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农0907(审定编号:皖审麦20210004)系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自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株型紧凑耐密植,分蘖力强穗数多,熟相好丰产性好等特点。2009年配置组合“丰华8829×WN99”,后代经系谱法选育;于2017-2019两年度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产量较对照品种济麦22分别增产8.26%和6.68%,2019-2020年度参加生产试验,较对照品种增产5.97%,增产潜力较大。2021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本文主要阐述皖农0907的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其栽培技术等,为皖农0907在淮河以北地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皖农398(审定编号:皖审麦20211003)系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亲本来源:宿8802//(丰华8829 / 泰农18)F5,后代经系谱法选育;2017-2018和2018-2019年参加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区域试验,两个年度较对照品种济麦22分别增产5.42%和3.55%,2019-2020年生产试验较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4.94%。皖农398对条锈病和叶锈病抗性达到高抗水平,抗倒伏能力强,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种植。该品种以其矮杆、大穗等品种特性,深受广大种植户和经销商喜爱。本文对皖农39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其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其大田生产和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乐麦L598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豫麦70-36为母本、豫麦4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多年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12—2013、2013—2014年度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341 kg/hm~2和9 012 kg/hm~2,分别较对照皖麦52增产4.7%和8.05%;在2014—2015年度安徽省生产试验中比对照皖麦52增产6.37%。2015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6005。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性,适宜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河南、陕西、山东、江苏等省相近小麦生态区也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品种泛育麦17是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泛麦8号-4为母本、以周麦18为父本,于2009年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通过抗性鉴定、品质分析、多点试验选育而成。2015-201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9 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8%;2016-201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8.6 kg,比对照增产3.8%。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7.6 kg,比对照增产4.4%。品质指标达到中强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5.
镇麦15系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选育的春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80006),2021年通过安徽省引种备案(引种备案号:皖引麦2021001),2019年由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购得其全国独占生产经营权。本文主要介绍镇麦15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栽培要点以及在安徽省引种备案的表现,以期为镇麦15在江苏和安徽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新品种“安农718”为材料,对其在2018-2020两个年度安徽省半冬性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安农718”产量2018-2019年度为634.8kg/666.7㎡,较对照“济麦22”增产4.85%,2019-2020年度增产为4.44%;品质鉴定结果“安农718”为中筋小麦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为 “安农718”中感赤霉病,抗或中抗白粉病,感纹枯病。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云麦77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6年度进行杂交,组合为:98D4-12/云麦42,并采用穿梭育种方法,经过11年选育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5—2017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新品种比较试验,两年平均产量5445.30kg/hm2,比对照增产13.83%,增产点率75%; 2017—2018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460kg/hm2,比对照云麦56增产9.9%。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19002。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260-2140米的山区、半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皖麦52号(原名:丰华8829),审定编号:皖品审04020445.系宿州市种子公司用郑州8329与皖麦19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半冬性组区试,平均亩产503.4千克,比对照皖麦19增产3.55%.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13千克,比对照增产3.31%.适宜安徽省淮北地区早、中茬口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0月29日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9.
姜晓清 《当代农业》2014,(18):22-23
一、镇麦10号审定编号:苏审麦201301。来源与类型:原名"镇08178",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以苏麦6号/97G59,于2008年育成,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2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3.4%,2011~2012年度增产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苏种 《当代农业》2014,(13):22-23
一、镇麦10号 审定编号:苏审麦201301。来源与类型:原名"镇08178",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以苏麦6号/97G59,于2008年育成,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2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3.4%,2011~2012年度增产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葛自强 《农家致富》2005,(19):24-25
一、弱筋小麦。扬麦13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皖品审02020346),2003年通过江苏省认定(苏引麦200301)、春性.中早熟。1998~2001三年度安徽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较对照扬麦158增产3.14%,感赤霉病,中感纹材病、白粉病。适宜我省淮南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豫农35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4--2006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7827.15 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增产4.05%,达显著水平,在2006---2007年度国家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06号.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控制生产上小麦白粉病的危害,培育抗病小麦新品种,利用携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新抗源南农P045为供体亲本,采用"滚动回交",抗白粉病性诱发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抗白粉病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8,2008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2005-2007年度安徽省区试中,平均667m2产429.5 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8.1%,增产极显著;品质优,主要品质指标达优质弱筋小麦标准;接种诱发鉴定表明该品种高抗白粉病,利用Pm21基因连锁标记NAU/Xibao15检测表明其携有Pm21基因.该品种适宜于长江下游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3月24日,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称,31个小麦、油菜、水稻品种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山东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鑫麦296和山农26榜上有名。鑫麦296是山东鑫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该品种2010~2012年参加山东省冬小麦区域试验,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分别为615.5千克、601.7千克,较对照济麦22分别增产5.2%、5.85%,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2~2013年度参加山  相似文献   

15.
皖红麦759系安徽省红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扬麦9号为母本、富麦9606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抗倒伏、抗病、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2017年通过安徽省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05,(4):54-55
皖麦52号(原名:丰华8829),审定编号:皖品审04020445。系宿州市种子公司用郑州8329与皖麦19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半冬性组区试,平均亩产503.4千克,比对照皖麦19增产3.55%。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13千克,比对照增产3.31%。适宜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中茬口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0月29日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7.
云麦77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6年度以98D4-12、云麦42进行杂交,并采用穿梭育种方法,经过11年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5—2017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新品种比较试验,2年平均产量5 445.30 kg/hm~2,较对照增产13.83%,增产点率75%;2017—2018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 460 kg/hm~2,较对照云麦56增产9.9%。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19002。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260~2 140 m的山区、半山区种植。本文总结该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分析其产量结果及特征特性,并从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底肥施用、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姜晓清 《农家致富》2014,(18):22-23
一、镇麦10号审定编号:苏审麦201301。来源与类型:原名“镇08178”,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以苏麦6号/97G59,于2008年育成,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2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3.4%,2011~2012年度增产达显著水平。2012~2013年度参  相似文献   

19.
偃高21是以(周麦16×豫麦49)F2为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丰产、早熟、广适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14-2015年参加黄淮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6 kg,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7.9%;2016年参加黄淮南片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5 kg,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4%。适宜黄淮南片广大麦区中高肥地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20.
小麦新品种“内麦866”系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川麦104”为母本、以“川08品32”为父本,2011年进行配组杂交,采用系谱法,在内江和马尔康两地历时6年9代选育而成。2018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84.95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8.31%。2019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95.62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6.74%。2020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17.19kg/667m2,比对照绵麦367增产0.46%。该品种穗层整齐、穗长方型,分蘖力中等,熟相好,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穗数21.70万穗/667m2,千粒重47.63g左右。2022年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将选育过程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