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据参加全国木材信息工作座谈会的行家们分析和预测认为,今年下半年我国木材市场总的形势是: 1、由于基本建设规模大,城市改造步代加快,室内装修升温,家俱更新换代及添置,造成木材需求增加。 2、由于后备资源不足,进货困难,库存继续下降。今年木材缺口1000多万立方米,而国际主要产材国限制原木出口,且价格高扬,1-5月份进口木材计划到港量78.1万m~3,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3%,胶合板计划到港与去年同期比减少了78%,由于进口材难买,国内材压力加  相似文献   

2.
刘婕 《国际木业》2002,32(10):4-4
今年前8个月,我国原木进口1634万m~3,已接近去年全年进口量1686万m~3;锯材350万m~3,去年全年进口402万m~3。由于进口针叶材比例的增加,今年平均木材进口单价下降较多,去年原木针叶材进口占54%,锯材针叶材比例占16%;今年前8月,原木针叶材比例占65%,锯材针叶材比例占22%。由此今年平均木材进口单价下降,原木从去年的100美元/m~3下降至87美元/m~3,锯材从去年的246美元/m~3下降到219美元/m~3。原木进口量最大的是绥芬河、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分别为376万、224万、175万m~3,以针叶材为主;位居进口量第七位的张家港进口原木49万m~3,以较珍贵的阔叶材为主。原木进口最多的省份是内蒙、黑龙  相似文献   

3.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雷加富说,为缓解日趋紧张的木材供需矛盾,政府计划15年内改造和新建竹林基地120万hm~2,并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的竹类研究开发网络,以促进竹业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的商品木材供需缺口已达3 800万m~3,且缺口正进一步扩大。我国政府已决定对长江上游三峡库区以上,黄河上中游小浪底库区以上的13个省(市、区)实行全面保护,禁止采伐,木材市场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扩大,估计到2010年,全国生产建设用材年均缺口将达4 300万 m~3。 为缓解国内市场供需矛盾,我国政府近年来动用了大量外汇进口原木及木材制品。随着全球范围内木材市场认证制度的实行,国际木材市场调剂量将越来  相似文献   

4.
木木 《国际木业》2002,32(8):5-5
我国是个木材消费大国,但是国内森林资源十分匮乏。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出现了两种对比鲜明的状况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国内木材资源以每年平均10%~12%的速度递减,即从1997年原木产量6395万m~3下降到2000年的4724万m~3;而另一方面,我国进口木材却从1997年的447.1万m~3(原木,尚不含锯材、胶合板等林木产品),激增到2000年的1361.2万m~3,增幅为204.5%。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01年,这种木材资源一减一增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尽管进口原木仍呈增势,全年达到了1686.31万m~3,但国产木材资源却开始回升,达到了5100万m~3,升幅为8%。这5100  相似文献   

5.
新型熏蒸技术在木材检疫处理区中应用的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对木材的潜在需求十分巨大.目前我国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木材却是少数几种严重短缺的产品.据有关研究预测,预计到2015年,我国生产建设用木材需求量约为3.8亿m3,国内缺口将达1.2亿m3.木材需求有增无减,进口木材将成为主要途径.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进口原木量从1 686万m3飙升到4 233万m3.  相似文献   

6.
我国用材林建设呼唤企业造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巨大的木材缺口使我国木材工业企业不得不依赖于木材的进口。2003年,我国木材及木材制品(含纸制品,但不包括家具)进口相当原木量近1亿万立方米。1991年木材进口占木材消耗总量的9%,到2001年升至32%。仅就原木而言,2002年进口2433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加44.3%,其中阔叶材占35.1%;进口金额为214万美元,其中阔叶材占53.4%;进口锯材540万立方米,比  相似文献   

7.
<正>据满洲里海关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满洲里口岸进口原木156万m3,同比增加31.5%,贸易额达12.5亿元,同比增长27.3%,一跃成为我国原木进口量最大的口岸;进口原木全部来自俄罗斯,占我国俄产原木进口总量的一半。为保护森林资源,俄罗斯等国家已开始调整和紧缩原木出口政策,实行配额管理。满洲里海关将加强原木及木材产品进出口监测预警,建议企业拓宽进口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总生长苗,木材供需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1980年,我国木材进口量仅为181万m3,但1990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已达4000万m3,在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进一步加大我国木材供需矛盾,使供需缺口扩大到5900万m3;2006年为1.42亿m3,预计2015年中国木材供需缺口将达到2亿m3左右.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木材资源缺口基本保持在1.5亿m3左右,这部分主要靠进口木材来补充.中国木材的主要供应国俄罗斯鼓励发展国内木材深加工,特别是中国进口木材的主要供应地区俄远东已开始逐步限制原木出口.对此,本文分析了俄远东地区森林资源与木材生产状况,探讨了中俄远东木材贸易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中俄远东木材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进木 《国际木业》2006,36(7):41-41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需要从俄国进口大量的北洋材,以补充我国木材资源供应不足的巨大缺口。以2005年为例,我国进口原木总量2936.8万m^3,其中仅从俄罗斯进口原木就达2004.2万m^3,占68.2%。比重在二分之一以上。  相似文献   

11.
森林作业与森林环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通过森林作业对林地土壤、作业地径流量及水质、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等几方面的综述和分析,阐述了森林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森林资源锐减是产生当今森林环境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森林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规划合理的作业方式和途径,可以减少这些不利的影响,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谈森林采运作业与森林生态保护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论述了采运作业给森林环境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按照生态采伐的观点结合伐区生产实际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广大城市居民享受到森林生态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由关注森林组委会牵头,国家林业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了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宗旨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让人民群众喝得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看得到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享有优越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4.
和谐林场——论现代国有林场的森林经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没有持续坚持森林经理是当前国有林场普遍陷入“两危”困境的原因之一。论述了建立和谐林场是森林经理的内在要求。提出从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全面谋划与控制、产权结构调整、林场治理结构完善以及推进国有林场文化建设等方面来重构现代国有林场森林经理,促进和谐林场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的论述,指出了制约森工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提出森工林区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将森林划分为五大林种,"薪炭林"是其中之一。分析"薪炭林"的概念及其与其它林种关系,结合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笔者认为,"薪炭林"作为一个林种划分并不妥当,且"薪炭林"作为一个林种在森林区划、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四大林种即可涵盖如今森林经营的各种模式,传统划分的"薪炭林",应该隶属于用材林,或是用材林中的一个亚林种。  相似文献   

17.
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森林资源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持续发展思路对森林资源管理的影响、持续发展思想要求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以及新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4个方面,对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森林资源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天然林资源状况1.1 天然林资源分布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 ,森林类型包括南海诸岛的热带珊瑚岛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3 370万hm2 ,森林资源总蓄积为 117.85亿m3。  相似文献   

19.
韩微 《森林工程》2005,21(6):7-8
从森林旅游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分入手,指出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旅游的本质区别,在分析森林旅游不可持续的基础上,强调了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构建可持续森林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介绍江西省林林公园概况,分析目前建设森林公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森林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