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的研究,明确森林生态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机制,为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森林生态资本富集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资本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以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借助Stata和ArcGIS软件,分析2011—2019年期间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特征。【结果】森林生态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即在保持劳动力、物质资本和林地面积等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森林生态资本每提高1%,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提高0.076%,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总体上来看,遂昌县、庆元县和龙泉市的地区开放度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但两者在其他地区有着负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大部分地区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景宁县和龙泉市的产业结构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正...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官方统计资料构建长汀的面板数据集,基于森林转型路径理论,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与随机效应估计方法研究长汀实现森林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长汀森林转型所遵循的路径。研究表明,长汀的森林转型遵循经济增长与政策路径,促进植被恢复的政策如水土保持治理,直接促进了森林面积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则减轻了林农生活和生计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为森林的恢复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EKC互动关系,探索维持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路径。【方法】在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理论基础上,以人均森林蓄积量为因变量、不变价人均GDP为自变量、社会经济因素为控制变量,基于198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运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构建普通EKC模型和加入控制变量的扩展EKC模型,对比分析回归结果,并寻找不同省份拐点出现的时间路径。【结果】1) 2种类型EKC模型均支持人均森林蓄积量与经济增长的倒N形关系,人均森林资源随人均收入增长呈"下降→上升→下降"的演变过程,扩展EKC模型的拟合程度更高,其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639. 79元和33 560. 58元,且当前各省份处于扩展EKC的上升阶段; 2)不同控制变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作用具有差异性,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扶持与森林资源增长正相关,产业结构与森林资源增长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而人口规模则与森林资源增长负相关,人口增长将侵占森林资源增长空间; 3)多数省份在1990年之前陆续跨过极小值拐点进入上升通道,而不同省份森林资源到达极大值拐点所需时间有差异,到达极大值拐点的时间基本与地理空间分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呈"东部最早、中部次之、西部最晚"的演变格局。【结论】当前我国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处于倒N形曲线关系的上升阶段,森林资源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但森林资源的增长空间将会达到饱和,人均森林资源增长将趋于稳态,可通过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林业投资、引入民间资本等措施,避免各省份人均森林资源到达极大值拐点后的下滑,到达极大值拐点后要引导森林资源向质量提升转变。  相似文献   

4.
立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文中从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3方面构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林业经济转型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促进林业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转型平均水平从2000年的0.51升至2019年的0.90,林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向合理化转变;2)影响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主要为林业投资、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和林业系统工资水平的积极驱动作用,以及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冲击和城镇水平提高所产生的一定阻碍作用;3)不同水平下林业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存在差异,转型水平较低阶段主要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人才资源、经济水平、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影响,转型水平较高阶段主要受制度创新、林业投资、森林资源和工资水平影响。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对各方面均会产生影响,森林资源较少地区林业经济转型受制度创新和技术水平影响显著,森林资源较多地区则受技术水平、森林资源、城镇水平和工资水平影响显著。结合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林业改革制度配套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拓宽资金渠道、提高林业劳动力供给质量等有利于推动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水安市作为南方重要集体林区,现有林地面积380多万亩,2003年永安市按照上级的统一部并,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政书崾大地调动了林农和涉林企业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林极制度改革和林业经济发展,管好内家山,看好自家林,已成为广大十小农及林权所有者经营的重要任务。但大面积的国有林和企业集体购必的林地由于点多面广,且山场分布不均,已成为个别不法分了侵害的对象,造成盗伐国有林、集体林的案件居高不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维护林区治安稳定,成为深化林改措施的新课题。水安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引针对林改后森林资源管护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调动林农持续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建设积极性、实现森林碳汇项目建设既定目标、加快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对策参考。【方法】基于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397户参与林农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现阶段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土地面积、家庭收入水平、前期收益满意度、后期收益预期、政府扶持力度、林业信息获取难易、道路交通状况等变量对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兼业化程度和项目组织模式变量对林农森林碳汇项目持续参与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就造林实体(企业)而言,应从实行区域、土地和人口多重瞄准,因地制宜遴选优化项目组织模式,兼顾林农项目前期和后期收益均衡等方面完善收益激励机制;就政府而言,应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林业信息发布和灾害预警机制,财政扶持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善政策保障制度,以促进森林碳汇项目可持续发展,实现气候改善、生态繁荣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森林资源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1995年至2015年的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山西省这20年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为基础,选取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人工林面积作为森林资源的评价指标,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评价指标,运用(双侧)相关性检验对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森林资源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以期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森林资源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黑龙江省森林资源随经济增长的历史消长变动趋势,表明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正逐渐趋于协调。探讨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变动与经济增长内在联系的定量研究方法。以把握和协调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为目标,基于SPSS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未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判断。结果表明,未来几年,黑龙江省近成过熟林蓄积和天然林蓄积会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而减少;而森林面积、人工林面积与蓄积、幼龄林蓄积、中龄林面积与蓄积以及天然林面积都会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墨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于2007年初启动,针对部分基层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林农等在初期的改革实践中对林政工作目的、作用、意义、成效的疑问,主要就此次林改与20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的异同,分山到户与规模经营是否矛盾?林改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几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通过明晰集体林产权,必将促进林农增收、林业经济发展、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集体林是中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有林地面积共19117万公顷,其中集体有林地面积11740万公顷,占61.41%。同时,集体林也是中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集体林的可持续经营水平意义重大。森林认证是国际公认的一种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将林农与林产品企业、市场有机联系起来,尤其是通过  相似文献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林业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农户林木产品销售收入变动角度,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对福建省10县(区)2006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并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增加农民的林业收入进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命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获得产权明晰的林地或林木资源,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林木资产销售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产权明晰对农民经营林业的劳动与资本等要素投入产生的激励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与林区和谐。能否科学、合理、有效地经营管理林地决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败。本文针对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束后林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集体林是我国众多林权农户的重要生计来源。为了实现农户增收和森林资源增长,我国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改政策可以分为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2类。主体改革通过下放林权和分权到户,为新一轮集体林改奠定了基石,并于2013年我国基本完成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其后,各地逐步进行配套改革,主要解决主体改革后在集体林地流转、社会化服务、林权抵押贷款、集体林采伐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集体林改政策效应研究可为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但已有相关文献尚缺乏对新一轮集体林改整体上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应的研究。文中在简要回顾集体林改研究进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集体林改的经济、社会、生态绩效政策效应相关文献,分析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永安、邵武、武夷山、建阳、光泽、上杭、厦门、德化8个县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森林经营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省森林经营上主要存在造林树种单一、林业技术培训满足不了林农需求、造林补助低和林权纠纷普遍存在等问题.藉此提出了采用广泛宣传、科技培训和奖励等方式鼓励林农进行多树种经营,构造新的林业服务体系,提高造林补助等对策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10个县的林改进行了问卷调查,就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林农林改知情度、政策了解度、林改参与度、税费减免对林农收益影响、林改过程评价、集体林地分配意愿、林改赞成率和满意度等林改绩效评价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林农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满意态度,但林改过程中林农参与林改的思想意识、法律意识不足,同时纠纷调处、勘界勾图等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1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采伐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宋维明 《林业科学》2012,48(7):161-169
使用2005和2010年江西省集体林区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采伐决策的影响,运用FE和RE研究林改对木材和竹材采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显著增加木材和竹材的采伐量,其中林下资源的使用权可以延迟农户对木材的采伐,农户倾向于在产权明确的林地上进行采伐,同时家庭经营林业的方式不利于木材供给的增加。基于本文的实证,建议在勘界发证的工作中应首先确保用材林地,提倡以林地流转的方式实现林地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7.
对陕西省太白县北沟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林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林改形式应多样化,要确保林农从中受益,拓宽林农增收的渠道,并不断完善林改政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试图回答集体林地不同经营模式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以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江西省集体林区10个样本县50个样本村50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分析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结果】联户经营对农户是否参与资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影响系数为1.013,且联户经营对农户资金投入规模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资金总投入和单位面积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4.174 和1.909;股份合作经营对农户劳动力投入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劳动力总投入和单位面积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21 和0.180;股份合作经营对采伐政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能够减轻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对劳动力投入的限制;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林地状况、经济能力等禀赋对农户林地经营投入也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结论】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能够促进农户林地经营投入,但目前发展程度较低,对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引导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的规范化、程序化,尤其在交通偏远的地区,倡导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发挥其成员多、信息广等优势;同时,加强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和林区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农户营林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研发了集体林权改革综合评价和动态信息反馈系统;应用"GPS、RS、G IS"技术,通过SPOT5遥感影像实例分析了福建邵武林改后的资源状况;调查分析了林改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变化,调查分析了林农对林改的评价和政策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建立综合模型、判别分析,研究了林改对林农家庭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辽宁省11县329户林农684块林地的调研, 从经营主体、林种、林地获取途径等方面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路径进行总结与归纳。以家庭经营与联户经营的改革路径为例, 建立Heckman二阶段决策模型, 实证分析林权制度改革路径对林农生产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家庭经营对林农生产投资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即家庭经营比联户经营更能提高林农林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 并激励林农扩大林业投资规模。但是, 家庭经营也有受到资金、林地规模、生产技术的局限, 政府应进行林区金融产品创新, 鼓励林地流转, 引导林农参加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