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小麦孢囊线虫引起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范围广,防治困难,严重危害我国小麦生产.在我国危害小麦的孢囊线虫主要包括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种植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10年来,我国科学家制定了小麦孢囊线虫抗性评价标准,测试...  相似文献   

2.
2007年郧县小麦在遭受了去冬今春的长期干旱,春夏之交的大面积严重冻害和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等诸多自然灾害频发的条件下,全县小麦收获面积2万hm2,实现总产61.5万t,平均单产3075kg/hm2,与2006年小麦面积2.1万hm2,总产5.77万t,单产2766.6kg/hm2相比,平均每hm2增产小麦308.4kg。2006年秋播我县创办的万亩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的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175.3kg/hm2,比全县平均单产增加1638.75kg/hm2。近几年的小麦生产和管理实践证明:推广小麦健身栽培,增强小麦抗御病害能力,是小麦实现增产增收关键。1找准小麦致病原因,趋利避害制定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小麦引进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55个 ,其中有34个品种生育期接近于扬麦158,且田间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小麦白粉病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山西省小麦近缘植物的4个属、15个种的63份材料进行接种,除3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3个属,11个种的39份小麦近缘植物产生的小麦白粉病菌,对小麦回接亦全部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感病小麦近缘植物的94.7%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也初步讨论了小麦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小麦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视,专门下拨小麦"一喷三防"专项资金,以支持农民搞好小麦病虫害防治,争取小麦高产。"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打,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一、小麦穗期病虫发生情况和趋势小麦穗期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小麦穗  相似文献   

6.
江苏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处,小麦上病毒病种类较多。先后发现的有小麦丛矮病(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小麦梭条花叶病(病原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kllow mosaic virus, WYMV)、小麦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小麦“绿矮”病 (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其中小麦梭条花叶病曾大面积流行。2005年春天以来,江苏小麦上又发生了多种病毒病,除了以上4种,还出现了2种新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试验站项目的基础研究课题之一,本课题旨在筛选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抗小麦条锈病和小麦赤霉病的高抗稳产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8.
小麦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土壤干旱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从小麦形态结构包括根系构型、结构及叶片形态,生理机制包括光合作用、渗透调节、酶及蛋白含量,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较系统地综述了小麦抗旱机制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抗病性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对13个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情况下进行抗条锈病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淮麦17、96.23粉质、云杂3号、繁19、宜麦1号,其中96-23粉质、宜麦1号的产量较高,繁19、淮麦17的产量居中;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耐病的品种有川麦107、楚麦3号,且产量较高.绵阳19、白粒5号对小麦条锈病高度摩病.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们对小麦赤霉病的预报主要是依据小麦生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吻合程度。在正常年份,小麦生育期相对较易根据叶龄余数进行超前预测,而小麦感病期的天气状况的超前预报目前尚不过关,所以目前小麦赤霉病的预报尚有一定困难,预报的准确性还不够理想。近年来,我们运用小麦生育期中已经出现的天气实况,进行小麦赤霉病的分段预报,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菌侵染信号传递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后钙调素含量的变化发现其存在差异。如抗病品种钙调素含量高峰出现在接种后4 h,即寄主与白粉病菌接触阶段。而感病品种接种后24 h出现钙调素含量高峰。比较测定了不同的钙调素抑制剂对小麦品种抗白粉性的影响,发现10mmol/L TFP和5 mmol/L CPZ处理使抗病品种变为高度感病,50 mmol/L CPZ处理使小麦感染白粉菌后反应型下降,表明钙调素与小麦抗白粉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于1930年首先发现于印度旁遮普省的卡纳尔地区,当时,McRae曾报告在某些小麦品种上,其损失可达20%,但一般认为此病是局限于印北山麓麦区的一种地方性病害,直到1969—1970年间,在印度种植的墨西哥小麦品种普遍受害,  相似文献   

13.
小麦根腐病 [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近年在河北北部麦产区发生普遍,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大障碍。迁安市2001年种植小麦2.3万 hm2,小麦根腐病发生面积达1.7万 hm2。─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减产30%~70%。 1为害   小麦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小麦根腐病为害,为害幼苗和成株期的根、茎、叶、穗以及种子。感病严重的播种后不能发芽或发芽而幼苗未出土便变褐而死;受害轻时病苗茎基部、叶鞘以及根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叶片发黄。土壤潮湿病情加重,常引起烂根死苗。该病以春季小麦返青后发生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小麦赤霉病不仅导致减产,而且病原菌产生毒素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危害人、畜的健康。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扬花期进行化学防治,但是药剂防治使病原菌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本文综述了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赤霉病抗药性发生现状、抗药性机制和抗药性治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高效防治、减少或延缓抗药性的发生以及对抗药性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大,受害麦田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可达40%~50%。因此,必须提高对小麦纹枯病的认识,加强防治,严格控制其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16.
《湖北植保》2001,(5):28-29
近两年小麦病虫害发生严重 ,主要有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病毒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小麦吸浆虫、麦蚜等 ,特别是河北省植物检疫对象小麦全蚀病发生逐年加重 ,直接影响正定县小麦繁种和商品粮的调运。据今年 5月底调查 ,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已达 1 5万亩 ,造成小麦减产 3 2 0 0吨 ;小麦根腐病发生也较重 ,小麦黑胚直接影响了农民公粮的交售。今年 ,田间存在大量菌源和虫源 ,抓好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是夺取小麦丰收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为此 ,根据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 ,制定了 2 0 0 0年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望各乡…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天全县发生的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土传病毒病,作者曾以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SBWYMV)的暂名报道了一些研究结果,现经进一步探明该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在自然条件下除侵染小麦属的一些品种外,还侵染大麦属和黑麦属的一些品种,这些更接近已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特性,故现采用小麦黄花叶病名。  相似文献   

18.
1983年3月到4月,笔者随我国印度小麦技术考察团,到印度几个主要麦区进行了有关小麦技术几个方面的考察。在考察中发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在抽穗到扬花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或大雾天气,小麦赤霉病就会大发生。防治小麦赤霉病,要抓住最佳时机。一般来说,最佳防治时机就在抽穗至扬花初期。1观察发病症状小麦各生育期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苗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最常见的是穗腐,常表现为整穗或半穗或小穗腐。穗腐症状主要是病菌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浸入,从灌浆至乳熟期显现虫症状。初期表现为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小穗,气候潮湿时,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  相似文献   

20.
输入小麦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入小麦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包括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和有害生物的风险管理两个主要部分;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表明,输入小麦确有可能成为外来危险性病原体传入我国的重要渠道,根据风险评估值,排序为: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R=292);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R=247);小麦基腐病菌(R=239);小麦叶疫病菌(R=200)。根据我国麦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以上病原体一旦传入我国,由于其根除困难,防治费用高,其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及经济后果均将极为严重。在输入小麦的风险管理对策中,由于小麦矮腥病菌传入可能性最大,风险最高,因而应首先以降低小麦矮腥病菌传入可能性为前提,采取系列备选措施,以确保降低输入小麦有害生物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