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中国水产》2009,(2):67-68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完成了“鲷科鱼类种质资源与利用”科技项目,并通过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鉴定。该项目采用RAPD,AFLP、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我国近海黄鳍棘鲷、二长棘犁齿鲷、黑棘鲷、黄牙鲷和真赤鲷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采用RAPD技术、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近海主要鲷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和分子系统;  相似文献   

2.
《水产科技》2007,(1):46-46
欧洲委员会日前说,欧盟国家在采取措施拯救深水鱼类方面做得不够,鳕鱼等主要鱼类遭到滥捕后,其它稀有、濒危的鱼类正在迅速成为捕捞的对象。欧洲深水鱼类,如大西洋胸棘鲷、蓝好鳕等,生长繁殖比浅水鱼类慢得多,对过度捕捞的抵抗也更弱。鳕鱼、鳎等欧洲商业鱼类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拖网渔船转而开始捕捞深水鱼类。2006年11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研究经济鱼类的资源密度重心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渔场形成过程,并为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09—2014年南海捕捞信息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运用重心分布、自举法(Bootstrap)和地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分布和时空异质性。结果发现,2009—2014年大眼鲷资源密度总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极显著,最高值为2012年的(26.69±7.34) g/(h·kW·nets)。不同年份大眼鲷资源密度重心均分布在南海北部50~100 m等深线间,资源密度重心年际分布差异不显著,主要集中于调查海域中部。大眼鲷资源密度在70~90 km的尺度范围内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及良好的空间结构性(块金系数25%),主要受环境因素的作用;在90 km以上的尺度范围,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受随机成分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南方地区斑石鲷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属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鱼类(图1),自然资源稀少,无明显的盛渔期。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斑石鲷不仅体态优美,而且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是一种具有养殖前景的优良经济鱼类。2014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成功培育出斑石鲷人工鱼苗,为国  相似文献   

5.
951972 越南的海洋鱼类捕捞=Marine fishharvesting in Vietnam[刊,英]//AS-FAI..-1995,25(1),-331 越南的海洋渔业资源估计约有300万吨,其中包括100多种商业鱼种,捕获的主要鱼种是:够、鲱、鲭、鳀、蛇鲻、牙鲷、石鲈、红笛鲷、金枪鱼、墨吉对虾、班节对虾和鱿鱼。文章叙述了鱼类的分布和行为以及越南捕捞船队的简况。(杨吝)951973鱼类行动与捕捞作业的关系=Fishbehaviour in relation to fishing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广东沿海各地大力推广疏拖网,使南海拖网渔业获得高产、稳产。十多年来,南海的主要经济鱼类有了较大的变化。六十年代以前以九棍、(多齿蛇鲻、藤丝、(马六甲鲱鲤)、波鲑(二长棘鲷)、刀鲤(金线鱼)、黄肚(黄肚金线鱼)、大眼鸡、(大眼鲷)等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资源的利用状况, 利用2008—2020 年南海北部渔港分层抽样调查获得的多源渔获量数据, 分析各作业方式分功率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基于6 种剩余产量模型估算短尾大眼鲷最大可持续产量(MSY), 按照决策原则和图解法估算总允许捕捞量(TAC), 基于Kobe 图判断短尾大眼鲷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 短尾大眼鲷的拖网年捕捞量占比最高, 平均为79.36%; 近10 年其捕捞量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3 种剩余产量模型对短尾大眼鲷CPUE 数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100%), 估算的MSY 范围为(2.5~3.2)×104 t, 平均为2.9×104 t; TAC 范围为(2.4~3.0)×104 t, 平均为2.7×104 t;Kobe 图表明南海北部短尾大眼鲷资源处于安全限度内, 近年来未发生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8.
<正> 二长棘鲷 Paragyrops edita Tanaka 是鲷科鱼类中仅次于真鲷的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近来海洋鱼类增养殖的重要鱼种之一。是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暖水性底栖鱼类。分布较广,北自日本南部,朝鲜近海,南至印度尼西亚都有栖息。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北部湾,都构成底拖网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性喜集群,适应性较广。根据南海水产研究所1964~1965年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  相似文献   

9.
南方地区斑石鲷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斑石鲷(Oolegnathus punctat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属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鱼类,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在自然海域中,斑石鲷无明显的盛渔期,自然资源稀少。斑石鲷不仅体态优美、体色靓丽,而且食用和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梦幻之鱼"、"矶钓之王"以  相似文献   

10.
陈必哲 《福建水产》1993,(3):34-36,33
短尾大眼鲷俗称“红目狗”属大眼鲷科、大眼鲷属,为暖水性近底层鱼类,我国东海、南海和黄海均有分布。闽东北外海渔场除了短尾大眼鯛外,还有斑鳍大眼鲷和黑鳍大眼鲷,但数量以短尾大眼鲷占绝大多数,是拖网作业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以往福建海区短尾大眼鲷的渔获量很低。东海短尾大眼鲷的开发利用始于七十年代。1972年12月,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联合进行“东海外海底鱼资源季节性调查”,在7个航次中,短尾大眼鲷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4%,居首位,从而引起重视。从1980年起,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开发了闽中渔场的短尾大眼鲷资源,渔获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月以来,南澳县先后成功地开展了状黄姑鱼、花尾胡椒鲷、真鲷、平鲷等4种鱼类的人工育苗试验.有力地促进全县海水网箱养鱼的发展,生产规模达到5660箱,成为广东沿海出口活海鲜的主要生产基地。过去由于养殖鱼类苗种长期依赖于天然捕捞和从外地购进,制约了海水网...  相似文献   

12.
前言在南海渔场中,底质复杂的礁盘、散石、泥堆、海沟等水域,往往是个体大、价值高的各种高档鱼类如红鳍笛鲷、石斑鱼、胡椒鲷等的栖息场所,传统  相似文献   

13.
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主要鱼类食物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南沙岛礁周围水域收集了43种主要鱼类,共940个胃含物,根据对它们的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以及消化器官特点,一般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兼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兼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食性类型。根据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初步划分为4个营养级,即初级生产者(海洋植物)、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低级肉食性动物和中级肉食性动物、高级肉食性动物。并根据这些营养级的划分,南沙岛礁周围水域43种主要鱼类可分低级肉食性鱼类,中级肉性鱼类和高级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比为28105。灰裸顶鲷是南沙岛礁周围水域三重剌网举足轻重的捕捞对象,从食物网的观点出发,应加强灰裸顶鲷幼鱼期敌害鱼和其竞食者的捕捞,为低级肉食性经济鱼类除害,灰裸顶鲷就有可能增加资源量。  相似文献   

14.
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英文名:Grunt,俗称:打铁母、假包公、斑加吉,隶属于鲈形目,石鲈科,胡椒鲷属。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产,以南海产量为最多。为亚热带和温热带浅海底层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价值高,是国内及港台市场上畅销的水产品,目前已成为广东、福建及浙江沿海海水养殖的优良鱼类品种。  相似文献   

15.
<正> 1 生物学特性 花尾胡椒鲷隶属于鲈形目、石鲈科、胡椒鲷属,为亚热带、温带浅海底层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以我国沿海产量最多(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产,又以南海区产量最多),朝鲜、日本、越南、印度、斯里兰卡沿海也有分布。花尾胡椒鲷体呈圆形侧扁,自然界中一般体长在15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3-2002年南海区3省市渔业公司在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拖网的生产资料和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底拖网主要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结果表明,底拖网渔获种类组成基本相同,主要渔获经济种类有20多种,以蛇鲻属(Synodidae)、大眼鲷属(Priacanthidae)等底层鱼类为主,占总渔获物的70.9%。经济鱼类资源渔获率有明显的年间变动。底层鱼类资源除蛇鲻属和大眼鲷属外,其他种类如石斑鱼属(Serranidae)、鲱鲤属(Mullidae)、红笛鲷(L.sanguineus)、黄鳍马面纯(T.xanthopterus)、刺鲳(Psenopsis anomala)等波动很大,而中上层鱼类资源和头足类资源则相对稳定。分析认为捕捞是引起经济鱼类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国外简讯     
国外简讯一种综合型深海拖网传统渔场的过度捕捞及捕捞限额的规定迫使渔民们寻找新的渔场,开发新的渔捞品种。目前,捕捞法氏突吻鳕、双鳍野鳕和大西洋胄胸鲷等深海鱼类的生产效益非常高。这些鱼类栖息于700~1400m深的水层,鱼群集中在水下海山的顶部或大陆架的...  相似文献   

18.
报刊文萃     
<正> 舟山市普陀区3对大型机帆船远征南海,进行开发性试捕.经过4个月试捕,探明南海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带鱼资源,相当于舟山渔场60年代末水平;黄鱼、鲳鱼等经济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据了解,这3对船在南海实际捕捞47天,产量达220吨,产值70万元,证实浙江省的渔船船型、作业网具以及渔民素质可以适应南海捕捞。  相似文献   

19.
淡水石斑鱼为慈鲷科鱼类,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是尼加拉瓜的主要淡水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易捕捞、肉质鲜美等特点。为了探索该鱼的养殖技术,我们于2003~2004年开展了淡水石斑鱼池塘高产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声学评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利用“北斗”号调查船的SimradEK500回声探测-积分系统在南海北部海域获取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方法对该海域的带鱼科(Trichiuridae)鱼类、蓝圆(Decapterusmaruadsi)、竹鱼(Trachurusjaponicus)、金线鱼科(Nemipterus)鱼类以及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鱼类等5类23种经济鱼类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海域带鱼科、蓝圆、竹鱼、金线鱼科和大眼鲷科的资源量分别为50.4×104t、16.3×104t、10.4×104t、9.8×104t和9.2×104t,其中带鱼科的资源量密度以冬季和粤西海域最高,蓝圆和竹鱼的资源量密度都以秋季和粤东海域最高,但竹鱼的资源量密度秋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金线鱼科秋季在112°30′~116°E珠江口近海海域自西南到东北出现高度密集分布带,大眼鲷科在南海北部海域的分布较广泛,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度密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