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测度指标.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城市生态足迹研究发展的现状;综述了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城市生态足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森林提供化石能源用地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能够产生包括固碳功能在内的大量生态效益,即使是用来生产木材的商用人工林,林木生长的长期性决定了其被全部采伐以前,也能够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基于这样的观点,本文认为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中,仅仅计算森林提供木材的直接效益,而将能够提供的化石能源用地作为0的计算方法是不正确的.论文用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计算出2003年中国森林能够提供固碳作用的林地等量面积为人均0.1663 ghm2,约是同时期全部化石能源足迹的20%;中国林业固碳作用林地的供给潜力等量面积为人均为0.27 ghm2,使化石能源生态赤字可降低约33%.计算我国能源消耗和化石能源用地供给的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省份之间能源消耗和提供的化石能源用地的状况也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森林资源比较少的地区,能源生态足迹较大,而在经济不发达、森林资源比较多的地区,能源足迹较小.  相似文献   

3.
运用传统生态足迹及其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09年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的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8629hm2,采用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的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为2.0169hm2。这两种方法均显示武汉市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能值生态足迹法引入能量流动反映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自然对人类的供给的关系,并且采用了相比于传统生态足迹法的均衡因子、产出因子更稳定的参数—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进行计算,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生态承载力数据。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支撑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对生态足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是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出现生态赤字;相反则出现生态盈余。然后对泰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泰安市2009年的统计年鉴,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森林土壤碳氮过程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是碳和氮的重要贮存库,土壤碳氮转化是陆地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之一。森林土壤中碳、氮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键。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森林土壤碳氮的矿化是森林土壤最主要的碳氮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与大气交换含碳氮物质,则是土壤碳氮过程的直接反应,也是影响尹土壤碳氮过程和土壤碳氮库动态的主要方面。然而。从大尺度上探讨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过程的分异机理,研究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碳氮过程特征及探索森林土壤碳氮过程与植被的互动机制及关键植物种君l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研究土壤碳氮过程有关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内容还未见报道,认为这些内容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如3S技术和电子午专感器技术等将会很快应用于森林土壤碳氮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氮沉降增加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文中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对氮沉降增加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氮沉降增加对植被固碳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碳输入和碳排放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探讨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指出在全球氮沉降增加背景下森林植被和土壤固碳分配、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过程植被和土壤界面碳、氮循环过程的耦合机理将是未来森林碳循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潮位带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规律,探讨与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分布有关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以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无瓣海桑人工林为例,选择高潮带和中潮带无瓣海桑人工林以及低潮带光滩区域,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主要土壤理化指标,并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再进一步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和平均密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其中,在高潮带,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含盐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氮、全磷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高潮带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含量均高于中潮带和低潮带;土壤全氮、全磷含量、pH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最密切,这些指标可以用来预测无瓣海桑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分布。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森林土壤碳动态过程对氮沉降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碳释放及其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从土壤生物学特性、凋落物动态、土壤碳释放等方面揭示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碳平衡过程影响机制和机理,探讨了森林土壤碳动态过程对氮沉降响应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指出未来该领域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液是沼气发酵过后的液体残留物,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研究了不同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范围分别为4.29%~61.62%和6.08%~76.1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沼液施用量增加逐渐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随沼液施用量增加逐渐下降,其变化范围为9.92~10.8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思茅松人工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及附近区域思茅松天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大小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则显著高于其它林地类型,近熟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过熟林乔木层碳储量最高。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氮储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至过熟林恢复至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水平,土壤有机碳与氮储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的中龄林与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的年变化量高于近熟林,近熟林年变化量呈净减少;在思茅松天然林中,人工更新与在常绿阔叶林中造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可以累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此外,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则越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33和41林龄油茶林进行调查,研究其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特征,探讨林龄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龄油茶林土壤碳、氮含量分别为4.42~32.46g/kg和0.97~2.76 g/kg,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试验区土壤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5.83 kg/m~2和0.86 kg/m~2,且土壤中碳、氮积累具有明显表层富集现象。林龄对林地土壤碳、氮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现为12林龄33林龄41林龄,12林龄油茶林0~10 cm土层碳氮储量最大,分别达到3.69 kg/m~2和0.31 kg/m~2。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含量、C∶N及土壤容重相关性显著(P0.05),与含水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冷杉红松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不同土壤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及各个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理论是测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随着生态足迹的不断完善,其应用案例大量出现。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概括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并对生态足迹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 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 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 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 -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 -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 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 0~20 cm 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 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 0~20 cm 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值理论的衡东县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研究区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以衡东县为例,应用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其2004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93 2 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1.670 5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0.077 3 hm^2/人,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为弱不可持续发展地区,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对家具制造业碳足迹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首先介绍了碳足迹的概念、国际标准和计算方法,概述了国际社会和中国在推进碳中和方面的举措及开展碳足迹研究的重要背景。其次,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家具制造业碳足迹研究现状,指出国内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等问题。最后,基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家具制造业碳足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精细化程度,以及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以期为家具制造业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添加措施对其固碳的长期影响,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SI=18),150年间不同氮添加处理对油松总固碳量的影响依次是:90N(636.56t/hm~2)120N(635.57t/hm~2)60N(620.71t/hm~2)30N(606.36t/hm~2)0N(588.65t/hm~2)。与对照处理(0N)相比,30N、60N、90N和120N处理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氮沉降的增加对北方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具有促进作用,但从90N处理开始则土壤有机碳储量基本维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不同坡位武夷桦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坡位对武夷桦林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对深层土壤未达到显著水平。坡位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武夷桦林不同坡位土壤容重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容重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容重的增加不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累积;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毛管孔隙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利用机制和碳氮循环提供参考,为研究区森林保护与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组成树种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山杨,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程度、差异性和生长季变化以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结果】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月际变化差异显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波动范围为114.14~451.05 mg ·kg -1 ,氮含量波动范围为40.38~185.00 mg ·kg -1 。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富集率依次为樟子松(87.99%)>白桦(78.22%)>兴安落叶松(73.14%)>山杨(56.96%),微生物量氮富集率依次为山杨(81.50%)>白桦(77.63%)>樟子松(76.42%)>兴安落叶松(51.4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为1.42~5.24,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生长季变幅分别为1.42~5.24、1.57~3.79、1.67~4.55、1.55~2.59和1.79~3.53,其均值分别为2.64、2.63、2.81、2.11和2.36。根际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率为0.83%~0.95%,微生物量氮对土壤有机氮库的贡献率为3.63%~5.08%。【结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长季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著;在生长季末期,针叶树种根际效应相比阔叶树种更为强烈;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高于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析不同氮素供给水平下杨树幼苗的生长与碳氮代谢特征,对提高木材产量和品质以及科学制定人工林养分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别以高氮、正常氮和低氮供给处理84K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分析其生长特征与碳氮代谢变化特征。[结果]高氮处理增加了净光合速率、根中的蔗糖含量以及叶中的淀粉含量和生物量,促进84K杨的碳代谢;高氮处理促进了84K杨根中NH_4~+和NO_3~-吸收和积累,提高了谷氨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加了大多数氨基酸含量以及总氮含量,促进了84K杨的氮代谢。低氮处理降低了净光合速率、叶中的大多数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抑制84K杨的碳代谢;低氮处理会降低植物体内NH_4~+、NO_3~-含量,降低根中的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降低氨基酸含量以及总氮含量,抑制84K杨的氮代谢。[结论]这些结果表明84K杨中的碳代谢与氮代谢响应环境中的氮素的盈亏变化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即外界环境中氮素充足时,碳代谢随着氮代谢的增加而增加;而外界环境中氮素亏缺时,碳代谢随着氮代谢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