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支流的遴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来沙粒径、输沙模数、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例等指标遴选出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治理的支流。按水文站实测悬移质粒径粗细分析的重点支流的排序为:皇甫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孤山川、无定河、延河和清涧河;根据各支流坝地淤积物钻孔取样分析的d≥0.10 mm泥沙所占百分数由大到小排序是:窟野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秃尾河、无定河、佳芦河、乌龙河、延河和北洛河;在此基础上,再按粗泥沙输沙模数大小最后遴选的重点治理支流的顺序是:窟野河、皇甫川、清水川、秃尾河、孤山川、石马川、佳芦河、乌龙河、无定河。  相似文献   

2.
河道冲淤调整对窟野河产沙量影响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测资料表明窟野河流域神木—温家川区间输沙模数异常偏大,通过对该区间泥沙冲淤调整特点的分析和洪水期河道冲刷增加沙量的计算,阐明了河道冲淤调整对窟野河产沙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议,以期为预测黄河来沙量及流域水土保持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窟野河水沙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窟野河入黄控制站——温家川水文站1956-2012年降雨、径流、洪水、泥沙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R/S分析、双累积曲线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窟野河水沙变化特征,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及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窟野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持续下降趋势。21世纪初,年径流量和输沙量下降显著,其值分别为多年均值的34.4%和5%;2受降水和人类活动影响,径流量和输沙量年际变化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其转折点分别是1979年和1997年;3降水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越来越弱,而人类活动对其两者的影响日益增强,成为影响径流和输沙的主导因素;4温家川站径流和泥沙的Hurst指数分别为0.876 7和0.803 9,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窟野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趋势将与过去保持同一势态,有持续递减的特征。正确认识水沙变化特性及产生的原因可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下游侵蚀强烈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金沙江下游侵蚀强烈,输沙模数达2060t/(km2*a),为金沙江流域和长江上游平均侵蚀模数500t/(km2*a)的4倍,并且近年还在增长.其原因主要有河流沿断裂发育,岩层破碎;金沙江下游是袭夺河,侵蚀力强;滑坡、泥石流发育,侵蚀量大;干旱严重,植被一旦破坏,恢复困难;光热资源丰富,人为干扰强烈.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窟野河流域水沙情势的影响,基于1956—2019年窟野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等监测数据,运用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减小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却呈显著减小趋势,流域水沙减少的因素不是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因素; 径流量和输沙量年际变化的转折年份为1979年和1997年; 同基准期A(1956—1979年)相比,B时期(1980—1997年)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4.25%,14.22%,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5.75%,85.78%,C时期(1998—2019年)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76%,6.65%,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1.24%,93.35%,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窟野河流域水沙减少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窟野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减少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减少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 黄河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43万多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8%,其中年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以上的就有15.6万km~2,年侵蚀模数10000t/km~2以上的有7.7万km~2,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极为重视,50年代初期起,就在这一地区投入经费,培养人员,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截至“八五”期未止,扣除人为破坏,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5%.在开展治理的同时,各级领导对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也非常重视,50年代初期即建立水土  相似文献   

7.
<正>1“丘三区”的环境区域特征及水土流失状况陇中黄土高原“丘三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东、六盘山以西、西秦岭以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部分地区,面积4.855万km~2,总人口851.1万,人口密度为175.2人/km~2,为黄土高原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之一.该区大部分属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16~650mm之间,其中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55.0%~68.8%.该区在侵蚀地貌上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梁状丘陵,沟蚀及重力侵蚀比较活跃.区内较大的水系有渭河及其支流葫芦河、散渡河、牛头河以及黄河支流祖厉河、洮河等.该区年径流模数1.5~12.0万m~3/km~2,土壤年侵蚀模数3300~9500t/km~2,其中散渡河上游部分地区可达到10000t/km~2以上,是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揭示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未来径流变化。[方法]以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和PLUS模型,通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和预测得到的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203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径流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1)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2和NS均>0.7;PLUS模型总体精度为0.877 4,Kappa系数为0.802 1,2个模型在窟野河流域适用性较好;(2)2000—2020年,窟野河流域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02.92,600.90 km2,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277.15,366.25,40.44,19.98 km2;(3)窟野河流域年平均径流深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西部低,东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4)在保证其他输入数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地利用数据,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面积减少会促进径流,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同样会促进径流;(5)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和2030年窟野河...  相似文献   

9.
<正>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分项目,总面积4304km~2.该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年平均侵蚀模数5616t/km~2,最高超过10000t/km~2,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恶化了生态环境,危害着农业生产,而且大量的泥沙下泄,使下游河道淤塞,河床抬高,造成洪害,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根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建国以来,项目区的人民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兴建了一批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到1990年底,马莲河流域已建成淤地坝64座.骨干工程9座,淤地1800hm~2,其中,项目区已建成淤地坝33座,拦泥约6510万t,淤地930hm~2.  相似文献   

10.
<正>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异常严重且一直是区域最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72×10~5 km~2,其中侵蚀模数大于8 000 t/(km~2·a)的极强度以上水蚀面积为9.12×10~4km~2,占中国同类面积的64.95%,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进入黄河,导致黄河下游成为世界著名的悬河,严重威胁黄河下游堤坝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窟野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晋陕蒙接壤地区,总面积870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244km~2,占总面积的95%。截至2000年底,该流域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措施面积11.71万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4.2%。应结合流域内黄土丘陵、砾质丘陵、沙质丘陵三大地貌类型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以恢复植被、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从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入手,以沟道坝系建设为切入点,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进行布局。  相似文献   

12.
<正>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关庄沟小流域,是清水河支流园河上游的一条支沟,海拔2418~1973m,面积为52km~2。流域内梁峁坡度较为平缓,15度以下面积占总面积的83.1%。土壤以灰钙土为主,有少量浅黑垆土,呈垂直节理发育,易产生重力侵蚀,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治理前年均流失水量58.3万m~3,流失泥沙19万t,径流模数11200 m~3/km~2,侵蚀模数超过5000t/km~2。  相似文献   

13.
准格尔旗 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过渡带,位于黄河两大粗沙支流窟野河、黄甫川的中上游,全旗总面积7 692 km2,其中砒砂岩潜伏面积占60%以上, 严重裸露砒砂岩区占总面积的12.5%.全旗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88万t/km2,年输入黄河泥沙近1.0亿t.1985年原水利部钱正英部长提出"要把沙棘资源建设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突破口",该旗于1986年正式开始试用沙棘治理砒砂岩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中d≥0.05 mm和d≥0.10 mm不同粗泥沙年输沙模数级的区域分布及产沙量的分析,得出d≥0.05 mm粗泥沙年输沙模数大于等于2 500、5 000和10 000 t/km2的粗泥沙来源区面积分别为5.82万、1.97万和0.22万km2,对应区域产生的全沙量分别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全沙量的80.0%、35.6%和5.9%;d≥0.10mm粗泥沙年输沙模数大于等于350、700、1 400和2 800 t/km2的粗泥沙来源区面积分别为5.80万、3.94万、1.88万和1.17万km2,对应区域产生的全沙量分别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全沙量的79.8%、58.3%、34.5%和24.2%。研究不同输沙模数级的区域分布、面积及产沙量,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 1 区域概况听水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区,位于黄河山陕峡谷以东、吕梁山以西,海拔高程在1100~1300m之间,属黄土残源沟壑区,涉及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隰县、蒲县、大宁三县的大部分地区,有25个乡(镇)、218个行政村、12.3万人,总面积2187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1654km~2,占总面积的75.6%.听水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多沙粗沙的主要产区,属黄河一级支流,该流域土地支离破碎,沟壑密度4~6km/km~2,年平均输沙模数6540t/km~2,最高地区达13000t/km~2,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300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当地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旱涝灾害连年发生,人民生活相当贫困,项目实施前三县年人均纯收入仅350~450元,均被国家确定为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成为制约该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造成该地区贫穷落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因此,利用世行贷款,加大投资力度对该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是减少黄河泥沙的需要,也是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区域冰川河流的水沙关系、输沙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泥沙侵蚀强度进行评估,为高寒山区冰川河流的水沙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作为研究对象,在消融期间(2018年5—10月)对冰川河进行野外观测和水样采集。考虑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采用水文模型法对绒布河径流量进行模拟,结合水沙关系曲线、泥沙滞后环及回归模型对冰川河流的悬移泥沙输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气温是影响高寒山区冰川河流悬移泥沙运输的主要因素;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消融期的径流模数约7.36×105,6.82×105 m3/(km2·a),输沙模数分别为200 t/(km2·a)和890 t/(km2·a)。[结论] 绒布冰川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消融强度大,泥沙主要来源于融水与降水对河道底部与坡面的侵蚀,但是可侵蚀沉积物和水力条件不足,造成该地区输沙模数低于其他冰川;科其喀尔河地处西北干旱区,泥沙输移量主要是由泥沙来源决定的,随着气温的升高,大量冰碛物被输送到下游,侵蚀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大多数冰川。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古河套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古河套地区大体就是现今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该区现涉及蒙、陕、宁3省区4市20个县级行政区,面积12 5万km2,人口约250万;境内分布有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皇甫川等20多条多沙粗沙河流,年输入黄河泥沙10亿t。地形陡峻、沟壑纵横、降雨强度大、土质疏松、风蚀和人为破坏严重,导致了区内强烈的水土流失。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古河套地区的生态保护与重建,实行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大力发展坝系农业,搞好灌溉草库伦建设,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努力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以此推动古河套地区水保生态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土保持》1993,(9):49-50
<正>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乌江下游,属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之一,是一个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经济贫困的农业山区大县。全县总面积2901.3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74.85km~2,占总面积的54.5%,年侵蚀模数在5000t/km~2以上,人均产粮200kg,人均纯收入仅有153元。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全息协调的理论和方法, 以黄土丘陵区宁夏固原县为例, 选择粮食总产、输沙模数为目标因子, 土地利用结构、降水量、积温为结构因子, 利用1949~2003年的生态经济数据, 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生态-经济优化.结果表明:牧草地对粮食产量和水保效益起显著作用, 土地利用系统优化可实现粮食总产增加和输沙模数下降的"双赢".全息协调分析表明, 粮食总产的最大值为18.92万t·a-1, 最小输沙模数为1 052.9 t·km-2·a-1;目标因子相等权重条件下的土地优化利用调整方案是:在2003年基础上, 将>25°全部和10°~ 25°部分坡耕地共计3.07万hm2退耕还林(草), 输沙模数将由6 000 t·km-2·a-1降至2 000 t·km-2·a-1, 粮食自给率能维持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全息协调的理论和方法, 以黄土丘陵区宁夏固原县为例, 选择粮食总产、输沙模数为目标因子, 土地利用结构、降水量、积温为结构因子, 利用1949-2003年的生态经济数据, 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生态-经济优化。结果表明:牧草地对粮食产量和水保效益起显著作用, 土地利用系统优化可实现粮食总产增加和输沙模数下降的“双赢”。全息协调分析表明, 粮食总产的最大值为18.92万t&#183;a^-1, 最小输沙模数为1 052.9 t&#183;km^-2&#183;a^-1;目标因子相等权重条件下的土地优化利用调整方案是:在2003年基础上, 将〉25&#176;全部和10&#176;- 25&#176;部分坡耕地共计3.07万hm^2退耕还林(草), 输沙模数将由6 000 t&#183;km^-2&#183;a^-1降至2 000 t&#183;km^-2&#183;a^-1, 粮食自给率能维持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