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绿地群落冠层的UVB屏蔽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选择上海绿地典型植物群落类型进行UVB屏蔽效率测定,分析绿地类型、植物配置方式对屏蔽效率的影响作用,并对群落优势种高度、枝下高等特征与群落屏蔽效率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测定植物群落中UVB屏蔽效率较高的为毛竹群落、水杉群落、香樟群落、女贞群落、朴树群落和雪松群落,UVB屏蔽效率最高为98.4%的女贞群落,最低为17.1%的红叶李群落(2)所测定群落UVB平均屏蔽效率为76.9%,即群落内2m高处UVB辐射值仅为全光照旷地20.2%。(3)植物群落内UVB辐射通量与群落郁闭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49,而与群落优势种平均高度和平均冠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北京园林绿地5种植物群落夏季降温增湿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往有关园材绿地降温增湿作用的研究主要基于大尺度,模糊了绿地中具体的群落结构和树种影响,本研究基于小尺度探讨5种植物群落连续的温湿度日变化动态和准确的降温增湿作用,为其园林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天气晴朗且无风的夏季,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选取毛白杨、榆、旱柳、栾树、银杏5种冠层结构特征不同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以空旷草坪为对照,分别对5种植物群落及对照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冠层结构参数进行测试,以每分钟的数据为基础,利用EXCEL2010和SPSS19.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研究了每种植物群落完整的温湿度日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植物群落之间降温增湿作用的差异。[结果]5种植物群落的温湿度在24 h中均呈现出"单峰型"的变化规律,且各个群落在1天中处于高温低湿状态的时间段各不相同,毛白杨群落是11:00—16:00,银杏群落是12:00—17:00,旱柳群落的高温低湿时段最长,为11:00—17:00,而榆树和栾树群落未出现明显的高温低湿时间段。此外,在08:00—18:00,5种植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作用,日均降温3.0~4.3℃,平均为3.7℃;日均增湿10.2%~12.8%,平均为11.3%;而在18:00—08:00,5种植物群落与对照点之间的温湿度差异并不显著,仅榆树群落具有不明显的降温增湿作用。[结论]基于每分钟的测定数据,该研究展示了北京5种常见植物群落在1天中的温湿度日变化趋势,且温度的日变化趋势比湿度更加稳定。同时,由于各个群落的冠层结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同植物群落对其内部环境温湿度表现出不同的调节作用,该作用在白天时段达到显著水平,而在夜间降温增湿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对上海植物园的21个群落特征与距地面1.5 m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常见群落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对照,草坪的能力最弱,其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一致,以15:00时最高,12:00时最低;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的频次呈正态分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在0.5~0.7的群落数最多;竹类群落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最高,均值为0.83,比草坪提高了117%;针叶群落与阔叶群落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相近,比草坪提高了70.7%;当优势种树高〈5 m时,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最大,当树高〉10 m时,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基本不变;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随郁闭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叶面积指数对群落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分密度对油松中龄林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顺县和太原东山25年生的油松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样地调查,研究林分密度对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生长特征的影响,以及生长特征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树高无显著影响,枝下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冠幅、胸径均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950株/hm2时,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林分密度为3 05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胸径与冠幅、冠幅与枝下高显著相关;林分密度为5 60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冠幅、枝下高,树高与冠幅、枝下高及冠幅与枝下高间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绿地中园林植物群落调查及群落内外温湿度的测定,分析不同结构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郁闭度及其降温增湿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关帝山国有林场3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因子与林分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枝下高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树高有微弱增大的趋势,而冠幅、胸径均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20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冠幅显著相关,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725株/hm2时,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各生长因子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为1 400株/hm2时,胸径与树高极显著相关,胸径与冠幅,胸径与枝下高,树高与冠幅、枝下高,枝下高与冠幅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腾冲市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杉木人工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不同的样地单株杉木的生物量各不相同,单株最大生物量为25.32 kg,最小为22.78 kg。树叶生物量与冠幅呈显著正相关,活枝生物量与枝下高、冠幅呈显著正相关,树干生物量与胸径、树高呈显著正相关,根生物量与胸径、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幅对杉木生物量影响最大,细枝对生物量影响最小。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关系为:树干树枝活枝根蔸粗根中根枯枝细根。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油松林和侧柏林进行踏查,并根据地型、林分因子的差异性设置21块样地,调查样地的林分、地型因子及可燃物负荷量,进行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针叶林整体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枝下高呈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呈正相关,1h,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郁闭度呈正相关;对油松林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呈负相关,1h,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海拔、平均树高呈正相关;对侧柏林而言,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树高呈正相关,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呈正相关,10h时滞枯枝负荷量与郁闭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目的是为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进一步遗传改良及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提供基础数据。以湖南省城步马尾松种子园无性系测交系交配设计的10个单亲家系、14个双亲家系为材料,对其进行每木调查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子园6年生子代测定林不同杂交组合间树高、胸径、材积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或显著。2个测交设计中,只有第Ⅱ设计中父本间树高、胸径、材积、活枝轮数和母本间胸径GCA效应值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或显著。第Ⅰ设计杂交组合间树高、胸径、材积的SCA效应值差异均达极显著,第Ⅱ设计杂交组合间树高的SCA效应值差异达显著。2个设计中,杂种优势在5%以上的组合与性状在第Ⅰ设计中占53.1%,在第Ⅱ设计中占29.2%,平均达41.15%。材积与树高、胸径、活枝轮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下三轮活枝数呈显著负相关;树高与胸径、活枝轮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活枝轮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下三轮活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活枝轮数与下三轮活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在马尾松速生用材优良家系选择时,在优先选择树高、胸径速生的同时,活枝轮数多和下三轮活枝数少也是重要的选择标准,对活枝轮数、下三轮活枝数的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科技学院东区校园的3种人工植物群落及裸地(对照)为对象,通过对群落内一些气象要素的实地观测,比较详尽的分析研究了这几种植物群落的园林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度、地表(0 cm)温度、表层(-5.0 cm)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日变化曲线与对照(裸地)日变化曲线相似。(2)混合草坪—黄杨—国槐群落(草灌乔)在3种观测的植物群落中,其生态效应最为明显。与对照(裸地)相比,它的遮光率、地表(0 cm)的平均降温率、表层(-5.0 cm)土温的平均降温率、气温平均降温率、平均增湿效应分别为36.3%、34.7%、18.9%、6.9%、13.9%;桐树林群落(草乔)次之,而混合草坪—黄杨群落(草灌)为最低。据此,提出了优化校园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比较了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群落结构对此3项小气候因素都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其中草地单层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最差,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最好。而草地单层植物群落结构在增加空气湿度方面效果明显。虽此,其与其他几种植物群落结构(除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和郁闭度0.2~0.4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处)之间差别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2018-2019年在荥阳生态站每月监测3次空气颗粒物PM2.5、PM10(PM)和负氧离子的浓度,分析了荥阳生态站两种PM质量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用监测日的气象因子日均值、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均值与两种PM质量浓度做相关分析,以期了解PM质量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种PM浓度的日变化在8:00~18:00浓度变化呈U型。8:00~9:00浓度较高8:00~17:00浓度呈下降趋势,17:00以后质量浓度上升。月变化中11月至次年4月月平均质量浓度高;5~10月份平均质量浓度为较低。两种PM季节平均质量浓度高低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春季和冬季两种PM污染尤为严重。PM2.5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气压呈显著正相关;与负离子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M10呈极显著正相关。PM10质量浓度与气温、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定量分析了黑龙江省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环境因子主要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乔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主要受群落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云蒙山典型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以树冠光竞争高度为基础的林分垂直层数量化方法研究了云蒙山几种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并将不同群落的垂直层划分结果与树高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在森林群落垂直层划分过程中,树冠光竞争高度附近的树被误划的几率较高;截止系数a=0.4时,平均误划率最低,为10.10%.对几种森林群落结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森林群落垂直分层数与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树高变异系数及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变异系数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却均呈显著负相关.几种描述林分垂直结构的指标能很好地描述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层情况,同时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下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云南铁杉地理种源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立  李昆  崔凯 《林业科学研究》2007,20(6):768-774
采用以树冠光竞争高度为基础的林分垂直层数量化方法研究了云蒙山几种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并将不同群落的垂直层划分结果与树高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在森林群落垂直层划分过程中,树冠光竞争高度附近的树被误划的几率较高;截止系数a=0.4时,平均误划率最低,为10.10%.对几种森林群落结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森林群落垂直分层数与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树高变异系数及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变异系数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却均呈显著负相关.几种描述林分垂直结构的指标能很好地描述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层情况,同时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下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欧氏距离聚类分析方法,对上海几种典型植物群落的UVB屏蔽效率和群落叶面积指数、枝下高等冠层特征因子日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所测定人工群落UVB平均屏蔽效率为91.1%,群落内2m高处UVB辐射通量仅为全光照旷地的14%。毛竹群落和女贞群落屏蔽效率最高,分别为98.5%,97.8%。2)不同植物群落UVB屏蔽效率在冠层特征梯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分异,植物群落内UVB辐射通量与群落叶面积指数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群落高度和枝下高成显著正相关关系。3)在植被覆盖较少且紫外地面反射辐射较为强烈的游憩场所,可考虑种植叶倾角较小且叶面积较大的植物,如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女贞(Ligustmm lucidum)、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析和定量评价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为昆嵛山赤松纯林的营林措施和赤枯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区域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34年)的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和冠幅6个林分因子及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各项林分因子与赤松赤枯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得影响赤枯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结果】赤枯病在赤松林中普遍发生,发病样地占调查样地的96.3%。整体上,高密度林( 2 956 ~4 089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低密度林(688~1 822株·hm -2 )和中密度林(1 823~2 955株·hm -2 )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疏林(郁闭度<3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中疏林(郁闭度30%~70%)和密林(郁闭度> 70%)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胸径分组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分组值的增大而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赤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r =0.761, P < 0.01;r =0.748,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均受到郁闭度的极显著影响( r =0.509, P < 0.01;r =0.442, P < 0.01);二者与树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443, P < 0.01;r =-0.362, P < 0.01);赤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枝下高的增大而极显著减小( r =-0.460, P < 0.01;r =-0.419, P < 0.01);二者与胸径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极显著( r =-0.425, P < 0.01;r =-0.373, P < 0.01);随着冠幅的增大,林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降低( r =-0.345, P < 0.01;r =-0.381, P < 0.01)。冗余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赤枯病发生的贡献最大。【结论】松赤枯病在昆嵛山区域发生较普遍但不严重,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不同林分因子分组中均有差异,且均受各林分因子极显著影响。RDA分析证明,林分密度和枝下高对松赤枯病影响最显著,建议对昆嵛山区域赤松纯林赤枯病的防治工作要以重要因子为主要调控对象,进行合理修剪和间伐。  相似文献   

18.
红豆树立木的主要性状特征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测量与分析了红豆树立木的胸径、树高、枝下高、胸高心材比率、枝粗系数、树干通直度系数、枝下高系数等13个性状特征及其变异程度,及各主要性状间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材积生长与胸径、冠长、Ⅰ级侧枝粗度、树高、枝角、通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枝下高呈显著相关。红豆树材用性优树选择因子的重要性序列为:胸径、枝下高、树高和胸高心材比率;枝下高与通直度可择其一作优树选择的评价指标;枝粗系数可作为红豆树干材的形质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9.
贵州威宁、盘县一带有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分布,威宁龙场区约有13.3公顷,分为云南松—云南油杉—云南含笑+莎草群落、云南含笑—云南杨梅+火棘+芒萁—大芒萁两种群落类型。经6个样方测定其生物量W干重=1.057792t/ha、W鲜重=2.421169/ha,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根>枝>叶>花。各器官生物量与地径、树高、树冠面积呈线性关系(γ>O.8883),与地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树冠面积,然后是树高。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关系为:叶与枝最密切;花与枝及叶与根密切;枝、花均与根较为密切;花与叶关系一般。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红花尔基20a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林分因子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20a生樟子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平均胸径具有显著的影响;阳坡树高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而阴坡树高与林分密度呈幂函数负相关;阳坡的枝下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阴坡的枝下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阳坡冠幅与密度呈幂函数负相关,阴坡冠幅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林分密度对冠长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阳坡高径比与林分密度呈幂函数正相关;阴坡高径比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单株材积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林分蓄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