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步道作为户外游憩的载体,是一种满足公众自然体验、游憩休闲和自然教育需求的带状休闲空间,与国家公园建设相辅相成。新西兰拥有成熟而完善的国家公园步道系统,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文中从功能、类型、特色和机制等方面梳理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现状和发展理念,从规划设计、生态保护、健全法律和公众参与4个方面提出对我国国家公园步道体系建设的启示。依据路程用时、难易程度、建设标准、适宜人群和装备要求等的不同,新西兰将步道分为便捷的短途步道、短途步道、步行道、超级步道、徒步步道和线路步道6种类型。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串联起不同类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激活了特色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提高了游客游憩体验的满足感并提供自然教育的场所,具有多重功能。同时,通过建设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生态徒步小道、设施完善且形式多样的宿营地、形式简单且内容丰富的标识解说系统,新西兰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步道系统。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肇庆市羚羊山古栈道森林公园古栈道绿化项目为例,阐述了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森林公园古栈道绿化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以及树种选择原则,探讨了森林公园古栈道绿化规划如何做到功能协调、景观协调、师法自然、个性鲜明,为肇庆市古栈道森林公园的步道绿化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亭是山地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常用的造景符号。本文以亭的功能为出发点,从景观环境需求、游客心理需求提出亭的规划方法,从地势坡度、整体布局提出亭的选址方法,从选材、造型、建筑等方面提出亭的设计方法。通过辅以3S技术叠加分析功能,科学指导亭的选址及规划设计营建,进一步优化山地森林公园中园林小品的造景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滑县森林公园设计的实例研究,总结规划中的基本原则、功能分区、形象定位、植物设计等基本内容,坚持科学性、生态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植物景观序列的组合、休闲步道及景观平合的布置等措施,将滑县森林公园打造成为集"观赏、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平原型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带动了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发展和建设,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属于典型的城郊型森林公园,本章以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为例,分别从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理念,旅游产品、旅游组织,植物景观,道路交通、道路绿化等方面内容,针对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的开放需求、资源特色及生态完整性,提出最适合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发展的途径,在保存、恢复、创造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成清溪镇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周边城镇居民森林休闲旅游的新热点,运动休闲、康体娱乐的新空间,为东莞市清溪亚公山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步道建设及发展状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户外运动正蓬勃兴起,国家步道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了简便、经济、安全的休闲运动形式,体现出较好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然而,我国步道发展历史短,在国家步道网络建设、步道便捷度和可达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国家步道今后的发展要着重在建立健全国家步道体系、培育国家步道文化、完善国家步道建设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拓展步道建设融资渠道、加强步道建成后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8月15日,自治区党委常委、玉林市委书记莫恭明在调研六万大山森林公园时强调,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景观带。他考察了森林公园莲花山康养步道、星空露营地和知青人家等。他说,要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项目进度,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高游客满意度,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沿线生态环境保护,融合休闲、养生、旅游、特色观光农业等多种景观元素,形成生态经济与文化旅游相融发展良好态势。加快  相似文献   

8.
数字     
<正>贵州将建6000公里森林步道记者从贵州省林业局获悉,贵州将充分利用境内山多林多的资源优势,通过建设森林步道,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串联起来,让森林成为群众的休憩乐园。为不断满足群众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生活的需求,贵州正积极开展森林步道建设,预计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森林步道6000公里。  相似文献   

9.
在对柳州市城郊君武森林公园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需求、满意度等方面,分析游客对森林科普旅游产品的感知因素,发现游客对森林科普旅游产品的需求体现在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艺术性等方面。依此提出了森林科普旅游体验设计的模式图,进而结合公园实际,提出了森林科普旅游体验设计的具体方案,并辅以设计构想图,可为城郊森林公园科普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西门森林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设计构思、规划布局、景观处理、植物配置等方面,阐述在森林公园广场规划设计中,以人的行为为依据,结合自然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游憩活动,达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三元论——以广州动物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广州动物园规划为例,提出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的三元论。动物园规划设计应满足动物和游客的需求,采用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以人为本、归于自然,以自然环境为本、人与动物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阐述动物园设计必须从动物、人、环境三元素出发,建立动物园规划设计框架系统,为城市和野生动物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理念与内容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前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建设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娱乐性,吸引力不强的现况.认为通过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休闲娱乐的融入、游客的实践参与,强调"参与+娱乐+文化"的结合,创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理念与内容,以情景化、娱乐化、体验化为理念,以博物馆室外化、森林知识趣味化、森林景观养生化为表现形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森林公园成为游人增长知识、感受并享受自然的乐土.  相似文献   

13.
《绿化与生活》2013,(10):57-57
近日,北京市占地面积最大,自然河道风景最好的滨河森林公园——顺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为市民假期休闲游憩提供又一处绿色空间,满足了市民贴近自然、休闲观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以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的核心设计理念,采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手法,对松溪县来龙山森林公园入口区进行规划设计,打造集运动健身、休闲游憩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是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首批发布的五条步道之一,目前国内开展总体规划编制尚无先例。在建设国家森林步道过程中,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基于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总体规划实践,从秉持理念、遵循原则、规划方法、规划指标体系、总体布局、六大系统规划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总体规划中的顶层设计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国家森林步道规划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贵阳市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1处,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传播生态知识、发挥综合效益、为居民提供旅游休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与其它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建设发展缺乏有效规划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科学设置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整合优化、预防化解矛盾、做好引导宣传等对策建议,以期为贵阳市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植物景观设计是乌丹北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文章简述了乌丹北山森林公园的建设规划原则,并阐述了公园植物景观主题区布局要求、设计理念及植物结构配置比例,对每个植物景观主题区进行分区设计和树种配置设计。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广东茂名森林公园科普基地建设,介绍了森林公园建设中的植物品种选择原则和不同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形式,并从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评价了茂名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鹿角湾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森林公园的自然地理条件、风景资源和现状建设情况,指出了当前其存在的问题,并采用SWOT分析法对森林公园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明确森林公园作为科学基地、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自然教育平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以及在生态功能、产业发展、旅游特色三方面的定位,将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和管理服务区4个功能分区,并有针对性地对景区景点进行了规划。总结了新疆鹿角湾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的3个特点:(1)以保护为前提,平衡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两方因素;(2)通过规划联系割裂的东西片区;(3)联动周边景区形成互补发展的格局。同时,为日后编制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提出了2点建议:(1)强化红线底线思维,注重与自然公园相关政策、规范的协调与衔接;(2)做好现状用地情况调查,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项目,控制项目建设规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分析《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基础上,总结了在建立国民休闲体系的过程中,辽宁省发展森林旅游有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产品规划与设计以及企业的管理等方面问题。归纳了城市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型、景区景点型、自由林型等6种森林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