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水稻品种混合种植方式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不同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中熟及中晚熟水稻品种混合种植的试验,提出了高秆大穗型品种与中矮秆多蘖、多穗型品种混播、混插;多品种以不同比例混插;多品种1:1混播混插等最优混种、混插方式;并得出了不同品种混种、混插方式的增产效果与增产比例;明确了混种、混插群体的抗病、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
晚播小麦由于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带蘖越冬,分蘖成穗率低,穗型偏小。采用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实行"减氮增磷钾、前控后促"的肥料运筹和管理措施,通过争足穗、攻大穗,实现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晚播小麦的阶段性发育进程比适播要快,营养生长时间也比较短,更加适宜种植春性品种,容易达到穗大、粒多、粒饱、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1994~1996年选用中粳分蘖力较弱的大穗型组合80优121和分蘖力强的多穗型品种西光,在合肥进行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试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粳稻库、源形成与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密切相关,其有效库容和经济产量源均与稻谷产量呈线性关系。稀播少本栽的平均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颖花量显著加大,单位有效库容扩大16%左右,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增9%~13%。追氮采取“轻攻蘖重保花措施”使大穗型组合有效库容扩大10.8%~14.5%,后期增源15.9%~28.5%。多穗型品种采取“重攻花轻保花”措施有效库容扩大4.1%~14.7%,后期增源6.5%~29.7%。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库、源效应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多穗型品种稀播少本栽与“重攻花轻保花”配套,大穗型组合超稀播单本栽与“轻攻蘖重保花”配套,可使有效库容和后期增源均多40%左右  相似文献   

4.
<正>1.小麦良种单粒精播技术的概念与技术核心小麦良种单粒精播技术主要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的"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张春庆教授的"高活力种子的现代加工技术"以及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的"全息定域选种技术"。小麦良种单粒精播技术的核心是"良种优选、全息定域、单粒精播、扩大行距,增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抗性、创造高产"。选用高产潜力大、中等穗型或多穗型小麦品种,通过  相似文献   

5.
中粳稻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的扩库增源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4-1996年选用中粳分蘖力较弱的大穗型组合80优121和分蘖力强的多穗型品种西光,在合肥进行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试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粳稻库、源形成与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密切相关,其有效库容和经济产量源均与稻谷产量呈线性关系。播少本栽的平均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颖花量显著加大,单位有效库容扩大16%左右,后期干的质生产量增9%-13%。追氮采取“轻攻蘖重保花措施”使大穗型组合有效库容扩大10.8  相似文献   

6.
小麦精少量播种及适地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精少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培肥地力为基础,精量匀播、培育壮苗为前提,高产低耗为目的,通过减少基本苗,培育壮苗,控制无效分蘖和过多的有效分蘖,使麦田群体较小,结构合理,个体健壮,从而达到穗足、穗大、粒重而高产。近年生产实践证明,在当前关中灌区小麦生产水平普遍进入中、高产阶段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中产变高产或高产更高产的飞跃,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栽培模式,实行精少量播,走“低群体,壮个体,依靠主茎、分蘖并重或更多依靠分蘖成穗”的高产途径。精少量播高产栽培技术,应充分体现高(高土壤肥力)、宽(宽行距)、大(大穗大粒品种)、足(足墒下种)、稀(合理稀植)、早(适期早播)、浅(适当浅播)、匀(苗齐、苗匀)的“八字”方略,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并通过冬春巧管,控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生长,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以保证亩穗数和增加穗粒数及提高千粒重,实现高产量、高效益。……  相似文献   

7.
小麦精播高产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促使穗多、穗大,粒重增加。因此,精播可以较好地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小麦高产栽培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一、选用良种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高抗倒伏、株型紧凑、成熟落黄好、  相似文献   

8.
计算小麦的播种量,首先要根据地力和水肥条件确定目标产量,由目标产量确定每亩穗数;再由每亩穗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然后,根据基本苗数,品种的千粒重及发茅率、田间出苗率计算出适宜的播量。一般情况下,各类麦田适宜的基本苗为:精播高产田,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8  相似文献   

9.
小麦精播高产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促使穗多、穗大,粒重增加.因此,精播可以较好地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小麦高产栽培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以大穗型(01-35、8355)、中间型(62008、4133-2)和多穗型(988044、02-48)超级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其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最佳播期10月15日,中间型、多穗型品种最佳播期10月5日,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差别最高可达15%以上,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差别均在13%以下;播量对其各项指标的影响差别均在5%以下,3种类型的品种均以中、高密度产量较高。播期对超级小麦产量各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济宁3种类型的小麦主推品种济宁16(大穗型)、济宁12(多穗型)、济麦22(多穗型)、潍麦8(大穗型)、泰农18(中穗型)与临麦4(中穗型)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设置3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播期的推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与品种选育单位所处的位置、开花成熟期及苗期基本苗的大小有关;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表现为大穗型品种10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其他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逐渐降低,明确了各个品种在济宁地区的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氮肥用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本文选用了大穗型品种山农9-1和多穗型品种031085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不同穗型小麦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表现为:在低氮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增加;当氮素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降低的趋势;⑵品质指标中除沉降值在高氮条件下有所降低外,其它指标都呈增加趋势。但在氮素用量相同时,氮肥后移在产量提高时籽粒粗蛋白含量有所降低。⑶氮肥增加产量时大穗型品种促进穗粒重提高而多穗型品种则增加成穗数。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  相似文献   

14.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以适当降低播种量为中心,充分利用分蘖成穗,比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使穗足、穗大,粒重增加。一、选用良种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抗倒伏、株型紧凑、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有利于精播高产栽培。如周麦22、众麦1号、众麦2号、百农矮抗58等品种。播种前种子要经过精选,种子纯度在99%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二、配方施肥实行精播高产栽培,必须以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要求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指标为:有机质含量为1.08%~1.  相似文献   

15.
以大穗型(01-35、8355)、中间型[6200(8)、4133-2]和多穗型(988044、02-48)3种类型的超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与播量对不同类型品种(系)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最佳播期在10月15日,中间型、多穗型品种最佳播期在10月5日;播期对穗数的影响差别最高可达15%以上,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差别均在13%以下;播量对其各项指标的影响差别均在5%以下。3种类型品种小麦均以中、高密度播量较高,播期对超级小麦产量各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量。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以大穗型、多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6、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发育成粒与同化物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2个穗型品种的同化物分配差异发现,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品种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多。花期完善小花数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重/穗氮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大穗型周麦16在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著高于豫麦49-198,且在穗重/穗氮积累量上达到极显著水平。前者在花期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较后者增加3.85%,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花期完善小花的形成与穗器官同化物供给总量的关系不大,而与同化物在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与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加密切。大穗型周麦16较高的穗粒数与花期较高的完善小花数密切相关,且以穗部和营养器官间及穗部自身较高的同化物分配比例(尤其是穗重/穗氮积累量)取得大穗多粒。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大穗型、多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6、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发育成粒与同化物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2个穗型品种的同化物分配差异发现,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品种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多。花期完善小花数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重/穗氮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大穗型周麦16在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著高于豫麦49-198,且在穗重/穗氮积累量上达到极显著水平。前者在花期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较后者增加3.85%,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花期完善小花的形成与穗器官同化物供给总量的关系不大,而与同化物在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与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加密切。大穗型周麦16较高的穗粒数与花期较高的完善小花数密切相关,且以穗部和营养器官间及穗部自身较高的同化物分配比例(尤其是穗重/穗氮积累量)取得大穗多粒。  相似文献   

18.
鲁西北小麦宽幅播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爱芳 《吉林农业》2010,(9):105-105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处理好麦田群体与个体矛盾的基础上,扩大行距、扩大播幅、降低播种量、播种均匀;促进小麦个体发育更健壮、质量更好;使单株成穗多、穗大、粒多、粒饱,是一项显著增产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束林华  陈震 《农家致富》2010,(17):34-34
六、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 针对晚播小麦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带蘖越冬.分蘖成穗率低.穗型偏小等生育特点.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采取“减氮增磷钾、前控后促”的肥料运筹和管理措施.争足穗、攻大穗.实现晚播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0.
半岛地区大穗型冬小麦的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半岛地区的适宜播期播量,探明适宜的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选用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洲元9369’,采用5个播期和3个播量的试验方法,研究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半岛地区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洲元9369’的适宜播期为9月27日至10月3日,适宜播量为270万~405万/hm2,最佳播期播量为9月27日的405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