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虫草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北虫草真菌在人工栽培生长过程中,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表现的真菌生物变异性.结果表明,在温度18℃~25℃,湿度45%~60%,每日光照培养10 h的情况下,获得了稳定传代的白色虫草子实体.北虫草真菌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基因发生自然突变,并能够稳定地遗传,北虫草真菌与其它生物物种同样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变异性.  相似文献   

2.
以茄子叶色黄化突变体‘chl861-2’及其叶色正常近等基因系‘0643-1’为试材,研究其生长变化趋势、主要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变化和光合特性。该突变体具有叶绿素缺失突变特征,从子叶期开始表现出叶色黄化现象,子叶浅黄色,整个生育期真叶黄色。突变体植株生长缓慢,矮小,生育期延长,生长势和果实显著小于野生型,单果质量只有野生型的71.58%;在苗期、门茄开花期、四门斗开花结果期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比野生型亲本显著降低;在苗期、门茄开花期净光合速率(Pn)显著低于野生型,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低于野生型,胞间CO2浓度(Ci)高于野生型。以突变体与3个正常叶色自交系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对突变体叶色黄化性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性状为隐性核单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Smchl-1。  相似文献   

3.
中短果(medium short-fruit)突变体msf黄瓜为种植‘长春密刺’黄瓜自交系的过程中发现的1株自然突变材料,表现为果实长度以及果把长度相对野生型偏短,还表现出植株偏矮,侧枝发育异常,以及主茎脆弱等表型。通过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果实长度的差异是由于细胞变小引起的。遗传分析发现F2分离群体中野生型表型长果与突变体表型中短果的分离比符合孟德尔3:1遗传定律,表明msf突变性状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BSA-seq(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Coupled with Whole-Genome Sequencing)分析将候选基因定位于黄瓜基因组1号染色体26.7~30.9Mb区域内。利用437株中短果和‘hazerd’(欧洲温室型短果)杂交的F_2群体将基因定位在28.4~29.8 Mb之间的1.4 Mb区间内。结合dCAPS标记验证将CsaV3_1G044310作为候选基因,该基因编码拟南芥Ⅱ形肌醇多磷酸5–磷酸酶(Ⅱ型5PTase)同源蛋白。通过基因定量表达和内源激素生长素和赤霉素的测定进一步表明该突变体中Ⅱ型肌醇多磷酸5–磷酸酶表达缺陷可能引起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苹果短枝型突变体的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无性繁殖作物中辐射诱变的遗传,目前了解较少,作物的遗传结构对产生体细胞突变多少影响很大。如基因杂合性状容易发生突变,纯合的作物体细胞突变就很少(Dom-mergues et al.,1966;Broertjes,1967)。  相似文献   

5.
利用亚硝酸盐和紫外线复合诱变对生防木霉菌Tr10进行了改良。采用平板对峙法、摇瓶液体发酵法、发酵产物平板活性测定法研究了突变株的生长速度、拮抗作用、代谢产物的抑茵活性和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诱变条件是0.01mol/L亚硝酸溶液诱变20min,然后在距20W紫外灯20cm处照射3min;遗传稳定突变株NUV147和NUV218生长速度分别是出发菌株的2倍和2.1倍,产孢量显著增加,突变株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增强,拮抗机制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韡  戴斌  谢慧慧  柯燚  陆小平 《北方园艺》2011,(12):118-121
用薄板层析法对菊花花朵"黄白变色"的特性进行了色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开花早期,花瓣呈黄色,主要是β-胡萝卜素(Rf=1)的作用。随着开花时间的延长,β-胡萝卜素被大量降解,花瓣变为白色。同时,对一朵间色花(半白半黄)的突变性状进行了遗传保存试验,结果"二乔"性状难以固定,推测这种表型是花色嵌合所致,且这种突变属于不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7.
《蔬菜》2017,(3)
<正>单核苷酸点突变是作物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发生变异的遗传基础。单碱基的变异会导致氨基酸替换或蛋白质翻译终止,使基因功能发生改变,从而有可能产生优良的等位基因与优异性状。传统诱变及单碱基突变筛选技术(如TILLING)需要进行基因组规模的筛选,耗时、耗力且鉴定到的点突变数目和种类有限。基因组编辑技术,特别是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组编辑  相似文献   

8.
对芸薹属异源六倍体CGMCC № 2553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各时期的胚;经继代培养获得DH再生植株;低温处理15~20 d后定植到日光温室中,或者直接定植到日光温室中自然低温处理30~40 d。结果表明,CGMCC № 2553具有胚胎发生能力,2006年获得172株DH再生植株,2007年获得230株,2008年驯化275株;定植到日光温室中的DH再生植株有些会转变为叶片突变体,2006~2007年共获得8株叶片皱缩突变体,最高获得率为 2.29 %;目前已获得2份突变体的自交种子;叶片突变体主要表现:生长初期叶片表面皱缩呈瘤状,随着生长的进行,一些皱缩的叶片转变为正常,有的则依然皱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同一DH再生植株上常常会萌发出皱缩和野生型的2个或多个分枝,由于皱缩和野生型除了叶片皱缩性状不同外,其他性状完全相同,因此叶片突变体和野生型是研究叶片皱缩性状的理想材料,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皱缩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叶片皱缩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9.
几份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特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的特征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的5份甘蓝蜡粉缺失突变体进行了研究。叶表超微结构观察及蜡粉成分分析发现:突变体叶表面蜡粉严重缺失,其蜡粉量仅约为野生型的30%;野生型叶表蜡粉晶体结构主要为柱状和线状,而突变体主要为颗粒状和短棒状;野生型叶表蜡粉成分主要为烷烃、脂肪酸、醇、醛和酮,而突变体主要缺失成分为烷烃和酮,推测突变体蜡粉合成途径中的烷烃合成途径受阻,从而表现为蜡粉缺失。突变体的叶绿素浸出率和叶片失水率均显著高于其野生型,说明其叶片角质层透性增加。植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突变体1和突变体3与其野生型相比生长相对滞后,生长势稍弱,而突变体2的生长与其野生型无显著差异。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的调查结果表明:蜡粉缺失甘蓝叶色亮绿,商品性好,特别是突变体2,不仅球形美观且其蜡粉缺失性状为显性遗传;用纯合显性的突变体2的自交系与普通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具有球色亮绿、杂种优势明显的优点,实际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甜瓜糖酸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新疆厚皮甜瓜‘76-2’的60Co- γ射线诱变酸味突变自交系和‘黄皮脆’形成的P1、P2、F1与F2 为试验材料,通过4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果实中糖含量、酸含量和糖酸比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酸味突变自交系ב黄皮脆’组合的糖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等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 (E-4) 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8.8%,多基因遗传率为6.94%;酸含量性状遗传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D-0)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26.68%,多基因遗传率为72.77%;糖酸比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1)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2.86%,多基因遗传率为16.02%。  相似文献   

11.
赵贵叶  秦蕾  Tayeb Muhammad  张洋  张颜  梁燕 《园艺学报》2017,44(11):2109-2116
通过EMS诱变获得了1个可稳定遗传的番茄黄色柱头突变体,命名为ys(yellow stigma)。色素含量测定发现:同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s柱头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对香豆酸和柚皮素查尔酮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推测呈黄色的柚皮素查尔酮的大量积累可能在黄色柱头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分析发现,突变体和野生型在柱头表面结构、柱头可授性及花粉活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对突变体ys与野生型构建的F_1、F_2、BC_1以及BC_2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F_1和BC_2均为绿色柱头植株,F_2和BC_1群体绿色柱头植株与黄色柱头植株的比例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P0.05),表明黄色柱头突变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12.
构建番茄突变体库对于丰富遗传变异、发掘基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里格尔87-5’加工番茄种子12 h,对M_2代材料进行农艺学性状与生物学性状鉴定,对部分M_3代材料进行遗传稳定性验证。在M_2代筛出典型突变体,包括早衰、矮化、圆果、低抗坏血酸、黑斑、绿茎、簇生等突变单株。对240个M_2代家系中共1 023个单株全生育期田间表型进行观察鉴定和果实品质测定,共发现90个变异单株,其中13个突变单株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异性状,共50个变异性状,总的单株变异频率(突变株/总株数)为8.80%。叶、茎、花、果实和植株发生的变异株数分别为27、7、17、56和21,性状变异频率分别为2.64%、0.68%、1.66%、5.47%和2.05%。其中矮化突变体分子鉴定表明,curl-3基因外显子中C变成T,氨基酸由L变成F,喷施油菜素内酯不能恢复其正常生长,表明curl-3突变导致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受阻。curl-3突变体叶片与果实中抗坏血酸含量下降,并伴随着叶片中氧化态与还原态抗坏血酸比值增加,这可能与抗坏血酸氧化酶基因AO表达量和AO酶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豌豆隐性突变体带化茎伞状花序(Fasciatedculm and umbel) 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研究表明, 突变体的花蕾密生于茎顶端, 花序呈伞状。遗传试验表明, F1 代植株皆具正常的茎和花序, F2 代突变性状和正常标记性状呈3∶1 分离, 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支配, 用基因符号fcu 表示。fcu 基因具有使茎带化和产生伞状花序的双重遗传效应。以标志基因系L1238 和w2 为工具材料, 对豌豆fcu 突变体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 突变基因fcu 与矮茎基因le 表现连锁, 其交换值为31 .92% ±3 .62% 。已知le 位于第IVB 连锁群,因而推定fcu 也在该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4.
以亮叶无蜡质紫色芥蓝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和多蜡质紫色芥蓝野生型为试材,对芥蓝叶片发育过程中最外层的表面蜡质进行系统地观察,并对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多蜡质野生型芥蓝和普通绿色芥蓝(CK)的干物质量、VC、可溶性糖、粗纤维、蛋白质、花青苷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多蜡质野生型芥蓝的叶面蜡质明显多于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野生型芥蓝和紫.中花芥蓝叶片背面的蜡质均明显多于叶片腹面;野生型芥蓝叶片背面的蜡质退化速度明显慢于叶片腹面。无蜡质突变型紫.中花芥蓝的VC含量高于野生型芥蓝,而粗纤维(DW)含量低于野生型芥蓝,说明紫.中花芥蓝有利于改良现有芥蓝的营养品质,有望育成高VC含量、高花青苷含量、以生食为主的芥蓝品种。芥蓝叶片的无蜡质性状对多蜡质表现为隐性遗传,紫色对绿色表现为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5.
以栽培种渝姜1号(YJ1)为野生型对照,对增产竹根姜高秆突变系(HM15)的表型特征、细胞学以及抗性、品质相关指标进行鉴定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HM15的株高、根鲜质量、叶鲜质量、茎鲜质量以及根茎鲜质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出苗率、成熟期、茎粗和分枝数无显著差异;从幼苗期到收获期,通过对增长幅度最大的倒3节间的横、纵切片的细胞学观察发现,HM15的株高是由节间长度决定的,与节间数无关,而茎秆细胞体积变大是引起HM15节间变长的原因;HM15的茎秆中3种与促进生长有关的激素油菜素内酯(BR)、生长素(IAA)、赤霉素(GA_3)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YJ1,而生长抑制型激素脱落酸(AB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强光逆境下HM15叶片内防御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次生物质总酚(TP)、木质素(lignin)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YJ1;收获期HM15根茎中关键性功能成分6-姜酚(6-Gingerol)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YJ1,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HM15可作为优良的育种材料,为后期对控制突变相关基因的定位、图位克隆、功能分析以及育种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辣椒黄绿苗突变休9906M生物学性状、抗病性、遗传规律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系为隐性突变体,属细胞核遗传,苗期性状明显,在辣椒材料更新、杂交育种及纯度鉴定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食用真菌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流行的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是把某种外源基因或DNA序列,通过离体的DNA重组分子转导技术,重组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中,使其独立地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表达,并通过无性或有性生殖过程将外源基因遗传给后代,以达到操纵生物体经济性状的目的。这种DNA重组技术(Recombiant DNA Techniques),即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或称遗传工程(Genetie Engineering),也有人称之为基因克隆(Gene Clong)或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e)。上述基因工程与遗传工程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概念更广泛。基因工程特指在分子水平上对遗传结构进行修饰或重组的生物工程技术。当其用于遗传育种时,可称之为遗传工程。但遗传工程既可以是分子水平的基因工程,也可以是细胞水平的生物工程技术,为原生质体融合或组织培养等。近年来,国内生物工程研究在食用真菌领域中,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报导较多,但构建食用菌基因文库(Genome Library)等DNA重组技术尚未见报导。本文是笔者1988—1991年从(一)制备原生质体;(二)提取高分子量平菇总DNA;(三)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DNA分子量;(四)选择载体;(五)总DNA的部分酶切;(六)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七)包装抽提物效价的测定;(八)连接包装转导,构建平菇基因文库等八个方面实验的总结报告。  相似文献   

18.
赵欢 《北方园艺》2017,(13):170-175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丰富,通过与药用植物的"协同进化",可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次生代谢产物。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可产生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病毒、促进植物生长和促进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作用。该研究对近5年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中,凡是施入土壤或是喷洒在草坪草上,直接或间接地供给草坪草一种或多种草坪草生长所必需的养分,使其生长繁茂、色泽鲜绿正常,并能改善草坪质量、持久性及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种物质,称为草坪肥料。  相似文献   

20.
以金叶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Aurea’,叶色突变材料)和山刺玫(R.davurica)为杂交亲本建立F1群体,利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结果表明:124个AFLP标记、25个SSR标记及1个形态标记定位于父、母本遗传连锁图谱的13个连锁群上,其中92个分子标记定位于金叶弯刺蔷薇7个连锁群,遗传距离覆盖度为607.2 c M,金叶突变性状被定位于第4连锁群;57个分子标记定位于山刺玫6个连锁群,遗传距离覆盖度为437.1 c M。两类分子标记的总作图效率达到69.6%。发生偏分离的分子标记数量为44个,偏分离率为2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