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小兴安岭地区四种典型的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对原始阔叶红松林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各林型灌木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0.96t·hm-2~6.54t·hm-2,其中,蒙古栎红松林凭借灌木层生物量大的优势,最大持水量在四种林型中最高,比云冷杉红松林最大持水量高581%,同时还表现出灌木叶的持水能力大于灌木枝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定量评价北京西山森林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效应,从枯落物储量、厚度、持水能力、截留能力等方面量化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过程。  方法  于2020—2021年,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林龄、密度等均大致接近的4种典型人工林分(油松、栓皮栎、侧柏、元宝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实测以及室内浸泡试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各类型枯落物层的结构及生态水文特征,实现典型人工林分枯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的量化表达。  结果  (1)枯落物层储量范围为2.12 ~ 8.27 t/hm2,厚度范围为2.09 ~ 8.69 cm,均表现为栓皮栎枯落物最大,侧柏枯落物最小。(2)各类型枯落物不分层总最大持水量为栓皮栎(21.20 t/hm2),元宝枫(17.30 t/hm2),油松(5.32 t/hm2),侧柏(3.88 t/hm2)。针阔叶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不同且差异显著(P < 0.05)。(3)针叶枯落物最大截留量均值为2.43 mm,阔叶枯落物最大截留量均值为3.25 mm;针叶枯落物最小截留量均值为2.26 mm,阔叶枯落物最小截留量均值为2.99 mm。各类型枯落物层最大截留量和最小截留量均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但针阔叶枯落物之间截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 < 0.05)。(4)随着降雨强度的逐步增大,各类型枯落物1 h持水量在相应的最大截留量和最小截留量中所占的比例均逐步减小。  结论  北京西山4种典型人工林分中,栓皮栎林下枯落物层截留能力最大,侧柏最小,阔叶林整体要大于针叶林。因此建议研究区合理优化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配置,兼顾防治土壤侵蚀和林分湿润,减少无效蒸腾,从而实现生态水文功能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和小集水区技术,利用2000年5月至2004年6月的观测资料,对大岗山林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林冠层水量平衡中,穿透水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76.8%、5.4%和17.8%,单次降水过程中穿透水量、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量占降水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80.1%、0~10.6%和9.4%~100%。(2)常绿阔叶林林地枯落物厚度约为3cm,现存量为17200kg/hm2,有效持水量为3.21mm,不同森林类型林地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马尾松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毛竹人工林。(3)常绿阔叶林具有良好涵蓄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水文生态功能以及调蓄径流、抵御旱涝自然灾害的生态效应,其水文生态功能的综合调节能力达129.31mm。  相似文献   

4.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sumu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与天然常绿阔叶林相比,土壤有机质显著降低(P<0.05),容重显著升高(P<0.05),土壤孔隙度(总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但仅柳杉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及下层土壤毛管持水量达显著水平(P<0.05)。3种人工林中,总体上檫木林和水杉林对原有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持作用较好,而柳杉林较差。土壤有机质和容重与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均呈显著相关(P<0.05)。这预示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由于林地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和孔隙度降低导致林地土壤持水量、排水能力和渗透性降低,且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不同。因此,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及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对于增加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表4参1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植物冠层截留雨水对削减雨水径流起到重要作用,而植物叶片吸水性能与植物冠层截留雨水的能力息息相关。  方法  为了评估植物冠层对雨水的截留能力,通过浸水实验、实地测量、航片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21种不同类型植物叶片吸水量、冠层截留量和冠层截留体积进行计算。  结果  研究表明:(1)吸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2)植物叶片吸水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乔木和灌木的叶片吸水过程类似,2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分别为0.17 g和0.05 g,8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分别为0.18 g和0.06 g,12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分别为0.18 g和0.06 g;草本植物叶片2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为0.13 g,4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为0.27 g,12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为0.21 g;(3)11种乔木的冠层雨水截留量在71.30 ~ 738.72 g/m2之间,6种灌木的冠层雨水截留量在41.79 ~ 275.28 g/m2之间,4种草本的冠层雨水截留量在57.82 ~ 217.49 g/m2之间,常绿针叶植物冠层截留量明显高于落叶阔叶植物;(4)部分灌木和草本植物冠层截留量比部分乔木冠层截留量高,如黄杨、鸢尾;(5)植物冠层截留体积与冠层覆盖面积、植物冠层截留量呈正相关关系,常绿针叶乔木+常绿灌木+草本搭配组合的冠层截留体积最大;(6)雪松+黄杨+鸢尾群落冠层的多年平均降雨截留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为11.57%,对小降雨事件有显著截留效果。  结论  不同植物种类及配置对城市绿地雨水截留能力有影响,本研究可为构建高截留能力植物群落及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目前洛阳关林庙13 hm2范围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研分析,运用植物群落学方法,比较植物群落的优势度、重要值、Simpson指数等数据,结果表明洛阳关林庙目前存在维管植物24种,隶属于21属,17科.祠庙内优势树种为乔木,其中常绿乔木占整体植物群落的主导地位;洛阳关林庙内关羽冢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祠堂样地,据此分析,关林冢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园内整体乔灌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说明关林祠庙园林绿地植物数量分布均衡,群落层次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狮潭保护区4种林分类型典型样地中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量进行测定,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各类型林分样地中水青冈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荷木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杉木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毛竹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4种林型地表凋落物层持水量有极显著差异,持水量最高的是水青冈林分,最低是毛竹林分。该研究表明水青冈林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而毛竹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群落林冠截留是研究绿地中林分水分平衡和水资源管理分配的重要指标,更是海绵城市对降雨进行再分配的第一步。在武汉市以科普公园、沙湖公园为试验点,对园林植物进行冠层雨水截留能力测定,对18种乔木、20种灌木采用浸水法测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采用CI-11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植物叶面积指数,分3个截留类型,得出38种常见园林植物冠层雨水截留能力排序,并分析其排序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重庆缙云山暴雨雨水及5个样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灌木林、农用地)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质进行监测,检测了12个指标,对水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得出11个样本在主成分上的标准得分,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类,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水质优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5个样地的水质等级为:灌木林>农用地>楠竹林>混交林>阔叶林,林地地下径流水质优于地表径流,农用地地下径流水质劣于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合肥地区景观植物现状,寻找10种常绿景观植物树种,测量各树种冠层雨水截留能力,分析对其影响较大的因素。以合肥地区10种常绿乔木树种冠层的雨水截留量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标准木的冠幅、叶面积指数、叶片面积、叶片储水能力,进而计算出植物的冠层雨水截留能力,分析植株各项指标对其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冠层储水总量较大的树种为雪松(87 529.42 g)、龙柏(23 572.04 g)和广玉兰(20 457.07 g);单位占地面积储水量较大的为龙柏(1 132.17 g/m2),雪松(1 061.30 g/m2)和杨梅(990.74 g/m2)。植株冠幅与冠层储水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815 0);叶片平均储水量(P=1.316 8)和叶面积指数(P=0.736 3)与植株单位占地面积储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合肥地区在日后的城市景观常绿树种选择中,可以相对重点的使用雪松、龙柏、杨梅和广玉兰等树种,或者选择冠幅较大、叶面积指数较高的其他树种作为园林植物基础种植,从而获得更好的雨水拦蓄功能,以期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上海市长宁区公园发展需求,选取了长宁区典型公园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结果表明公园植物群落类型主要包括: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共10类。调查发现公园绿地高频度植物分布较为集中,香樟和广玉兰的出现频度高达18.5%和15.7%,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普遍较低;公园乔木以青壮年为主,高度集中分布在6.1~10.0m之间,径级多分布在10.1~25.0cm之间;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空间类型较为丰富,其中半开敞空间类型数量最多,以林冠草坪型群落和林侧草坪型群落为主,占到调研群落的45%,便于居民休闲活动的开展;另外,公园植物群落配置较为单一,应注重利用乡土树种,构建接近自然的人工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发挥绿地截留雨水的生态作用,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方法]利用浸水法对叶片吸水性能及整株树木冠层的雨水截留能力进行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树木雨水截留能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对乔灌木单位叶面积吸水能力进行比较,植物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乔木5 min单位叶面积吸水量最高的雪松(Cedrus deodara)为374.65 g/m2,是银杏(Ginkgo biloba)的4.0倍;灌木5 min单位叶面积吸水量最高的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为251.38 g/m2,是红瑞木(Swida alba)的2.7倍.2)乔木树冠5 min雨水截留能力最高的是雪松为106.02 kg,是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的18.1倍.灌木雨水截留能力最强的是榆叶梅为12.09 kg,是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的172.7倍.[结论]按照雨水截留能力大小对植物进行分类,乔木中,雪松属于强雨水截留能力植物,圆柏(Sabina chinens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属于中雨水截留能力植物;灌木中,榆叶梅属于强雨水截留能力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月季(Rosa chinens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属于中雨水截留能力植物.  相似文献   

13.
临安钱王陵公园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钱王陵公园植物群落结构,并对其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估。  方法  以临安钱王陵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公园内32个植物群落资源结构进行实地调查,运用i-Tree模型评估群落节能、吸收二氧化碳(CO2)、改善空气质量、截留雨水等生态效益。  结果  ①所调查群落树木共计1 613株,分属39科62属74种;群落结构以复层型为主,呈现出以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景观风貌。②群落年生态效益为208 588.16元·a?1,单株树木平均效益为129.25元·株?1·a?1,其中节约能源、吸收CO2、改善空气质量和截留雨水生态效益分别为48 188.80、98 447.36、4 019.84和57 932.16元·a?1,分别占为23.10%、47.20%、1.93%和27.77%;生态效益总价值最高的是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山茶Camellia japonica群落(样地L21),为12 777.60元·a?1,占6.13%,且该群落在节约能源、吸收CO2、截留雨水3个方面生态效益均为最高;针阔混交型群落生态效益占35.47%,对生态效益价值贡献最大。③落叶阔叶及针叶树种单株平均生态效益较高,落叶阔叶树在节能、吸收CO2、改善空气质量及截留雨水效益方面更具优势。  结论  钱王陵公园植物群落生态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群落内树种的株数、生长类型和平均胸径,针阔混交型群落在生态效益价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图2表4参23  相似文献   

14.
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分凋落物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油松、日本落叶松、山核桃、华山松、阔叶混交6种林分凋落物的现存量、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分解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凋落物现存量(t·hm-2)差异较大,依次为华山松(48.16t·hm-2)>油松(35.72t·hm-2)>日本落叶松(25.58t·hm-2)>山核桃(13.20t·hm-2)>锐齿栎(8.52t·hm-2)>阔叶混交(6.16t·hm-2)。华山松年分解速率为11.2%,仅相当于锐齿栎的1/3。6种林分的凋落物持水量也不同,日本落叶松、华山松、油松、锐齿栎、山核桃、阔叶混交林分凋落物的持水量分别为:21.55、19.64、18.23、14.84、9.88t·hm-2和8.07t·hm-2,现存量越高,持水量越大,水源涵养功能越强。6种林分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依次为锐齿栎>阔叶混交>山核桃>日本落叶松>油松>华山松,树种间差距较大。锐齿栎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华山松最弱。  相似文献   

15.
研究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对于提高群落的景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前人的研究方法,对湛江市湖光岩地质公园10个人工植物群落和5个景观节点植物种的部分数量特征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样地乔木和灌木排序前5位的植物重要值之和分别为38.50%和40.16%,表明景区内乔木和灌木应用树种较均匀搭配使用,但优势种不明显。在草本层重要值排序中,排序前2的植物重要值差异最为明显,主要以地毯草为主要物种,其总体优势程度显著。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为乔木层>灌木层>竹类-草本层,景区中乔木层植物最为丰富。人工植物群落将湖面与环山上的自然植物群落有机连在一起,给游客以美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陶醉。建议增加乡土树种和具有地质公园特色的植物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秦岭南坡中山地带,选择有代表性的锐齿栎林样地,按照间伐强度为5%、10%、15%和20%进行间伐,并与未间伐样地进行对照,就间伐强度对锐齿栎林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2a后,各间伐样地土壤容重显著大于对照样地(p0.05),总孔隙、毛管孔隙则显著小于对照样地(p0.05),5%间伐样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大于对照样地,其他间伐样地小于对照样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显著增大(p0.05),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度显著下降(p0.05),且间伐活动对A层土壤容重的影响大于B层。各间伐样地土壤的自然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土壤的自然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p0.05)。在各间伐样地中,5%土壤的渗透系数最大,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各间伐样地渗透性能持续下降。基于主成分分析,锐齿栎林对照样地土壤水文功能最优,其次为5%间伐样地。土壤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和总孔隙有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有显著负相关(p0.05);渗透系数与非毛管孔隙有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有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森林公园以原有植被为基础,以植物设计为主要工作,营造自然的园林氛围。通过对延庆妫河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景观空间。分析发现公园植物群落组成的树种类型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各层间分化清晰,树种种类丰富。在植物配植方面,公园以生态为出发点,体现植物的群体美,突出季相特征。通过几个典型植物空间的具体分析,研究植物与道路、水体空间的关系,希望对今后森林公园植物配植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探讨黔西北地区优势树种适应功能群,能够阐明其生存策略,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黔西北地区14个优势树种的10个叶片功能性状指标为依据,采用排序方法划分适应功能群。结果表明:叶片功能性状具有较好的组合和权衡关系,14个优势树种划分为3类植物适应功能群,云南松、华山松、马桑为厚叶高持水功能群,杜鹃、银白杨、栓皮栎、白栎、川榛为低资源利用功能群,金丝桃、毛栗、核桃、缫丝花、火棘、光皮桦为快速生长功能群。厚叶高持水功能群、低资源利用功能群比叶面积偏小,属于缓慢投资方式;快速生长功能群叶片较厚,比叶面积中等偏大,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为快速投资方式。说明不同树种采取特有的方式适应生境,结果能够为集成植物群落结构配置与优化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昆明市公园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树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昆明市公园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树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了昆明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树种多样性水平偏低的4个因素,提出了提高人工植物群落树种多样性水平的5类方法,以期为昆明市公园植物造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武夷山四新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样方种—面积曲线进行研究,探讨以少叶黄杞为优势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维管植物有35科67属139种;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重要属;优势树种为少叶黄杞、米槠、南岭栲、赤楠.表明四新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0.48 hm2时,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拟合曲线公式为:y=21.836lnx-87.287(R2=0.990 2);样地植物胸径小于6 cm的植株数占73.89%,落叶植物仅占12.38%.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物种丰富,分布较均匀,较多的树种构成了群落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