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择1990、2005年2期的TM遥感图像,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2方面对西吉县15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吉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是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林草面积快速增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域面积萎缩;其动态转化过程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草地转化、水域转化为耕地、城镇用地占用耕地和牧草地;景观格局总体趋于破碎,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而优势度上升。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海南岛三大典型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林地、耕地等类型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水域类型面积呈增长趋势,南渡江流域建设用地类型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其他流域。(2)在类型层次上,流域内林地、草地和耕地景观斑块异质性强,斑块离散程度增大,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趋于复杂化;在景观层次上,流域内景观具有破碎度高、异质性强、连通性下降、景观均衡分布、优势度降低的变化特征,其中南渡江流域景观变化更为显著。(3)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GDP等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综合分析了海南岛三大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为海南岛典型流域的后续水土治理、景观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三明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初步阐明研究区内林地景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基质为林地景观,面积约占90%,城市景观类型变化情况显著,林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建筑用地和裸地的面积在持续增长,并且在2014—2019年建设用地的总体面积超过了总体耕地面积;2009—2019年建设用地具有最大动态度,景观类型转化过程中以耕地、林地和裸地转化为建筑用地为主要特征;在研究时段内,三明市主城区的总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异质性在持续增加,各景观斑块间的连接度有所降低,斑块形状也越来越复杂;林地景观作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其格局较为丰富,景观多样性较高,以常绿针叶林斑块与竹林斑块为主;林地景观的面积在减少,林地景观斑块个数在不断增加,林地景观的团聚程度被打破,这将进一步对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2022年冬奥会主要赛区崇礼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崇礼区景观格局特征及景观分布随地形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崇礼区林地景观面积比例最大,为43.64%,其次为草地(30.16%)、耕地(22.34%)、建设用地(3.06%)、未利用地(0.79%)和水域(0.01%);建设用地斑块数量最多(1 852块),水域斑块数量最少(4块)。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最大(0.346 8个/hm~2),林地斑块密度最小(0.002 7个/hm~2);面积标准差和变动系数均为林地最大(3 764.35 hm~2,10.01),水域最小(2.43 hm~2,0.61)最小;林地的景观边缘密度最小(45.36 m/hm~2),其景观连通性较好,而水域景观边缘密度最大(315.93 m/hm~2),其景观连通性最差;水域景观和耕地景观周长-面积分维数较大(分别为1.542 8和1.447 1),其景观形态结构不稳定,而草地景观由一系列团聚的大斑块组成,斑块形状简单,状态较稳定。(2)随着海拔的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布面积表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成为优势景观,人类开发利用程度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景观分布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成为主要景观类型;林地景观多集中在阴坡区域,草地景观集中在阳坡地区,耕地和未利用地在各坡向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5.
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年和2016年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普者黑自然保护区2006-2016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地类在10年间均向其他用地类型进行相互转化,按各地类变化面积排序为:农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水域未成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非林地苗圃地疏林地;按各地类面积增加排序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建设用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非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农用地。研究区主要以农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这几类景观斑块分布相对分散,切割程度和破碎化程度增加。在景观尺度方面,景观斑块总体呈现出多样化、破碎度、形态复杂化;不同类型景观的团聚程度、延展性和连通性减弱,分布离散性增强,呈现出非均衡性、异质性趋势变化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遥感解译矢量数据基础上,采用公里格网、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生态景观指数方法分析了2005~2009年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沿海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林地向耕地、农田向果园和水产养殖转化等土地类型转变较为突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占据景观格局绝对优势,土地利用斑块形状主要取决于自然地貌与自然环境条件,建设用地不规则扩张影响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及连接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SS,TM和ETM+三期遥感影像,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结合地形图、植被图和外业调查资料,选取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定量分析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1972-2000年的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荒漠植被一直是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的景观基质;28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9.62%,荒漠面积减少了11.75%,居民地面积增加了0.15%,河漫滩林地和湿地类型面积分别减少了0.44%和1.06%;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整个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斑块数增加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了,与1972年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相比,2000年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变得零散、破碎.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的增加,揭示了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斑块形状呈复杂化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表明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类型异质性程度减弱,各景观类型分布趋于均匀化;从不同时期各类型转移概率矩阵看,河漫滩林地是28年间保持率最低的景观类型,主要转化方向是草地,其次是耕地,转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牲畜数目增加、林牧政策及引水截流等.  相似文献   

8.
以1995、2005和2015年蚌埠市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3种方法,分析了蚌埠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蚌埠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耕地的主导利用和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总体开发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类型转移均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为主,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而建设用地增加,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虽有小幅增长,但总体区域环境压力加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在景观指数方面,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为明显,耕地的景观形状愈加复杂,趋于零散分布;建设用地的连通性增加,趋于集中分布;(3)在景观水平格局方面,各景观类型的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增加,不同景观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发展,整体上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格局趋于多样化,区域人类干扰程度增强。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昆明市1990年和2000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昆明市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0年昆明市各景观要素之间变化显著,景观要素面积增加的有建设用地、城镇居住用地、草地和旱地,增加最大的是城镇居住用地,增加了10.92 km2,比1990年增加了5.5%;面积减少的有水田、林地和湿地;各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其主要特征:①城区外水田、旱地等生产用地向城市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转移,其中水田在10年间向城镇居住用地转化了1 134.25 hm2,占1990年水田的5.81%;②林地、旱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化,林地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最大,为1 694.19 hm2.对昆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用地景观破碎度减少,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林地、草地和旱地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总体格局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 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 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年期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共存.另外,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向其他景观类型转移数量很少,贵南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重道远.(4) 贵南县2016年景观格局预测显示:到2016年,草地、建筑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积下降,贵南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1.
贵州猕猴桃属植物的区系地理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贵州猕猴桃属植物区系地理成分:1.贵州及邻近地区可能是猕猴桃属的起源地;2.根据贵州猕猴桃属28种及变种变型的地理分布比较分析,将它们归为6种区系地理成分:东亚型、华夏型、云贵高原型、华南至云贵高原型、黔桂型、贵州特有型。贵州猕猴桃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黔东北、黔西南及黔北。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个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为阐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背景下土壤呼吸作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查耳岩村的核桃林Julans regia、花椒林Zanthoxylum bungeamum和关岭县花江镇峡谷村的枇杷林Eriobotrya japonica3种特色经济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英国ADC Bioscientific公司生产的Lcpro+便携式土壤呼吸仪对土壤呼吸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能预测土壤呼吸速率变异83%~89%的信息,是影响土壤碳排放量变异的主要因素;2)3种经济林中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有所差异,Q10为4.34~6.40;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冬季土壤的月平均碳排放量达到了63.46 g·m-2;4)土壤呼吸速率的偏离程度变化较大,在-56%~83%之间;5)花椒林在09:00、15:00、21:00,核桃林0:00、11:00,枇杷林在12:00土壤的呼吸速率与日平均值偏离程度较小(<10%),为最佳观测时间;6)各土壤特征因子中,全钾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贵州蕨类植物的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文献资料查阅与核对的基础上,对已有记载的贵州蕨类植物进行整理,以《贵州蕨类植物志》为标准,整理统计出贵州野生蕨类植物54科、153属、871种、45变种、12变型以及3个杂交种。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雨季明显,是我国竹类植物的主产省区之一,也是竹类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之一。为探明贵州省分布的竹类植物现状,文章结合《中国竹类图志》《中国植物志》《贵州植物志》及竹类植物研究者统计的贵州省竹种资源,确认了贵州省分布的竹类植物有19属、76种、3变种、6变型,共85种(不包括引种)。研究结果可以为贵州竹资源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25%乙嘧酚磺酸酯对刺梨(Rosa roxbunghii)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采用乙嘧酚磺酸酯对刺梨白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计算田间病情指数,确定田间防效,分析乙嘧酚磺酸酯对刺梨白粉病防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250mg/L),对刺梨白粉病田间防治效果最好,在第7、14天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6.29%、95.08%,药后14d防治效果与10%苯醚菌酯和25%腈菌唑推荐使用剂量的效果相当,都在95%左右。结果表明,乙嘧酚磺酸酯是防控刺梨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间隔7d喷第2次,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5-2010年气候资料,采用温湿指数、气温垂直递减率等分析黔东南州山地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旅游气候舒适度来看,黔东南州山地旅游舒适期为3-11月,其中最佳时间为4、5、9、10月。盛夏时期山地旅游的气候舒适范围在海拔高度1100 m以上。适宜开展山地疗养的海拔高度在1500 m以上。为黔东南州合理调整旅游内容和服务方式,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贵州特有种子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天才 《林业科学》2001,37(3):46-57
贵州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和孑遗种类较多。贵州特有种子植物约有280余种,分属66科、144属,占全种子植物科属种的比值分别为33.8%、10.3%和5.3%,而且分布31个中国特有单型属和黔苣苔属(Tegia)、辐花苣苔属(Thamnocharis)、假胡麻属(Centrantheropsis)和歧柱蟹甲草属(Dicercodados) 4个贵州特有属。这些贵州特有植物是贵州森林资源组成的不同替代成分,并都具有多种生物学和重大经济价值。本文从重要用材林和园林观赏树种中遴选出如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 等60余种,对其自然分布地域及生境、经济价值及利用评价、资源现状、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狭限分布机理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选择20种代表植物开展引种栽培与种苗扩繁试验取得了成功,其原产地与引入地海拔高度相近地区(1000m左右)的物种植株迁地栽培成活率和采种播种出苗纺的概率加权平均值均较高(75%-95%),并且这两和数学期望值的坐标 曲线极为相似;供试植物的扩繁系数为0.61-1。还提出了贵州特有植物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途径及模式探讨。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竹亚科植物区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贵州迄今已知有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16属60种4变种4变型。本文分析了贵州所产16属竹类植物的分布区类型,并扼要阐述了各属的地理分布与生境。最后讨论了贵州竹亚科植物与邻近地区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省内各地的分配差异。  相似文献   

19.
贵州森林可持续经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收集、分析相关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体系,建立相应的模块对贵州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实现贵州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的木本观赏植物进行了种类、观赏性状、特性分类、分布状况等的研究。其结果表明,贵州有木本观赏植物110科285属588种,分别占贵州省木本植物科属种的84.6%、48.8%和23.3%。按性状分为10类;按观赏特性分为6类。从分布看,全省80个县(市)都有木本观赏植物分布,大多数种出现的海拔高度为600~1 500m。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