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划烧除的作用与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划烧除是管理森林可燃物、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防治病虫害、促进山林复壮更新的重要措施。文章回顾了计划烧除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阐述了计划烧除的应用及研究,总结出实施计划烧除的主要技术及操作程序,论述了国内目前计划烧除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浅谈舞毒蛾预测预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998年伊春地区的红星等林业局相继发生舞毒蛾大面积危害,为了尽快控制该害虫的危害将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作者对该害虫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查明舞毒蛾在该地区为1年1代,以卵越冬,以幼为害,其幼虫喜食柞树、杨柳等阔叶树和部分针叶树;郁闭度小,窝风向阳干燥的林分受害重。通过对舞毒蛾的调查,确定了幼虫卵量等预测公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喷雾、烟剂、灯诱和人工采卵等防治措施,其防治效果在50%~89%。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为计划烧除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依据,以云南省新平县实施多年计划烧除的云南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立20 m×20 m计划烧除样地和不进行计划烧除的自然对照样地各3块。2019年2月实施计划烧除作业,进行样地调查、火烧强度和枯落物储量调查,2020年6月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计划烧除后土壤容重增加且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减少但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减少并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自然含水率、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和田间持水量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吸湿水量减少并且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初渗速率、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和土壤稳定入渗率减少;土壤初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在不同样地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对土壤稳定入渗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和饱和持水率。说明计划烧除后云南松林土壤持水性能下降,入渗性能下降,对于入渗性能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依据美国大自然保护中心所属林地上计划烧除面积、次数及预备火烧面积等数据,研究计划烧除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表明,计划烧除的烧除面积、烧除次数及预备烧除面积均是东南方位的计划烧除最大,南部地区次之;计划烧除间隔为2-5年;1988-2008年十年间,计划烧除面积总体增加,2008-2018年十年间,计划烧除面积也在增加,但与1988-2008相比,增加面积较少;每年的计划烧除面积与计划烧除次数和为计划烧除所准备的面积大小有关,呈一定的正相关,即计划烧除次数越多,为计划烧除准备的面积越大,计划烧除面积就越大。建立起来的认识能为我国的计划烧除和林火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云南松林内可燃物与计划烧除火行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森林可燃物对林火的发生及发生后林火行为的影响程度,采用小样地调查方法对四川省西康磨盘林区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Franch)林内的可燃物及火行为进行调查,对标准地中的火蔓延速度、火强度、火焰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火强度下烧失率进行统计。试验结果表明:定期进行计划火烧,能减少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可燃性,具有良好的防火功能;在进行有计划的烧除林内枯枝落叶时,必须有效地控制火强度。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有些地方不掌握点烧阻隔带技术,不按规程点烧,因而点烧防火阻隔带经常发生跑火,引发大面积森林火灾。为了避免计划烧除发生森林火灾,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对计划烧除开设阻隔带机理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阐述计划烧除时,应科学掌握用火规程特点,正确把握点烧时机、点烧指标,应用科学技术方法,安全进行计划烧除,防止因计划烧除点烧防火线发生森林火灾,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舞毒蛾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大连市新金县花儿山林场连续三年进行调查研究,做出了舞毒蛾的生命表,搞清了天敌复合体的构成。对生命表进行分析得出NPV 对舞毒蛾种群数量影响很大;影响舞毒蛾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是寄蝇。用Price 的方法分析得出舞毒蛾防治在幼龄幼虫时期进行为最佳,这为舞毒蛾的测报、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毒绳防治杨毒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毒蛾是危害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近年在喀左县连年大面积发生,为实施有效的防治,利用杨毒蛾幼虫所具有的上下树习性,进行了毒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毒绳防治效果良好,且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不杀伤天敌,操作简便。除杨毒蛾外,毒绳防治方法尚可供所有具有上下树习性的害虫防治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观察,对蜀柏毒蛾(P.orienta Chao)1年两代各个虫期的发生期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防治适期进行了评判,并对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 1.蜀柏毒蛾发生期 蜀柏毒娥在四川是1年两代,以卵和初龄幼虫越冬。1990年至1991年我们在中江继光和仓山等地,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代各个虫期的发生期进行了研究,结果列表1。第1代卵的孵化进度,两代化蛹进度,羽化进度的机率值曲线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计划烧除是指在既能将火限制在预定区域内,又可使该火产生资源管理所需要的火强度和蔓延速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对自然或人工改变状态下的野生地可燃物进行控制性用火。烧除的目的在于科学地用火,以最小损失和合理费用实现最大收益。计划烧除可分为低强度计划烧除和高强度计划烧除。本文中低强度计划烧除,是指在不损害优势林木的树冠、树干或不造成其他重大火灾损失的情况下,烧除树冠下地面积累的可燃物、林缘的沟塘草甸、道路两侧的杂草以及一些荒地、茬地和牧场等,达到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防止病虫害发生以及其他生产性等目的。内蒙古地区低强度计划烧除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6舞毒蛾种群调查和监测技术 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健康检疫局联合各州相关机构每年对舞毒蛾在全国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检查某地是否存在舞毒蛾.此外,在舞毒蛾常发区内,常通过卵块调查预测下一年舞毒蛾在当地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网站"北美舞毒蛾"专题[4]提供了1989年至2005年全美的舞毒蛾监测数据. 卵块调查通常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平均卵块数为统计单位,威斯康辛州自然资源署设计的舞毒蛾卵块调查程序是:1)选择要调查的典型地块;2)将1个木桩钉在地块内,以木桩为中心用1根5.64m(18英尺6英寸)的绳子确定出1个圆形调查区;3)搜索调查区(圆形样方)内的所有卵块.使用双筒望远镜观察树冠高处的卵块(尤其是大树枝的下表面),并检查所有地面物体上是否有卵块;4)记录这个样方内的卵块数和样方的位置.5)距离第1个样方约45 m(150英尺)之外设置第2个样方.依次设置第3,4,5……个调查样方;6)根据各样方的位置,检查卵块密度是否存在空间格局.如果卵块密度沿某一方向增加,应在这一方向上设置额外的调查样方;7)计算调查区内舞毒蛾的平均卵块密度;8)进行卵块调查的最佳时间是在阔叶树落叶后.居民区内的平均卵块密度每100 m2若超过13个,小片林或森林内每100 m2若超过25个,说明该地块可能遭受较严重的舞毒蛾危害[3].这种发生程度恰好达到威斯康辛州采取飞机防治的最低标准[7].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计划烧除与森林景观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计划烧除对森林景观影响的研究方法和计划烧除对景观结构成分包括本底/基质、斑块和廊道等及景观多样性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结合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跟踪网络,弄清计划烧除对森林景观的各种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以及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等;采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计划烧除效率,如无人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运用激光雷达和红外扫描方法,对中大尺度火烧效果快速评估;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聚焦热点,融合方法,开展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景观研究。研究结果能为林业经营和森林景观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舞毒蛾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呼玛县突发性大发生,严重危害林木健康。文章探讨了舞毒蛾的监测调查方法和主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灰斑古毒蛾在宁夏灵武市山沙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翌年6月上中旬越冬卵较整齐地孵化出第1代幼虫,危害柠条、花棒的幼嫩组织,尤其对叶片的危害最为严重,部分地段受害株达70%。灰斑古毒蛾的防治可采用人工摘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烟雾机防治舞毒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北省木兰林管局近几年舞毒蛾发生较为猖獗,由于发生地点处于偏远高山,没有水源,用水剂防治极为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烟雾机喷烟防治,不但效率高、效果好、而且节省大量的劳力和投资。1预测预报1.1舞毒蛾的生活习性舞毒蛾在木兰林管局1a发生1代,以卵越冬,卵块上厚覆绒毛,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块上,天气  相似文献   

16.
侧柏毒蛾防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是侧柏林的重要食叶害虫.徐州地区侧柏林面积30余万亩,自1963年侧柏毒蛾出现大发生以来,为防治此虫投入了大量的费用.笔者在70年代初曾开展了侧柏毒蛾防治研究工作;从1978~1981年曾与江苏省林科所汪永俊等有关同志合作,对侧柏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近几年来江苏省林技站、徐州市森防站、铜山县赵疃林场等单位对侧柏毒蛾的地面超低量喷雾和防治指标作了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侧柏毒峨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1 生物学特性1.1 越冬虫态杨有干在1956年对北京地区侧柏毒峨进行研究时认为此虫以幼虫越冬,实际上他当时仅仅是根据室内饲养作出的推断,而忽略  相似文献   

17.
栎毒蛾在我市1年1代,以卵在树皮缝、伤疤、树干阴面等处越冬。采用无公害药剂苦参碱烟剂、森得保粉剂及灭幼脲胶悬制剂防治方法,可有效防治栎毒蛾。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美国计划烧除促使森林更新的研究基础上,对橡树(oak)林在美国的地位、自然更新受阻、计划烧除的引入、计划烧除和间伐并用等进行综述,讨论了我国使用计划烧除的利弊,指出应加强计划烧除使用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人工割除、建设生物隔离带、计划烧除及化学除草等防火线建设方式比较,筛选比较适宜的方式进行建设,以提高防治森林火灾发生的能力,从而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20.
松毒蛾越冬蛹蛹口密度的大小,成活率的高低等,对翌年虫害的发生、危害、测报估计及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于1988~1990年间,连续两个冬春在省林科所、龙里林场、惠水滥坝林场等松毒蛾严重发生地区,对松毒蛾越冬蛹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为翌年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