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给健康猫单剂量快速静注磺胺对甲氧嘧啶100mg/kg,用(重氮化—偶合比色法)测定不同时间的猫体内的药物浓度(血药),其药物—时间数据和药动学参数用微机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程序拟合计算。实验用猫10只,药—时曲线均适合无吸收因素二室模型。用BASIC语言计算出单剂量快速静注给药后的药动力学参数,并推算出多剂量给药有关参数。其主要参数分别为: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7.60±1.01h,表现分布容积(Vd)为4.81±0.61L/kg,总清除率(ClB)为0.40±0.15L/kg·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3.00±3.43mg/100ml·h,有效浓度维持时间(Tcp)为15.53±1.94h。多剂量给药(τ=t1/2β=7.60h的主要参数分别为:稳态下最高血药浓度(Css(max)]为5.27±0.64mg/100ml,稳态下最低血药浓度[Css(min)]为2.09±0.25mg/100ml,稳态下平均血药浓度[Css(ave)]为3.04±0.37mg/100ml,负荷剂量(D)为200mg/kg,维持剂量(D)为100mg/kg。  相似文献   

2.
适温条件下氟苯尼考在罗非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MS-MS方法,研究了给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caureus单次口服(12 mg/kg)氟苯尼考后其体内的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罗非鱼体内吸收迅速,1 h后血液和肌肉中的药浓度均超过1.0μg/mL(mg/kg),能够有效杀灭绝大多数水产病菌,Tmax和Cmax分别为5.05 h、6.67μg/mL和6.80 h、8.49 mg/kg,维持有效药物浓度(以MIC=1.0μg/mL计)以上的时间大于50 h,组织滞留时间较长;血液和肌肉中的t1/2β分别为11.18 h和12.67 h,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48.8μg/(mL.h)和225.2 mg/(kg.h);氟苯尼考在血液中的吸收和消除速率均快于肌肉,但最高药物浓度较肌肉中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给药59 h后罗非鱼各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均低于美国FDA(1 mg/kg)及加拿大标准(0.8 mg/kg),说明氟苯尼考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氟苯尼考颗粒与氟苯尼考粉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猪14头随机分为A、B2组,分别单剂量胃管灌服氟苯尼考粉和颗粒,按体质量给药剂量均为30 mg/kg,进行比较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血药浓度.采用药动学分析软件WinNonlin 5.2.1的非房室模型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氟苯尼考粉灌胃给药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β=(10.22±0.18)h,ke=(0.07±0.01)h-1,tmax=(1.67±0.48)h,Cmax=(24.68±1.13)μg·mL-1,AUC=(190.97±16.60)μg·mL-1·h,MRT=(8.33±0.42)h,tcp=(17.66±1.52)h.氟苯尼考颗粒灌胃给药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t1/2β=(16.36±4.14)h,ke=(0.05±0.01)h-1,tmax=(5.71±0.47)h,Cmax=(12.23±0.78)μg·mL-1,AUC=(155.44±6.59)μg·mL-1·h,MRT=(14.96±0.35)h,tcp=(23.03±0.49)h.试验结果表明,与氟苯尼考粉相比,氟苯尼考颗粒的消除半衰期更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4.
对精氨酸双糖苷(AFG)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将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50,25,10 mg/kg)的AFG,按试验设计在不同时间点采血,利用柱前衍生法测定AFG的血药浓度、分布及排泄。采用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经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对3个剂量组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进行数据拟合,断定AFG体内药代动力学为3室模型,且高、中、低3个剂量组最高血药浓度时间Tmax无显著差异,低剂量组消除半衰期t1/2较中、高剂量组存在明显差异,在10~25 mg/kg时,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当AFG达到50 mg/kg时,AUC明显增加。大鼠灌胃给药50 mg/kg后,1,2,4 h的药物组织分布为肝肾脾胃肺、肌肉小肠睾丸、心大脑子宫脂肪。排泄试验结果显示,给药后48 h内由尿液排泄的总量约占给药剂量的(4.31±0.06)%,粪便排泄的总量约占给药剂量的(0.16±0.03)%,给药后24h内由胆汁排泄的总量约占给药剂量的(3.31±0.14)%。通过低、中、高剂量的t1/2[(5.2±0.1),(4.6±0.1),(4.7±0.1)h]可知,不同剂量AFG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存在差异,且AFG在大鼠体内消除较快,不易蓄积,AFG不稳定,在体内会分解为AF等其他形式,且尿液排泄为AFG的主要排泄方式。  相似文献   

5.
口服盐酸特比萘芬对幼犬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酸特比萘芬广泛应用于小动物临床,为了解该药对幼犬肝脏的影响,对30只6月龄以下健康幼犬按照空白剂量组(0 mg·kg-1·d-1)、低剂量组(5 mg·kg-1·d-1)、推荐剂量组(10mg·kg-1·d-1)、中剂量组(20mg/kg·d)和高剂量组(40mg·kg-1·d-1)连续口服盐酸特比萘芬21d,在投喂第21d和35d采取肝脏活组织,H.E.染色,进行肝脏病理切片镜检,观察盐酸特比萘芬对幼犬肝组织病理学损伤.结果显示,各个剂量的盐酸特比萘芬均能造成幼犬肝脏实质性损伤,且越高剂量的盐酸特比萘芬对肝脏的损伤越高;连续给药21d后停药14d、35d时损伤比给药21d时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选取wister大鼠8只作为实验动物,分成8组,按照30 mg/kg(以氟苯尼考计)体重单次肌肉注射氟苯尼考琥珀酸钠,给药后间隔一定时间采血,以HPLC测定血样中氟苯尼考琥珀酸钠、氟苯尼考以及氟苯尼考胺,用BAPP2.0软件对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剂量肌内注射氟苯尼考琥珀酸钠后,氟苯尼考、氟苯尼考琥珀酸钠以及氟苯尼考胺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其主要的动力学参数为:Tmax 1h,0.5h,8h;Cmax 6.28,4.50,3.32μg/mL;Vd、AUC、CL/F(s)分别为0.77 mg/L、37.03μg/mL和0.26 L/h;1.05 mg/L、17.22 μg/mL、0.62 L/h;0.75 mg/L、85.5 μg/mL、0.07 L/h;同时研究还表明氟苯尼考琥珀酸钠进入大鼠体内后,在血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下能够迅速的转化为氟苯尼考且能够较快地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因此提示该产品起效快,维持血药浓度时间较长,在临床上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性和重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采用9日龄鸡胚尿囊腔注射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注射液和3日龄雏鸡经口一次给药的方法,以体重数据变化、肝体比、肝脏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为评判指标,观察青蒿琥酯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青蒿琥酯的LD50为2.17 mg/kg,可信限为2.01~2.38 mg/kg。雏鸡毒性试验表明,40 mg/kg剂量对雏鸡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20 mg/kg剂量及10 mg/kg剂量对雏鸡生长抑制较40 mg/kg剂量轻,溶剂对雏鸡生长无毒副作用。40 mg/kg剂量组肝脏病变严重,20 mg/kg剂量组及10 mg/kg剂量组病变较轻,溶剂组无任何病变。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为(25±2)℃下,按10 mg/kg的剂量给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单次口服氧氟沙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氧氟沙星在吉富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及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血浆及组织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分布迅速,但消除较为缓慢,血浆、肌肉、肝胰脏、肾脏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41、3.19、0.18、0.59 h;最大血药浓度分别为7.98μg/mL、17.24、36.10、46.65μg/g,组织中肝胰脏的药物浓度最高,在测定时间内各组织的药物浓度均高于血浆;药物消除速度依次为肾脏>肌肉>肝胰脏,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2.90、19.45、28.27h。以10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8 d。在治疗罗非鱼疾病时,氧氟沙星的给药剂量为10 mg/kg,每天两次,连续使用2~3 d。  相似文献   

9.
在试验水温(28±2)℃条件下,按200mg/kg的剂量对吉富罗非鱼单次药饵饲喂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后,采用HPLC法测定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SMM在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药物在各组织(血液、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最大峰质量浓度(质量分数)Cmax分别为22.66、7.13、45.50、22.77μg/mL(μg/g);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7.52、7.02、1.00/8.00和2.00/10.00h(Tmax 1/Tmax 2);肝、肾组织中的药-时曲线有明显的双峰现象,并且第1个峰浓度高于第2个峰浓度,提示该药物在罗非鱼胃肠道中具有非齐性吸收现象;药物在各组织中(血液、肌肉、肝脏和肾脏)的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5.21、4.84、14.12、6.80h,显示SMM在罗非鱼体内代谢较快,属于较为短效的磺胺类药物;并且在肌肉和血液中的消除快于肝脏、肾脏。在(28±2)℃温度条件下,按200mg/kg的剂量对罗非鱼连续5d药饵饲喂SMM,研究药物的消除规律;根据罗非鱼可食性组织肌肉的残留检测结果,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35号公告中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总量的MRL规定,以0.1mg/kg为残留限量,建议休药期不低于5d。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贝伐珠单抗类似药SMMU-13重复静脉注射对食蟹猴的安全性,采用毒理学评价方法,将30只食蟹猴按体重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低、中、高剂量组给药量分别为2、10和50mg/kg;阳性对照组给予50mg/kg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溶媒对照组给予SMMU-13安慰剂。给药体积均为2mL/kg。每周给药2次,共4个给药周期,恢复期4周。期间进行各项毒理学指标检测。试验结果发现:与自身给药前d0相比,给药期间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甘油三脂(TG)升高;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雄性动物股骨骨骺板软骨细胞增生,钙化成骨不良,给药部位近端血管及周围损伤。其余各项指标毒理学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以上结果表明,SMMU-13主要毒性靶部位为股骨骨骺及给药局部。在本实验条件下安全剂量为2mg/kg,毒性剂量为10mg/kg,与等剂量阳性对照药物毒性反应基本类似。本研究为贝伐珠单抗类似药SMMU-13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安全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质联用法(HPLC-MS/MS)建立了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同时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氟苯尼考口灌给药西伯利亚鲟后,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水温22℃下,氟苯尼考以15 mg/kg剂量单次口灌给药西伯利亚鲟,检测血浆、肝脏、肾脏和肌肉等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的浓度,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氟苯尼考在血浆中的达峰浓度(Cmax)为3.4μg/mL,达峰时间(Tpeak)为2.943 h,表观分布容积(V/F)为3.267 L/kg,消除半衰期(t1/2β)为31.21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为76.51μg.h/mL,Cmax(FFA)/Cmax(FF)和AUCFFA/AUCFF仅为5.44%和20.73%;氟苯尼考在各组织中分布广泛,分布规律相近,肝脏、肾脏中药物浓度较高。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西伯利亚鲟体内具有吸收迅速、达峰浓度高、消除相对缓慢及组织中分布广泛的特征且氟苯尼考主要以原形药物形式代谢消除。研究亮点:针对氟苯尼考目前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疾病防治的现状,本文首次采用液质联用法进行了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分布及代谢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比较简单的样品处理方法,并从药物本身和代谢产物整体来研究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征,为制定该药安全使用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氟苯尼考在两种鳗鲡体内残留及消除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氟苯尼考在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在25℃下,以30 mg/kg的剂量多次口灌给药后1、2、3、5、8、12、20、30 d,取鳗鲡的血浆和肌肉、肝脏、肾脏等样品,加入内标氯霉素混合,经萃取过滤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测定的平均回收率在97.8%~101.3%之间,日内变异系数为(3.23±0.49)%,日间变异系数为(4.08±0.85)%.氟苯尼考在鳗鲡体内消除较慢,在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血浆中的半衰期分别达7.8 d和8.3 d.氟苯尼考的最高残留限量,如规定为0.2μg/g,则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用药后的最大休药期分别是38.7 d和28.5 d;如规定为1μg/g,则最大休药期分别是19.0 d和11.2 d.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奥唑嗪(AZQ)口服液初步的药理学实验观察,确定其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药理学实验方法,将20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50只,各组分别设置中药奥唑嗪大剂量组(200mg/kg)、中剂量组(100mg/kg)、小剂量组(50ms/kg)3个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抗炎为醋酸可的松;止咳为蛇胆川贝液;祛痰为氯化铵;平喘为氨茶碱)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抗炎、止咳、祛痰、平喘等药效学观察.结果奥唑嗪口服液100mg/kg和50mg/kg剂量组对抗炎有一定作用;50mg/kg剂量组对止咳有显著作用;70mg/kg和100mg/kg剂量组对祛痰有显著疗效;100mg/kg和50mg/kg剂量组对平喘有明显作用.结论奥唑嗪口服液对抗炎、止咳、祛痰、平喘有一定疗效,可以开发研制为二类新药.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蓖麻碱对小鼠毒性作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蓖麻碱是一种中等毒性的生物碱.采用给40日龄小鼠的常规日粮中添加蓖麻碱经4周饲喂试验证明,添加蓖麻碱组体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此处理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蓖麻碱的添加对小鼠血液生化值有一定影响,随着蓖麻碱量的增加,实验组动物整体表现出白细胞、淋巴细胞数值降低,单核细胞数值,GOT、GPT 2个转氨酶值增高的趋势.同时,0.03蓖麻碱剂量组动物肝、肾脏出现轻微病变,我们可以确定含0.03蓖麻碱的饲粮对小鼠具有最低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别向基础饲料中添加黄芪皂甙Astragalus membranaceus0(对照组)、300(低剂量组)、500(中剂量组)、800 mg/kg(高剂量组)制备4种试验饲料,饲喂同一家系的1龄斑点叉尾鮰Ictalures punctatus,饲喂期为60 d。以斑点叉尾鮰血清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肝脏、脾、头肾组织中Toll样受体——TLR2、TLR3表达水平为指标,结合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探讨了不同剂量的黄芪皂甙对斑点叉尾鮰免疫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斑点叉尾鮰血清中LSZ、AKP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其中高剂量组血清LSZ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斑点叉尾鮰血清中SOD活力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芪皂甙可以显著提高TLR3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低、中、高剂量组斑点叉尾鮰肝脏中TLR3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黄芪皂甙可以显著提高TLR3基因在脾、头肾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呈现较为明显的剂量效应;与对照组相比,黄芪皂甙中、高剂量组斑点叉尾鮰脾中TLR5表达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黄芪皂甙对TLR5基因在肝脏、头肾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剂量效应,中、高剂量黄芪皂甙可以显著提高TLR5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攻毒后试验鱼累积死亡率表明,摄食含有不同剂量的黄芪皂甙饲料以后,斑点叉尾鮰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显著增强,对照组斑点叉尾鮰的最终累积死亡率(61.11%±6.94%)显著高于中、高剂量组(31.11%±3.75%、30.01%±5.34%)(P〈0.05)。上述结果说明:特定剂量的黄芪皂甙可以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黄芪皂甙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口服免疫增强剂应用于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金属铜在鱼体内的蓄积情况,并从抗氧化酶活性强弱变化分析铜暴露对鱼体组织造成的损害及其规律,为发展罗非鱼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设0(CK)、1.0、2.0、4.0和6.0 mg/L不同铜暴露浓度的养殖水体,进行为期40 d的暴露试验后,取罗非鱼的鳃、肝脏、肾脏、肌肉和肠道组织测定其铜离子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各铜暴露处理组罗非鱼的肝体比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下同)。在相同铜暴露浓度下,罗非鱼各组织富集铜离子的能力排序为肝脏>肠道>肾脏>鳃>肌肉。随着铜暴露浓度的升高,罗非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而肾脏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不同组织中,以肾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强,且随铜暴露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2.0 mg/L暴露浓度下其活性最强;丙二醛(MDA)含量在肝脏、肾脏中的变化规律与SOD活性一致,但转折的铜暴露浓度为4.0 mg/L。【结论】铜暴露能够使其富集在罗非鱼的不同组织中,其中以肝脏组织中的富集量最高,肌肉组织中的富集量较低,即对商品罗非鱼主要食用部分影响不明显。铜暴露对罗非鱼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肝脏和肾脏受损、体内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7.
对96孔板上氯霉素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试验优化了该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四氢呋喃为致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紫外灯引发聚合在MaxiSorp 96孔板上合成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膜.结果表明,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摩尔比为1∶4∶1,模板分子物质的量为0.25 mmol,溶剂的量为5 mL时,合成的氯霉素分子印迹膜对氯霉素的吸附效果最佳,可在5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氯霉素的初始浓度为120 mg/L时,吸附量可达1.51μg/孔.吸附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初始浓度为50 mg/L时,该膜对氯霉素的吸附量为0.83μg/孔,而对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吸附量分别仅为0.49、0.40μg/孔.研究表明,将该氯霉素分子印迹膜作为人工抗体代替氯霉素的生物抗体,采用直接竞争原理,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氯霉素,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用豆油代替鱼油对体重为(33.75±0.28)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免疫和组织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80尾鱼,分别添加18%(质量分数,下同)鱼油(G1组)、6%鱼油+12%豆油(G2组)、3%鱼油+15%豆油(G3组)和18%豆油(G4组)。试验期间水温为12.5~16.5℃,溶解氧为7.8~10mg/L,每天饲喂2次,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豆油部分或全部代替鱼油对虹鳟试验末体重、体长、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日增重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G2组试验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G1组)提高7.99%、11.85%和13.89%,饵料系数下降12.82%。与G1组相比,G3组鱼血浆和肝脏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肝脏和肾脏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1);G4组鱼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2、G3组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鱼鳃中丙二醛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5);G3组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12;3、G4组鱼肾脏中CAT也显著升高(P〈0.05)。可见,用豆油可以部分代替鱼油用于虹鳟生产,但用豆油完全代替鱼油会影响虹鳟鱼体的免疫力。试验表明,用添加质量分数为6%鱼油+12%豆油的饲料饲养虹鳟时,虹鳟的生产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9.
日粮锌水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免疫器官及组织锌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0头28日龄断奶约滇陆(YN1)杂交仔猪进行为期5周的试验,试验仔猪随机分为5个组(锌添加量分别为80,240,1 000,3 000和5 000 mg/kg),研究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及组织锌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高锌(1 000 mg/kg和3 000 mg/kg)能显著提高仔猪生产性能(P<0.05);补锌对免疫器官指数无影响(P>0.05);高锌增加肝脏、肾脏、趾骨、血清和毛发中锌含量(P<0.01);而背最长肌、扁桃体和胸腺锌含量则只有在添加5 000 mg/kg日粮锌时含量显著上升(P<0.05)。脾脏锌含量则随着高锌的添加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低锌添加(80 mg/kg和240 mg/kg)对机体各组织中锌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