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体内常规置有各种导管,即气管插管、动脉测压管、中心静脉测压管、静脉穿刺留置管、心包引流管、纵隔或胸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这些管道是维持病人生理功能和显示病情变化的生命线,护理技术具有特殊性,且工作量大、难度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近年来,护理界同仁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导管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自体输血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同种异体输血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在术中输自体血 ,在临床的运用逐渐受到重视。我院在 1997年 5月~ 1998年12月 ,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开展自体输血技术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及分组选择围手术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 6 2例 ,其中男39例 ,女 2 3例 ,年龄 6~ 45岁 ,体重 2 0~ 6 5 kg,平均 31.3kg,均于体外循环前放血。其中用自血组 5 2例 (占 83.8% ) ,用库血组 10例 (占 16 .2 % ) ,其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 14例、室间隔缺损 2 5例、风心瓣膜病 12例、法乐氏四联症 5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有效护理配合效果.方法回顾总结123例心内直视术的配合过程,总结其配合方法.结果除有1例术后死亡外,123例手术过程均顺利.结论手术室护士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为患者的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对气管切开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局部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气管切开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19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另一组采用改进的护理方法,同时观察导管留置时间及局部感染情况。结果:改进的护理方法在导管留置时间,局部红肿、渗液情况等方面与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改进的护理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的施护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法。  相似文献   

5.
经口气管插管并留置了气管导管的患者 ,插胃管的成功率低 ,插胃管时遇到的护理问题多。为提高气管插管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 ,预防插胃管并发症 ,本文对 1 1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插胃管时所遇到的护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1例 ,其中男 4例 ,女 7例 ,年龄 1 6~ 56岁 ,平均年龄36岁 ;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最短 6 d,最长 1 3d;平均 9.5d;胃管留置时间最短 5d,最长 1 2 d,平均 8.5d。胃管在气管内扭曲 1例 ,胃管在食道内扭曲 3例 ,气管导管被带入过深 3例 ,插胃管后痰液明显增多 5例。本组 1 1例气管…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因全身麻醉时间长,手术创伤大,非生理情况的体外转流等因素,使病人呼吸功能受到较大的影响,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多,直接影响着手术的预后,因此围术期的呼吸道护理至关重要.多年来,我院附属医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内直视手术均于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本文对40例病人心包和纵隔引流进行观察和护理。本组病人年龄6~47岁,术后24d 内,引流量最少为250ml,最多为1800ml。一、术后出血、渗血的原因:(一)病人手术后早期因体内有残余肝素,故可致出血、渗血。特别是术中如用肝  相似文献   

8.
小儿呼吸道结构具有管腔狭小,粘膜柔嫩,缺乏弹力组织,血管丰富,肺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少等特征[1],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易引起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导致缺氧,甚至呼吸衰竭.1996年以前,我科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病率为16.7%.1996年以来,我科施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42例,由于改进了呼吸道护理,患儿无1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巡回护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进程。为了总结经验,现将我院1991年1月至1998年2月所施行的450例体外循环手术巡回护士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50例,其中男243例、女207例,年龄2.5~57岁。4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插管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的感染因素,寻求正确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病种、插管时操作、导管保留时间、导管用药次数、营养药的使用、化疗周期、抗生素的使用、血象及插管后护理9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插管时无菌操作,导管用药次数、化疗周期、血象及插管后护理与导管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经多因素分析化疗周期、血象、插管时的无菌操作、导管用药次数、插管后的护理是影响化疗病人导管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95~1999年共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约150例,其中发生升主动脉插管意外3例。现就其临床经过及处理报道如下。   1 病例   例1:女,9岁。体重22kg。术前诊断室间隔缺损(VSD)。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并行循环开始动脉灌注流量(20~30)ml.kg-1.min-1,泵压高达34.66~40.00kPa,平均动脉压(MAP)2.67~4.00kPa,心脏胀满,以左心为著。经台上反复调整未能奏效,后请上级医师调整插管方向,方恢复正常体外循环,泵压立即降为16.00kPa,全过程约7~8分钟。术后给予适当高流量灌注,保持酸碱平衡,用甲基强的松龙600mg,20%甘露醇60ml加强脑保护。术后7天痊愈出院,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7年始开展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为了使该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更合理,现对1997年9月至1998年7月进行的12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5~12岁,体重16~31...  相似文献   

13.
鱼精蛋白作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常规用药,用于中和肝素的抗凝作用,目前尚无可替代药物。鱼精蛋白过敏反应文献报道不多见,本院鱼精蛋白在体外心内直视手术中发生过敏反应2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20岁,体重51kg。既往无药物过敏史。1998年3月3...  相似文献   

14.
观察34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前后对血液有形成份的影响,发现体外循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与血小板有显著降低,而白细胞显著增高,这可能与机械损伤、血液稀释和机体反应有关。因此选用接近人体生理循环的人工心肺机,改进手术吸引装置、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提高手术质量,可能有助于减少体外循环对血液有形成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我院各种心内直视手术93例。介绍体外循环中的管理,并探讨了血液稀释的应用以及保持高流量灌注,维持灌注压,加强心肌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心脏空跳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较接近生理的心肌保护方法。我院自1996年7月~1998年12月,在心脏跳动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52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5~46岁,体重8~57kg。房间陋缺损28例,室间隔缺损17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左房粘液瘤、三尖瓣下移、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各1例。1.2 体外循环的方法与实施使用Sarns8000型人工心肺机,鼓泡式氧合器,动脉微栓过滤器。转流前将预充液加温至32℃左右。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尽快调整好体内血容量平衡,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状况.方法对42例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院内感染发生率23.8%,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合并院内感染者住院时间延长.结论原发病的轻重,术后并发症的有无和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关;术后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不超过48h对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影响不显著.发生院内感染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留置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反复插管的痛苦及医疗费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需血液透析治疗的肾内科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作为治疗的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堵塞16例(6.6%),局部血肿或出血14例(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施护的效果。方法对175例初诊为恶性血液病的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前后给予患者和置管后给予留置的导管精心细致施护,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结果175例患者均能顺利接受至少一个化疗疗程,最短10d,最长13个月。结论精心细致地护理能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20.
128例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改良的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 (PCDT)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 12 8例需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实施三叶钳暴露气管腔、直视下插入气管导管的改良法 PCDT;记录操作时间、切口大小、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12 8例中 92例康复出院 ,死亡 36例 (因脑疝、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死亡 ,非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所致 )。 12 8例的手术操作时间 (11.5± 4.2 ) min,切口长度 (1.5± 0 .2 ) cm。 12 8例中出现皮下气肿 4例 (均为机械通气的患者 ) ,另有 2例切口感染和 1例操作中出血。出院前未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气管狭窄和声音改变等远期并发症。所有存活患者的切口在气管导管拔除后 2~ 4d内愈合 ,且无明显疤痕。结论 :改良的 PCDT创伤小 ,并发症少 ,手术操作简便易行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