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省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地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化学诊断方法分析不同林龄的尾巨桉人工林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尾巨桉人工林的生长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桉树的生长,土壤N、P、K、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尾叶桉林地不同时期土壤物理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引种尾叶桉 6a中 ,对林地土壤某些物理性状进行连续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在引种尾叶桉第一轮 (即 6a)后 ,林地土壤容重值波动很小 ,土壤孔隙状况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选择福建省漳州市尾巨桉林地作为土样采集地,研究了不同林龄尾巨桉生长对林地不同层次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生长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2 a、3 a、4 a、7 a、9 a生的桉树林土壤和对照(混交林)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容重也达到了显著差异。而毛管孔隙度0~20 cm土层处达到了极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处达到了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地处南亚热带的广西高峰林场林业示范基地不同林龄的尾巨桉林、灰木莲林和厚荚相思林3种人工林林地0~4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林地的土壤较为疏松,持水性能较强;土壤养分含量除磷元素相对偏低外,其他元素的含量较为丰富。其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物理性状优良度的排序为:灰木莲林〉厚荚相思林〉尾巨桉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分林地土壤除pH值差异显著外,其他指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木荷、尾叶桉、湿地松3种人工l林的土壤碳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的土壤碳密度存在差异,木荷、尾叶桉、湿地松林地1999年的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81.13t/hm^2、34.21t/hm。和100.35t/hm^2,2012年的分别为237.94t/hm^2、92.03t/hm^2和144.39t/hm^2,其大小排序为木荷林地〉湿地松林地〉尾叶桉林地,其中以乡土树种木荷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3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显著增加,其中尾叶桉林地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6.
对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林地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各林地的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及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合理评估整地对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其树干和树根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树枝和树叶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在幼龄期(16个月之前),全垦条件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量最大,18个月后带垦的林分生长量最大;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格局相似,与天然降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3种整地方式中穴垦尾巨桉林地土壤有较高含水率且显著大于全垦和带垦的(P<0.05),全垦与带垦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与耗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利用3块林分单株平均生长量及对应时间的耗水量得到了尾巨桉林分单株生长量与林分耗水量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7.
2017年5月,对福建省福安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撂荒地、5年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巨尾桉人工林+小叶锦鸡儿3种Caragana microphylla林)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利用土壤退化指数(SDI)评价样地土壤质量。结果表明,0~30 cm的土壤容重:撂荒地巨尾桉人工林巨尾桉人工林+小叶锦鸡儿,总孔隙度:桉树人工林+小叶锦鸡儿巨尾桉人工林撂荒地,含水量、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巨尾桉人工林+小叶锦鸡儿撂荒地巨尾桉人工林;SDI:巨尾桉人工林+小叶锦鸡儿(0.167)撂荒地(0)巨尾桉人工林(-0.130)。因此巨尾桉林地土壤质量不同程度的退化情况,可以通过在巨尾桉人工林下种植小叶锦鸡儿修复土壤,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尾叶桉林地生物改良试验,定期调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归还情况,定点观测林间气温、土温和土壤水分变化及林木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间种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 PH 值和土壤养分含量的趋势;间种显著增加林地枯落物的保存量和养分归还量。间种绢毛相思有稳定土温降低土壤含水率的趋势。第一年对尾叶按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第三年则抑制尾叶桉生长;间种菠萝对尾叶桉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间种糖蜜草,前三年对尾叶按生长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几种间种品种中,以菠萝最好。  相似文献   

10.
尾叶桉、杂交桉无性系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三门江林场参试的6个无性系分别来自巨尾桉(E.grandis)、尾赤桉(E.urophylla×E.camaldulensis)、柳窿桉(E.saligna×E.exserta)等3个杂交种和1个尾叶桉(E.urophylla)纯种,均有较高的生长水平,林龄44个月时它们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到31.34 m3/hm2,树高、胸径、蓄积生长量从林龄8个月到44个月时均无显著差异,但以造林编号为3(巨尾桉)、5(巨尾桉)、4(尾叶桉)的无性系生长较好;另外,无性系生长稳定性高,早期选择可靠性大。  相似文献   

11.
运用BLUP模型对不同林龄尾叶桉家系进行家系和个体遗传值评估,同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尾叶桉自由授粉家系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林龄家系遗传力存在着差异,其中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随着林龄的增大,树高、胸径和材积在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上均呈现先缓慢增大、后逐步变小的趋势。早晚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尾叶桉家系选择可从第3年开始。根据主成分分析获得综合性状权重,利用秩次排名得分,选出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桉树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尾叶桉、粗皮桉、托里桉、赤桉、尾巨桉5个桉树林分及1个湿加松林分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呼吸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为尾叶桉和托里桉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其值分别为3.57±0.41μmol·m-2·s-1与3.72±0.20μmol·m-2·s-1,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呼吸极小值与表层土壤C/P和N/P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土壤呼吸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a、2a、3a、5a、7a)尾巨桉林地0~60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 (4.83 t·hm-2)>7 a (3.89 t·hm-2)>3 a (2.66 t·hm-2)>2 a (2.43 t·hm-2)>1 a (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东莞尾叶桉林、马尾松林、马占相思林和针阔混交人工林为对象,分析林地0~25cm表层土壤Cu、Zn、Pb、cd4种重金属含量,并以广东省土壤背景值为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林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尾叶桉林和马尾松林以土壤Ph含量最高,其他两种林型以zn含量最高;4种重金属含量高低为Zn〉Pb〉Cu〉Cd,它们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Pb〉Cu〉Zn〉Cd。4种林型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依次为马占相思林〉尾叶桉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土壤pH值与Zn、cd之间相关性显著,土壤全钾与Zn、Cd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东莞市4种人工林土壤Cd与自然因素有关,土壤Cu主要受人为输入影响;Zn含量高于背景值,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广泛分布在川西亚高山地区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林龄(20年,30年和40年)林地地被物和土壤的水文特征开展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林龄对云杉人工林林地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云杉人工林乔木生物量随之增加;灌木盖度显著升高,而草本则降低;灌、草的生物多样性均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即先降低再升高;同时,林地地被物中,苔藓仍占据了主导的水文作用,其蓄积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无显著变化;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均随之显著增加。这与随着林龄增长而发生改变的林下光照和大气、土壤湿度有关。最后,在林地生物多样性增加、灌木盖度增加以及苔藓蓄积量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林地土壤密度也随之降低。可见,随着林龄的增长,密度2300/hm2左右的云杉人工林,不但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土壤质地逐步改善,进而林地水文效应也随之增强,林龄在更长时间尺度对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情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尾叶桉和大叶相思或肯氏相思施行行间辊交是可行的3年生尾叶桉混交林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比尾叶桉纯林分别增长18.7%~23.3%和16%~24.3%,且以两行尾叶桉加一行大叶相思混交效果较好,其次为一行尾叶桉加一行大叶相思或肯氏相思。通过混交不仅能促进木木生长而且能提高尾叶桉干材生物量所占的比重,能改良土壤,提高林地有机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南亚热带西南桦和尾巨桉人工纯林的凋落叶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凋落叶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西南桦、尾巨桉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系数分别为0.96 a-1和0.88 a-1.在为期12个月的分解试验中,2种凋落叶有机C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全K含量和C/N比在分解前期迅速下降,之后趋于平缓;全N含量和全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逐渐上升趋势;2种凋落叶N/P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无论是分解前期还是分解后期,凋落叶质量损失与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前期R=0.877;后期R=0.855),与C/N均呈显著负相关(前期R=-0.735;后期R=-0.697).与尾巨桉林地土壤性质相比,西南桦凋落叶分解提高了林地0~10、10~20 cm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全K、N/P,对2030 cm土壤有机C、全K、pH值、C/N、N/P则未产生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有机C含量与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N/P显著相关;凋落叶初始全N含量与土壤全N、pH值、C/N显著相关.[结论]凋落叶的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紧密;与尾巨桉相比,西南桦凋落叶的养分含量明显较高,分解速率更快,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也更多.  相似文献   

18.
以大鹤国有防护林场3种不同林龄(15、23、34 a)的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着林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降低;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在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而随着土层的加深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均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酚氧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滨海地区湿地松在林龄较低阶段土壤养分较为充足,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肥胁迫对尾叶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无性系幼苗为供试材料,通过2因素3水平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测定了不同水肥处理下18个月生尾叶桉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水肥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显著;土壤含水量越低或养分含量越高,尾叶桉幼苗的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_m)、PSⅡ的非环式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Φ_(PS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量子产量(ETR)参数值就越高;尾叶桉幼苗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值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现升高趋势,说明尾叶桉幼苗能通过热耗散消耗过剩光能,避免光合机构受到破坏;尾叶桉在不同水肥处理下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值较低,非化学猝灭系数(NPQ)较高,说明尾叶桉吸收的光能主要用于热耗散,表观电子传递速率较高表明尾叶桉属于较高光呼吸的植物。  相似文献   

20.
尾叶桉马占相思混交林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建立在广西合浦县山口林场、广西钦州市三十六曲林场和广西武鸣县朝燕林场的尾叶桉(Eucalyptusurophylla)、窿缘桉(E.exserta)、马占相思(Acncia mangium)纯林以及尾叶桉马占相思混交林的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含量和土壤养分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马占相思林地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大于尾叶桉和窿缘桉林地土壤养分元素含量,马占相思造林后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提高的幅度较大;(2)混交林的凋落物量大于尾叶桉、马占相思纯林,凋落物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比尾叶桉纯林的高,P、K、Mg等少部分元素含量也高于马占相思;另外,凋落物的全量N、P和速效B含量分别与土壤的全量N、P和速效B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混交林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混交造林3年后土壤全量N、P、K以及速效B和Mg元素含量分别增加29.5%、77.3%、5.3%、6.7%、60%。(4)混交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高于尾叶桉纯林,3年后全量N、P、K与速效B和Mg元素及有机质的含量比尾叶桉纯林分别高出5.2%~87.0%、19.6%~56.7%、7.7%~54.2%、25%~128.6%、12.5%~33.3%、9.5%。部分养分元素含量高于马占相思纯林。(5)比例不同的混交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同,作用较大的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是1:2或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