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淀粉作为稻米胚乳中最主要的成分,其种类、含量及分子结构与水稻品质性状相关性密切。本研究以粳稻品种沈农265与籼稻品种沪恢99杂交后的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探究环境因子对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表观直链淀粉(AAC)、长分支支链淀粉(Fb3)以及抗性淀粉(RS)含量表现为沈阳>四川>深圳>江苏,而短支链淀粉(Fa)含量则是沈阳<四川<深圳<江苏,AAC、Fb3、RS含量越高,其Fa含量越低。淀粉特性与大部分环境因子相关性显著,AAC、Fb3以及RS含量基本与光照时间、昼夜温差、夜间温度呈正相关,与日平均温度、白天温度、夜间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夜间湿度呈负相关,Fa含量上与光照时间、昼夜温差、夜间温度呈负相关,与日平均温度、白天温度、夜间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夜间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水稻籼粳交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QTL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水稻籼粳交加倍单倍体(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和感虫性的QTL.虽然DH株系的亲本窄叶青8号和京系17没有拒取食抗性,但是白背飞虱在6个DH株系中的取食受到了强烈的抑制,可能属超亲分离.在第3染色体的粳型片段中检测到1个影响蜜露分泌的微效QTL.粳稻亲本京系17具有杀卵抗性.DH株系中的杀卵特性是通过叶鞘上杀卵反应产生的坏死症状表现的.在DH株系分蘖早期和中期,将4个杀卵作用的QTL定位在第1、2、6和8染色体的粳型片段上.出现在分蘖中期的另一个QTL被定位在第9染色体的籼型片段上.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杀卵位点减少至2个.整个试验期间对每个DH株系的最高杀卵级别的分析显示,在染色体2、6和9上共有4个QTL.两个主效QTL位于近邻第6染色体的粳型片段.在第1、3和5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影响第2代白背飞虱若虫密度的QTL.第3染色体上起主要作用的QTL源自粳稻亲本;第5染色体上的微效QTL源自籼稻亲本.两个白背飞虱为害的QTL位于第8和第10染色体的籼型片段,另一个QTL位于第3染色体的粳型片段.这些QTL被认为与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田间抗性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盐粳68/密阳50、盐粳68/盐粳34和盐粳68/一目惚3个不同类型组合F2产量性状变异及盐粳68/密阳50植株的F2程氏指数分布、不同类型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杂种F2产量性状的变异幅度存在着粳/籼>粳/中间型>粳/粳的趋势,但粳/籼出现优良单株的频率低于粳/中间型。粳/籼后代程氏指数表现出正态分布,即偏籼、偏粳的中间型占绝大多数。籼型、粳型后代的程氏指数性状表现典型特征,偏籼、偏粳型后代的程氏指数性状表现中间类型。籼型、偏籼型、偏粳型、粳型后代产量性状上存在着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控制基础,以γ射线诱变结合花药培养创制的大粒、高蛋白小麦新种质H307及生产上主栽品种郑麦9023创建的含有31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为实验材料,利用QTL-ICIMapping V3.3软件构建了包含133对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周长、粗蛋白和淀粉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在两年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47个加性QTL和10个QTL富集区,其中6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1D、2B、3D、6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54%~13.14%的表型变异;31个粒形QTL,位于1B、1D、2B、3B、3D、5A、5D、6B、6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90%~15.86%的表型变异;10个粗蛋白和淀粉含量QTL,分别位于1A、1B、4B和6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64%~12.19%的表型变异。2B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贡献率较大且能稳定表达的重要染色体区段,该区段包含控制小麦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和周长的10个QTL。1BL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控制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微效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3.64%,与连锁分子标记gwm818的遗传距离为0.22cM,该位点是一个不同于前人研究结果的新位点。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遗传特性和QTL效应,选择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M344和武春3号杂交,创制F2∶3群体,并利用973对SSR引物对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进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及效应分析。构建了包含有163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分布于18条染色体,连锁图谱总长度为1 622.5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9.95cM。QTL分析表明,共检测到4个主效QTL和12对上位性QTL,涉及1B、2B、2D、4A、5D、6A和7A等16条染色体。其中,抗性淀粉含量上位性QTL3对,总淀粉含量上位性QTL 4对,直链淀粉含量上位性QTL 5对,总贡献率分别为8.34%、17.50%和8.13%。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各检测到1个加性QTL,抗性淀粉含量检测到2个加性QTL,贡献率分别为5.34%、8.49%、11.47%、12.53%。研究发现,2B染色体Xwmc453.3~Xcfd44.2标记区间的QTL位点同时影响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2D染色体Xgwm296~Xgwm455.2标记区间的QTL位点同时影响抗性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7A染色体Xwmc488.1~Xwmc488.2标记区间的QTL位点同时影响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6.
 以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SA:中优早8号/丰锦;RILSB: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种植,研究穗型指数(PTI)与亚种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PTI在籼粳交后代中表现连续变异,籼粳交可以创造大量具不同PTI的株系,可以作为理想穗型选育的来源。生态环境对PTI有显著影响,从辽宁到四川,PTI显著变小。 PTI与大多数亚种特征性状呈显著负相关。PTI在不同亚种类型间有明显差异,总体上有籼(H)>偏籼(H′)>偏粳(K′)>粳(K)的趋势,但PTI不可以作为判别亚种类型的依据,因为籼粳交后代中的PTI在不同亚种类型间交错重叠。PTI与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大多呈负相关,两群体中绝大多数株系的PTI为中下部优势型,在产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具有优异食味品质的日本粳稻品种越光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水稻品种稻米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主要品质特征差异,以期为中国优质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下游地区公认的食味品质好的5个粳型水稻品种稻米和日本新泻地区生产的越光稻米为材料,分析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稻米RVA谱、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TOYO味度值等主要品质特性的差异及其相关性。越光的稻米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直链淀粉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没有明显差异,支链淀粉长链部分(Fb3)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支链淀粉短/长链比(Fa/Fb3)显著高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越光稻米中Mg、K含量以及淀粉谱特性中最高黏度、崩解值均显著高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支链淀粉的短链部分(5≤DP≤12)所占比率与最高黏度值和崩解值呈显著正相关,Fa/Fb3与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由此认为,通过育种手段改善稻米的支链淀粉理化特性,并在栽培措施上通过降低氮肥施用量来降低稻米中蛋白质含量,是提高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品种食味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籼粳杂交、广亲和特性鉴定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出CH58、CH59、C18和C84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H58、CH59、C18和C84的程氏指数分别为11、13、13和15,其中CH58、CH59和C18的籼粳属性为偏籼,C84为偏粳。广亲和特性鉴定和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恢复系具有良好的广亲和性,且都能恢复滇型、BT型、矮败型等粳稻不育系以及野败型、印水型等籼稻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谱广。花时特性研究表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开花高峰要明显早于粳稻不育系春江16A。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在单株产量、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株高、一次枝梗数和剑叶宽等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配组,已选育出春优58、春优658、春优59、春优618等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已通过国家、浙江省等品种审定。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在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水稻籼粳杂种育性QTL定位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珍汕97B/秀水13的F2代为材料,在育性QTL分析同时,根据育成的亲籼型不育系配组的F1育性分析其QTL效应。结果表明,检测到控制花粉育性的qPF5加性效应值为-8.65,表型贡献率为11.25%。共检测到2个影响小穗育性的QTL(qSF5和qPF6),其中qSF5加性效应为-5.95,表型贡献率为9.11%,与花粉育性qPF5为同一个育性QTL;qSF6加性效应值为-8.55,表型贡献率为16.31%,为广亲和基因S5n。育成的亲籼型不育系的育性QTL(qSF6)来自籼稻等位基因或广亲和基因均可有效提高其籼粳杂种的小穗育性。此外,qSF5对后代小穗育性也有明显效应。籼粳杂种育性不仅与育性QTL有关,且受亲本籼粳成分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地区籼粳交后代品系为研究对象,测定亚种特征程氏指数及维管束性状,并调查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指标,分析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按程氏指数划分越偏粳型的株系,越倾向于有较高的结实率;越偏籼型的株系,越倾向于有较长的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而维管束数目越多,越可能有较高的穗粒数。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亚(品)种间淀粉粘滞特性杂交转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籼稻品种浙辐504为母本,分别与中籼IR64、爪哇稻Lemont和粳稻秀水11三类代表性优质品种杂交,探讨通过亚(品)种间淀粉粘滞特性转移来培育优质早籼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供体衍生的低AAC品系间淀粉粘滞性相似,但中等AAC品系间差异显著。浙辐504/IR64籼籼杂交后代,RVA谱变异丰富,易筛选到与IR64淀粉粘滞性相同的新品系;浙辐504/Lemont籼爪杂交后代,只选择到个别与Lemont淀粉粘滞性相似的新品系;浙辐504/秀水11籼粳杂交后代,未发现与粳稻秀水11淀粉粘滞性相似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2.
水稻穗芽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305个株系组成的源自籼稻品种中156和谷梅2号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水稻穗芽性状的QTL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穗芽指数及相关指标作为穗芽性状的表型值,采用QTL Mapper 1.01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穗芽指数的3个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2、9、11染色体上;控制穗芽速率的加性效应QTL 3个,分别位于第1、3、6染色体上;控制穗穗芽率的加性效应QTL 3个,分别位于第1、9、10染色体上;控制粒穗芽的加性效应QTL 2个,分别位于第9、11染色体上。还检测到3对影响穗芽指数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QTL;3对控制穗芽速率的上位性QTL和3对控制粒穗芽率的上位性QTL。  相似文献   

13.
稻米垩白三维切面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DH群体为材料,采用视频显微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横切面、侧面和腹面3个层面对127个DH株系的垩白大小进行了立体分析;并结合该群体业已构建的染色体图谱检测控制垩白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对横切面的分析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第8、11和12染色体上的RZ617~G2132、ATT42B~RG98和CT462~RG574标记区间内。对侧面的分析也检测到3个QTLs,其LOD值的最高峰位点与横切面分析完全一致。对腹面的分析检测到3个QTLs, 分别位于第8、11和12染色体上的GA376~CT195、RZ638~RG304和CT462~RG574标记区间内,其加性效应来源与横切面和腹面分析的一致。3个切面的有关QTL的LOD值的分布峰区和最高峰位点的一致或相互覆盖也表明,应用视频显微扫描技术分析稻米垩白任一切面的数据均可定位控制垩白大小的QTL。  相似文献   

14.
高温胁迫下水稻胚乳淀粉分支酶各同工型基因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稻米品质温度敏感型的早籼稻品种浙辐49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控温处理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了水稻发育胚乳中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 SBE)的3种主要同工型基因 (SBEⅠ、 SBEⅢ和SBEⅣ) 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对水稻胚乳中SBE基因的表达调控因其同工型的种类而异,SBEⅣ基因在高温处理下呈上调表达,而SBEⅠ和SBEⅢ基因在高温处理下的相对表达量则明显降低,表现为下调表达;与SBEⅣ等同工型相比,水稻胚乳中SBEⅠ基因对高温胁迫的表达响应相对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为剖析水稻叶片气孔性状的遗传机理,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10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用该群体包括122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水稻齐穗期剑叶气孔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9个控制气孔相关性状的QTL。包括4个控制气孔密度的QTL(qSD-1、qSD-4、qSD-7和qSD-8),分别位于第1、4、7和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7.2%、8.1%、9.1%和5.9%;2个控制气孔长度的QTL(qSL-4和qSL-6),位于第4和6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6.6%和10.5%;3个控制气孔宽度的QTL(qSW-5、qSW-7和qSW-10),位于第5、7和10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4%、9.7%和5.6%。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除qSD-1外,其余8个QTL过去均未曾报道过,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上控制气孔密度的qSD-4与前人检测到的控制光合速率的QTL重叠。  相似文献   

16.
 种植4个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和Ⅱ优084(杂交籼稻)、淮稻9号和武粳15(粳稻)\]和2个高产对照品种\[汕优63(杂交籼稻)和扬辐粳8号(粳稻)\],观察其结实期强、弱势粒中蔗糖合酶(SuS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tSase)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及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3 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并测定了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结果表明,超级稻品种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平均灌浆速率和糙米重与对照品种差异较小,超级稻品种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糙米重显著低于对照。灌浆期强、弱势粒的SuSase、AGPase 、StSase 和SBE活性变化及Z+ZR、IAA 和ABA 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弱势粒的SuSase、AGPase、StSase 和SBE的峰值活性和平均活性及其Z+ZR 和IAA的峰值含量和平均含量均低于强势粒。弱势粒的ABA 峰值含量和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强势粒,超级稻品种高于对照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与SuSase、AGPase和StSase 活性及Z+ZR 和IAA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SBE活性及ABA含量的相关不显著。说明超级稻品种弱势粒中较低的SuSase、AGPase和StSase活性及较低的Z+ZR和IAA含量是其灌浆速率小、粒重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采用粘度速测仪分析了浙江省新近培育的早籼稻新品种(系)的淀粉粘滞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具有特征性RVA谱。依消减值可有效区分出品种(系)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高低。低AAC品种(系)的消减值一般为负值,中等或高AAC品种(系)的消减值为正值。中等AAC品种(系)间食用品质的优劣,可根据消减值和崩解值判断。RVA谱的崩解值与胶稠度和米饭口感相关,消减值与米饭质地关联。上述结果表明, RVA谱特性可望作为理化标记在优质稻米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由127个株系组成的来源于籼稻品种窄叶青8号和粳稻品种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以耐性指数和敏感性指数为指标,采用QTL Mapper 1.6统计软件进行水稻耐光氧化反应特性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共检测到控制耐性指数的1个加性效应QTL,位于第3染色体上;控制敏感性指数的加性效应QTL 5个,分别位于第1、1、6、8和9染色体上。还检测到3对影响耐性指数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QTL和5对敏感性指数的上位性QTL。还对41个水稻材料进行了光氧化实验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