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笋秀夜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笋秀夜蛾触角的外部形态.雌蛾触角具8种感器,雄蛾触角具9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腔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除毛形感器外,其他感器的数量和着生部位较为恒定.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鳞形感器和B(o)hm氏感器等为雌雄触角所共有,无缘腔锥感器、双缘腔锥形感器、腔乳头感器仅雄蛾触角具有;栓锥形感器Ⅱ型仅生于雌蛾触角.触角雌雄性二型现象明显,除了感器种类、形态和表面细微结构的差异外,雌蛾触角的鞭节存在融合征状,雄蛾触角却无此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核桃果实害虫核桃举肢蛾的触角超微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利用触角代学通信系统开发新的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及其鳞片细微结构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核桃举肢蛾触角为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45和51个亚节组成。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9hm氏鬃毛、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即长曲毛形感器和长直毛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耳形感器、具缘毛腔锥形感器和无缘毛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亚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感器主要着生于触角腹面,长曲毛形感器和钟形感器仅存在于雄虫触角上。雌雄成虫的B9hm氏鬃毛分布于触角基部,且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触角柄节、梗节表面布满鳞片,鞭节除末端一节无鳞片外,各亚节背面和侧面均覆盖有鳞片,腹面无鳞片。鳞片上分布有小孔、纵肋、横梁和小梁等细微结构。雌虫各亚节鳞片上的纵脊间距、纵脊宽度、横梁长度和小梁长度均大于雄虫。小孔主要分布于触角柄节、梗节及鞭节基本的部分亚节上,小孔类型可分为单孔、双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和七孔。不同部位鳞片上小孔的类型和分布存在差异,雌虫触角柄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雄虫丰富,雄虫触角梗节和鞭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雌虫丰富。【结论】本研究可明晰核桃举肢蛾触角感器类型及鳞片上小孔等超微结构特征,其具体功能还需结合电生理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曼  任春光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林业科学》2013,49(9):107-111,187,188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树林主要害虫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形态和分布,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61~68个亚节组成,鞭节长3 500~4 200 μm,是表面感器类型最多的节.触角主要分布的感受器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感器、耳形感器和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黄斑长翅卷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斑长翅卷蛾成虫触角感觉器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触角由柄节,梗工节和46 ̄48个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鳞片覆盖,绝大多数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在雌、雄蛾的触角上可观察到以下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感器,椎锥感器,鳞形感器,耳形感器、Bohm氏鬃毛,触角感觉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成虫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盛冈纹瘿蜂是在栎树上形成虫瘿危害的重要害虫。明确盛冈纹瘿蜂雌虫的超微形态,主要包括复眼、触角、口器、足和产卵器上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为瘿蜂综合防治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雌虫的超微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盛冈纹瘿蜂的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其间有锥形感器。雌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分为11亚节,柄节呈漏斗状,梗节较短呈球状。鞭节1—3亚节呈长圆柱状,末节粗壮、端部渐尖,其余呈短圆柱状。触角上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5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板形感器较为特殊,形状宽长,表面光滑,分布在第3—11亚鞭节上。口器为咀嚼式口器,下颚须发达,密被毛形感器。足上有许多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产卵器上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火山形感器。【结论】盛冈纹瘿蜂雌虫复眼、触角、口器、足和产卵器上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感器,感器的功能与瘿蜂栖息、取食、繁殖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云南木蠹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8.
黑肾卷裙夜蛾触角感器与雌性腺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黑肾卷裙夜蛾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雌性信息素腺体超微结构,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黑肾卷裙夜蛾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黑肾卷裙夜蛾成虫共有触角感器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目最多,分为3类,雄虫2类雌虫1类;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Bhm氏鬃毛感器雌雄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枯叶蛱蝶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蛱蝶成虫触角及其感器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叶蛱蝶触角为棒状,其上共有5类感器,即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并对各类型感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描述.雌雄虫触角感器形态相同,在感器数量与分布上,只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Ⅱ)的数量以及腔锥形感器分布上略有差异,其他感器类型的数量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在感器总数上,雄虫多于雌虫,但雌雄触角性二型现象依然不明显.对其触角的研究是探索其嗅觉识别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黄野螟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利用触角电位技术分析触角对7种杀虫剂的电位反应。结果表明:黄野螟成虫触角长8600~9100μm,雌雄触角均为线状,感受器主要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黄野螟雄虫的毛形感器在数量上多于雌虫。在触角电位检测中,雌雄黄野螟成虫存在差异,黄野螟雄成虫对乙多·甲氧虫酰肼的反应相对平均值最大;黄野螟雌成虫对苏云金杆菌的反应相对平均值最大。  相似文献   

11.
库尔勒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特征,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香梨优斑螟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化学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柱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目最多,柱形感器雄虫特有,柄节和梗节上没有发现感器。研究香梨优斑螟触角感器为其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对香梨优斑螟触角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间的差异及部分感器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筛胸梳爪叩甲触角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筛胸梳爪叩甲成虫触角的感器类型、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比较雌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筛胸梳爪叩甲雌、雄成虫触角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9节鞭节3部分构成。雌成虫包括8类触角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弯膝形感器、鱼钩形感器、钉帽形感器、圆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又分2种亚型,锥形感器分3种亚型。雄成虫除上述8类感器以外还分布有1类凹槽钉形感器。在筛胸梳爪叩甲成虫触角上分布较多的前3种感器依次是毛形感器Ⅱ、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除凹槽钉形感器外,其他同类感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数量及分布差异不显著。基于各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对筛胸梳爪叩甲各触角感器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柑橘长卷蛾雌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成虫触角上存在着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柱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和耳形感器数目最多。柑橘长卷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柑橘长卷蛾触角感器种类较多,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柑橘长卷蛾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特征,可为解释其生态学习性和对其进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红脂大小蠹成虫触角扫描电镜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进行了触角扫描电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雌雄之间触角形态没有显著差异,触角锤状部感受器的分布最为丰富,约占全部的94.5%左右,柄节感受器较多占全部的4%左右;鞭节的感受器较少,只占全部的1.5%左右。触角上的感受器可以分为4种: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锯齿形感受器分别约占70%、24%和6%,芽形感受器非常少。锯齿形感受器着生于柄节和鞭节上;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只着生于锤状部;芽形感受器主要着生于柄节的基部。  相似文献   

15.
蔗扁蛾触角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蔗扁蛾触角感器的观察结果表明:蔗扁蛾触角上共分布有6种感器,它们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具缘毛腔锥感器、鳞形感器和端毛.其中鳞形感器的着生方式与其它昆虫有明显的区别,从正面看只有一个感器,但在它的下面还有3~5个感器,而且每组相互排列非常整齐有规律.  相似文献   

16.
《林业研究》2020,31(5)
The structure of the primary olfactory brain center was studied in male and female adult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by means of a series of histological sections labeled using the reduced-silver-stain technique.The antennal lobe was elliptical,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glomeruli was approximately 50 in the antennal lobe in both sexes. There was no sexual dimorphism with respect to the size of the antennal lobe or the number and shape of glomeruli.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马尾松二代种子园无性系的开花物候特征、花期同步性、结实状况及气候影响因子,评价无性系花期同步性规律,指导种子园经营生产及提高种子遗传品质与产量。【方法】连续2年对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矮化种子园的22个无性系进行花期、花量和结实性状调查,分析其开花物候与花期同步指数。【结果】各无性系雌雄球花整体花期持续时间为8~17天, 2014年始花期相对于2013年滞后约6天,且持续时间缩短约6天。整体水平上,年度内雌球花及雄球花的各花期时长差异较小;无性系的始花期和盛花期的物候特征年度间存在差异, 2014年无性系内雌雄球花开花的同步性更强。无性系的开花物候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这使得无性系间开花同步程度降低,花期同步指数变异增加, 2013年和2014年花期同步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041~0.556和0.284~0.802,无性系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2.3%和16.8%。各无性系分别作为父、母本时,年度内无性系花期整体同步性水平差异较小,表现出无性系作为父本时的散粉期整体的同步性要高于作为母本时的可授粉期的同步性。年度间无性系作为父、母本及自交的花期同步指数均有极显著差异, 2014年各无性系的花期同步指数在整体水平均高于2013年,但自交指数在年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雌球花越多的无性系的球果数越多;而雌球花花期持续时间越长的无性系座果率越高;不同年度的雌球花盛花期和花期的持续时间均与千粒质量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浙江姥山林场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雌、雄球花的花期具有较好的同步性,无性系间没有出现花期不遇现象。无性系交配组合的雌球花可授粉期和雄球花的散粉期影响了种子园无性系的种实品质及座果率。连续2年的观测表明无性系间花期整体同步性水平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与二代种子园无性系的亲本遗传背景有关。各无性系分别作为父、母本时,表现出无性系作为父本时的散粉期整体的同步性要高于作为母本时的可授粉期的同步性,无性系作为父本和母本时花期同步指数呈负相关,且种子园内存在1/3无性系具有高于异交平均水平的自交可能性,是马尾松二代种子园管理和无性系再选择应综合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雌雄异株山鸡椒为研究材料,分析雌雄植株在生殖生长过程中水分及氮素利用策略的性别特异性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雌雄异株植物资源分配动态变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雌雄植株在开花后105~165天共5个时期叶片养分含量(碳含量、氮含量、碳氮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N),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雌雄株叶片δ13C平均值分别为-29. 38‰和-28. 08‰。性别和发育时期对雌雄株叶片δ13C值影响均显著,5个时期雌株δ13C值均显著低于雄株;且随发育进程雌雄植株δ13C值均不断下降。2)雌雄株叶片δ15N平均值分别为1. 90‰和2. 95‰。性别和发育时期对雌雄株叶片δ15N值均有极显著影响,开花后105~150天(即雌株果实中精油及柠檬醛含量快速积累期)雌株δ15N值显著低于雄株;随着发育进程,雌雄株叶片δ15N值均表现出双峰变化趋势,双峰出现在开花后105天和135天,雌株叶片δ15N在开花后120天达到最低值,雄株叶片在开花后165天时达到最低值。3)雌雄株叶片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9. 44%和49. 28%。开花后105天和120天,雌株叶片C含量高于雄株叶片C含量,开花后135~165天(果实精油快速积累期到稳定期),雌株叶片C含量低于雄株。雄株叶片C含量随发育进程显著升高,而雌株叶片C含量在不同时期无显著差异。4)雌雄株叶片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 71%和1. 51%。性别对N含量影响显著,雄株叶片N含量均低于雌株(除开花后135天)。5)雌雄株叶片C/N平均值分别为29. 15和33. 72。性别对叶片碳氮比影响显著,雌株C/N值在不同发育时期均小于雄株,但发育时期对其无显著影响;随着发育时期推进,雄株C/N值下降程度高于雌株。6)雌雄植株叶片δ13C与N含量以及δ13C与δ15N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山鸡椒雌雄植株在养分含量、水分及氮素利用策略存在差异,且在开花后105~165天表现出动态变化规律。雌株水分利用效率低于雄株,从果实精油及柠檬醛含量快速积累期到稳定期,雌株水分利用效率不断下降;雌株氮利用低于雄株,且随着植株发育,雌雄株叶片氮素利用效率均表现出双峰变化趋势;雄株叶片氮含量低于雌株,分配更多的氮素至花芽以保证花粉形成;果实精油快速积累期到稳定期,雌株叶片碳含量低于雄株,为果实及种子的形成提供更多的碳元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扫描电镜对蓝目天蛾雄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发现蓝目天蛾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腔型感受器、芽型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6种感受器,并对蓝目天蛾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着生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