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常规生长水分条件(C组)、轻度干旱水分胁迫(MD组)、土壤潮湿(WS组)以及水淹(BS组)4个不同处理组.研究枫杨当年实生幼苗对多种水分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时间以及水分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枫杨幼苗的生长、生物量、根系的草酸与酒石酸含量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01或0.01).与C相比,MD,WS和BS均显著降低枫杨幼苗的高生长与生物量积累,却能显著增加枫杨幼苗主根、侧根以及总根的草酸含量.BS也能显著增加枫杨幼苗主根、侧根以及总根的酒石酸含量.WS仅显著增加侧根酒石酸的含量,与MD显著降低侧根的酒石酸含量形成鲜明对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枫杨幼苗根系的草酸与酒石酸含量表现出降低的趋势.由结果可知:虽然水淹、干旱的环境条件将会对当年生枫杨幼苗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枫杨幼苗均能较好地存活下来.  相似文献   

2.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对1年生湿地松幼苗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进行研究.试验设对照(CK)、连续性水淹(CF)和周期性水淹-干旱(PF)3种不同水分处理,每种水分处理均设置湿地松幼苗土壤与无植物对照土壤.测试的土壤指标包括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以及pH值.结果表明:与无植物对照土壤相比,湿地松幼苗实生土壤在PF组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均有显著增加(pH与AK除外);湿地松实生土壤在CK组的AK含量显著低于无植物空白对照组.除pH外,水分对湿地松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湿地松土壤PF组的OM,AN,AP,TK含量显著高于CF与CK组;无植物组的土壤磷、钾含量均不受水分含量的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可知:OM与AN,TN,TP呈极显著正相关,全量N,P,K含量之间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湿地松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需要较多钾元素,并能有效改变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水淹条件能促进湿地松土壤P,K的释放,并提高AP含量;这与水淹-干旱交替性变化加速湿地松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形成鲜明对照.若将湿地松幼苗种植于三峡水库库岸带,有可能由于土壤N,P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而促进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研究落羽杉与池杉幼苗对常规水分处理(C)、轻度干旱(MD)、土壤潮湿(WS)以及水淹(FL)等不同水分处理的生理响应特性。与对照组相比,2树种幼苗在轻度干旱与水淹处理条件下叶片自由水含量显著提高,而束缚水含量则显著降低。2树种幼苗在潮湿处理组的叶片自由水与束缚水含量均未出现低于对照组的现象。轻度干旱、土壤潮湿与水淹处理均未导致2树种叶片电导率与丙二醛含量的显著变化(池杉水淹条件下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变化例外)。水淹处理能显著增加2树种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同时降低其脯氨酸含量。轻度干旱与潮湿处理能显著增加落羽杉而降低池杉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尽管同属的2树种幼苗表现出较多相似的响应特征,二者对不同水分逆境胁迫条件的响应仍然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为理解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水热条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带(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土层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分析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年均降水量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和p H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样地微气候、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不同程度地相关,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全磷含量含水量pH有机碳含量年均气温土壤温度水解性氮含量年均降水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 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土壤密度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C/NSimpson指数。【结论】水热条件(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p H、有机碳、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和全磷)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可调控不同海拔梯度内的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磷、水分、p H、碳、氮和钾是调控土壤酶活性海拔响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对蚬木幼苗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幼苗对干旱的适应能力,采用盆栽水分胁迫试验法,比较了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5%(对照)、50%~60%(轻度胁迫)、35%~45%(中度胁迫)和20%~30%(重度胁迫)4个水分梯度下,蚬木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分配及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重度胁迫显著抑制了幼苗的株高生长,地径生长受干旱影响不明显;中度和重度胁迫对植株茎、叶及总生物量积累产生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比随土壤干旱增强下降、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增加。干旱胁迫显著降低蚬木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在干旱初期先降后升、气孔限制值逐渐增加;随干旱时间延长和胁迫增强,胞间CO2浓度显著上升,气孔限制值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水分利用效率总体上表现为随胁迫加剧而增强的趋势。胁迫初期,气孔限制因素与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了蚬木幼苗净光合速率的下降。蚬木幼苗在干旱胁迫下采取降低光合、增加地下生物量分配并减缓生长等适应策略,对干旱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土壤含水量低于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5%~75%时,及时补充水分可以保证幼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作者设置了常规生长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水分胁迫(T1)、土壤水饱和(T2)以及水淹(T3)4个不同处理组,研究池杉当年实生幼苗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条件下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机理和适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均显著影响池杉幼苗光合色素、叶片气体交换以及表观资源利用效率.池杉幼苗不仅具有耐水湿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程度的耐旱性.在消落带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池杉适宜栽植于土壤饱和水或渍水的环境中;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应注意浇水抗旱,使池杉保持正常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7.
以科尔沁沙地1年生榆树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方法,设置适宜条件、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等4个水分处理梯度,研究干旱胁迫对榆树幼苗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叶片面积、比叶面积和比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幼苗叶片含水量逐渐降低,茎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根系含水量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大于适宜条件;叶片面积在适宜条件和轻度胁迫下显著增加,在中度胁迫下下降;比根长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而增加;重度干旱胁迫下幼苗无法存活。在科尔沁沙地,栽植榆树幼苗保证存活生长的最低土壤含水量为7.15%。  相似文献   

8.
通过非灭菌土盆栽接种试验,观察了Glomus versiforme(GV)和Glomus mosseae.(GM)两种AM真菌对油茶幼苗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的形成对油茶幼苗的生长以及氮磷的吸收均有影响。在接种后7个月时,GV和GM均可显著提高油茶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56.5%和72.4%,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0.5%和131.3%;GV对植株苗高和地径的影响与对照株相比未见差异,但却极大地增加了根系的干物质量,接种GM显著增加了植株高度和茎粗,对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物质量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种真菌均降低了油茶幼苗全株的氮含量,对全株的磷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GV显著提高了油茶幼苗根部的氮含量,而降低了幼苗茎、叶中的氮含量:接种GM和GV均增加了根、茎中的磷含量,而降低了叶片中的磷含量。  相似文献   

9.
以1年生白桦苗木为试验材料,在全自动温室内进行砂培试验,探讨了4种不同磷素浓度(0.125、0.5、1.0、2.0mmol/L)处理对白桦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根、茎、叶氮磷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磷处理对白桦幼苗总生物量的影响显著,在正常供磷水平下达最大;(2)P_(2.0)水平下叶绿素a、b、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比P_(0.125)增加了43.1%、46.0%、44.7%和42.4%,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供磷水平为1.0mmol/L时最高;(3)不同磷处理对幼苗各器官全磷含量影响差异显著,吸收的磷素主要分配到了幼苗的叶片部分,但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不同水分条件下覆草对高温季节土壤水热的调节作用及对信阳五月鲜桃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筛选较适宜桃树幼苗生长的节水栽培模式。【方法】2019年6—8月,以1年生五月鲜桃幼苗为试验对象,以干水稻秸秆为覆盖材料,设置覆草量0(CK)、2、4、8 kg/m~2,设置浇水量0.6、0.9、1.8、3.0 kg,进行盆栽试验。对各处理下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桃树幼苗的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病叶数进行测定、统计和分析。【结果】各覆草处理中土壤温度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并且随着覆草量加倍,降温和保墒效果提高。在0.6 kg浇水量条件下,各覆草处理中土壤温度降低了5.06%~18.05%,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6.68%~32.22%;在0.9 kg浇水量条件下,各覆草处理中土壤温度降低了3.38%~17.46%,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0.03%~29.61%;而在1.8和3.0 kg浇水量条件下,覆草处理中土壤温度仅降低了1.89%~10.01%,土壤含水量仅提高了3.04%~14.74%。即覆草在低浇水量条件下的降温保墒效果优于高浇水量条件。与对照相比,各处理间桃树幼苗的茎粗无显著差异,但4、8 kg/m~2覆草量处理下桃树幼苗的株高均有显著提高,并且高浇水量条件下生长较快,同时覆草处理下病叶数均低于对照。按照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由高到低排列,各覆草量处理依次为8 kg/m~2(32.07)、2 kg/m~2(31.03)、4 kg/m~2(29.12)、CK(27.40),并随着浇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覆草在低浇水量条件下对叶绿素合成的促进作用较好。【结论】在夏季高温天气,覆草可以起到降温保墒的作用,并能进一步促进桃树幼苗的良性生长。结合各水分条件下覆草对土壤温湿度的调节效果,以及桃树幼苗生长指标的变化,初步认为0.9 kg低水分条件和8 kg/m~2覆草量组合模式是较适宜信阳五月鲜桃幼苗生长的节水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4个品种核桃砧木幼苗进行抗旱性评价,旨在筛选适合干旱、半干旱核桃产区的优良抗旱核桃砧木。【方法】以4个常用核桃砧木品种为试材,研究干旱对其盆栽幼苗生长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旱条件下,核桃砧木幼苗间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其中,‘鸡爪绵’的相对生长速率(R)、长期水分利用效率(RLWUE)、净光合速率(P_n)和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最高,分别为0.92 mg/d、70.24 g/L、15.22 μmol/(m^2·s)和0.79。干旱显著降低了核桃砧木幼苗的R、P_n和F_v/F_m,其中‘鸡爪绵’的降低幅度最小,分别为30.30%、22.78%和7.06%。干旱显著提高了核桃砧木幼苗的RLWUE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RIWUE)。‘核桃楸’的RLWUE增幅最大,为16.20%,其次是‘鸡爪绵’,为15.70%。‘鸡爪绵’的RIWUE增幅最大,为16.61%。‘鸡爪绵’‘香玲’‘核桃楸’和‘黑核桃’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0.99、0.68、0.48和0.07,表明核桃砧木幼苗抗旱性存在较大的品种间差异。【结论】‘鸡爪绵’和‘香玲’抗旱性强,且种子易获得,适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应用,‘黑核桃’和‘核桃楸’抗旱性弱,且种子较难获得,不适宜在干旱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群众杨为对照,探讨干旱胁迫下碧玉杨的叶形态、结构和光合、水分生理特性的关系及其影响植株生物量积累的内在成因,进一步揭示碧玉杨和群众杨的抗旱机制,为区域造林绿化杨树的抗旱生理研究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碧玉杨与和群众杨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应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条件,对比分析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2个品种的叶面积、叶脉密度、叶氮素利用效率、光合特性及叶水分输导能力的响应,及其对植株生物量和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程度加剧,2个杨树品种的叶脉密度(LVD)和单位干质量叶氮含量(Nmass)上升,碧玉杨的LVD增幅大、Nmass增幅小;净光合速率(P_n)、植株总光合速率(PTL)、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合日累积量、蒸腾日累积量、叶导水率(Kleaf)、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叶面积(LA)以及植株生物量(TB)均下降,碧玉杨的降幅均小。相较群众杨而言,碧玉杨的LA、LVD、PNUE、TB和日均耗水量在干旱胁迫前后均高,P_n、Kleaf、WUE和Nmass在干旱胁迫前后均低,PTL和Tr日累积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高,Pnmax、P_n日累积和Tr在重度干旱胁迫下高。PTL较Pn与TB相关关系更紧密,PNUE较Nmass与TB相关关系更紧密。【结论】干旱胁迫下碧玉杨的叶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呈现出低效水分利用、高效叶形态结构调整、高效氮素利用和高效光合固碳的平衡制约关系。2个品种的抗旱机制不同,抗旱能力强的碧玉杨其叶结构调整更高效,抗旱能力弱的群众杨其光合特性对干旱更敏感,叶结构与抗旱性关联最大,其次是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分配特征及其生态意义。【方法】对赣西北石灰岩山地3种不同土壤含水率生境(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的淡竹进行取样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生境淡竹个体(全株)和构件水平(叶、枝、秆、蔸、鞭、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特征。【结果】 1)在个体水平,从连续土、半连续土到零星土,随着土壤含水率下降,淡竹可溶性糖浓度逐渐增加,零星土生境值(3.32%±0.20%)显著高于连续土生境值(2.52%±0.17%)(P<0.05),NSC和淀粉浓度先降后升,半连续土生境值均显著低于零星土生境值(P<0.05);2)在构件水平,3种土壤生境淡竹叶的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高,枝和根次之,秆、蔸和鞭相对较低;3)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淡竹根中可溶性糖浓度升高,增加幅度大于其他构件,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生境增幅分别为74.29%和39.35%;叶、根等生理活性高的构件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增加,相比连续土生境,在零星土生境叶、根分别增加71.26%、50.61%,而秆、蔸、鞭等贮存的构件分配比例均减少。【结论】淡竹通过调节个体和构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来适应干旱胁迫,构件水平的NSC调节行为比个体水平能更深入反映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2年生红椿盆栽幼苗为对象,开展干旱胁迫及复水试验,对各观测日的土壤含水率、叶片伤害指数及植株萎蔫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时间段受试盆栽土壤含水率及叶片伤害指数差异均呈极显著差异;(2)复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胁迫伤害;(3)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受伤害程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要保证2年生红椿幼苗的正常生长,必须将土壤含水率保持在25%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中亚热带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评估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38年生闽楠人工林与3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分别设置4块20 m×20 m样地,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定点观测,并同期观测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SO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年凋落物量及凋落物碳氮比(C/N)。【结果】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后)和杉木人工林(35年后),年均土壤碳排放通量由16. 22显著降为12. 71和4. 83 tC·hm-2a-1,分别减少21. 60%和70. 20%;各林分类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 97)<闽楠人工林(2. 03)<杉木人工林(2. 91),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后,Q10值显著升高(P<0. 05);土壤温度能分别解释常绿阔叶林、闽楠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9. 70%、88. 50%和87. 90%,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P>0. 05);土壤呼吸速率和SOC、MBC、DOC、年凋落物量及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0. 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和凋落物C/N极显著正相关(P<0. 01),而与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及MBC极显著负相关(P<0. 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MBC和SOC含量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2个最重要因子,而凋落物C/N在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中的贡献最大。【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或杉木(35年)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林分类型转换后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发生改变,凋落物数量、质量及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土壤SOC和MBC含量显著下降可共同导致土壤呼吸通量的下降。土壤温度是3种林分类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土壤总有机碳库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的差异是不同林分之间土壤呼吸差异的主导因素,凋落物C/N对土壤呼吸的Q10影响最大。为提高模型预测森林类型转换影响土壤碳排放的精度,应综合考虑土壤有机碳库、易变性有机碳库及底物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林地土壤容重、孔隙度、蓄水性指标和土壤渗透性能反映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以连续施肥6 a的杉木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处理的氮、磷肥对杉木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施肥杉木林地科学经营和水源涵养提供依据。【方法】对杉木林地进行不同的施肥处理:CK、N1 (50 kg·hm-2a-1)、N2 (100 kg·hm-2a-1)、P (50 kg·hm-2a-1)、N1P (50 kg·hm-2a-1+50 kg·hm-2a-1)和N2P (100 kg·hm-2a-1+50 kg·hm-2a-1)。试验测定了不同深度表层土壤(0~5 cm、5~10 cm和10~20 cm)容重、孔隙度、蓄水性指标和土壤渗透性指标,分析了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1)在0~20 cm土层当中,P和N1P极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P <0.01),N1P增加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P增加了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2)N1P和N2P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但与N2一样降低了土壤pH值。P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碳、速效钾含量,但增加了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而pH值显著升高。3)P显著增强了5~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N1P显著增强了10~20 cm土层的持水能力;在蓄水量当中,P显著增强了0~20 cm土层的最大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4)施肥6 a后杉木林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比未施肥杉木林土壤上升29.75%,5.45%,20.99%和10.50%。土层分析当中,土壤渗透性均表现为0~5 cm显著高于5~10 cm和10~20 cm土层,且表现为:初渗率>平均入渗率>稳渗率。5)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土壤蓄水性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速效钾与毛管蓄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最大蓄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 <0.05)。pH值与渗透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有机质碳、有效磷、速效钾、孔隙度与渗透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综合6种施肥处理分析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由此得出施用低浓度氮肥与磷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杉木人工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为该地区杉木林地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北高丛越橘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并筛选出耐旱性较强的越橘品种。【方法】以11个北高丛越橘品种1年生扦插苗为试材,分别为‘蓝丰’‘瑞卡’‘双迪’‘斯巴坦’‘卡拉’‘伊丽莎白’‘钱德勒’‘布里吉塔’‘公爵’‘甜心’‘埃利奥特’,研究干旱胁迫对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并评价不同品种的抗旱性。【结果】干旱胁迫20 d后,北高丛越橘品种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胞间CO_2浓度均显著升高,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系统Ⅱ实际光量子产量和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降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6项生理生化指标转化为3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5.74%。主成分1主要反映叶片生理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及主要的叶片荧光参数等信息,主成分2主要反映叶片气孔功能信息,主成分3主要反映叶片光合作用相关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11个北高丛越橘品种划分为3个类型:‘甜心’‘公爵’和‘蓝丰’为抗旱型,‘布里吉塔’‘伊丽莎白’‘瑞卡’和‘埃利奥特’为中间型,‘钱德勒’‘双迪’‘斯巴坦’和‘卡拉’为不抗旱型。根据抗旱性综合评价值,11个北高丛越橘品种按照抗旱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甜心’‘公爵’‘蓝丰’‘布里吉塔’‘伊丽莎白’‘瑞卡’‘埃利奥特’‘卡拉’‘斯巴坦’‘双迪’‘钱德勒’。【结论】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北高丛越橘苗期耐干旱胁迫能力进行评估,可以较好地揭示性状指标与耐干旱胁迫能力的关系。11个北高丛蓝莓品种中‘甜心’‘公爵’和‘蓝丰’耐干旱胁迫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应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土壤水分含量对1年生落羽杉实生苗的营养吸收及分配的影响。试验共有5种处理,即W1(淹水,水深为土壤表面以上5cm)、W2(渍水,水面与土面保持水平)、W3、W4、W5(土壤含水量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50%和25%),处理时间为130d。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落羽杉根、茎和叶中全N质量浓度均逐渐升高,根、茎、叶中全P质量浓度则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W3水分处理最高,根、茎和叶中全Ca、全K、全Na、全Mg、全Fe质量浓度则有不同的变化趋势;(2)所有处理根、茎、叶中全Fe、全N、全P、全Mg、全Na、全Ca、全K质量浓度大小的顺序为叶>根>茎;(3)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落羽杉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累积量减少,分配到根和茎中的比例增加,分配到叶中的比例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条件下云南蓝果树的抗旱性生理特征,建立云南蓝果树幼苗最佳施肥技术方案,为其种苗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其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方法】以云南蓝果树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根据"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云南蓝果树幼苗可溶性蛋白(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6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除丙二醛外,其余测定指标在施肥处理条件下的值均高于不施肥处理,整体表现为不施肥(N0P0K0)<缺氮(N0P2K2)<缺钾(N2P2K0)<缺磷(N2P0K2),说明云南蓝果树幼苗抗旱性生理指标对氮肥的依赖性最强,其次是钾肥和磷肥;氮磷钾配施时,中氮中磷低钾(N2P2K1)水平下的值最优;根据拟合的一元二次方程,云南蓝果树幼苗的试验理论最佳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5.28、0.99和2.97 g/株;肥效的发挥还受到三者彼此间互作的影响,在中氮、低钾(N2K1)水平时利于磷肥肥效的发挥,中氮、中磷(N2P2)水平时利于钾肥肥效的发挥,中磷、低钾(P2K1)水平利于氮肥肥效的发挥,这与中氮中磷低钾(N2P2K1)水平下云南蓝果树抗旱性指标最优是一致的。【结论】适当施肥会增强云南蓝果树幼苗的生理生化过程,中氮、中磷、低钾水平处理下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严重侵蚀区以持续100%隔离降雨模拟水分亏缺环境,研究土壤含水量变化对先锋造林树种马尾松针叶水势、针叶形态的影响,评价马尾松在水分胁迫下的生态适应性及生理调节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处理组20 cm和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持续下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达10.93%和12.17%,表明土壤环境已出现水分亏缺;(2)处理组针叶水势(Ψd)持续下降,平均值为-3.73 MPa,显著低于对照组-2.80 MPa(P<0.05),证明处理组土壤含水量下降已对马尾松针叶水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且通过拟合土壤含水量与针叶水势关系得出先锋造林树种马尾松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3)马尾松针叶形态相关指标分析表明,隔离降雨第2 a内对照组与处理组间叶长、叶宽、叶面积的差值均明显大于第1 a内,说明生长减缓是该地区马尾松应对土壤水分亏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