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验于2019年在河北迁西地区展开,以8 a生板栗品种‘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Yanshanzaofeng’)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种植行间利用杂草、黑膜进行覆盖,共设置(Ⅰ)清耕(CK);(Ⅱ)覆膜;(Ⅲ)覆草;(Ⅳ)覆草+覆膜4个处理,研究行间覆盖对板栗园土壤理化性质、光合特性以及叶片生长发育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并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行间覆草处理可以明显使土壤温度日较差变小,在0~20cm土层,夏季(6月30日)不同处理的温差日变化范围为Ⅱ(3.65℃)Ⅰ(2.82℃)Ⅲ(1.73℃)Ⅳ(1.62℃),秋季(10月30日)不同处理的温差日变化范围为Ⅱ(2.14℃)Ⅰ(2.01℃)Ⅲ(1.78℃)Ⅳ(1.69℃);对于20~4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日变化与0~20 cm土温变化趋势一致,但是没有明显的峰值,波动范围在0.5℃左右。在生长期内(4—10月),覆膜、覆草、覆草+覆膜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CK高1.78%、3.34%和5.11%,可见覆草+覆膜处理的蓄水保湿效果最为显著,其贮水量在生育期末较生育期初增加39.56 mm,且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可达2.25 kg·hm~(-2)·mm~(-1)。不同覆盖处理均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变化幅度为2%~8%,提高板栗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以覆草和覆草+覆膜处理效果较好。而且覆草+覆膜处理可显著增加百叶干质量、叶面积和比叶质量,分别比CK高9.61%、2.39%、7.05%。覆草和覆草+覆膜处理下板栗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2.67μmol·mmol~(-1)和3.01μmol·mmol~(-1))显著高于CK(2.10μmol·mmol~(-1)),SPAD值分别比CK高4.62%和6.95%。杂草覆盖可以提高板栗单粒重、坐果率和出实率,降低空苞率,进而增加产量,其中覆草和覆草+覆膜处理的坐果率较大,分别可达75.68%、79.48%,其产量分别比CK高10.07%、15.00%,而且杂草覆盖还能有效改善板栗果实品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覆草处理的净收益(13 052.80元·hm~(-2))和产投比(5.08)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可以在干旱半干旱山区板栗园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膜下滴灌棉田为试材,研究氮磷减量与液体有机肥配施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设11个处理:(1)常规施肥(NP);(2)80%常规施肥(80%NP);(3)80%常规施肥+低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LAA);(4)80%常规施肥+中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MAA);(5)80%常规施肥+高量氨基酸有机肥(80%NP+HAA);(6)80%常规施肥+低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LFA);(7)80%常规施肥+中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MFA);(8)80%常规施肥+高量黄腐酸有机肥(80%NP+HFA);(9)80%常规施肥+低量沼液有机肥(80%NP+LBS);(10)80%常规施肥+中量沼液有机肥(80%NP+MBS);(11)80%常规施肥+高量沼液有机肥(80%NP+HBS);分别在蕾期、花期、成熟期采集0~20、20~4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有效养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蕾期时,80%常规施肥配施高量黄腐酸、沼液有机肥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pH值,并对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效果最好。(2)花期时,80%常规施肥配施高量沼液有机肥对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效果最好。(3)成熟期时,80%常规施肥配施高量沼液有机肥对降低0~20 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新疆滴灌棉田应用80%常规施肥配施高量沼液有机肥效果最好,是新疆滴灌棉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以同一方案连续12 a进行定位灌溉试验的栽培番茄保护地,分层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壤样本,研究了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全磷、速效磷(Olsen-P)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0~60 cm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60~100 cm土层;土层不同灌水处理间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及其剖面分布0~60 cm土层表现出了明显差异,总体上沟灌和滴灌高于渗灌,而沟灌和滴灌之间差异不明显;速效磷占全磷比例在0~40 cm土层以滴灌处理为最高,其它两灌溉处理相对较低;与滴灌、渗灌处理不同,沟灌处理土壤的速效磷占全磷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灌溉处理土壤速效磷与全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全磷、速效磷含量与有机质间呈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评价出最适宜伊犁河谷地区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农田的耕作方式,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四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养分和产量均表现出差异性。0~60 cm的平均容重以NT处理最大,达1.4 g·cm-3,分别比RT、T、TP处理高出2.2%、4.5%、5.3%。0~3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均以TP处理的最高,其平均值分别比T、NT、RT高出1.4%、3.8%、5.7%。30 cm以下各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虽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各个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基本均表现为TPTRTNT。SOC、全N、全P含量表现为在0~20 cm土层以NT处理最高,20~40 cm土层以TP最高,T处理次之。TP和T处理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大豆产量均表现为翻耕覆膜处理最高,分别比T、RT和NT处理高出15.2%、30.8%和31.9%。本试验条件下,虽然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但翻耕覆膜措施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物理环境,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复播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研究》2021,38(4):1010-1019
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技术是一种复合型节水灌排技术,为了进一步研究在新疆的影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1团安集海地区通过设置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T1)、膜下滴灌无暗管排水(T2)和无膜下滴灌无暗管排水(T3)3个不同处理进行棉花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土层下T1、T2、T3处理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幅度依次为6.32%、10.03%、14.32%,即:T1T2T3,表明T1处理较T2、T3处理能更好的保持土壤水分的稳定,不同处理下土壤的保水效果为T1T2T3;(2)T1处理在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均降低,20 cm、40 cm、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下降了63.06%、60.62%、48.42%;在棉花生育后期,T2处理在20 cm、40 cm土壤含盐量下降,60 cm土壤含盐量增加,即表层土壤脱盐会造成深层土壤积盐;T3处理生育期末期出现表层返盐现象;(3)棉花生育末期,T1处理下20 cm、40 cm、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增加,未铺设暗管的T2、T3处理有机质含量减少;(4)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技术0~60 cm以内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渗透性改善越好。(5)暗管排出水的pH、含盐量均大于灌溉水,说明暗管排水的同时带走了土壤中的盐分,有助于土壤盐碱的改良。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地麦-豆轮作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PT)3种耕作方式,分析了定位试验9 a(2009—2019年)后小麦收获期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其调控效应与其作业深度相关。RT较PT有利于降低0~15 cm土层但增加15~35 cm土层容重,NT较RT和PT显著降低了0~5、15~35、35~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变化规律与容重相反。各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5 cm土层和15~35 cm土层规律一致,0~5 cm土层均以NT最优,分别较最低值处理(PT)显著提高16.7%、53.2%、15.9%、23.6%、18.0%、34.7%和29.0%;15~35 cm土层均以PT最优,分别较最低值处理(NT)显著提高18.3%、23.4%、53.4%、...  相似文献   

7.
行内生草对土壤微环境和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主栽的6 a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2 a行内自然生草(CZR)和人工种植马齿苋(CMC)试验,以清耕(CK)为对照,研究行内生草对土壤温度、容重、总孔隙度、肥力、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酿酒葡萄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ZR处理与CK处理相比,在酿酒葡萄幼果期、膨大期和成熟期5~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下降0.94、1.12℃和0.93℃,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下降2.23%和1.73%,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22.67%、30.26%、8.46%和66.65%,微生物数量提高34.97%;CMC处理与CK处理相比,在酿酒葡萄幼果期、膨大期和成熟期5~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下降1.82℃、2.02℃和1.38℃,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下降0.90%和2.87%,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提高37.80%、52.67%、31.73%、31.17%、24.81%和21.13%,脲酶、蔗糖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72.08%、109.67%、14.93%和154.50%,微生物数量提高103.56%;行内生草对酿酒葡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改善浆果品质有显著作用,CZR和CMC处理较CK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降低1.33%和3.72%,可滴定酸、单宁、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14.52%和16.13%、21.23%和25.82%、26.65%和24.41%、32.75%和41.16%。在旱区滴灌条件下,葡萄园连续2 a行内生草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升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有利于酿酒葡萄香气物质累积,能调节糖酸比,以行内种植马齿苋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水平的差异及施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选取陕西省周至县农耕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猕猴桃园和小麦—玉米轮作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养分相关性、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猕猴桃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55±3.13)g·kg~(~(-1)),(80.58±14.69)mg·kg~(~(-1)),(23.37±6.09)mg·kg~(~(-1)),(102.79±12.74)mg·kg~(~(-1)),pH值为7.32±0.49;小麦—玉米农田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43±2.63)g·kg~(~(-1)),(78.80±11.39)mg·kg~(~(-1)),(24.83±6.06)mg·kg~(~(-1)),(95.03±11.75)mg·kg~(~(-1)),pH值为7.41±0.58。猕猴桃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小麦—玉米农田,仅有效磷含量比小麦—玉米农田偏低。研究区主要养分要素的变异系数都处于10%~100%,属于中等空间变异性。在猕猴桃园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在小麦—玉米农田,pH值与有机质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为丰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速效钾含量总体缺乏。整体上猕猴桃园比小麦—玉米农田养分水平高,这主要与不同的田间管理和施肥状况有关。因此,今后应采取维持氮肥、控制磷肥、增加钾肥的措施,并十分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此外,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区培肥管理,普及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也是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于2011—2020年在山西榆次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肥施生物炭(CK+B)、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配施生物炭(NPK+B)共4个处理,种植模式为玉米-高粱轮作,研究有机碳施用5 a和10 a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及各处理累积秸秆干物质量、养分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生物炭施用5 a和10 a后,与CK比较,CK+B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6.3%和61.2%;与NPK比较,NPK+B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67.8%和77.7%。施用10 a后CK+B处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但NPK+B和NPK处理土壤全氮含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生物炭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提升效果显著,施用10 a后CK+B和NPK+B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和NPK处理提升86.4%~46.6%。(2)生物炭施用10 a显著提升了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11.4%~11.9%和7.9%~16.2%,但对脲酶、过氧化氢酶和有效磷没有影响。(3)生物炭施用10 a明...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采样研究了内蒙古多伦县一家河牧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和兴安杨(Populus hsinganica C.Wanget Skv.)人工林0-60cm深度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种相同土壤层间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0-5cm土层除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两树种5cm以下土层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显著,落叶松人工林5-20cm土层、20-40cm土层和40-6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兴安杨人工林高35.3%、38.8%和45.9%。两树种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表聚性明显,并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速效氮、磷、钾含量降低趋势显著。落叶松人工林0-5cm、5-20cm和20-40cm土层全钾含量分别比兴安杨人工林相应的土层高30.9%、35.4%和31.6%。兴安杨人工林0-5cm土层全氮含量比落叶松人工林高55.1%。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对不同灌水处理灌水后玉米地(天津滨海盐碱地)0~60 cm土层土壤K+/Na+、Ca2+/Na+及玉米干物质累积量进行研究,共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LI10(常规滴灌,灌水10 mm)、LI20(常规滴灌,灌水20 mm)、FI10(膜下滴灌,灌水10 mm)和FI20(膜下滴灌,灌水20 mm)。结果表明:灌水后不同灌水方式下灌水量较大的处理0~60 cm各土层K+/Na+均大于灌水量较小的处理,且均表现出0~20 cm土层K+/Na+较大,40~60 cm土层K+/Na+较小;相同灌水量下膜下滴灌处理0~60 cm各土层Ca2+/Na+均较大,灌水后不同灌水处理0~60 cm各土层Ca2+/Na+差异较小,变化范围为0.10~0.22;FI20处理0~20 cm土层K+/Na+和Ca2+/Na+大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0.78和0.22;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多,LI20和FI10处理0~20 cm土层K+/Na+和Ca2+/Na+均逐渐增大,LI10处理则均逐渐减小;灌水后各处理之间0~60 cm各土层K+/Na+和Ca2+/N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与其对应的0~20 cm土层(K+/Na+)/Ca2+二次拟合相关系数均达0.90以上,相同(K+/Na+)/Ca2+下,FI20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始终最大,LI10处理始终最小;(K+/Na+)/Ca2+>1.72时,各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均随(K+/Na+)/Ca2+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及设施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南疆地区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灌溉水矿化度,分别为2 g·L-1(T1)、4 g·L-1(T2)、6 g·L-1(T3)和8 g·L-1(T4),并以淡水灌溉为对照(CK),开展同一灌水定额条件下设施番茄适宜灌水矿化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阶段土壤含水率基本表现为20~60 cm土层较高,表层及深层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土壤含水率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大逐渐增加;0~8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在生育期内逐渐降低,且深层土壤降幅显著;生育期初始阶段土壤含盐量主要积聚在0~40 cm土层,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盐分呈累积趋势且向深层土壤运移,生育期末主要积聚在0~60 cm土层;灌水矿化度小于4 g·L-1时0~20 cm土层整体呈脱盐状态,其中CK处理平均脱盐率达27.79%,T1处理平均脱盐率达17.07%;灌水矿化度2~4 g·L-1促进了番茄植株生长,株高和茎粗相较CK分别...  相似文献   

13.
探究不同矿化度咸淡水混合喷灌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监测土壤水盐分布状况来选择适宜矿化度的咸淡水灌溉方式。在河北低平原地区开展大田灌溉试验,研究了淡水畦灌、淡水喷灌、2 g·L-1和3 g·L-1咸水与淡水混合喷灌对小麦、玉米生长及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淡水喷灌相比,连续两年灌溉后,小麦收获时2 g·L-1和3 g·L-1矿化度咸淡混合水喷灌处理的根层(0~40 cm)土体含盐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7.8%和42.7%,0~100 cm土体含盐量平均分别增加了32.9%和74.3%,玉米收获时根层土体含盐量平均分别增加了40.3%和86.9%,0~100 cm土体含盐量平均分别增加了39.0%和88.9%,且3 g·L-1矿化度咸淡混合水喷灌处理的盐分累积已超出小麦和玉米生长的盐分阈值。2 g·L-1矿化度处理的冬小麦产量较淡水喷灌处理降低了9.8%~11.4%(差异不显著),但3 g·L-1矿化度处理比淡水喷灌处理的产量显著降低了25.0%~25.9%(P<0.05);2 g·L-1矿化度处理的夏玉米单株穗粒质量和产量较淡水喷灌处理分别降低了5.1%~10.4%和6.6%~10.5%(差异不显著),3 g·L-1矿化度比淡水喷灌处理的百粒重、单株穗粒质量和产量分别降低了18.6%~22.4%、18.2%~25.9%和14.7%~15.3%(P<0.05),3 g·L-1矿化度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因此,咸淡混合水矿化度不大于2 g·L-1的喷灌模式用于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田间灌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河西荒漠化地区菊芋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大,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总磷、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W2B1处理表现最佳;W2B1处理菊芋株高、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1.94%~19.79%、2.71%~28.87%、8.22%~31.68%、12.22%~57.81%和12.31%~58.01%。W1B1处理菊芋块茎总糖、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菊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7.25%~18.19%、1.35%~6.19%、4.20%~39.67%和7.58%~19.10%。菊糖含量表现为W1B1>W2B1>W2B2>W1B2>W3B2>W3B1,灌水量增大不利于菊糖在块茎中积累;相同灌水定额下,垄作方式比平作更有利于块茎菊糖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菊芋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灌水量4 500 m3·hm-2配合垄作方式效果最佳,灌水量5 250 m3·hm-2配合平作方式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地表-地下接力滴灌是集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优点于一体的新型节水控盐技术,但目前针对该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尚少。针对如何对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中的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进行水量分配效果最优这一问题,设置100%地表滴灌(W1)、75%地表滴灌+25%地下滴灌(W2)、50%地表滴灌+50%地下滴灌(W3)、25%地表滴灌+75%地下滴灌(W4)、100%地下滴灌(W5)共计5个处理,比较了不同水量分配下的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与单一地表滴灌、单一地下滴灌对盐碱棉田土壤水盐分布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W3处理根区土壤含水量分布最均匀,干燥区域面积最小。(2)W4处理窄行区域淋洗范围最大,脱盐效果最显著。(3)W3处理棉花吐絮期总干物质量和籽棉产量最大,分别为112.66 g和9 147 kg·hm-2;吐絮期总干物质量比W1和W5处理分别提高11.3%和19.1%,籽棉产量比W1和W5处理分别提高14.1%和11.9%。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得以显著改善,在对土壤盐分进行淋洗的过程中表现出接力效应,淋洗面积和淋洗效果均有所增大。相比于单一地表滴灌和单一地...  相似文献   

16.
以南疆地区春小麦新春6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土柱栽培法,通过滴灌开展水、氮两因素控制性试验,滴施纯氮量设N_0(不施氮肥)、N_1(69 kg·hm~(-2))、N_2(172.5 kg·hm~(-2))和N_3(276 kg·hm~(-2))4个水平,滴灌水量设W_1(2 250 m~3·hm~(-2))、W_2(3 000 m~3·hm~(-2))、W_3(3 750 m~3·hm~(-2))和W_4(4 500 m~3·hm~(-2))4个水平,共16个水氮组合处理。结果表明:扬花期是滴灌春小麦根系生长的高峰期,有64.52%~76.90%的根系干质量和76.39%~82.47%的根长分布在0~40 cm土层中。适当增施水氮能有效促进根系生长并提高产量,其中扬花期N_3W_3、N_2W_3、N_3W_2处理的根干质量、根干质量密度、根长、根长密度、根系直径和根系表面积较高,分别为123.0~148.3 mg、97.07~117.03 g·m~(-3)、14 405.8~16 490.8 mm、1.14~1.30 cm·cm~(-3)、0.3267~0.3365 mm和14 245~17 624 mm~2,其产量也达到8 695.7~9 966.1 kg·hm~(-2)的较高水平。N_3W_4处理的根系各项指标虽然较高,但蜡熟期下降过快,表明水氮过高对延缓根系衰亡不利。水氮对根系生长及产量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且水分效应高于氮素效应。通过分析,本地区较适宜的水、氮供应范围分别为3 750~4 500 m~3·hm~(-2)和172.5~276 kg·hm~(-2),当施氮量259.4 kg·hm~(-2)、滴灌量3 793.4 m~3·hm~(-2)时产量可达最高为9 142.9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对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障碍消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设置9个处理:对照(CK),深松+脱硫石膏(SG),深松+腐植酸(SF),深松+复合调理剂(ST),深松+复合调理剂+腐植酸(STF),粉垄+脱硫石膏(FG),粉垄+腐植酸(FF),粉垄+复合调理剂(FT),粉垄+复合调理剂+腐植酸(FTF),脱硫石膏、复合调理剂和腐植酸施用量分别为15 000、22 500 kg·hm-2和6 00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0~40 cm土层,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处理的土壤容重降低2.7%~18.4%,土壤总孔隙度增加3.8%~25.3%,土壤三相比得到改善。与CK相比,耕作协同物料添加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pH、钠吸附比(SAR)和总碱度,降低幅度分别为6.8%~21.3%、20.7%~78.3%和17.1%~47.7%;在0~40 cm土层,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幅度为2.5%~63.9%。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和理论产量较CK分别提高4.8%~10.1%、8.9%~22.0%和...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规律,在田间滴灌条件下采用挖掘取样法研究了0 kg·hm~(-2)(N_0)、75 kg·hm~(-2)(N_(75))、150 kg·hm~(-2)(N_(150))、225 kg·hm~(-2)(N_(225))4种施氮量对新大豆27号0~80 cm土层根系干物质量、侧根长度、表面积、根系活性、伤流量、根瘤数、根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80 cm土层根系总干物质量、侧根总长度、侧根总表面积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均以N_(150)处理最高,在R_5(始粒期)期分别较N_0增加27.3%、49.46%、38.14%,其中,0~20 cm土层分别较N_0增加27.0%、29.02%、34.24%;R_5期N_(150)单株伤流量较N_0增加176.0%,R_2(盛花期)期0~20、20~40 cm土层根系活力N_(150)分别较N_0增加44.3%、25.1%;R_5期N_(150)单位面积根瘤数及质量分别较N_0减少8.74%、34.6%;施氮可增加产量,以N_(150)产量最高,为4 889.62kg·h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3.58 kg·kg~(-1)。施氮增加产量主要是促进0~20 cm土层根系生长,提高0~40 cm根系活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不同滴灌水钾一体化管理对猕猴桃光合特性的影响,以8 a生金艳猕猴桃为试材,设置对照处理CK(在果实膨大期即III期、果实成熟期即IV期灌水量分别为31.2、26.4 m3·667m-2,施钾量分别为6.0、7.8 kg·667m-2),在III、IV期分别设置3个亏水水平(即轻度、中度、重度水分亏缺,记为LD、MD、SD,灌水量分别为CK的80%、60%、40%)和2个施钾水平(即低钾、高钾,记为LK、HK,施钾量分别为CK的60%和80%)。结果表明: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不同滴灌水钾一体化处理的光合指标日变化趋势相似;LD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羧化速率(CE)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大,果实膨大期LDHK处理的Pn、CE较LDLK处理分别高15.71%、16.80%,果实成熟期LDHK处理的Pn、Gs较LDLK处理分别高6.07%、12.76%,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SD处理下,除胞间CO2浓度(Ci)外各光合指标均较CK显著下降(P<0.05);MD处理下,除Ci、WUEi外各光合指标均较CK显著下降(P<0.05);施钾量一定时,除Ci、WUEi外各指标均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增幅为11.42%~64.40%;与CK处理相比,果实膨大期LDHK处理Pn提高11.38%(P<0.05),WUEi提高3.06%,CE提高10.83%;IV-LDHK处理Pn提高0.96%,WUEi提高2.00%。综合比较采用果实膨大期LDHK处理及果实成熟期LDHK处理,可在相应生育期节水节肥20%,日光合能力较强,是猕猴桃较适宜的滴灌水钾一体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溉方式对渭北果园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筛选适合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园的节水灌溉方式,以陕富6号苹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0~1 m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土壤储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3~10月份,不同层次土壤含水率由高到低为:膜下滴灌>膜下沟溉≈滴灌>沟灌>不灌溉,覆膜与不覆膜之间比较,膜下沟灌>沟灌,膜下滴灌>滴灌.(2)6月1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