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对南岭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冰雪灾害4 a后通过对南岭树木园内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的调查,分析不同群落林下幼树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林下幼树胸径主要集中分布在0.61.8 cm间,使群落垂直分层现象更为明显;各群落林下幼树物种的丰富度(S)显著(P>0.05)大于乔木物种的,林下幼树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基本处于0.50.6间,与乔木层无显著差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度直接影响林下幼树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落叶阔叶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8 870株·hm-2,常绿阔叶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7 160株·hm-2,针阔混交林林下幼树株数平均5 920株·hm-2,其中,鸭公树幼树分别占30.0%,13.3%、9.5%。减去鸭公树种子萌发产生的幼树外,不同群落类型林下幼树株数差异并不显著(P>0.05),动物传播使外源性树种鸭公树的种子在不同群落间散布,而以南酸枣为主要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能够引入更多的种子。不同群落林下幼树均呈现聚集分布,其中,大规模聚集的鸭公树和牛耳枫在落叶阔叶林中趋于Poisson分布,而群落内部乔木树种通过种子散布萌发和根蘖萌条产生的幼苗,聚集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彰武地区属半干旱风沙区,生态环境恶劣,野生山里红是该地区的主要树种之一,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野生山里红进行合理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十分必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彰武地区野生山里红种群分布格局以及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彰武地区野生山里红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高;(2)辽宁彰武地区野生山里红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偏低,该地区物种类型较为单一,且分布不均匀,多样性小;(3)辽宁彰武地区野生山里红群落中,杨树重要值最大,为绝对优势树种,野生山里红和榆树为该群落的次优势树种。  相似文献   

3.
巴山北坡不同干扰条件下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巴山北坡2个干扰环境下的栓皮栎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对比研究.种群A分布于较低海拔地区,距离居民点近,持续受到砍柴、放牧等强烈干扰,群落发育较差;种群B分布于较高海拔,远离居民点,受人为干扰少,群落发育较好.结果表明:A种群的更新能力较弱,幼龄个体数量少,并以萌生起源幼龄个体占优势,呈现衰退势态,种群B更新能力较强,幼龄个体数量丰富,以实生起源个体占优势,呈现持续发展势态;2个种群存活曲线均属于Deevey Ⅲ,在Ⅰ-Ⅲ龄期,幼苗死亡率最高;萌生苗在资源利用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幼苗到幼树的生长转化过程中,比例逐渐增大;不同生境栓皮栎种群幼苗、小幼树、大幼树和大树均呈聚集分布,但种群聚集强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对影响栓皮栎种群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在未来的经营和管理中,低海拔地区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和间伐频次,保留足够数量的结实母树,促进种群结实及种子成苗;应适时对高海拔地区种群进行抚育,间伐非目的树种,调整环境因素和种间关系.促进天然条件下种群结实和种子成苗.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连云港地区栓皮栎人工林主要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根据群落调查资料,在计算树种种群的重要值的基础上,确定栓皮栎人工林的主要树种,并应用扩散指数、负二项参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Morisita指数对该人工林主要树种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栓皮栎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栓皮栎、盐肤木、黄檀和赤松,种群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表现为:栓皮栎种群<黄檀种群<盐肤木种群<赤松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树木种群的聚集程度不同,栓皮栎种群聚集强度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减小,而盐肤木种群和黄檀种群的聚集强度则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增加;种群分布规律与种群个体数的大小和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有关.可以进行适当的透光伐作业改善林内的光照条件,促进伴生树种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从基株种群和无性系种群2个水平研究了仙湖苏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仙湖苏铁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不同龄级种群的分布格局不同,基株种群幼苗级、幼树级呈随机分布,中年级和成年级呈聚集分布;无性系种群幼苗级表现为随机分布,其它3个年龄级呈现聚集分布。幼苗贮备的不足将严重影响种群的发展,使濒危程度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6.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了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和宝兴县两个地区天然连香树种群,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下天然连香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个地区连香树种群分布格局相似,均呈集群分布,但集群程度有差异;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连香树种群分布格局方面,幼树的聚集程度较高,从幼树到大树聚集程度有减弱的趋势,即有扩散的趋势,其中幼树到中树的扩散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依据8块样地的调查材料,对馨香木兰所处的圆果化香树林、青冈林、西畴润楠林3种群落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H′)、优势度(D)、群落均匀度(J)以及物种丰富度(S)等指标进行了计测,据此分析了其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类型、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生境特点,从而获得了该3种群落类型中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特征,指出现存的馨香木兰为增长型种群,但它的大部分植株尚处于幼苗、幼树阶段,自我更新困难.  相似文献   

8.
基于4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明确乔木层径级分布和物种类型,揭示种群特征和种间关联性,分析孔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评价植物群落恢复现状和演替动态。结果表明:1)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为黄连木群落显著高于侧柏群落(P<0.05),与麻栎群落无显著差异,其草本层间各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2)乔木扩展种7种、隐退种16种、稳定侵入种2种和随机侵入种3种,侧柏种群明显缺乏Ⅰ级幼苗和Ⅱ级幼树,麻栎种群极度缺乏Ⅱ级幼树;3)造成当前孔林植被现状的主要因素是灌草收割试验,重要原因是景观破碎化、面积效应和环境非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要优势树种—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群落进行植物多样性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在群落垂直结构上,白桦群落各层片间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较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兴安落叶松群落二者无显著性差异。(2)对于群落整体而言,白桦群落与兴安落叶松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相应层片对比分析显示,前者草本层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大于后者。(3)白桦种群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因环境资源均质性,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本研究为大兴安岭森林群落结构稳定性及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濒危树种岩生红豆森林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群落样地调查,对不同干扰强度下岩生红豆所处森林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种群所处群落乔木层物种较为丰富,多样性指数(SW)为2.66~3.26,生态优势度(ED)为0.11~0.17,各群落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2)岩生红豆能成为局部群落建群层的次优种或共优种,但数量很少,在整个群落乔木层处于明显弱势;(3)不同干扰强度下岩生红豆种群大小级指数不同,笔架山群落种群大小级指数(SDI)为负值(-0.003 7),种群连续;黔灵山的群落种群大小级指数(SDI)为正值(0.001 6),种群不连续;(4)群落更新层岩生红豆幼苗、幼树的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Ⅰ级幼苗数量较少,多为Ⅱ~Ⅳ级幼树,且数量稀少,天然更新明显不良。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Morisita指数等研究分布格局,采用Greig-Smith方法分析空间格局,对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Mason)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松种群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种群,但幼苗、幼树较少;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胸径小于2.5 cm的幼苗成活率较低,幼树存活率开始增大,中龄期种群存活率最高,成龄树期存活率开始下降,至老龄期死亡率达到最大;种群格局整体上呈聚集型;种群格局规模介于100~400 m2。  相似文献   

12.
以安溪云中山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并设置样地,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并按照物种高度和生长型对研究区群落的水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16个树种种群呈现均匀分布,占总种数的41. 03%; 22个树种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占总种数的56. 41%; 1个树种种群的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而群落总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均匀分布与随机分布之间,但更趋于随机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天然林群落虽还未达到顶级群落,但已经趋于顶级群落,且处于较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广东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及优势种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华东润楠群落以樟科、壳斗科和山龙眼科等热带亚热带植物类群为优势。华东润楠是群落的优势种群,该种群具有较丰富的幼苗和Ⅵ级立木,但缺乏Ⅲ级至V级中龄级立木,种群结构不稳定。幼龄期个体呈聚集分布,林冠层个体趋于随机分布,表明该种群在群落中已呈现衰退趋势。随着群落的进展演替,华东润楠种群的优势将被其它中生性树种所代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山海关林场的油松-槲树林划分为5种类型,并对各种类型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胸径结构、树高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槲树幼树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油松幼树只存在于郁闭度不超过0.7的油松林分中,其分布格局偏离聚集分布。油松和槲树混交时,次要树种林木常呈聚集分布,优势树种林木呈随机分布。以年龄结构表示的林木发生过程显示,油松先发生,槲树后发生,但有时两树种的年龄结构是隔离的,有时是略有重叠的。油松的树高和胸径结构呈山形分布,槲树往往呈倒J形,这表示了两树种在演替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和扩散系数(C)等6种聚集度指数研究福建省长汀县石峰寨野生桂花种群大小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桂花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格局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桂花种群大小级结构随不同年龄阶段增长数量呈相对减少的趋势,种群结构较年轻且平稳,从幼树向中树过渡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筛。桂花种群在不同样地的分布格局具一定差异性,这是由于限制因子与种群适应对策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生长阶段种群的分布格局基本上由集群型转变为随机型,聚集度不断减小,幼苗和幼树阶段的桂花种群为集群分布,到成树阶段则转变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6.
西江中下游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西江中下游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固定样地、每木调查和林下更新层调查法获得野外资料,采用径级代龄级的方法,研究主要优势树种的种群结构,以及应用方差/均值比、平均拥挤度指数、聚块指数、丛生指标、负二项式参数等5个指标分析其种群格局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种群的径级结构差异明显:马尾松和烟斗柯缺失或缺乏幼苗,为衰退型种群;福建青冈幼苗充足,中龄级立木占绝对优势,表现为增长型种群,但结构不稳定;鸭脚木幼苗数量丰富,径级分布呈倒J字型,为稳定的增长种群。种群的格局动态因树种和发育阶段而不同,表现为马尾松由均匀分布过渡到集群分布,福建青冈始终为群集分布,鸭脚木和烟斗柯则由幼苗的集群分布向成树阶段的随机分布转变,4个种群的格局动态呈现出聚集强度降低的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7.
广东五桂山四药门花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是我国特有的稀有植物,仅零星分布在香港、广东和广西。中山五桂山是四药门花自然种群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在五桂山四药门花种群所在的次生林群落中设置样方,调查样方内树种名称及其胸径和树高;采取相邻格子法,记录样方内所有四药门花植株及其大小。调查结果表明四药门花所在的次生林群落以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四药门花和铁榄(Sinosideroxylonwightianum)等树种为优势。在400 m2的样方中,乔木层树种丰富度指数为2.10~4.08,灌木层为5.81~8.37;乔木层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2~2.51,灌木层为2.78~3.89;乔木层树种均匀度指数为0.59~0.84,灌木层为0.81~0.92。种群调查结果表明四药门花种群小,以Ⅲ级小树(2.5 cm≤dbh≤7.5cm)为优势,缺乏幼苗和幼树,自然更新不良;四药门花花期长,但自然种群的结实率低。继续开展四药门花自然种群的传粉生物学、遗传多样性和种苗扩繁技术研究有利于该稀有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群落结构特征可以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群落稳定性和发展更新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南太行山区典型样地中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特征及种群分布格局,发现调查区内乔木层的黄连木重要值最高为59.20,成为该区的优势种。黄连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与整个调查区的群落径级结构均呈现典型的倒“J”型,属于种群增长型,即群落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且黄连木更新能力更强。调查区中的黄连木、栓皮栎等主要优势种呈现聚集分布,其他树种随机分布,而黄连木的方差均值比率(v/m)、聚集指数(Ci)分别高达262.37和261.37,在该调查区的所有乔木树种中聚集程度最大。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树种,黄连木自我更新能力较高、适应性更强,并在南太行山区形成以黄连木为主要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9.
箭竹-岷江冷杉林是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的重要类型,研究其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对其恢复和保育具有参考意义。采用林木定位调查法,分别用Ripley’s L(t)和L12(t)函数分析群落中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结果表明:群落的优势树种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云杉(Picea asperata),群落层次结构分明。3个优势树种在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其分布格局随尺度增大而变化。岷江冷杉种群在0~11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而在11~20m的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红桦种群在0~14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而在14~20m的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云杉种群在0~20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3个优势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在0~20m尺度上均呈显著的相互独立关系,表明它们相互之间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方差/均值的t检验法以及负二项式分布指数K、聚块性指数,IP、丛生指标IMorisitar指数对九连山保护区米槠群落的主要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重要值排在前17位的种群中,8种为聚集分布,9种为随机分布;该群落中,竞争力较强的种群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竞争力较弱的种群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种群的不同径级分布格局是,随着径级的增加,先表现为聚集程度的增加,当种群的径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又表现为聚集程度的减小;优势灌木的分布格局是,除狗骨柴与山血丹外,树参、草珊瑚、黄楠、鼠刺等4种优势灌木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各优势种群的格局规模都表现为多种格局规模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