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人工接种实验,较详细地比较了鸽感染鸽源1型副粘病毒(PMV-1)和感染鸡速发性嗜肉脏型新城疫病毒(VVNDV)之后的临诊症状、眼观和组织学病理变化以及超微病变。病鸽均表现头颈震颤或扭颈、翅膀下垂和腿部麻痹的神经症状及绿色的水样下痢。病理变化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景象,消化系统病变为卡他性一轻度出血性肠炎。电镜观察,可见大脑和小脑神经元的胞浆和胞核均发生明显病变并发可见病毒粒子存  相似文献   

2.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鸽ND)病鸽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QL株,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RBC),这种凝集作用能被抗新城疫病毒(NDV)阳性血清抑制;用抗NDV单抗PEG夹心ELISA测定分离株为阳性。分离株经肌肉注射能使鸽发病和死亡,出现与自然发病鸽一致的症状和病变,但肌注SPF鸡只感染,不见临床症状。对该分离株作进一步生物学特性鉴定,按照国际上规定的NDV毒力判定标准,测定了该毒株最低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结果MDT为105小时、ICPI为1.33、IVPI为1.0。试验结果表明本分离株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3.
鸽I型副粘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分离的对鸽有致病性的4株禽副粘病毒通过电镜观察、病毒中和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100 ̄450nm,表面有纤突;能凝集鸡红细胞,血凝反应能被新城疫病毒(NDV)和鸽I型副粘病毒(PPMV-1)阳性血情所抑制;接种1月龄乳鸽能使其发病,出现明显症状和病变并有死亡,接种1月龄SPF鸡不发病;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上生长,并能产生细胞病变(CPE);对高温敏感,在55℃  相似文献   

4.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及鸽群自然感染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将在北京某信鸽群采集的两只具神经症状的病鸽脑组织悬液接种SPF鸡胚后,分离出二株病毒分离物PB9601和PB9602,通过对鸡红血球的血球凝集试验,用已知鸡新城疫病毒(NDV)高免血清任务在球凝集抑制试验(HI)及2~3月龄鸽的攻毒试验,证明这两个毒株为对鸽呈高致病性的NDV。交叉HI试验表明,鸽NDV分离株与鸡LaSota株间有很高的血清交叉反应,但也存在着一定抗原性差异。对扬州地区若鸽群中2-  相似文献   

5.
鸽的禽Ⅰ型副粘病毒特性及其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鸽的禽Ⅰ型副粘病毒特性及其免疫的研究李柠,黄引贤(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广东广州510642)鸽的禽I型副粘病毒(A/PMV-1)感染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我国许多省市目前也暴发流行本病。不少学者对鸽A/PMV-1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鸽的A/PM...  相似文献   

6.
鸽新城疫野毒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瑛  张长印 《畜牧与兽医》1998,30(5):198-200
对分离的G1、G2、G33株鸽新城疫病毒进行了电镜检查、致病性指数测定、血凝试验(HA),与鸡新城疫Lasota毒株的交叉血凝抑制试验(HI)、致病性试验。测得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分别为10-8.41,10-7.53,10-7.83;鸡胚最小致死量(LD)均为10-4;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80h,90h,96h;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分别为1.60,1.50,1.55;分离毒株与Lasota毒株和其相应血清的交叉凝集抑制试验有明显差异。将分离毒株分别接种1月龄鸽各3只,4~10d全部出现典型神经症状,15d内死亡。结果表明所分离的3株病毒为鸽新城疫病毒,在抗原性上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一定差异,对鸡也有一定致病力。为制定防制措施,研制鸽新城疫疫苗,控制新城疫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鸽新城疫病毒野毒PB9601株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方法测试了从新城疫患鸽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NDV)野毒PB9601株的致病性。结果,该毒株对1日龄SPF雏鸡的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2.00,对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为0.00;该毒株对6周龄左右鸽有很强的致病性,有的血清中已有一定量的抗鸽NDV抗体;经SPF鸡胚传13代的尿囊液病毒对鸽的半数致死量约为12个TCID50。由此认为,PB9601株NDV是对鸡致病性很弱但对鸽呈高度致病性的毒株,可作为国内鸽NDV强毒的参考株。  相似文献   

8.
1 鸽瘟 本病是由鸽I型副粘病毒引起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可通过接触传给来自不同鸽群的鸽子。鸽感染病毒后死亡率较高,乳鸽感染本病易大批死亡。 病状:本病的潜伏期较长。症状表现首先是剧烈水泻,拉黄绿色稀粪,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呼吸困难,食欲减少,饮欲增加,眼结膜炎或眼球炎,鼻有分泌物,有些可见单侧性翅膜或腿麻痹,伴有阵发性痉挛、震颤、摇头、头颈扭曲、颈部僵直、头向后仰等神经症状。 剖检:其病变与鸡新城疫的病变大致相同。主要腺胃有出血点;肠粘膜出血。出现脑充血,有少量出血点,实质水肿;肝肿大,有出血点…  相似文献   

9.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鸽Ⅰ型副粘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鸡新城疫病毒(NDV)和鸽副粘病毒F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XZ9、XZ10,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3种株鸽Ⅰ型副粘病毒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RT-PCR产物,而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大肠埃希氏菌、禽腺病毒、禽巴氏杆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RT-PCR最低能检出1pg的鸽Ⅰ型副粘病毒的核酸模板。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山东省从死亡率达72%,混合感染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海兰蛋白鸡和艾维茵肉鸡群中分离到3株鸡贫血病毒(CAV)这些毒株耐体积分数50%氯仿和70℃水浴15min,能在MDCC-MSB1的细胞内增殖,用分离的细胞毒接种1日龄SPF鸡呈现典型的难传染性贫血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感染的MDCC-MSB1细胞涂片和鸡组织触片,可见特异的核内荧光,分离毒株能被CAV-TK5803株抗血清  相似文献   

11.
用SPF鸡胚从疑为鸽新城疫的浙江温州某肉鸽场分离到一株毒株。该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初代分离毒HA效价高达8 log2;且其凝集作用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将分离毒回归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且感染后10d内全部死亡,说明为强毒株。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12.
13.
从发病商品肉鸽组织中分离到3株新城疫病毒,对其基因序列和感染力进行测定和分析。用RT-PCR对3株病毒F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3株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同源性比较及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株病毒均属于Ⅵb亚型,且与2011年比利时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F蛋白裂解位点符合强毒特征;肉鸽攻毒试验进一步证实了3株新城疫病毒的高致病性,肉鸽感染新城疫病毒后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毒,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试验结果证明了鸽感染新城疫病毒后的排毒时间及方式,为鸽新城疫的及早发现与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鸽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鸽群引起的传染病, 在世界各国鸽场均有流行。介绍了鸽新城疫流行情况及特点, 流行毒株的基因型、病毒的毒力、病毒的抗原特性, 提出在做好鸽场内生物安全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基础上, 使用市售新城疫疫苗进行合理免疫是鸽新城疫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的信鸽饲养场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利用电镜负染技术观察到典型的新城疫病毒粒子。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株病毒具有较强的毒力,最小致死量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68.4小时,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375,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1.34,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能引起细胞病变。动物回归试验证明,分离株能致2月龄鸽死亡。  相似文献   

16.
从新疆乌鲁木齐市郊区疑似新城疫的发病鸡场采集了2份病料,处理后接种鸡胚和非免疫鸡分离鉴定病毒,同时检测病毒血凝特性,观察病毒形态并测定病毒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均能致死鸡胚,非免疫鸡出现典型的鸡新城疫病病理变化;分离毒株均有血凝特性,而且可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病毒形态结构与鸡新城疫病毒一致;EID50分别为10-8.0/0.1mL、10-8.6/0.1mL,MDT分别为57.6h、52.8h,ICPI分别为1.875、1.925,IVPI分别为2.39、2.82,均有很强的致病力,符合NDV强毒株的毒力标准。所有结果显示,以上2个分离株均为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病毒免疫原性结果显示,2株病毒均有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同源保护率分别为90%、80%。  相似文献   

17.
2011-2013年在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到3株鸽源新城疫病毒(SDS,SD01和SD02),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规律,对3株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生物活性分析,并对分离株SDS对鸽的致病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毒株SDS基因组全长为15 192 bp,基因排列方式为3'-NP-P-M-F-HN-L-5'...  相似文献   

18.
我国部分地区ND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46  
本研究根据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编码区1-374位核苷酸序列计算其遗传距离并给出了NDV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将68株NDV分为9个基因型(30株为国内分离株),其中Ⅰ-Ⅵ是早已存在的老基因型,Ⅶ、Ⅷ、Ⅸ为新发现的基因型,特别是Ⅸ为我国特有的基因型(F48EO、M3、HLJ-3、HeB-1P和NM-5)。1997-1999年我国云南、广西、甘肃、陕西、新疆等地分离的YN-1P、GX-3、H1、H2、P1、GX-1、GX-2、GS-3、SHX-2、SHX-3、SHX-6、SHX-7、XJ-2和1991年分离的HuB-1均属于Ⅶ基因型,该基因型的病毒是90年以来引起新城疫发生的主要病原。根据遗传距离和分离年代可将此基因型进一步划分为5个基因亚型,分别是Ⅶa、Ⅶb、Ⅶc、Ⅶd和Ⅶe。此外HuN-1/98、HLJ-4/95和HeH-1P属一个老的基因Ⅵ,1979-1985年分离自青海的QH-1、QH-2、QH-4属于一个新的基因型-Ⅷ型。可见在我国新城疫的流行是极其复杂的,既有老基因型的危害(Ⅰ-Ⅵ),又有新基因型(Ⅶ)的流行,更有我国独特Ⅷ和Ⅸ基因潜伏。  相似文献   

19.
H D Stone 《Avian diseases》1989,33(1):157-162
Three strains of avian paramyxovirus-1 virus (PMV-1) were used to prepare four experimental monovalent oil-emulsion vaccines. A pigeon PMV-1 isolate (PPMV-1) and the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strains La Sota and Ulster were used to prepare four pools of beta-propiolactone-inactivated allantoic fluid for the vaccines. Groups of susceptible white rock chickens and racing homing pigeons were vaccinated subcutaneously with one of the vaccines, and their serologic respons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h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 (HI) test at frequent intervals up to 9 weeks postvaccination. Pigeons were challenged after 10 weeks with a virulent PPMV-1 isolate given intravenously, observed for signs of disease for 5 weeks, and then tested for secondary serologic HI responses. The HI response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three strains of virus as HI test antigens. The titers were generally greater when the hemagglutination antigen used in the test was homologous with the antigen used to prepare the vaccine. All vaccines protected pigeons against morbidity and death but not against infection with the challenge virus. The shedding of PPMV-1 challenge virus from PPMV-1 vaccinates was greatly reduced 6 days after challenge.  相似文献   

20.
野禽携带的新城疫病毒是新城疫流行传播的重要的潜在传染源.结合本实验室克隆测序的鸽NDV(PB9601)、企鹅NDV(QE01)以及GenBank下载的44株野禽(包括野鸭、鹦鹉、鸽子、天鹅、鸳鸯、雁、火鸡等)的NDV毒株的融合蛋白(Fusion gene,F)基因和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gene,HN)基因分别进行了F蛋白裂解位点、基因分型以及F和HN基因氨基酸全长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野禽感染NDV F基因的基因型以Ⅶ和Ⅵ为主,同时I、II、V和IX多种基因型并存.同一种属、同一地区的毒株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具有明显的种属性和区域性,且绝大多数分离株与经典毒株LaSota、V4、B1、TEX-48等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对HN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