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云南森林康养典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云南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典型模式,对云南省森林康养发展资源、模式建立、康养产品、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具有丰富多彩颇具特色的森林资源、区位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可为森林康养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2)根据云南森林康养特色资源建立10个典型模式,包括高山森林康养模式、森林花海康养模式、森林茶园康养模式、森林梯田康养模式、森林草甸康养模式、森林雨林康养模式、森林河流康养模式、森林湖泊康养模式、喀斯特地貌康养模式、竹林康养模式;(3)森林康养产品包括森林中医药产品、森林康养食品、森林康养体育产品、森林康养温泉产品、森林康养文化产品、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民族森林康养师等方面;(4)富有云南生物多样性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将会是云南森林康养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2.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探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刚刚起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究。主要介绍了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构建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评价方法以及等级评定标准,从而判断建设地块是否具有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的价值。从与上位规划对接和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探索如何做好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布局;从提升森林康养基地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做好森林康养产品的设置、如何建立环境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森林康养基地属于近些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其建设和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通过公众森林康养认知分析,运用偏好理论及偏好叠加分析法对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发展森林康养还需提高公众知晓度,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应选择公众偏好度高的发展模式。从公众偏好角度对森林康养基地适合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四川省乃至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文成悦慢森林康养基地的地理位置、环境优势、生物资源、人才资源等基本建设条件进行分析,从静态康养、动态康养、畲医药康养和文化康养四个方面,设计了16种森林康养产品。这是浙江省首次对康养基地进行康养产品设计,对于全省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联合提出按照“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管理完善、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要求建设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以浙江千岛湖龙川湾为例,分析其森林资源、地理区位、产业链、发展规模、社会合作、管理保障、三大效益等方面建设森林康养基地的优势,整合提升游憩观赏、研学文化、垂钓休闲、扶犁耕地、康养保健、疗养康复、健身拓展区域空间布局与发展举措,从康养体验、休闲体验、运动健身等方面增强千岛湖龙川湾森林康养基地功能,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省首批10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法,从地区、面积规模、运营主体等角度分析康养产品特征。康养基地有氧运动类产品最多,户外体育类和医学康复类产品较少,其中森林登山和森林漫步最常见;不同地区、面积规模和运营主体的康养产品类型供给差异不明显,但珠三角地区、大面积规模和国有林场运营的康养基地提供优势产品的数量更多。开发康养产品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运营者的康养认知,打造精品特色产品和提供专业化康养服务。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公布的第一批96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例,选取自然条件和所获荣誉2个评价要素,运用网络舆情分析法对基地的建设成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森林康养基地服务趋向多样化发展,多数基地的关键词频与自身人文、自然特色休戚相关;2)消费者对于基地的情感以正面为主,负面情绪源于不够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森林康养基地周围交通干线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提出了促进我国森林康养基地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近年来随着森林康养在国内愈渐流行并逐渐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对于国内森林康养基地如何选择与建设成为了国家与个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森林康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以"六个维度"为出发点,围绕如何选择适合的森林康养基地与建设较高水平的森林康养基地等问题展开,为森林康养基地使用者与设计建设者提出了选择建议与建设意见,希望对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上接第5期)THREE.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与管理29、什么是森林康养基地?答:森林康养基地是指在优质的森林环境中,有相应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服务人员,能提供森林康养产品与服务,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能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场所。30、怎样加快森林康养林培育和建设?答:1.积极推进抚育、更新、造林等森林经营措施,改善林木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完善组织机构、引进资本运营、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资源评估、加大森林康养宣传力度等方面介绍了山西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人们对森林康养认知不够、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康养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森林康养融合发展建议,以期为山西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华坪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华坪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华坪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区域规划思路和芒果、茶叶、核桃、雪桃4个重点发展的特色经济林产业规模与布局以及促进特色经济林产业做大做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日本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营造模式,成为可供借鉴的典范。文中通过对60处日本森林康养基地的康养产品类型、运营体制和基底条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其营造模式可被分为以名胜地为主体的本底资源利用型、以公园为主体的康养功能提升型、以林地为主体的林业产业激活型3种。各类型基地在营造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本底资源、充分活用场地设施、有序开展节事活动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支撑了基地建设,可为我国森林康养基地营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促进了经济林产业大发展,并催生了现代经济林产业化体系建设新理念,是经济林生产经营制度的升级换代.当前创新现代经济林产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是:调整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大宗产品区域布局;创名牌保特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林.  相似文献   

14.
持续发展成为甘肃经济林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应迅速调整甘肃经济林树种布局和品种结构;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品;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经营规模;依靠先进技术,保障优质丰产;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高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产业化进程;全面推进甘肃经济林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黔北20万t/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对竹原料的巨大需求,结合当前赤水项目区、周边及赤天化纸业公司竹林基地建设情况,剖析了影响和制约竹林基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调整竹种结构,培育竹林资源,实现生物多样性,促进竹林基地丰产稳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加强森林培育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于鹤  林进 《林业科学》2006,42(4):106-111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既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战略基地.然而,50多年的开发建设,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林区森林资源利用过度,林区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的不利局面.对东北国有林区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结论:该地区中、幼龄林资源雄厚,潜力很大.东北老森工基地的振兴,包含生态功能增强和林业产业振兴,将对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也是长久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森林培育,强化科学经营,是振兴的基础;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体制创新,是振兴的前提;构建新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振兴的关键;强化政策扶持,是振兴的保障.建议:抓紧推进政企分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将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落实各项措施;编制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的总体规划,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振兴老森工基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森林资源监管等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宁波市自然概况、城市森林现状及其城市特色,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结合"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提出了宁波市城市森林系统结构;建议加强城市绿心和生态保护带建设,改善城区森林绿地质量,提供城市生态资源氧库,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演绎城市文脉,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共生与交融,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森林城市。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生态园林的内涵,提出在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园林建设中,应:①抓住生态园林建设的核心;②巧用生物多样性;③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和谐;④利用生物防治法控制园林病虫害。同时提出了在今后建设中应加强的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众多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文章首先简要叙述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发展过程,着重从建设目标、建设范围、结构体系、功能效益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对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论述,最后指出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Ancient tea garden has existed in Lanc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for more than 1,300 years, and is regarded as the provenance of Pu’er Tea’s seed source. The ancient tea garden ecosystem is a typical model that integrates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ol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is ecosystem, plant diversity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ancient tea gardens, normal tea gardens and secondary forestry communities in Lancang County were surveyed and compared. 360 households investigation were also conducted by using household-based agro-biodiversity assessment (HH-ABA). The results showed: (1) Ancient tea garden communities have high biodiversity, whose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H = 3.03) is lower than that of secondary forestry (H = 4.59) and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tea garden (H = 2.62); (2) Life forms analysis of plant species showe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tea garden communities are intact, herbs, trees, shrubs, vines, epiphytes are included,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secondary forest, while normal tea garden is dominant by herbs and no trees; (3) A large number of protected species, including five endangered, seven vulnerable and three rare, is well conserved in the ancient tea garden, while no protected species were found in secondary forest and normal tea garden; (4) The analysis of agro-biodiversity revealed that 56 %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ancient tea garden are effectively used by households, while no plant except tea trees is used in normal tea garden; (5) The integrated values of ancient tea garden and normal tea garden illustrated that both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income of ancient tea garden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tea garden. We suggest that the local people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should be well documented and encouraged, and effective conserv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ancient tea garden w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training and demonstratio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farm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