象站1971-2009年冰雹天气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冰雹灾害性天气进行危险性区划。分析表明:冰雹灾害在呼和浩特地区出现频率呈年减少趋势。降雹主要集中在5-9月份,降雹日数以夏季居多,春末、秋初也时有发生。由呼和浩特市北部至南部地区冰雹发生危险性等级逐渐降低。武川北部地区危险性级别最高,托县、和林、清水河属于低危险区,其它地区为中等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4年聊城市8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灾害观测资料,结合GIS技术、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等方法分析了冰雹日数的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聊城冰雹年际变化明显,年平均降雹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雹日呈持续下降趋势;冰雹日数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冰雹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主要出现在4—7月,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7.7%,又以6月最多,占29.2%;通过统计1981年以来冰雹灾害对聊城农业的影响可知:30多年来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对冰雹天气的监测、预报,实施人工消雹作业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省错季草莓生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0年冰雹灾害数据,对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及防雹作业点数据,从致灾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3个方面构建四川省错季草莓生产区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基于GIS平台完成错季草莓雹灾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错季草莓生产区每年均有冰雹发生,发生时段多集中在3—10月,30年内降雹频次呈下降趋势,降雹日数以甘孜藏族自治州最多,攀西地区最少。冰雹灾害风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高风险区集中在川西北高原西北部及中部,包括石渠县、色达县及理塘县等,低风险区多集中在攀西地区。  相似文献   

12.
选取海南岛18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量、20:00至次日08:00降水量和逐月天然橡胶单产,分析雨季期间(5—10月)晨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橡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每年5—10月平均晨雨日数为6.8~11.0 d/月,其中,9—10月晨雨日数最多,平均每3 d一遇;雨季期间各地累计晨雨日数在30.5~71.9 d之间,其中南部地区日数最多、东部地区其次,西部晨雨日数最少。小雨级别(0.1 mm)的晨雨日数超过15 d/月,中雨级别(5 mm)的晨雨日数超过5 d/月,橡胶月产量明显下降。极端晨雨日数,小雨级别在13~28 d/月,中雨级别在3~16 d/月,其中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分别在18 d和11 d以上。5—10月平均晨雨日数占月降水日数的比例在30%~83%,9—10月高达60%~80%。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0年莫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积温的年际变化、年代变化、初终日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莫旗地区10℃积温及积温日数呈增加趋势,≥10℃积温的倾向率为90.3℃/10年。  相似文献   

14.
淄博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7~2006年的降雹资料,对淄博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冰雹集中出现在4~10月,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14:00~16:00;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1~15 min,冰雹直径一般在40 mm以下。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51—2000年及1973—2002年甘肃省降水、冰雹气候资料对甘肃省降水、冰雹特征及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甘肃省年降水量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但整体趋于减少,且年降水量集中分布在6—8月;甘南高原和祁连山东段是甘肃省降雹最多区域,礼县、天水、武都以东地区、黄河谷地及河西走廊降雹最少,冰雹日数出现在3—10月,集中出现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33个测站1961-2008年的逐月冰雹累计日数资料,以统一的气候区划标准将四川的气候带划 分为7个.统计分析了四川省冰雹累计日数的的地理分布、年际、月际变化特征及发生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四 川冰雹主要发生在川西高原地区,呈现出西北多东南少的区域分布特征;每年4-10月是冰雹主要发生时段,占全 年冰雹日数的96%,全年冰雹日数最多的月份为5月,5月份冰雹发生频次为10.6d/站,初夏是冰雹多发季节;同 时四川冰雹有明显年际变化,最严重的年份是1977年;最少的年份是2008年;近50年来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冰雹 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陇南山区近40年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与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青藏高原东侧边坡地带陇南山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山区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5月和8月为2个双峰期,降雹时段主要出现在14:00—20:00时,占86%,该时段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降雹的空间分布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川区,并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这种分布和当地地貌地形特点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冰雹危险性等级由西北1 800 m以上高海拔区向东南及低海拔区递减,宕昌县、礼县西北部和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冰雹高风险区,两当县、徽县、成县、康县、武都区、文县的东南部低海拔区为冰雹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68—2013年甘肃省临夏州6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州冰雹日数以山区为最多,平川较少。移动路径基本是西北—西南—东南等一线。冰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6—9月,6月为冰雹多发期。近27年(1987—2013年)临夏州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临夏州中南部为冰雹灾害重点防御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20.
利用延安市2011—202年的冰雹观测资料,对延安市冰雹灾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出新的延安市冰雹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延安市2011—2020年间年均冰雹日23.2 d,成灾日11.5 d,成灾率达49.6%。2015—2017年为冰雹高峰期,年均冰雹日34.7 d,灾害最多年份为2016年和2015年,2年冰雹灾害出现次数占灾害总次数的34.8%。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最晚出现在10月。6—8月为高发期,其中7月最多。一日中,15:00~18:00为冰雹出现的高峰时段。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南部县区出现冰雹的次数明显高于西部县区和北部县区。延安市冰雹发源地主要有3个:白于山北源地、子午岭西源地、黄龙山南源地。共形成6条冰雹影响主路径,分别为白于山北源地3条、子午岭西源地2条、黄龙山南源地1条,白于山路径占比达76.7%,子午岭路径占比16.3%,黄龙山路径占比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