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JDS-CPV感染了云南林区鳞翅目的11个虫种,其中松叶蛾科6种,叶蜂科1种,粉蝶科2种,灯蛾科1种和剌蛾科1种害虫。除亲缘关系相近的松毛虫属的几个种以及小毛虫和绿黄毛虫可以造成感染之外,其它5种昆虫均不被感染。  相似文献   

2.
《中国森林昆虫》第2版中主要昆虫学名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国森林昆虫》第2版中涉及的所有昆虫学名进行检查和订正,列出其中发生变化且较为重要的种类,使广大森林昆虫学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知晓昆虫学名的变化情况,以便参考应用。【方法】通过检索最新研究文献并参考《中国动物志》等专著、书籍对《中国森林昆虫》第2版中昆虫学名进行订正。【结果】在我国严重危害松树的6种松毛虫中,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以及思茅松毛虫的学名发生了变动;竹子上重要的食叶害虫黄脊竹蝗的属名、中文名称均变更;桑天牛的学名也受到国外专家的关注和更正;危害珍稀树种金钱松的小卷蛾以及危害胡杨的二种木虱现已鉴定到种,并给出种名;危害松树的日本松干蚧、辽宁松干蚧和马尾松干蚧被证明是同一物种——日本松干蚧;枯叶蛾科和卷蛾科的学名和中文名参考《中国动物志》中枯叶蛾科和卷蛾科专著做了更正;鳞翅目中蝶类的中文名称和学名参考《中国蝶类志》进行了变更;白蚁类昆虫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参考《中国动物志》等翅目专著做了更正。【结论】作为森林昆虫学工作者普遍使用的工具书,随着《中国森林昆虫》第3版(中英文版)编辑工作的进行,一些昆虫学名或中文名称将继续得到订正,可为森林昆虫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松毛虫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又名毛虫、火毛虫,共有30余种,我国分布有27种,是松毛虫种类最丰富的国家,食害松属、柏属、杉属等针叶树种,是我国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其中以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为典型代表,给林业生产、生态安全、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为丰富马尾松基因组信息,弄清松属植物内部亲缘关系,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马尾松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和聚类关系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19 743 bp,GC含量为38.54%;共注释得到126个基因,包括84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4个r RNA基因,其结构无典型的反向重复序列;共检测到15个散在重复序列和26个串联重复序列;蛋白编码基因对应的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并且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编码半胱氨酸的密码子数最少。系统发育研究表明,马尾松与拉雅松(Pinus crassicorticea)亲缘关系最近,与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两个南亚松(Pinus latteri)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建立了适于松属植物完整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其特征分析的方法,对叶绿体基因组工程研究及松属种间的分子标记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松属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t)和榆木蠹蛾(H.vicarious)为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的近缘种,二者形态相似,难于进行区分。本文基于线粒体COⅠ、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对我国不同种群的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进行遗传差异分析,以探讨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在COⅠ、COⅡ和Cyt b 3个片段的遗传差异分别为0.009,0.001和0.062,仅相当于二者种内遗传差异均值范畴,远远低于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均值,表明两种昆虫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相似性。两种木蠹蛾在3个基因位点共检测到6个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四分之一,且共享单倍型分布不受地理距离限制,显示两个种的种群之间尚未完全分化。系统发育树分析中,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在3个基因序列均未构成独立分支,而是形成了混合集群。介于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之间极高的遗传相似性,对二者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宁波地区发现的一种严重危害云锦杜鹃的茎蜂类害虫,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地位,并探讨该类茎蜂多样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经典比较形态学研究法,确定种类名称并判断本种害虫的所属类群。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序列特征分析、近缘种遗传距离统计并构建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确定蛀茎危害云锦杜鹃的茎蜂害虫是一个新物种:杜鹃简脉茎蜂Janus dujuan Wei, sp. nov.。杜鹃简脉茎蜂与西藏东部分布的黄腹简脉茎蜂J. xanthus Naito&Smith, 1998近似,但体色和构造与该种均不同。杜鹃简脉茎蜂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17 725 bp,包含全部37个基因。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简脉茎蜂属5个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杜鹃简脉茎蜂与斑翅简脉茎蜂种团的缘斑简脉茎蜂组成单系群,杜鹃简脉茎蜂与已知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简脉茎蜂属种类差距很大,cox1序列的K2P距离为14.7%~21.4%。讨论了茎蜂科茎蜂属和简脉茎蜂属的生物地理特征,推测简脉茎蜂属在东亚南部的多样化可能与本地区杜鹃花科植物的多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多脉铁木是中国特有种,为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保护对象。在浙江,多脉铁木的野生植株数量极其稀少,低龄个体极少,种群面临衰退。叶绿体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可为亲缘关系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有用信息。本研究在组装叶绿体基因组的基础上,对序列特征进行分析,以明确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结构和基因组成等信息;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其与近缘种的关系和分类地位。【方法】利用CTAB法提取多脉铁木的基因组DNA,并构建测序文库,用Hi Seq X Ten进行高通量测序,策略为双端测序;借助Novo Plasty组装叶绿体基因组;用PCR方法克隆边界序列并进行测序验证; SSR的检测采用MISA软件;利用PhyML 3. 0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去除接头和低质量的序列,共得到19 869 412条clean reads。序列组装结果表明,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全长为159 583 bp,具一个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及反向重复序列的长度分别为88 514、18 953、26 058 bp。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有131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85个、tRNA基因36个、rRNA基因8个,其中的ycf1和ycf15为假基因,它们的序列长度均短于正常基因。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上共有58个SSR,其中单碱基重复有53个。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多脉铁木与天目铁木的相似性最高,达99. 1%,与铁木的相似性最低,为98. 7%。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最佳模型为GTR+G+I,其中的AIC(赤池信息标准)和BIC(贝叶斯信息标准)分别为556 643. 629 64和556 954. 642 0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2种植物在发育树上可分为两大组,桦木族的日本桤木和红桤木聚为一组,榛族的10种植物聚于另一组;多脉铁木与铁木属其他3个种聚于同一分支,支持率均为100%。【结论】在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组装完成多脉铁木的叶绿体基因组,它与天目铁木、毛果铁木和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相似性较高,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组。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可为后续开展遗传结构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飞虱科5属10种15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长约480 bp片段的序列,分析了其序列组成及变异特征.所获序列中,A+T约占77.5%,其中,190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变异(约占39.6%).利用MEGA 4.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外群与内群的遗传距离平均值(0.317)最高,内群各属间和各属内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209和0.132)次之,而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0.013)最低.构建了10种飞虱科昆虫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各属飞虱基本上形成单系群;各种飞虱各自不同地理种群均聚为一支,构成一单系群,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种类的飞虱.上述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发生在贵州省龙里县乌桕上的一种新害虫——中华卡扁蜡蝉的形态及分子鉴定的方法。[方法]对中华卡扁蜡蝉卵、若虫(5龄)及成虫3个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记;同时通过PCR扩增,获取了中华卡扁蜡蝉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利用MEGA 6. 0软件对其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进行分析,以竹鳎扁蜡蝉、红线鳎扁蜡蝉、勐仑鳎扁蜡蝉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系统发育树显示中华卡扁蜡蝉10个样品的COI基因序列能较好地聚为一枝;中华卡扁蜡蝉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 000 0. 065,4种扁蜡蝉科昆虫种间遗传距离为0. 142 0. 202,种内遗传距离与种间遗传距离不存在重叠现象。[结论] COI基因序列可作为DNA条形码片段,实现中华卡扁蜡蝉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初步调查了中华卡扁蜡蝉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状况。  相似文献   

10.
记述采自中国境内危害白榆的突瓣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一新种:白榆突瓣叶蜂 Nematus pumila Liu,Li & Wei,sp.nov.。该种幼虫取食白榆的叶片,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可将寄主叶片蚕食殆尽,对寄主产生严重危害。本研究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鉴定、监测与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新种与申氏突瓣叶蜂 N.sheni Wei,1999十分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上唇、前胸背板和翅基片完全黑色;前足胫节、中足胫节基部3/4和后足胫节基部3/5白色;单眼后区宽长比为1.9;前翅无Rs脉;锯腹片15锯刃,锯刃内侧亚基齿明显,外侧亚基齿粗大;1-11节缝具刺毛带,刺毛带最宽处约2/3于锯节宽;锯根0.7倍于锯端;申氏突瓣叶蜂上唇黄白色;前胸背板后缘、翅基片基小部黄褐色;前中足胫节腹侧大部和背侧基部1/4、后足胫节基部1/3黄白色;单眼后区宽长比约等于3;前翅Rs脉痕状;锯腹片23锯刃,内齿亚基齿不明显,外侧亚基齿细小;2-15节缝具刺毛带,刺毛带最宽处约1/3于锯节宽;锯根0.4倍于锯端。采用DNA试剂盒法提取了新种基因组DNA,测序获得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810 bp。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突瓣叶蜂属、槌缘叶蜂属、厚爪叶蜂属已知种类COⅠ序列10条,与新种序列构成COⅠ序列数据集,分析其碱基组成,结果显示: A+T含量均大于G+C含量,且均高于65%;基于贝叶斯法构建了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树图结果显示:白榆突瓣叶蜂与突瓣叶蜂属内其他6个已知种聚为一支,构成单系群。分子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均支持新种成立。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