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以及拯救保护已取得的成效。对拯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植物种群生态学理论,以保护(重建)原生境、稳定(扩大)种群数量为目标,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近地保护方法,以及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拯救与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完成第一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为适应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名录和相关的保护措施。本文在回顾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相关概念形成、物种名录确定和拯救保护计划制定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开展云南蓝果树毛枝五针松等的种群调查分析及拯救保护行动实践,基于国内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既涵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又涵盖包括种苗繁育、近地保护、回归引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的种群恢复与重建措施。望本文的归纳总结,能为我国各省区制定并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中确定的 10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根据湖北省共分布 有 9种 。湖北省关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前期调查研究结果 ,整理并提供了湖北省 9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分布区 域及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分析了保护现状、致濒原因 ,并提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后续保护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收录的101种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为规划研究对象,分析物种数量与分布现状,总结拯救保护成效与存在问题,从保护体系和科研管理支持体系两大领域进行规划研究并提出保障措施,旨在全面提升云南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认识水平和关注度,将极小种群拯救保护作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和亮点。  相似文献   

5.
拯救物种     
<正>生物物种的减少,会导致地球生态失衡,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有意识地保护、拯救生物物种,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开展物种拯救,就是要使95%以上的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80%的重要生境得到保护。一要加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全面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针对120种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护、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稳定、恢复和壮大野生资源。至2020年,全国要建设国家级就地保护点412个,营造适生生境2万公顷;构建近地保护点200个,形成近地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海南省有全国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由于生态遭到人为破坏,许多植物种群也处于濒危灭绝的险境,拯救与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维持海南省雨林地区生物多样性也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回顾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相关概念形成、物种名录确定和拯救保护计划制定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海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和保护策略。以此可为海南省制定并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濒危植物拯救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的消亡日益严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四川省是我国野生植物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类众多,所受威胁较大,其拯救和保护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已有计划在我国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在此背景下,本文首次研究了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名录、分布格局、致濒原因,并提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对策。该研究对于全面推进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促进野生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11日,《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实施方案》在南宁通过评审。据最新统计,目前广西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32种,占全国极小种群120种的1/4。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包括三类:野外种群数量极小、极度濒危、随时有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生境要求独特、生态幅狭窄的野生植物,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加快实施物种零灭绝行动。在继续实施2013年安排云南蓝果树和白眉长臂猿等9个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项目的基础上,2014年又安排861万元组织实施了亚洲象和景东翅子树等21个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保护工作。为完成国际履约任务,组织实施了"全球大象非法猎杀监测(MIKE)"项目,提交项目监测数据,协助国家林业局在西双版纳召开项目交流会。为积极争取资金,组织编制了《国宝滇金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措施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黑龙江省植物物种现状,确定了黑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物种,阐述了极小种群的生态环境的特点,论述了黑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地考察林木种质资源及翻译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两国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以及种质信息管理与共享等分别进行了归纳阐述,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云南森林树种种质资源保存策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云南自然地理和森林树种植物区系特点,就制订其森林树种种质资源保存策略提出如下建议:开展3种保存方式及建立在分子标记基础之上的样本技术研究;分别气候带和地域实施有侧重的原地和迁地保存,分期建立9个迁地保存中心;配合重大林业生态工程,营造迁地保存林及提供优良种质;在云南“中华生物谷”项目中建立专门的种质低温保存率。  相似文献   

13.
植物种质资源设施保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主要有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3种方式。设施保存是当前最有效、最安全的保存方式,它包括种子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及种质离体保存等方法。文中综述了植物种质资源设施保存3种方法的原理与技术特点,设施保存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秃极种质资源迁地保存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江苏省10年来秃杉种质资源迁地保存利用及相关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江苏成功引种需采用“选择山洼、北坡或大型河堤有侧方林带庇荫的土层深厚、疏松、湿润的立地条件,用健壮2年生裸根苗或容器苗或带土苗于2月中旬至3月上旬栽植,实行针阔混交侧方遮荫或疏林复层混交遮荫,林地间作豆类等作物覆盖保湿,年生长速生期前(5月中旬-6月中旬)增施氮肥或氮钾复合肥,促进生长”等综合栽培技术。文内还结合引种保存区的自然条件和应用目的,提出了适合苏南低山丘陵山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苏北平原大型河堤,以及城镇绿化的多种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浙江省已有8个省级以上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点),就地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38种,占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总种数(50种)的76%;初步提出了合理调整和布局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点和禁伐区,就地保护和其它手段相结合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云南红豆杉的濒危成因剖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介绍红豆杉属植物的用途和我国云南红豆杉的天然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从(1)生物因素:繁殖特性障碍,幼苗与幼树期生长特性障碍;(2)环境因素:林分特性障碍,原生环境条件障碍;(3)鸟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云南红豆杉处于濒危状态的原因。以此提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结合种源收集和资源发展结合利用的云南红豆杉三项有效保护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动物园建设与动物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保护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从保护、研究和宣传教育3个方面探讨动物园在动物迁地保护中的作用,并提出动物园动物种群建立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Pine pollen dispersal has been well-studied over a century due to its ubiquity, robust shape and unusual longevity; this knowledge can be brought to bear on forest population genetics applications and gene conservation programs for pines and other high-latitude wind-pollinated species. Dispersal models are shifting towards meso-scale transport processes so I assert here that this shift in transport scale is important to population genetics assumptions inherent to gene conservation decision-making. Support comes from the following: (1) aerodynamic properties for pollen is more akin to spores than seeds. (2) Gradient-free dispersal is typical of pollen transported at meso-scale distances. (3) Importance of vertically uplifted pollen on meso-scale transport has been overlooked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tmospheric processes is not yet understood. (4) A fraction of pine pollen retains its capacity for germination and seed fertilization after meso-scale transport. These findings rais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forest fragmentation aligns with genetics theory of small populations; this question shapes ex situ and in situ collections. The shift to meso-scale transport of pine pollen can re-shape forest gene conservation decision-making about ex situ and in situ collec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