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落叶松胚性系为研究对象,建立和优化适合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悬浮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悬浮组织进行体细胞胚的成熟诱导。旨在为实现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快速增殖及体细胞胚的规模化繁育奠定基础。【方法】对已诱导获得的长白落叶松、兴安×日本杂种落叶松及日本×长白杂种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取新鲜增殖的组织进行悬浮培养。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量及增殖率为响应值对悬浮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并对选出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验证。以悬浮增殖的胚性组织进行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统计体胚发生量。【结果】在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过程中,接种量、震荡强度及培养时间对胚性组织增殖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落叶松胚性组织的增殖量及增殖率随初始接种量的增加而降低,随震荡强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而随培养周期的延长而增加。以4 g·L~(-1)接种于含2,4-D 0.15 mg·L~(-1)、6-BA 0.05 mg·L~(-1)及KT 0.05 mg·L~(-1)的BM培养基(SCM),在120 r·min~(-1)避光条件下悬浮培养,3个落叶松胚性系的胚性组织均能快速、稳定地增殖,培养15天的增殖率分别为2 569.42%、4 189.96%及3 001.67%,表现出较明显的种间差异。成熟培养方式对落叶松胚性悬浮组织的体胚发生量影响极显著(P=0.000)。悬浮培养获得的胚性组织接种到含琼脂6.0g·L~(-1)的固体增殖培养基(PCM)上继代15天后,转接到添加肌醇10 g·L~(-1)且无生长调节剂的1/4BM过渡培养基(TCM)上培养14天,再转入含有ABA 20 mg·L~(-1)、Ag NO35 mg·L~(-1)、PEG400080 g·L~(-1)的体胚成熟培养基上培养8周,体胚发生量显著提高(P=0.000)。在此条件下,3个落叶松胚性系OO-A1、GK-F1及KO-H的体胚发生量分别为(101.69±11.19)、(93.09±9.34)及(5.78±1.47)个·g~(-1)。【结论】悬浮培养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分散均匀、质量较高的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且不会影响体细胞胚的发生和成熟。在BM液体培养基(SCM)中,接种量为4 g·L~(-1)、震荡强度为120 r·min~(-1)、暗培养15天,落叶松胚性组织的鲜质量可增加26.99~42.90倍。悬浮培养获得的胚性组织经固体增殖培养基(PCM)继代15天及过渡培养基(TCM)预培养14天后,再进行体胚成熟诱导可明显提高其体胚发生量。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豆杉细胞培养中生产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红豆杉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在中国的一个变种,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紫杉醇含量较高的一种,但由于南方红豆杉野生资源稀少,故紫杉醇的产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紫杉醇的需求。在红豆杉细胞培养中生产紫杉醇是未来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综述了有关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细胞悬浮培养中生产紫杉醇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了南方红豆杉组织与细胞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白桦细胞悬浮培养产三萜及其营养成分消耗的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产三萜的白桦悬浮系为试验材料,在优化白桦悬浮细胞生长与三萜积累的培养基种类和接种量的基础上,分析白桦悬浮细胞生长和三萜积累的动力学关系,同时考察1个培养周期内白桦细胞内外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MS,NT,IS,WPM,1/2MS,B5 6种培养基和10~40 g·L-1接种量中,有利于白桦细胞生长和三萜生产的培养基为B5和接种量为20~30 g·L-1 FW;2)在1个培养周期内,白桦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三萜的产量与细胞生物量是相偶联的,随着生物量的增加三萜产量呈增长趋势,其中,白桦细胞在第12天比生长速率达到最高0.18,三萜合成速率和比合成速率在第9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73 mg·g-1和0.06;3)在白桦细胞培养的1个周期内,培养液中的蔗糖,NO3,NH+4和PO3-4在细胞培养的第9天基本被消耗掉,而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除NH4+在第3天达最高值外,其他营养成分均在第6天达最大值.由此可推断:培养液中营养成分的不足限制了细胞的快速增值和三萜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方红豆杉根际微生物草木樨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CHW10B的溶磷特性及促生作用。[方法]利用液体发酵试验比较不同时间、碳源、氮源、碳氮比、培养温度等条件下CHW10B菌株的溶磷量,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该菌株对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并分析该菌株产嗜铁素、精氨酸脱羧酶、ACC脱氨酶及有机酸等成分的能力。[结果]该菌株分别在培养时间4 d、磷酸钙5.00 g·L~(-1)、初始p H值7.0、装液量1/2、NaCl为0.0 g·L~(-1)、温度30℃、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碳氮比100∶1时溶磷能力最强。将该菌株接种于1年生南方红豆杉实生苗360 d后,苗木的地径、苗高、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长了19.53%、20.14%、25.39%。该菌株能够产嗜铁素、精氨酸脱羧酶、ACC脱氨酶(0.922 U·mg~(-1))和IAA(8.908 mg·m L~(-1)),并可分泌大量有机酸—葡萄糖酸(5 704.92μg·L~(-1))。[结论]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溶磷能力强,对南方红豆杉促生作用显著,适用于多种不同酸碱性土壤,可高效应用于南方红豆杉的人工栽培,具有被开发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红掌分蘖芽为外植体,研究了芽基部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菌分蘖苗在MS+0.5 mg·L~(-1) 6-BA+0.05 mg·L~(-1) NAA+30 g·L~(-1)蔗糖的培养基,能诱导出直径0.5~1.0 cm、质地坚硬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1/2MS+0.2 mg·L~(-1) 6-BA+0.05 mg·L~(-1) NAA+30 g·L~(-1)蔗糖的培养基中分化出芽,平均每个愈伤组织上长6个有效芽,芽苗转入1/2MS+0.2~0.5 mg·L~(-1) IBA+20 g·L~(-1)蔗糖的培养基后,可发育为苗高3 cm以上、带有不定根和气生根的生根苗。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裂叶垂枝桦组织培养离体繁殖再生体系。[方法]以裂叶垂枝桦带腋芽或顶芽的茎段为试材,经过外植体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最后获得再生植株,并对裂叶垂枝桦组培快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叶垂枝桦幼嫩茎段离体培养最适培养基和激素组合为:MS+0.5 mg·L~(-1)6-BA+0.05 mg·L~(-1)NAA+0.2 mg·L~(-1)GA_3+20 g·L~(-1)蔗糖+6 g·L~(-1)琼脂;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1 mg·L~(-1)NAA+20g·L~(-1)蔗糖+6 g·L~(-1)琼脂。将生根的无菌苗移植至草炭土和细沙比例3∶1的已灭菌的基质中,15 d后,组培苗生长健壮,成活率达到80%以上。[结论]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裂叶垂枝桦进行离体快繁,建立了离体快繁再生体系,为裂叶垂枝桦良种选育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赛黑桦休眠枝萌发的腋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对赛黑桦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等环节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植体芽的诱导培养以WPM+6-BA0.5 mg·L~(-1)+NAA0.1 mg·L~(-1)为最佳培养基;(2)愈伤组织诱导以WPM+6-BA1.0 mg·L~(-1)+NAA0.02 mg·L~(-1)为最佳培养基;(3)在芽增殖培养中以WPM+6-BA0.1 mg·L~(-1)+NAA0.02 mg·L~(-1)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4.0;(4)生根培养以WPM+NAA0.05 mg·L~(-1)效果最佳,生根率91.7%;(5)生根苗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介绍南方红豆杉细胞组织培养方法,包括外植体选择、诱导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等技术环节。悬浮细胞培养可有效提高南方红豆杉紫杉醇产量。通过添加激素、前体物质和诱导子能很好的解决愈伤组织褐化问题并且是提高紫杉醇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蒙古栎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以蒙古栎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通过不同种源、外植体的取材时间、诱导培养基配比、培养条件等筛选得到胚性愈伤组织,进而进行体胚增殖。结果表明:7月上旬是最佳的取材时期(合子胚大小约10 mm),蒙古栎合子胚在培养基MS+2,4-D1 mg·L~(-1)+6-BA 0.5 mg·L~(-1)+水解酪蛋白0.5 g·L~(-1)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5.7%,光照条件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影响不显著。不同种源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有显著影响。在培养基MS+NAA 0.5 mg·L~(-1)+6-BA 0.5 mg·L~(-1)+水解酪蛋白0.5 g·L~(-1)中体胚增殖率最大72.3%,且培养4周时胚性愈伤组织状态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白花油茶’Camellia oleosa Rehd叶片作为材料研究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降低外植体的褐化现象和提高诱导率的方法。对‘白花油茶’嫩枝弱光培养,用维生素C漂洗外植体,培养基中加入维生素C和活性炭来抑制外植体的褐化现象,对基本培养基种类、激素浓度、琼脂浓度和糖类进行单因素实验和不同组合试验,以外植体的存活率、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其生长状况为指标,优化了‘白花油茶’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条件。结果表明,水中弱光培养枝条1~2 d,0.3 g·L~(-1)的维生素C溶液漂洗外植体2~3 min,培养基中添加1.0 g·L~(-1)活性炭和0.3 g·L~(-1)维生素C等都可以显著减少外植体的褐化,从而提高外植体的存活率。优化的培养基成分为基本培养基WPM,包含1.0 mg·L~(-1) 6-BA和1.5 mg·L~(-1) 2,4-D,15.0 g·L~(-1)蔗糖和15.0 g·L~(-1)葡萄糖,6.5 g·L~(-1)琼脂,1.0 g·L~(-1)活性炭和0.3 g·L~(-1)维生素C等能够提高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减少‘白花油茶’外植体褐化现象,适当的培养条件能够快速有效地诱导出有活性的愈伤组织,为再生‘白花油茶’植株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杉木T-c 07无性系组培苗的无菌不定芽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增殖培养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和IBA对杉木T-c07无性系组培苗多代增殖培养的不定芽萌发和生长影响较大,以DCR+0.30mg·L~(-1)6-BA+0.01 mg·L~(-1)IBA+30 g·L~(-1)蔗糖+6.80 g·L~(-1)卡拉胶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增殖效果最好,能使已经25代增殖培养的不定芽萌芽率达到100%,增殖倍数提高至3.25倍,而且叶色嫩绿、茎干健壮,长势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农杆菌介导的杜仲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杜仲叶片愈伤组织的再生体系,研究愈伤组织对抗生素和抑菌剂的敏感性,探索影响农杆菌介导杜仲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最适转化因子水平,构建农杆菌介导的杜仲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使杜仲成年植株外植体为受体的遗传转化成为可能,为杜仲基因功能的研究与定向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杜仲成年植株叶片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大量元素的MS培养基进行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确定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抗生素及抑菌剂,研究愈伤组织对其敏感性。以获得的叶片愈伤组织受体系统为基础,通过L_(16)(4~5)的正交试验,探索不同转化因子对农杆菌介导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瞬时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最适瞬时转化体系。使用获得的瞬时转化体系对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操作,筛选抗性芽,对抗性芽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与PCR检验。【结果】再生体系优化的结果表明,3/4大量元素浓度的MS培养基能够促进杜仲愈伤组织不定芽的诱导及生长;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27μmol·L~(-1)NAA+4. 4μmol·L~(-1)6-BA,诱导率为83%±10. 0%;不定芽复壮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平均伸长长度为(2. 47±1. 33) cm。抗生素与抑菌剂敏感性试验表明,遗传转化的选择培养基中,抑菌剂头孢霉素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1),筛选用的抗生素卡那霉素最适浓度为70 mg·L~(-1)。转化因子的正交试验表明,最适的农杆菌介导杜仲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转化因子组合为:预培养5天、侵染10 min和共培养3天。使用最适瞬时转化体系对约200个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操作,共筛选获得3个抗卡那霉素的抗性芽; GUS组织化学染色显示GUS基因在抗性芽中得到了表达,PCR检测证明这些抗性芽中存在NPTⅡ基因。【结论】杜仲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27μmol·L~(-1)NAA+4. 4μmol·L~(-1)6-BA,不定芽复壮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农杆菌介导的杜仲叶片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为:预培养5天、侵染10 min和共培养3天,筛选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200 mg·L~(-1)Cef+70 mg·L~(-1)Km。利用此体系共获得3个抗性芽,PCR分析和GUS组织化学染色都表明T-DNA已整合到抗性芽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基因研究依赖于植株再生,香樟离体培养植株再生以体胚发生为主。以岳阳、郴州、醴陵、长沙、怀化、娄底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未成熟合子胚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在体胚发生过程中对体胚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湖南省不同种源樟树体胚发生建立基础,完善樟树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适合岳阳、怀化樟树诱导体胚发生的最适培养基为MS+1 mg·L~(-1) 6-BA+0.1 mg·L~(-1) 2,4-D,其余种源均为MS+1 mg·L~(-1) 6-BA+0.3 mg·L~(-1) 2,4-D;岳阳、怀化、娄底种源樟树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5 mg·L~(-1) 6-BA+0.1 mg·L~(-1) NAA,醴陵和长沙种源樟树为MS+3 mg·L~(-1) 6-BA+0.3 mg·L~(-1) NAA,郴州种源为MS+5 mg·L~(-1) 6-BA+0.3 mg·L~(-1) NAA;诱导岳阳、郴州、醴陵、长沙、怀化、娄底樟树芽生根的最适激素浓度分别为1 mg·L~(-1) IBA+0.1 mg·L~(-1) NAA、1 mg·L~(-1) IBA+0.5 mg·L~(-1) NAA、1 mg·L~(-1) IBA+0.3 mg·L~(-1) NAA、1mg·L~(-1) IBA、1 mg·L~(-1) IBA+0.1 mg·L~(-1) NAA、1 mg·L~(-1) IBA+0.3 mg·L~(-1) NAA。该研究为樟树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凤丹牡丹鳞芽离体培养与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建立凤丹牡丹离体快繁技术体系,为油用牡丹优良单株无性快繁与新品种培育开拓新途径。【方法】早春从不同单株采集鳞芽外植体,置于WPM+6-BA 0.5 mg·L~(-1)+GA_3 0.2 mg·L~(-1)培养基中离体培养,根据启动诱导率及增殖系数,筛选适宜离体培养的单株,并对最优单株展开深入研究;在增殖阶段,采用单因子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WPM培养基中Ca(NO_3)_2浓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6-BA,GA_3,NAA,KT及TDZ)配比对增殖的影响,获得最佳增殖培养基及其PGRs组合;在诱导生根阶段,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冷处理时间和IBA浓度对生根率及生根质量的影响,获得最佳生根培养方案;根据生根质量划分生根苗等级,并观察移栽成活率。【结果】1)凤丹牡丹启动培养存在基因型差别,供试的17个高结实单株中有7个诱导率≥50%、增殖系数≥2.50,适宜进行离体培养,其中单株FD10表现最佳(诱导率100%、增殖系数4.58),被用于研究建立离体快繁技术体系;2)对培养基中Ca_2+浓度与PGRs对增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增殖培养基及其PGRs组合为WPM[Ca(NO_3)21 544 mg·L~(-1)]+6-BA 0.5 mg·L~(-1)+GA_3 0.2 mg·L~(-1),以40天为继代周期,增殖系数为3.87,共继代6次;3)对冷处理天数与IBA浓度对生根影响的研究表明,无根苗先在根诱导培养基(1/2 MS+IBA 2.0 mg·L~(-1)+腐胺1.0 mg·L~(-1))上培养30天(其中前8天进行4℃冷处理),再转入生根培养基[1/2 MS(CaCl_2加倍)+活性炭4.0 g·L-1]培养20天后生根率达56.67%;4)把生根苗按生根质量分为1~3级,其中1级苗占比84%,2级和3级苗占比分别为12.5%和3.5%,移栽至基质泥炭土+蛭石+珍珠岩(体积比1∶1∶1)中,60天后发现愈伤组织少的1级苗成活率达66.67%,而愈伤组织发达的2级和3级苗则死亡,表明生根质量对移栽成活至关重要。【结论】凤丹牡丹离体快繁技术必须建立在基因型选择的基础上,本研究初步建立优株FD10的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确定其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Ca(NO_3)_2 1544 mg·L~(-1)]+6-BA 0.5 mg·L~(-1)+GA30.2 mg·L~(-1);最佳生根培养方案为1/2 MS+IBA 2.0 mg·L~(-1)+腐胺1.0 mg·L~(-1),诱导初期冷处理8天;1级生根苗移栽60天后成活率达66.67%。  相似文献   

15.
以石斛‘火鸟’Dendrobium nobile‘Huoniao’茎尖为外植体,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不同基础培养基对原球茎的诱导、增殖、分化及生根培养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类原球茎的诱导最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为MS,生长调节剂为0.2 mg·L~(-1)的2,4-D,诱导率达到92%。不同浓度NAA处理,以1.0 mg·L~(-1)的增殖效果最好,类原球茎生长较好,增殖系数达3.55倍。类原球茎的分化培养以0.5 mg·L~(-1) NAA效果最好。添加5%椰乳,1 g·L~(-1)活性碳最有利于石斛壮苗生根。试验显示‘火鸟’类原球茎诱导、增殖和分化培养条件分别为:MS+2 mg·L~(-1) 6-BA+0.5mg·L~(-1) NAA+0.2 mg·L~(-1) 2,4-D;1/2MS+0.05 mg·L~(-1) KT+1.0 mg·L~(-1) NAA;1/2MS+0.5 mg·L~(-1) 6-BA+0.5 mg·L~(-1)NAA。在光照培养箱中光照强度1 500 Lx和温度25℃条件下,‘火鸟’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86%。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沙冬青种子萌发幼苗茎段和1 a生苗茎段为外植体,在初始培养、诱导、增殖、生根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苗茎段在MS+1.0 mg·L~(-1)6-BA+0.3 mg·L~(-1)NAA中诱导率最高,为70.8%;MS+0.5 mg·L~(-1)6-BA+0.3 mg·L~(-1)NAA对1a生苗茎段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为66.7%。增殖阶段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3 mg·L~(-1)NAA,增殖倍数在4.04~4.21之间。在生根培养中,1/3MS培养基比1/2MS培养基更为适合,在添加0.3 mg·L~(-1)IBA的1/3MS培养基中,生根率可达76%。  相似文献   

17.
以西伯利亚白刺幼嫩茎段为外植体,筛选出最佳基础培养基、初代培养基、继代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成功培育出西伯利亚白刺组培苗,同时进行西伯利亚白刺组培苗炼苗和移栽管理重点要点分析,结果表明:适合初代培养的培养基为MS+6-BA0. 3 mg·L~(-1)+NAA0. 1 mg·L~(-1)+IAA0. 3 mg·L~(-1),适合继代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0. 3 mg·L~(-1)+NAA0. 05 mg·L~(-1)+IAA0. 2 mg·L~(-1)+IBA0. 4 mg·L~(-1),适合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A0. 1 mg·L~(-1)。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药用观赏植物常春油麻藤繁殖速率,以不同月份采集的不同成熟程度的常春油麻藤荚果种子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并对瓶苗移植后的生长状况进行跟踪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胚芽萌发诱导最优培养基配比为MS+BA 2.0 mg·L~(-1)+NAA 0.5 mg·L~(-1)+KT 1.0 mg·L~(-1)+蔗糖20 g·L~(-1)+活性炭1.5 g·L~(-1)+琼脂6.5 g·L~(-1);茎段芽诱导和增殖培养最优培养基配比为MS+BA 2.0 mg·L~(-1)+NAA 0.3 mg·L~(-1)+KT 0.5 mg·L~(-1)+TDZ 0.02 mg·L~(-1)+蔗糖20 g·L~(-1)+活性炭1.0 g·L~(-1)+琼脂7.5 g·L~(-1);壮苗培养最优培养基配比为MS+IBA 1.0 mg·L~(-1)+BA 1.0 mg·L~(-1)+KT 0.5mg·L~(-1)+NAA 0.3 mg·L~(-1)+蔗糖25 g·L~(-1)+活性炭1.0 g·L~(-1)+琼脂7.0 g·L~(-1);生根培养最优培养基配比为1/2MS+IBA 0.5 mg·L~(-1)+BA 1.0 mg·L~(-1)+NAA 0.5 mg·L~(-1)+蔗糖25 g·L~(-1)+活性炭1.0 g·L~(-1)+琼脂7.5 g·L~(-1)。瓶苗移栽最优基质体积比为泥炭土∶珍珠岩∶蛭石=5∶1∶2,成活率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以红叶腺柳(Salix chaenomeloides‘Variegata’)带芽茎段诱导出的侧芽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添加物、抗褐化剂及降低激素浓度等因素对红叶腺柳试管苗继代增殖及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WPM+6-BA1.0mg·L~(-1)+NAA0.1mg·L~(-1);利于试管苗伸长培养基为:WPM+6-BA0.5mg·L~(-1)+NAA0.1mg·L~(-1)+活性炭1.0g·L~(-1),添加抗褐化剂活性炭,并采用1.0mg·L~(-1)6-BA与0.5mg·L~(-1)6-BA交替使用的方法 ,在保持红叶腺柳高繁殖率的同时促进试管苗高生长,抑制茎尖坏死、玻璃化、褐化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以东北连翘水培枝条萌发嫩芽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消毒时间为4 min,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1 mg·L~(-1)NA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1 mg·L~(-1)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NAA+0.2 mg·L~(-1)I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