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密度以及竹子生物量等指标为自变量,对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居地森林群落主要以锐齿栎林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为11.7°,坡向以东南坡为主;乔木的郁闭度为0.59,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最大而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4,1.77 m,0.76;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也都比较高,分别为9.28万株,hm-2,15.78 t·hm-2.夏季栖息地森林群落以巴山冷杉林为主,地形较为平缓,平均坡度为17.2°,坡向以东南坡和东北坡为主;森林郁闭度为0.60;乔木的多样性指数比较低,为0.67,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明显最高而密度比较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1,1.22 m,0.69;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分别为46.56万株,hm-2,8.76 t·hm-2.通过因子分析,竹子生物量和灌木盖度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这可能与为秦岭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调查太白山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及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林隙及土壤化学性质对乔木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乔木更新苗密度较小,为0.059株·m-2,但林下与林隙均以巴山冷杉更新苗为主;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P=0.160),但巴山冷杉幼苗密度表现为林隙内显著高于林下(P =0.012);相关分析表明,小林隙更利于巴山冷杉更新(r=- 0.397,P=0.030),而林隙大小对牛皮桦更新没有显著影响(r=0.125,P=0.511);在林下,土壤碱解N、全P含量和pH值与牛皮桦更新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林隙内,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与巴山冷杉更新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全P含量与牛皮桦幼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和有效P含量及林隙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和碱解N含量与牛皮桦和巴山冷杉更新苗密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林下土壤pH值显著高于林隙,而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有效P含量显著低于林隙.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分析和比较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结构多样性(胸径Shannon-Wiener指数、胸径均匀度、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基尼系数)以及环境因素对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为促进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为对象,基于1.5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所有胸径≥1 cm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环境因素,比较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效应。【结果】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均显示:表示物种多样性的3个指标与地上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表示结构多样性的指标中,只有胸径均匀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但胸径均匀度对地上生物量变异的解释能力却很低。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同时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但直接效应起到主要作用。【结论】群落结构是影响太白山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因素;但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效应是抑制而非促进,说明增加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而不利于地上生物量的累积。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但对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证实了群落结构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群落结构是影响太白山次生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太行山南麓针阔混交林内植物的竞争关系及空间格局,以期更好地理解针阔混交林种内、种间相互作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 hm2锐齿槲栎-油松混交林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DBH≥2 cm)的物种名、胸径、坐标等。通过计算可知样地内锐齿槲栎和油松的重要值较高且平均胸径较大,进一步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和g(r)函数分别研究混交林内优势种锐齿槲栎和油松的竞争强度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混交林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径级结构呈倒“J”型曲线,且在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大尺度上随机分布;2)锐齿槲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呈“J”型曲线,不同径级个体在样地内都呈随机分布,平均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平均种间竞争强度,且小径级(DBH≤5 cm)个体所受竞争压力最大,平均种内、种间竞争指数CI分别为13.47和10.08;3)油松种群径级结构近似正态分布,全部个体在样地内呈聚集分布,油松的平均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平均种间竞争强度,小径级(DBH≤5 cm)个体所受竞争压力最大,其平均种内、种间竞争指数CI分别为18.9...  相似文献   

5.
林冠干扰后,林窗内因小环境的改变使得植被作出相应的反应。1999年对天山云杉林林窗内和林内的植被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范围内的天山云杉林中,经过林冠干扰后,植被受一定的影响。林冠空隙内丰富度指数均大于林内;36.7%的林冠空隙内个体生态优势度小于林内;76.7%的林内的均匀度指数大于林冠空隙内;66.7%的林冠空隙Shannon个体多样性指数大于林内。林冠干扰前后,各环境因子和植物多样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影响林冠空隙内各多样性指数的因子包括海拔、有效N、有机质、全K、全P和总盐,有效N、有机质、全K、全P和总盐对均匀度指数有显著性影响;而影响林内各多样性指数的因子包括坡向、坡位、坡度、光照强度、有效N、全K、全P和总盐,但仅有坡向、坡度、光照强度对生态优势度指数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喀纳斯泰加林群落与环境和火干扰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划分森林群落类型,定量分析森林群落形成与其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149个森林群落样地及其火干扰发生时间和火烈度的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方法对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实验区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进行群落类型划分,并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通过对其森林群落进行排序,分析森林群落形成与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的关系,定量分离环境因子、火干扰因子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森林群落形成的影响。【结果】 1)TWINSPAN将149个森林群落调查样地划分为16种森林群落类型;2)RD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形成与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环境因子中的海拔、坡位、坡度、坡向、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对森林群落的形成起较大的作用,其中海拔、坡位、坡度和坡向与RDA第1排序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P <0.01),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与RDA第1排序轴存在显著相关性( P <0.05);火干扰因子中的火烈度对森林群落形成也起较大的作用,火烈度与RDA第2排序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P <0.01);3)因子分离显示,在影响喀纳斯泰加林群落形成的因素中,环境因子解释的部分占21.96%,火干扰因子解释的部分占1.80%,二者交互作用解释的部分占49.82%,未能解释的部分占26.42%。【结论】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实验区有16种森林群落类型,其森林群落形成受环境因子和火干扰因子的共同控制,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尤为突出。火干扰是新疆喀纳斯泰加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小陇山"天然林保护工程"中锐齿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稳定性调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锐齿栎群落乔木层丰富度指数为10.6,Shannon-Wiener指数为1.4222,Pielou指数为0.5450,Simpson指数为0.4134,显示了暖温带南部阔叶落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和介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北部阔叶落叶林之间群落多样性的地域特征;②锐齿栎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阴、阳坡分布模式,且阴坡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大于阳坡的相关指数;③锐齿栎群落物种多样性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发育阶段模式。随着群落的发育,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规律相似,均匀度、优势度的变化各有特点,显示了不同的生态学意义;④以锐齿栎为建群种的锐齿栎群落处于稳定状态。与早期研究相比,验证了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成效性。  相似文献   

8.
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确定落叶松人工林中不同因子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对林下草本植物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出不同生境因子和林分因子对草本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生境因子中海拔对丰富度指数S正相关显著,对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关性不显著;坡向与各指数均不显著;坡度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D及基于Simpson多样性的均匀度指数J_(si)负相关极显著,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基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的均匀度指数J_(sw)负相关显著,说明坡度对Simpson指数的影响甚于Shannon-Wiener指数。2)林分因子中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均对H及J_(sw)正相关极显著,对J_(si)正相关显著,说明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对Shannon-Wiener指数的影响比对Simpson指数的影响更敏感;林龄对S及H正相关极显著,对J_(sw)正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为理解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水热条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带(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土层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分析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年均降水量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和p H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样地微气候、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不同程度地相关,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全磷含量含水量pH有机碳含量年均气温土壤温度水解性氮含量年均降水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 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土壤密度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C/NSimpson指数。【结论】水热条件(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p H、有机碳、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和全磷)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可调控不同海拔梯度内的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磷、水分、p H、碳、氮和钾是调控土壤酶活性海拔响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锐齿槲栎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山地中海拔地段的主要优势种,以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锐齿槲栎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生活型谱及生长模型方面的研究,分析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锐齿槲栎龄级结构中,个体数量在Ⅲ~Ⅵ龄级占比最大,种群中低龄个体数量充足;种群数量动态指数显示锐齿槲栎种群呈现增长趋势,但种群稳定性差且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活型谱分析发现,占比最高的属于高位芽植物,且呈随海拔升高占比逐渐降低的趋势,植物生活型谱大致呈现“L”型;生长模型的研究表明,三次函数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到最大值,且经过T检验,表明三次函数模型可以很好地用来拟合锐齿槲栎胸径—树高的关系。建议在原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种群营造稳定的生存环境,促进种群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为秦岭林区土壤有机碳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秦岭南坡不同林区(洋县长青、佛坪县龙草坪、太白县太白山、宁陕县宁东和宁陕县宁西)及立地条件(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设置样地,通过调查、取样和测定,采用差异性检验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tC·hm^-2)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为125.41tC·hm^-2(52.60~307.36tC·hm^-2),在0~10,10~30和30~60cm土层分别为59.04,41.65和24.73tC·hm^-2,分别占土壤有机碳总密度的47.07%,33.21%和19.72%;秦岭南坡不同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表现为龙草坪(143.55tC·hm^-2)>宁东(138.37tC·hm^-2)>宁西(134.09tC·hm-2)>太白山(109.29tC·hm^-2)>长青(90.22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后降,在海拔800~1200m最低(平均90.24tC·hm^-2),在海拔2000~2400m最大(平均166.43tC·hm^-2),当海拔高于2400m后下降(平均132.51tC·hm^-2);阴坡土壤有机碳密度(127.23tC·hm^-2)稍高于阳坡(123.25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增大而降低,由147.52tC·hm^-2减至87.06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下坡位(166.36tC·hm^-2)大于中坡位(129.43tC·hm^-2)和上坡位(77.14tC·hm^-2)。【结论】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随海拔升高先升后降,在各海拔间和不同坡位间均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但在阴坡与阳坡间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坡位和海拔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主导立地因子。与我国其他主要林区相比,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较高水平,在我国森林土壤碳库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对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腹地和林缘区的锐齿栎群落的大小分布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区腹地分布区锐齿栎群落的个体较多,锐齿栎成年林木树高频度分布的峰值出现在7 - 19 m间,占总数的73.54%, 3 m以下的幼苗幼树占总数的18.43%,锐齿栎幼苗的萌发受中成林木、灌木的影响较大。在林缘分布区内,小于3 m以下的幼苗幼树与林区腹地分布相类似,但3 m以上各树高阶的数量都很少,特别是成熟林木较少,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林区腹地锐齿栎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组成丰富,物种数均高于林缘区,林区腹地锐齿栎群落多样性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林缘区锐齿栎群落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3.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小陇山3个类型锐齿栎天然林的直径分布和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王安沟100多年未经人为干扰的锐齿栎天然林和响潭沟皆伐迹地上经近40年封山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均表现为异龄林的直径分布特征,但从q值来看,王安沟锐齿栎天然林直径分布较响潭沟次生林更加合理,白营西沟择伐林的直径分布虽然表现为小径木占的比重比较大,但各径阶间的变幅平缓,有明显人为干扰的痕迹;王安沟锐齿栎天然林和白营西沟次生林林木个体分布角尺度均值分别为0.489和0.487,林分内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响潭沟次生林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20,其林木水平分布格局表现出轻微的团状分布,群落还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3个林分中王安沟锐齿栎天然林的树种隔离程度最高,响潭沟次之,白营西沟最低,混交度分别为0.598,0.542和0.451;白桦、华山松在不同的林分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从王安沟锐齿栎天然林、响潭沟次生林到白营西沟择伐林表现出大小比数依次降低的趋势,而锐齿栎、漆树等树种则在3个林分中所处的地位一致;人为干扰对白营西沟次生林的结构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掌握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的林分结构特征,设置了3个100m×100m样地,对其中的6个30m×30m样方,进行群落和林分调查。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龙王山落叶阔叶林中树种种类多,优势树种为小叶白辛树和锐齿槲栎,林分树种组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林分株数密度平均为1511株/hm2,林分样地间差异不明显。胸径分布呈典型的倒"J"型;树高主要集中在4-9m的树高级,分布则呈偏左的正态分布。林分结构总体上具有多树种复层异龄的基本特征,具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陇山2种典型天然林空间结构参数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二元分布、林分综合指数和距离分析方法,探讨小陇山林区2种典型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油松天然林混交度为0.397,树种隔离程度较低,锐齿栎天然林混交度为0.797,混交良好,油松、锐齿栎天然林胸径大小比数分别为0.507、0.485,林分均处于中庸状态,角尺度分别为0.511、0.508,林木分布格局均属随机分布。(2)油松、锐齿栎天然林中相同混交程度或优劣程度的林木大多处于随机分布,相同混交程度或分布格局的林木处于不同优劣程度的林木大致相等。区别在于油松天然林中同一优劣程度或分布格局的林木大多与同种相邻,而锐齿栎天然林中同一优劣程度或分布格局林木大多处于强度和极强度混交。(3)油松、锐齿栎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指数(FSSI)分别为0.526、0.739,林分空间结构距离(FSSD)分别为0.788、0.576,锐齿栎林空间结构明显优于油松林。FSSIFSSD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FSSD=-1.481 5×FSSI+1.625 7,R2=0.990 6(P < 0.01),二者在表述林分空间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研究表明:二元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距离分别是从林木水平和样地水平研究林分空间结构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为小陇山林区林分微观结构分析和精细的结构调整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河南宝天曼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应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CA)对河南宝天曼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植物群落分成了岩栎林、千金榆林、铁木刺楸林、栓皮栎化香林、栓皮栎林、栓皮栎茅栗林、茅栗林、锐龄槲栎化香林、短柄Fu锐龄槲栎林、山杨白桦林、锐齿栎林、化香漆树青榨槭林、青冈栎林、杜鹃林、杈叶槭水曲柳林、山茱萸林、栾树林、河楸枫杨林、飞蛾槭林、青檀林、黄荆灌丛、金钱槭银鹊树林和领春  相似文献   

17.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的树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林分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直径分布、林层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标,对小陇山百花林场王安沟经营区锐齿栎天然林样地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十分丰富,树种多样性较高,群落中具有构成当地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结构特征为复层异龄林;在水平结构方面群落中,林木个体分布的角尺度均值为0.489,林分内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为0.598,处于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林木比例高达78.6%;群落中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林木个体的优势排列顺序为:白桦>湖北花楸>漆树>锐齿栎>三桠乌药>华山松>少脉椴>鹅耳枥>青榨槭>膀胱果;在垂直结构方面,群落的平均林层数为2.3层,垂直结构复杂,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甘肃小陇山锐齿栎林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锐齿栎是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其分布格局是判断林型恢复与否的指标之一。本文通过方差/均值、负二项参数、丛生指数、Cassie指数、聚块性指数等指标对小陇山锐齿栎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锐齿栎现阶段年龄结构不合理,属稳定型种群;其分布格局总体属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较高,随林分成熟度的升高,聚集强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