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油茶夏秋季节抗旱措施对林地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高产油茶林抗旱技术,对油茶夏秋林地不同抗旱措施下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8,9,10月各抗旱措施下的林地含水量均高于CK,且以8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率最大,抗旱措施效果最好,其中覆膜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的含水量,而覆草有利于保持中、下层土壤的水分.9月灌溉措施对油茶林地保水效果更好,覆草效果优于覆膜;10月覆膜为保持土壤含水量较经济适用的措施,且能有效稳定维持土壤各层水分,而覆草土壤表层0~10 cm全日各时间点的含水量变化较大.油茶林地采取灌溉A、灌溉B、覆膜、覆草措施后0~40 cm土层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分别比CK提高到1.163,1.158,1.133和1.112倍.油茶林地覆膜与覆草后的土壤0~40 cm日均容积含水量分别为29.70%和27.53%,均高于CK(25.52%),全日变异系数则分别为2.466%和7.873%,低于CK(8.794%),增强了土壤水分的稳定性.夏秋季节油茶林地覆盖与灌溉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且适宜的灌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龙丰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覆盖、生草、免耕和清耕4种土壤管理制度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温度在5~19℃之间波动,覆盖和生草处理的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最小,分别为12.7℃和12.3℃;土壤含水量覆盖最高,其次是生草,清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与清耕处理相比,生草处理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其中0~20cm土层下降0.06g/cm~3;20~40cm土层下降0.14g/cm~3。土壤孔隙度在20~40cm土层生草与覆盖处理差异显著,与免耕、清耕处理之间的土壤孔隙度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生草栽培对南方鲜食枣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适宜南方鲜食枣园生草栽培的草种,以白三叶、1年生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为试材,在鲜食枣园分区分别进行生草栽培试验,通过与清耕区的对比,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三叶生草栽培条件下枣园0~15、15~30、30~45 cm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高出37.5%、22.4%、15.6%;夏季白三叶生草栽培区地表和20 cm土层的温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8和6.4℃,降温保墒效果优于其它处理。2与对照相比,白三叶生草栽培区的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大幅增加,各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1年生黑麦草、对照;3生草区0~15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都比对照高,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氮含量增加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1年生黑麦草、对照,各处理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1年生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对照。  相似文献   

4.
果园覆草节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张掖市林果业研究所苹果梨园内进行的果园覆草节水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园覆草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不同深度土层以0~20cm土层含水量最高,为10.4%,说明覆草能抑制表面蒸发;覆草能促进苹果梨树体生长,明显提高果实品质,使大果率增加25%,平均单果重增加12.1%。  相似文献   

5.
以松杉灵芝、韩芝、赤芝3种不同灵芝品种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对3种不同灵芝品种种植地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20~40 cm土层下松杉灵芝的种植地土壤物理性质最好,并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种植地土壤含水量;3种不同灵芝品种对种植地1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影响较大,对种植地0~10 cm以及20~4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以互花米草入侵下的闽东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容重进行对比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数据差异显著性。结果显示:在溪南镇秋茄红树林单优势群落,互花米草单优势群落,50%秋茄红树林、50%互花米草混合群落,75%秋茄红树林、25%互花米草混合群落,25%秋茄红树林、75%互花米草混合群落这5个群落中,秋茄红树林单优势群落和互花米草单优势群落0~20cm土层深度与40~60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呈显著差异,但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未呈显著差异;在50%秋茄、50%互花米草混合群落,40~60cm土层深度与0~20cm土层深度、20~40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均呈显著差异;互花米草的入侵导致闽东滨海湿地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小,而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在不同秋茄-互花米草混合群落中呈现不同规律。  相似文献   

7.
研究分别以浙江安吉县的4种林分类型(毛竹纯林(A)、毛竹+乔木(B)、毛竹+灌草(C)、乔木+灌草(D))以及湖南炎陵县3种林分类型(毛竹+乔木、毛竹+灌草、乔木+灌草)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类型竹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下不同深度土壤根系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渗透速率与不同土层根系重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上述4种植被类型0 ~40 cm根系生物量约为40~80cm的3倍,各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不同土层的根系重量相关性不显著;(2)浙江安吉4种植被类型中,0~40 cm与40~80 cm土层的渗透性指标以毛竹+乔木较好,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渗透率平均分别为:15.38、5.26和8.8 mm·min-1;毛竹纯林上述3项指标较低,平均分别为:5.83、3.03和4.45mm·min-1;湖南0~40 cm土层毛竹+乔木渗透性最好,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6.72、12.23和9.13mm/min,40~ 80 cm各植被类型渗透性相差不大;(3)浙江毛竹+乔木、乔木+灌草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毛竹纯林与毛竹+灌草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先降低到18%后逐渐升高最终稳定在19%;(4)土壤入渗速率与不同深度土层根系重量显著相关,但根系重量不是决定土壤渗透性能的主要因素;(5)0 ~40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呈典型的负相关,而40~80 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杨柴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RIME-TDR土壤水分测定系统,测定了不同林龄杨柴灌木林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0~180 cm范围内,林龄为38年的样地土壤体积含水量显著高于30年和15年样地,30年和15年样地差异不显著。(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林龄为38年和30年的样地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在80~100 cm和20~40 cm间达到最大值,为8.21%和7.85%,15年样地则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体积含水量最大值随着林龄的增加有向深层次运移的趋势,并且最小值均出现在140~180 cm范围内。(3)随着杨柴灌木林林龄的增加,0~20 cm土壤层水分呈现减小趋势,20~100 cm土壤层水分基本呈现增大趋势,100~180 cm土壤层水分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能够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其中对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改良效果不同,总体而言0~20 cm土层的改良效果好于2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10.
干旱地带侧柏幼林地绿肥种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连续4a在干旱地带抗逆性树种侧柏幼林地上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g.kg-1,0~20cm土壤容重降低0.07g.cm-3;种植草木樨土壤0~40cm含水量旱季增加4.18g.kg-1,0~20cm土壤容重降低0.05g.cm-3;种植沙打旺土壤0~40cm含水量增加2.46g.kg-1,0~20cm土壤容重降低0.18g.cm-3。(2)种植绿肥压青,土壤有机质增加0.37g.kg-1~0.55g.kg-1,土壤CaCO3含量下降0.66g.kg-1~1.36g.kg-1,有效氮增加4.5mg.kg-1~18.5mg.kg-1,有效磷含量增加1.0mg.kg-1~3.46mg.kg-1,CEC比对照增加0.54mg.kg-1~0.58mg.100g-1。(3)种植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绿肥压青对抗逆性树种侧柏树高、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种植红豆草的侧柏幼树生长最好,高、径生长为对照的1.7倍和1.6倍。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1年生不同密度马尾松林下植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增加,马尾松林下植物的平均高、覆盖度和生物量递减;0—20cm和20—40cm土层的通气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递增;0~20cm土层的自然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递减,20—40cm的土层规律性不明显;0~20cm和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递减。说明林下植物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和肥力的改善,为了促进马尾松林地力改善。必须保护和恢复林下植被。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区柠条植物篱水分再分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6年生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带间、带前、带内、带后)土壤水分的2年监测,对比分析了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探讨了柠条植物篱对降水的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带状柠条植物篱内不同部位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带内部位土壤密度(0.99 g·cm-3)、非毛管孔隙度(8.77%)、毛管持水量(58.89%)等均优于带间、带前、带后,土壤更为疏松,透水保水性能更良,而带前更加黏性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部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依次为0~20 cm(25.51%±2.28%)40~60 cm(12.96%±1.34%)60~80 cm(10.03%±0.59%)80~100 cm(9.16%±0.81%)100~120 cm(8.76%±1.00%),但越接近表层,带前、带内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更明显。根据对土壤水分的有序聚类分析,将柠条植物篱土壤层次划分为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层,其中,带内的土壤水分利用层(20~120 cm)大于带前、带后(20~60 cm)和带间(40~60 cm),与柠条对土壤水分的主要利用层次相一致,带内的土壤水分调节层在120 cm以下,较带间(80 cm以下)和带前、带后(60 cm以下)均深,反映了带状植物篱带前、带内土壤含水率提高而带后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的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根钻法研究黔中1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不同层次土壤(0~20 cm和20~40 cm)细根的分布情况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细根单位面积生物量、根长密度及比根长在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在0~20 cm土层中单位面积根量是20~40 cm土层的3~6倍;土壤中养分含量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马尾松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及比根长与土壤中有效性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与马尾松胸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养分含量对生物量、根长密度的综合影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R~2=0.903、0.917),土壤养分(0~20 cm、20~40 cm)对马尾松胸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78、0.934),与树高线形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库布齐沙漠东北缘人工林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季节研究了沙柳和杨树固沙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固沙植被的恢复,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恶化的趋势。流动沙丘(对照)0~60 cm土层含水量好于沙柳林地,而在60 cm土层以下深度,土壤含水量有趋同的变化。杨树固沙疏林(郁闭度0.2)0~10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对照(固定沙地),而郁闭度0.4及其以上的杨树固...  相似文献   

15.
张岩  朱岩  张建军  卢路 《林业科学》2012,48(5):8-14
采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于2008-05-14至2008-10-11及2009-05-05至2009-08-05对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水平条整地)、天然次生林0~15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实时监测。以这些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SWUF模型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参数率定,验证SWUF模型在晋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WUF模型中的蒸发参数、产流参数、非饱和水流参数属于高度敏感性参数,使用SWUF时必须对这些参数进行率定;SWUF模型对刺槐人工林20~150cm各土层、油松人工林和次生林0~150cm各土层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效果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在20%以内;SWUF适用于模拟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各土层每日土壤含水量,也能够比较充分地模拟3种林地不同深度土壤层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趋势,但在模拟耗水量大的刺槐林表层土壤水分方面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化学性质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消落带经历长期水库水位变化后的土壤化学性质,为揭示消落带水文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秭归段消落带回水区选择典型次生灌丛固定监测样地,根据库区水位运行计划,于2008、2009、2012、2014和2015年(分别经历0、1、4、6和7次水位涨落)对不同海拔(145~155、155~165、165~175、175~185 m)样地的不同土层(0~10和10~20 cm)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经历7次水位涨落后,所有海拔的pH值均明显增加,其中海拔145~155 m土壤由酸性(pH6. 1)变为碱性(pH8. 2),而其他海拔土壤逐渐由酸性趋于中性;水淹海拔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非水淹对照海拔(175~185 m),且随水淹时间增加,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较2008年呈逐年下降趋势,而10~20 cm土层则先增加后降低;随水位涨落周期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0~10 cm土层土壤对水淹影响更为敏感,0~10 cm土层碱解氮以2009年和2015年下降最为显著(P<0. 05),和2008年相比各海拔降幅分别达37. 2%~54. 7%和50. 6%~65. 7%; 0~1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在2009年降幅最大,达17. 1%~50. 8%;速效磷含量则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在速效养分中的流失量最大,在经历4、6和7次水位涨落后,速效磷含量较2008年分别下降78. 0%、94. 8%、91. 6%(0~10 cm)和89. 5%、93. 6、92. 5%(10~20 cm)。【结论】随三峡水库运行周期的不断延长,消落带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含量下降,消落带土壤养分匮乏现象将突显,对于消落带经历长期水位涨落后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仍需长期监督。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雷公藤的生长及光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起阳 《山东林业科技》2012,42(2):12-15,63
选择2年生雷公藤盆栽扦插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60%、40%和20%)雷公藤的生长及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4种水分条件下,雷公藤枝条和叶片的生长量及叶片质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为80%时生长量较好,叶绿素含量及比叶鲜重、干重均较高,土壤含水量为20%时生长相对较差,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雷公藤的光合和蒸腾速率逐渐降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雷公藤光合与蒸腾的光响应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其光合与蒸腾速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化土地种植菊芋,不仅能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而且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试验结果表明,种植菊芋3年,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比1~2年低5.3%1、3.1%9、.4%和14.5%;种植菊芋2年和3年,0~20、20~40、40~60cm土壤全盐量分别下降了3.78%和12.78%、16.84%和22.46%1、1.24%和20.73%,土壤容重0~20、20~40、40~60 cm分别下降了5.04%和7.35%、4.11%和7.04%、5.67%和7.19%,土壤孔隙度平均增高了4.03%5、.02%和5.1%;菊芋种植土壤中0,~20 cm范围内1~0.5 mm、0.5~0.1 mm的粒径种植3年的分别要比1年的下降7.43%和3.67%;而粒径0.1~0.05 mm的增加5.84%;土壤有机质0~202、0~40 cm种植3年的分别比1年的高19.8%和29.7%。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区坡地林草间作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坡地林草间作土壤水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山杏林地土壤水分高于苜蓿地13.7%;苜蓿地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在0~40 cm;山杏林地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在60~100 cm。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覆盖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毛竹笋用林覆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咸宁市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覆盖措施连续覆盖3 a,分析比较不同土壤层次间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覆盖可改善表层(0~1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使该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等显著提高(P<0.05)。覆盖对土壤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影响,覆盖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较深层(1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来说,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毛竹林覆盖后,不同土层间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等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除全钾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在0~10 cm层最高。【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以稻草20 cm+谷壳10 cm方式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