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对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广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特点,于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选取12条样线开展调查,每条样线至少重复3次.结果表明:该次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共监测到两栖动物31种,隶属于2目8科12属;其中包括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种,为虎纹蛙、香港湍...  相似文献   

2.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5年6—10月利用样线法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监测记录有两栖动物18种,隶属2目7科,以蛙科为主,黑斑肥螈、弹琴蛙和泽陆蛙的丰富度最高;属于保护区内模式产地物种1种为小棘蛙,属于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黑斑侧褶蛙;两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受季节影响较大,6月、8月、10月两栖动物种类分别为15种、14种、11种;不同样线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可能受两栖动物生活环境和保护区气候环境复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中南林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03年8月对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考察结果为:丰溪自然保护区现已发现两栖动物21种,隶属1目6科.其动物区系主要由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整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82.35%.对两栖动物的区系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保护区内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2018年对抚河源自然保护区进行3次两栖动物调查的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两栖动物2目8科21属24种,陆栖溪流型、流水型和静水型两栖动物占主体,蛙科物种数量最多。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为2.514,均匀度指数为0.794,G-F指数0.503 2,物种分布均匀,是江西省内两栖动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2017年4月和10月,利用夹日法、样线法和访问记名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2次野外调查,共安置鼠夹1330夹日,走样线60条次。结合文献资料确认该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18种,隶属1目7科13属,全部为东洋界物种。爬行动物13种,隶属1目6科11属,全部为东洋界物种。兽类21种,隶属4目7科14属,其中有7种为古北界与东洋界共有物种,14种为东洋界物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隶属于东洋界华南区。中国特有爬行动物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各1种)。针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为丰富的动物资源,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广东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现状,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野外与访问调查法,在该保护区选取10条代表性样线进行两栖爬行类专项调查。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3目21科66种,约占广东省两栖爬行类物种数的29%,其中两栖动物22种,隶属于1目7科;爬行动物44种,隶属于2目14科。调查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蟒蛇(Python bivittatu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在新记录种方面,调查共发现15种两栖爬行类物种新纪录,其中两栖动物3种、爬行动物12种。实地调查发现,保护区内的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威胁。该文基于现实调查数据,对该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物种资源调查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但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编目工作滞后。为此,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该保护区开展了两栖爬行类资源实地考察工作。保护区现有两栖动物27种(1目7科),爬行动物65种(2目15科),对比2008年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数据,两栖类新增5种,爬行类新增20种。其中受胁物种达22种,包括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平胸龟(Cuora trifasciata)、乌龟(Mauremys reevesii)、蟒蛇(Python bivittatus)、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调查发现,该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仍面临诸多威胁。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结合保护区物种资源情况及保护管理现状,提出4点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福建雄江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及其地理区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两栖动物有2目7科30种,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种类丰富,种群数量多,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本区两栖动物地理区划属于东洋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闽北山区丘陵地理省,华中向华南区系过渡性质明显,与台湾两栖动物关系密切,是戴云山脉两栖动物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9.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动物生态类型以树栖型最多、陆栖-静水型和流水型次之、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最少;26种皆为东洋界物种。与海南省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比较,结果表明: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于2005年7月2日—10日,2006年7月22日—29日,2007年4月9日—16日、6月2日—10日和8月24日—31日,主要采用样线法和访问调查法,前后5次对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现已记录两栖爬行动物67种。其中:两栖动物23种,隶属于2目8科,占湖南省已知两栖动物65种的35.38%;爬行动物44种,隶属于3目9科,占湖南省已记录96种爬行动物的45.83%。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有51种为东洋界物种,16种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建议加强资源监测与保护管理,减少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1.
2007年8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广西花贡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7种,隶属11属5科1目;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生态类型以陆栖静水型和流水型种类占优势。该保护区与同样地处桂西的澄碧河自然保护区、大王岭自然保护区、龙滩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大,而与桂东北地区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桂林漓江风景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整理,发现兴隆山保护区本底和1993年森林病虫鼠害普查都没有记载的膜翅目姬蜂科昆虫4种,从而使保护区姬蜂科昆虫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8种,均属保护区首次发现,系保护区分布新记录,这些物种的发现,丰富了兴隆山保护区的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林业资源管理》2016,(1):105-111
综合使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定点监测法、铗日法、网捕法及非诱导性访问调查法等对思南四野屯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献,共记录该区域分布有兽类33种,隶属于8目19科。其中IUCN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1种,近危(NT)物种3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1种,II级保护动物5种,"三有"物种17种;被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有7种。从区系成分来看,广布种19种,占全部物种的57.58%。综合分析认为:四野屯保护区是构成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生境缓冲区之一,受人为干扰影响较为严重,应完善管理制度及职能,加强保护区生境和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园林科技信息》2005,(1):45-45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科学家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全球所有5743种已知两栖动物生存状态,综合了超过500名有关科学家的意见。结果发现,按IUCN的标准,约有1856个物种处于脆弱、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科学家说,在今后100年内可能有一半的两栖动物灭绝,人类对此负有责任。应当限制或禁止捕杀某种类的青蛙等,并建立保护区。对于神秘灭绝的物种,则必须通过人工养殖来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9月,通过野外样线调查、座谈访问、历史资源收集,对薤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脊椎动物进行调查,结果为保护区分布有珍稀濒危野生脊椎动物72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246种的29.27%,其中兽类21种、鸟类38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3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物种38种,国际贸易公约濒危野生动物56种.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9月,通过野外样线调查、座谈访问、历史资源收集,对薤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脊椎动物进行调查,结果为保护区分布有珍稀濒危野生脊椎动物72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246种的29.27%,其中兽类21种、鸟类38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3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物种38种,国际贸易公约濒危野生动物56种.  相似文献   

17.
对甘肃头二三滩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调查:共记录鸟类199种、亚种,隶属16目39科,占甘肃省鸟类总数的35.28%;在199种鸟类中,广布种74种、古北种69种、东洋种56种,分别占该保护区鸟类总数的37.19%,34.67%,28.14%;在保护区内繁殖的179种鸟类(留鸟和夏候鸟)中,广布种72种、古北种53种、东洋种54种,分别占在该保护区繁殖鸟类总数的40.22%,29.61%,30.17%,东洋种和古北种比例接近1:1,表明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在动物地理区系上处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汇地带.在保护区鸟类资源中,国家Ⅰ级保护物种1种,Ⅱ级保护物种18种,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143种.  相似文献   

18.
在2017年5月、7月、10月和2018年5月分别对长白山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对保护区鱼类组成、种类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共记录鱼类29种,隶属7目12科27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1.38%,其他各科鱼类为2种或1种。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10年来,区内物种数增加,宽鳍鱲为池北区新见种,鲿科的黄颡鱼、乌苏拟鲿为本次调查保护区新发现物种。针对长白山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16~2017年,对贵州省德江县楠杆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基本掌握了保护区内兽类资源状况。调查共记录兽类41种,隶属8目19科。区系上,以东洋界物种和广布种居多,其中,古北界物种5种(12.20%)、广布物种17种(41.46%)、东洋界物种19种(46.34%);分布型上,东洋型物种较多,共23种(56.10%),古北型8种(19.51%),南中国型7种(17.07%),全北型、季风型和不易归类型物种均为1种(2.44%);生态型方面,以地面生活型最多(18种),其次为半地下生活型(11种);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24.39%;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极危物种2种,濒危物种3种,近危物种8种,易危物种7种。贵州楠杆保护区与梵净山保护区(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42)和宽阔水保护区(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46)兽类物种均表现为中等不相似;与麻阳河保护区的兽类群落相似性则表现出中等相似的现象(C=0.53)。楠杆自然保护区内兽类物种主要体现东洋界亚热带物种为主的区系特征,保护物种较丰富,但受人为干扰较严重,管理机构应加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完善相应的管理法规,为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于2014年7月和2015年8月,通过10条样线对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已记录47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3目14科。其中两栖纲1目6科18种;爬行纲2目9科29种。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明显优势。所记录的两栖、爬行动物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45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4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10种,中国特有种10种,珍稀濒危动物众多。鉴于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性和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应该加强对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